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大家都喜欢说清承明制,主要是因为大量明朝的文武官员,全都一股脑儿地投降了满清政府,所以他们带来了明朝先进的各种制度,使得清朝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了称霸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可是太监这一块也得要人传承才行,这份重任就落在了吴良辅身上。

吴良辅改革内务府,承袭明朝太监制度。

不得不说太监里面也有那种有理想,想要办大事的人。太监其实就是皇家的奴才,负责照顾皇家内部事务的人。所以吴良辅不仅要照顾皇帝,还要帮助皇帝管理好皇族内部的事务。

这就显得有些重要了,在关外的时候,清政府把皇帝的小金库称之为内务府,内务府和国库是完全分割的两个不同的财政机构。内务府里的钱,是专门供应给皇帝们自己享用的,所以对皇帝来说更加重要。

而吴良辅也就是帮助皇帝打理内务府的人,不过他是一个有理想的太监,他主动向顺治皇帝提出申请,希望顺治皇帝能够仿造明朝的制度,将内务府改为十三衙门。也就是说十三衙门可以将内务府中繁杂的事务分门别类地搞清楚。

这的确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机构,可以细化每个人的工作,所以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认可。从而吴良辅成为了顺治皇帝在位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名宦官。

虽然宦官集团在清朝是受到打击的一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皇帝对宦官的信任程度,远远比那些从基层慢慢升迁上来的官员要高得多。所以吴良辅成为顺治心目中的大红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很显然吴良辅是有才能的,他的改革的确使得内务府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而且顺治皇帝查账也十分方面。

吴良辅手里拥有权力,自然就会贪腐。

吴良辅对顺治朝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自然是得到了相应的权力。顺治皇帝将吴良辅当成了内务府一把手,所以有了这方面权力的吴良辅,自然是免不了贪污腐败的行为。

他又不是圣人,他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获利最大。吴良辅想要用手里的权力,换成利益,这是比较现实的一种做法。

结果这就出了问题了,因为吴良辅以权谋私的事情被发现,所牵连的所有大臣们,都相继遭到了处罚。原本是都要处死的,可是顺治皇帝还是比较心善,怕惹出当年朱元璋反腐的大案,所以就把这些人给流放出去了。

那么吴良辅应该也会遭到惩罚吧?结果让您失望了,吴良辅安然自若地继续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依旧受到顺治皇帝的宠爱。

顺治皇帝压根就离不开吴良辅,都说明朝的皇帝宠幸太监,其实顺治皇帝也非常宠幸太监,尤其是吴良辅,更是太监里的魁首。

虽然这件事顺治皇帝给他压住了,但是其他人还都惦记着,早晚是要找吴良辅清算的。毕竟顺治皇帝不可能永远做皇帝。

顺治皇帝去世,吴良辅立刻遭到清算。

吴良辅对顺治皇帝来说十分重要,几乎就是最贴心的人。在顺治皇帝最爱的女人董鄂妃因为天花去世以后,顺治皇帝吩咐吴良辅代替自己去寺庙剃度出家。

顺治这么做其实也可以看得出他对吴良辅的宠爱,甚至已经达到代替自己的地步。而且吴良辅剃度的时候,顺治皇帝居然还亲自前往观摩。

不久之后顺治皇帝去世,其实只是过了仅仅5天时间,吴良辅失去了这么一位大靠山,他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果不其然,康熙皇帝刚上台,立刻就把吴良辅给宰了。

而且将内务府十三衙门的建制全部废除,依旧恢复了关外时期的内务府形式。吴良辅总算是遭到了清算,那么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快呢?吴良辅到底触碰到了哪些人的利益?

吴良辅的改革,其实触碰到了那些满清贵族们的利益,试想一下,原先内务府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是满清皇族内部成员在管理。他们是皇家子嗣,自然是有资格帮助皇帝管理小金库的。

只要职责分不清楚,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贪腐的现象。他们从内务府中捞钱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了。就算只是从内务府拿点钱到民间去放贷,那也就够他们花的了,所以说这是非常大的一块肥肉。

而吴良辅的改革,彻底将这块肥肉给瓦解了。所有事情都细化以后,贪腐的情况就很难查清楚。得罪这么一帮满大爷,吴良辅还想全身而退?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接二连三的打击便随之而来,不过有顺治皇帝为吴良辅撑腰,这帮人一时半会儿还伤不到吴良辅。等到顺治死了以后,他们立刻清算吴良辅,恢复内务府制度。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要让步。

