《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豆瓣得分8.6分,影片於1999年上映,在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選中,一舉奪得最佳故事獎項,加拿大蒙特利索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最受觀眾喜歡的影片”,還獲得了2001年日本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獎項。有評委稱其“代表中國電影的一個高度”。

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湖南的西部山區,講述的是一個平凡郵遞員“交接班”的事情,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領銜主演,滕汝駿飾演劇中父親,一位老郵遞員,劉燁飾演劇中高考落榜回到家中的兒子。

老郵遞員因腿疾提前退休,兒子接替他的工作,在陪兒子第一次出差的路上,不僅父子感情不斷升溫,也展現了老郵遞員用一生詮釋敬業、奉獻、無怨無悔的人生價值觀。

揹著沉重的郵包,二十多年奔走於223裡的郵路上,那麼辛苦,是什麼讓老郵遞員堅持二十多年?

1,工作是什麼?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稻盛和夫說,只有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磨礪了心志,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

也就是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溫飽的問題,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全身心投入,聚精會神工作,其實也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磨練心智,造就厚重的人格。

該影片中,父子倆離開望風村時候,村民們聽說父親是最後一次來村裡送信,全都出來送別父親,默默感激父親多年不辭勞苦的工作,給村民帶來了遠方的思念與問候。

老郵遞員的工作很平凡,卻在離職的時候,積攢的人品大爆發,多年形成的厚重人格,陡然呈現出來。

對工作,老郵遞員沒有埋怨,心裡裝著所有村民,每家村民的情況,他都瞭解,信是應該送到村委會?還是直接送到家裡面?都為村民們考慮周全,每一次的為村民著想,都在磨礪自己的心智力,構建更加健全的人格。

稻盛和夫在《幹法》中寫道,一心一意投身於工作,聚精會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這本身就是磨鍊人格的修行,這樣做就能磨鍊我們的心志,促進我們成長。

誠然,工作就是一場修行。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2,為什麼我們不想工作?

知乎上有幾個高讚的問題:

“明明窮得一批,但就是不想上班,不想奮鬥,該怎麼辦?”

“每天都不想上班怎麼辦?”

“四個月沒工作,找到工作後卻發現不想上班了,我該怎麼辦?”

“聽說你最近又不想工作了?”

為什麼我們習慣性全年不想工作呢?心裡牴觸上班,工作中的表現也不會非常積極。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從20世紀90年代起,蓋洛普諮詢公司開始研究從業者的敬業度,該機構的報告稱,只有大約30%的員工非常敬業,從業者在敬業度上的分低,充分說明職場存在意義危機。

敬業度的數據不能解決不想工作的問題,但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這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缺乏工作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說:“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人類內在的原始動機”。

人類的內在原始動機是追尋生命的意義,貫穿於我們一生的課題,我們在不斷尋找更多生命存在的價值,也就有更多動力去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那我們工作動機,就是追尋工作意義,在工作中,我們找到自身的價值所在,以至於有更大的動力去深耕我們的工作領域,甚至促成我們的事業。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升職加薪、福利待遇帶給我們工作動力,但是這些動力來自於外部世界,反而會迷惑我們,一切工作導向以物質為核心,使我們自身價值感缺失,甚至有時候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最終,外在物質使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慾望,慾壑難填,迷失心智,痛苦不堪,而內在驅動力,卻可以激勵我們心甘情願的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

首先,在工作中,認識到自己的才能、興趣點,其次瞭解到實際工作意義,包括怎麼做好工作,工作對於內部員工以及社會產生的影響,如果我們自己與意義有深度結合,與工作的深層意義建立聯繫,我們就會更加的敬業。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那山 那人 那狗》這部影片中,盲人五婆每次聽到老郵遞員讀的無字信,心裡有“想頭”,老郵遞員說:“想頭也叫理想 ,越苦越有想頭,人有了想頭就什麼都有了,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有滋味”;

老郵遞員在給鄉親們的送信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對於鄉親們的意義,鄉親們也會反饋感激,形成了良性循環,也是他堅持辛苦的動力所在,在這個過程中,老郵遞員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可能跟常年奔走於大山裡有關係,形成了單純、寬厚的品格。

2013年5月,北美飛利浦公司做了一項全國工作(生活)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員工為了從事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甚至願意接受減薪,除了別的因素外,這些工作允許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以至於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所以他們工作起來非常投入。

簡言之,找到工作的意義是敬業的前提,不想工作是工作意義的缺失,在尋找工作意義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格也得到完善。

3,如何找到工作的意義,投入工作?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1,先相信,通過工作對象,發現意義。

馬雲說:“普通人因看見而相信,成功的人因相信而看見”。

也就是無論情況怎麼樣,我們都要相信,可以在工作中找到意義。

比如,你加班到深夜,整理課程,但是當學生在課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由衷感激你時,是不是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你打掃馬路,很多人不會因為香蕉皮而摔跤,人們在乾淨的街道也有愉悅的心情,是不是自己的工作賦予別人快樂意義,也是你工作的價值體現。

你在悶熱的廚房為顧客做飯,顧客吃到可口的飯菜,露出滿足的微笑,你的心情是不是會很開心,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了認可。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轉娃為了不讓老郵遞員再次摔下山去,不管天氣多少糟糕,都會在山頂上幫助他上山;村民們會在山上給老郵遞員預備上喝的水;侗族姑娘結婚,選在老郵遞員上山的日子,在點點滴滴中,找到自己工作的價值來自村民們的反饋。

先相信任何工作都可以找到價值,再去發現,我們的工作對象,使我們更容易找到產生的價值。


2,單純為了小小的突破喜悅,找到工作瞬間的意義。

每一個突破喜悅的瞬間,都是我們工作的意義,每一個瞬間意義組成了我們整個工作的意義。

稻盛和夫在工作中,每次實驗測出的數據符合他原先設想,都會高興地從地上蹦起來,有一次,他的助理很鄙視他這種行為。

稻盛和夫反駁說:“你說什麼?因為小小的成功就能感到喜悅和感動,這樣多好!要想堅持這種枯燥的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就應該真摯地把高興勁兒表達出來。這種喜?和感動能給我們的工作注入新的動力,特別是現在研究經費不足、研究環境很差的條件下。要把研究做下去,我們就要為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慶祝,這樣才能給我們增添新的勇氣。所以不管你說我輕薄也好,輕率也好,今後我照樣要為我的每一個小小成功而開心,並由此把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稻盛和夫的經驗是,工作進展順利,直率的表達自己的快樂,工作成果受到別人的誇獎,誠摯地表示感謝,將這種喜悅與感動當成精神食糧,繼續進行枯燥辛苦的工作。


工作中,每一個小小的突破成激勵我們進行辛苦工作的原動力。

3,先專注於工作,再增創更多價值

很多人剛進公司,心思花在跟同事聯絡感情等各個方面,這樣分配到工作上的精力就十分有限,不能專注於工作,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之前,我在百度金融做銷售顧問,第一個月業績出來的時候,很榮幸,在新老員工中,業績第一。同事跑來對我說:“我以為我的業績肯定第一,怎麼也沒有想到是你第一”。

他為什麼說這個話呢?因為他之前他做過類似的工作,而我的經驗為零。

那為什麼我的業績好呢?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因為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剛進一家公司,業績才是一切的通行證,所以每天一門心思的研究怎麼把工作做好,聽別人的經驗分享,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沒有專門活絡同事之前的感情,以至於別人感覺不到我的存在,業績出來的時候,別人都很驚訝。

而那個同事,看見他更多的時間是活躍的穿梭於辦公室,看得出人氣很高,已經有了自己小團體, 他肯定比我聰明,卻沒有我對於工作的專注。

專注力的結果是工作收到成效,領導同事都認可我,客戶也認可我,這個良性循環就產生了。

這只是工作中的一個小插曲。

當你的核心工作技能已經很好了,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讓別的能力服務於你的這項強技能。

比如,你是一個很好的心理諮詢師,學習了寫作技能,去服務你的心理諮詢服務,可以更好地打造自己的IP,這樣你產生的價值會更大,更多的人對你認可,又是一個大的良性循環,我們對社會產生了價值,才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

《那山 那人 那狗》:工作是一場修行

結語: 唐納德博士認為:“那些認為光靠創新工作成績報告和提供臨時獎勵就能找到工作意義的領導,其實失去了獲取最好的也是最難的領導能力的機會——幫助別人在工作中發現和慶祝意義……我們知道魔法就在意義之中。”

在工作中不斷地找到工作的意義,磨礪自己的品格,與工作一起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