总结:孝庄处死吴良辅的说法,丝毫没有立足点。

由此可见吴良辅的死,其实是因为他动了别人的奶酪。不过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孝庄处死吴良辅。因为康熙元年的时候,康熙才不过是一个8岁的孩子,所以真正掌权的是孝庄太后。

孝庄责怪吴良辅没有看好顺治皇帝,作为顺治皇帝的内监,居然让顺治皇帝肆无忌惮地跟得了天花的董鄂妃在一起。

最终导致了顺治皇帝也感染了天花,从而病逝。所以孝庄认为吴良辅没有管好顺治,才导致了这场悲剧。所以孝庄将吴良辅处死,是为了给顺治皇帝报仇,也是为了自己泄愤。

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顺治要去董鄂妃那里,是一个太监能拦得住的?压根就不可能,所以孝庄处死吴良辅以后,为什么要废除明显要先进的十三衙门?难道她要彻底毁掉吴良辅所有的功绩吗?太后何必要跟一个太监过不去呢?难不成十三衙门存在,吴良辅就能名垂千古?

所以说孝庄处死吴良辅,一定是那帮满大爷们出的主意,目的自然是为了恢复内务府制度,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牟利。

而这些人的名字,是不会记载在历史上的。记住一点就好了,这个社会上,真正获利的人,永远躲在暗处。至于说吴良辅和康熙的母亲佟佳氏搞在一起,简直就是导演上演的一场闹剧,丝毫没有辩驳的意义,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江湖小晓生


好吧,说说吴良辅吧!其实真正杀吴良辅的人,不是康熙,而是孝庄。康熙那时虽已继位,但尚未亲政。说什么都没用!

吴良辅和康熙生母佟妃不可能有一腿(那些桥段都是电视剧情节)。但和顺治的关系,倒是有点引人遐想!


吴良辅是顺治的贴身太监,说个不好听点的,就算顺治和董鄂妃啪啪啪的时候,吴良辅也是站在帐子外伺候的。但这也不能说顺治的取向有什么问题。

顺治一生算是从煎熬地渡过的,所以生性乖僻。年幼时傀儡的屈辱感特别重,所以只信任身边的人,因为孝庄为保皇权的一些做法,让顺治和孝庄产生了隔阂。而此刻身边的太监就更是他的依靠。

而吴良辅乃前朝宫中遗留太监,所以出生年月不详。吴良辅心思细腻,懂得利用替顺治代言,而结交朝臣,发展顺治的势力。

前期来讲吴良辅算是有功之臣。但是这个平衡从顺治9年发生了变化,因为多尔衮死了。顺治从虚权变成了实权。


这就意味着之前吴良辅如何作为,孝庄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此刻,吴良辅的所作所为变成了专权把持朝政。但是孝庄做事,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而决计不去抢夺儿孙的权力。

所以为了避免与顺治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孝庄并没有动吴良辅,只是找人给顺治上课,让他总结前朝经验,立下规矩,中官(太监)不准干政!以牵掣吴良辅。


但很显然,顺治根本没有在意这事。到了顺治15年,终于出事了,在陈之璘案中,吴良辅牵涉其中。按照顺治自己定下来的“祖制”,吴良辅必死无疑。但是顺治一想到身边人,结果免除惩罚。

这样的决定,换了其他老太太肯定不干了,你特么挑拨我们母子关系这么多年,眼看着你快成精了,好不容易你犯了天条,准备剐上一刀的时候,你忽悠我儿,竟然无罪开释!逼着儿子兑现承诺,也要杀了此人。

但是孝庄不愧为一流的政治家。她对此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甚至都未在顺治面前提此事一个字。


她明知道顺治不会杀吴良辅,所以自己越表现出反对,结果就越适得其反,弄不好再搞个后宫干政,结果就往反向发展。

但是顺治最终还是抛弃大清而去。所以这一刻吴良辅的后台轰然倒塌了。孝庄疾如闪电,在康熙元年的二月份动手了。

孝庄处理问题的方式十分老道,充满了政治智慧。

她以康熙的名义下了一道明诏,诏告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门,列数吴良辅各种罪状,然后定其罪为“变易祖宗制度”,最终被处死刑。

很多人说,这有什么政治智慧?不都这么干的吗?其实放在情境里看,清初的环境一直不稳定。入关后,孝庄孤儿寡母进入大明的宫廷,用的是明朝的太监宫女。除了从关里带来的几万杀神,剩下的全是大明的降官降将,撑起大清江山。不容易!


所以孝庄要抓住一个核心,我培养出来的皇帝都是英明神武,绝对优秀的!不然怎么统御四方,万民臣服?

首先,这是新皇帝康熙的诏书,虽然他只有六岁,所以我并未干政,做了个后宫不干政的好榜样,维护了皇权的神圣;

其次,满人在关外的时候是不设太监的,后来进了关,根据你们汉家的礼制设置了中官,但是先帝认识到太监不是个好东西,前朝大明也是亡于太监干政,所以定了祖制,中官不准干政,这就又把顺治的错误洗刷干净了,意思责任也不在顺治;

再次,既然责任不在顺治,那责任在谁?吴良辅本人是逃脱不了干系的,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还有的责任在谁?就在你们各部衙门。你们要是只认皇上,不认中官(太监),以后就不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所以大家要引以为戒,因为后果很严重,要杀头的!

3


厚黑啊,无耻啊!但是非常有效啊!吴良辅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差孝庄一百个等级都不止!


炒米视角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个问题扯了三人出来,康熙,吴良辅外加一个多事的生母——佟佳氏,这三人的关系可够乱的。俺就问一句吴良辅和佟佳氏有关系,这谁造的谣,您这是把扶持了三代帝王的孝庄搁那去了。话说回来,这要是真的,要剁了吴良辅的人,这头一个一准是这孝庄,哪能轮到康熙出手。

大家伙千万别听那电视剧里说的事,那都是捕风捉影闹的。针尖大个窟窿,到了电视剧里他能给你吹出拳头大的风来,按照人家的说法这叫艺术来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这么一高他就和本来的事就脱了节。

所以您要是当了真,这就要闹笑话喽。

好吧,老梁今天就借着这题目来把这事掰扯清楚一点。

吴良辅和顺治

这问题咱从吴良辅下手,而要说吴良辅的话,咱就不得不提顺治和他的关系,下边咱就讲讲这俩人的关系。

吴良辅这人其实是明朝崇祯帝留在宫里的太监,满清入关把这紫禁城一占,得,这宫里的大大小小的太监就被满清给收了,当自己人的使唤。

而这吴良辅这人鸡贼的很,这兜兜转转的就转到了顺治的眼跟前。你还别说俩人确认过眼神之后,这就成了一对好搭档。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那为啥这俩人能凑一起呢?

其实也简单,当年顺治之所以能继承那龙窝,全凭运气。皇太极的儿子一共十一个,能长到成年定型的有八个,其中长子豪格你别管是论资历还是论实力,那是这八个里头首屈一指的。

如果按照一般的情况,皇太极走了之后,应该是这豪格上位。结果他架不住老天爷和他们爱新觉罗家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正值壮年的皇太极没有啥征兆,呱唧一下就走了,连个遗诏都没有留下来。

这躲在一边原本还老实巴交的多尔衮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腿就跳了出来,想要挑战一下这皇位。

结果就是多尔衮和这豪格俩人就掰扯不清楚了,最后俩人各退一步推了幸运星顺治出来。

说穿了顺治就是个傀儡,这后边多尔衮把豪格给掐死了,捎带着和孝庄玩暧昧,这顺治就成了说话没人听的皇帝。

所以顺治和谁呆的时间久,这就不用猜了吧,那当然是太监了,而这些个太监中能守着顺治寸步不离的就是这吴良辅。

所以两人关系好,那是有原因的。

两人的关系到了啥程度

那么他俩的关系好到啥程度了呢?当年满清入关之后,满清皇帝家里那一窝子事都由一个衙门口统一管理,这衙门口叫内务府。

而这内务府都是那些个皇亲国戚来管理,这是满清的规矩。

这吴良辅瞅着内务府糟心的很,这就向顺治提出,仿照大明朝的二十四衙门整个十三衙门出来,这顿整改下来,太监一个个的都蹲到了这些衙门口里当上了主管。

说实话这事整下来,太监这没茶壶嘴的家伙们,这插手的地方可就多了。就这么一档子事,您就说吧,恨他的人多不多。

俺再说一件事,1653年的时候,这吴良辅靠着顺治的信任和恩宠,这就开始往宫墙外边溜达,这一溜达就和朝堂上的官员勾搭上了。

您就说把,这太监和官员勾搭上了,还能有个好吗?

满清对这事防范的还是比较严厉的,没多久这事可就发了。这一家伙下去牵连了不老少的人,大学士陈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纲、巡视中城御史王秉乾等等,这要是按规矩办,这帮人都得剁了脑袋以儆效尤。

可顺治感觉这事株连的人着实多了一点,搞了从宽处理。撑死了搞了个流放就完事了。而这吴良辅被顺治压到屁股后头,没事了,没多久又蹦跶出来瞎溜达。

所以这吴良辅和顺治那绝对是一对好哥们。

那么吴良辅是咋被干掉的呢?

当年顺治宠幸董鄂妃大家伙都知道吧!董鄂妃为顺治生下第四个皇子,把个顺治高兴的屁颠屁颠的,还昭告天下“这娃是俺第一子”,瞧那意思这就有封为太子的心思。

可这孩子福薄,三个月不到这就走了,这一家伙把个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董鄂妃给整趴下了,时间到了1660年八月的时候,这就自己个走了。

董鄂妃这么一走顺治撑不住了,要死要活的要当和尚,这那成啊!孝庄怒了,这好说歹说的,把个吴良辅给踢了出来,让这货代替顺治出家。

好吧,就这么一个没有茶壶嘴的家伙,一脚丫子就跨进了寺院当和尚去了。

剃发的时候,顺治还窜过去瞧热闹,这回来没多久,也就是五天的时间,据说就得了天花,一命呜呼了。

这事闹的,不过这事的结局还有另一个版本,说这顺治其实没有死,是人家看了吴良辅当和尚的过程,这心就搁不下了,就是想当和尚,于是抛家舍业的跑五台山做了个真和尚,满清觉得这事,说出去太丢人了,所以官方统一口径说是得了天花死的。

但不管咋说,这顺治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这到是真的。

这事过去没多久,康熙也登基,朝堂上还算安静,满清算是缓过气了,回手就把这蹲在寺院里当和尚的吴良辅抓了起来,转手就被刽子手给剁了脑袋,还有在他那十三衙门一并给丢到了垃圾堆里,内务府又开始在满清的地头上运作。

所以这事的前前后后和这佟佳氏没一丁点关系,您别听电视剧里瞎说,佟佳氏和吴良辅搞关系,着了康熙的恨,被康熙给剁了,根本就没这事。

而且电视剧还有一个版本,手这吴良辅认了鳌拜当干爹,康熙身边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禀报给鳌拜,这就进了康熙的眼睛里,让康熙逮住机会,一顿大板子活活打死了,这也是艺术升华得到的产物,千万别信。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吴良辅都当和尚了,咋还要杀他,这是为啥呀?”

首先大家伙要确定一点,要杀这吴良辅的人是谁?孝庄!

这源头找到了,咱就不难理解了。孝庄最恨的是啥事?顺治死或者当和尚,当然不管这过程是咋样,但顺治是瞅了你五天之后就没了。那么孝庄不恨你吴良辅,那叫见了鬼了。

还有顺治想当和尚,如果不是身边人的放纵,顺治能想到这茬?就算是想不到,这锅也得你吴良辅背,毕竟是你和顺治走的最近不是。顺治干点啥事,你吴良辅不知道,孝庄第一个就不信。

这还有,满清的规矩是太监不能参政,你到好督促顺治搞了十三衙门,这啥意思,这是要蹦出五指山搅和朝堂?事实上你确实也是这么干的。

作为这事的最大祸端,其他人都流放了,哦!就你没事,这那说的过去,为了平息一下气愤,那么吴良辅的脑壳他也不会好好的呆在脖子上。

所以题主问题中提到的三个人,康熙和佟佳氏根本就和这问题没啥关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电视剧《少年天子》中,太监吴良辅竟然与玄烨的生母佟氏产生私情,不过这只是电视剧中的桥断,吴良辅作为顺治帝的贴身太监,几乎一天都是跟顺治在一起的,哪有那么多时间去与佟氏培养感情?而且清朝对后宫的管理极严,再说太监早就那啥了?

吴良辅是顺治的贴身太监,顺治和董鄂妃啪啪的时候,也是站在帐子外伺候主子的。清朝入关后,他被顺治帝提拔为总管太监,因受顺治帝的庇护,继而得以专权把持朝政,一些官员贿赂他,寻求升官,他是皆来者不拒,吴良辅无恶不作,肆意责罚其它太监和宫女,甚至当着康熙帝的面训斥奶娘孙阿姆。

1655年顺治有圣旨:“皇宫太监不得擅自出宫,不得干政,不得结交外官等”,并做了铁牌立在后宫交泰殿,以后这道圣旨成了皇宫的祖宗家法,一旦触犯严惩不贷。

1658年清廷发生太监勾结外官、结党营私的案件,首犯正是顺治贴身太监吴良辅和前明大学士降清的陈之璘,两人按律当斩,但顺治把他自己定的祖制忘的一干二净,或者说是选择性的遗忘,陈之璘罢官流放,吴良辅免除惩罚。

经过这件事后吴良辅更加无法无天,他认顺治朝重臣鳌拜为干爹,顺治帝驾崩后,吴良辅便成为了鳌拜用于监视内廷的耳报神。

吴良辅未经请示,奉鳌拜的钧令擅自带人捉拿御前侍卫倭赫等四人。为此,年仅8岁的康熙帝虽大为不满,但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败下阵来。

怒火充心的康熙回宫途恰好遇到吴良辅偷运宫中家私孝敬干爹鳌拜。于是立即以盗窃宫中财物的罪名对吴良辅施以廷仗之刑,没曾想吴良辅痛得哭天喊地,却不向康熙求饶,反而高呼干爹鳌拜前来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里打,吴良辅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颁发诏旨,称吴良辅广招党类、恣意妄行、变易祖宗旧制;广兴营造、糜冒钱粮、坏本朝淳朴之风俗,着即处斩。


美丽青春您真痘


吴良辅是顺治皇帝的贴身太监,在电视剧《少年天子》中,太监吴良辅竟然爱上了三阿哥玄烨的生母佟氏,上演了一出太监与妃嫔之间的狗血剧情,以致于康熙在即位后不久便处死了吴良辅,以泄心头之恨。不过这毕竟只是电视剧中的情节,真实历史却并非如此。吴良辅是前明宦官,清朝入关后,他被顺治帝提拔为总管太监。此外,他还是顺治朝重臣鳌拜的干儿子。顺治帝驾崩后,吴良辅便成为了辅政大臣鳌拜用于监视内廷的耳报神。

吴良辅是六宫副都太监,仗着有权有势,肆意责罚其它太监和宫女,甚至当着康熙帝的面训斥奶娘孙阿姆。更可恨的是,吴良辅未经请示,奉鳌拜的钧令擅自带人捉拿御前侍卫倭赫等四人。为此,年仅8岁的康熙帝大为不满,第一次与鳌拜等人公开对峙,却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败下阵来。康熙窝了一肚子火没处发泄,回宫途恰好遇到吴良辅偷运宫中家私孝敬干爹鳌拜。这回总算找到出气筒了,找来敬事房总管太监赵秉正,以盗窃宫中财物的罪名对吴良辅施以廷仗之刑(大板子打屁股)。没曾想,挨了板子的吴良辅痛得哭天喊地,却不向康熙求饶,反而高呼干爹鳌拜前来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里打。眼见小皇帝发怒,行刑的太监也不敢再打马虎眼,没过多久,吴良辅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鳌拜获悉干儿子被活活打死,顿时怒上心头。可吴良辅是宫中太监,宫内事务本就不是辅政大臣的管辖范围,更何况吴良辅盗窃财物证据确凿,无可辩驳,只能强忍下心头怒火。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颁发诏旨,称吴良辅广招党类、恣意妄行、变易祖宗旧制;广兴营造、糜冒钱粮、坏本朝淳朴之风俗,着即处斩。

一代阉宦,就此殒命!


历史茶坊


吴良辅就是代替顺治皇帝出家的太监,在顺治皇帝以得天花“驾崩”后又返回宫中。据说吴良辅深得顺治皇帝的信任,并封其为后宫太监主持(首领太监),而且吴良辅为了攀附权贵,认鳌拜做自己的干爹。

康熙斩吴良辅,真的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在电视剧《少年天子》的剧情中,演的是太监吴良辅喜欢上了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被幼年的康熙看到并记恨。以至于后来康熙在亲政不久便把吴良辅给活活打死,得以出口恶气。但是这只是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但是历史的真相却不是这样。


真相是吴良辅仗着自己是后宫首领太监,有鳌拜这个干爹做靠山,不把刚登基的康熙放在眼中,在后宫作威作福,随意惩罚打骂太监宫女,不把宫规制度当回事,其嚣张到连苏麻拉姑也敢训斥,整天在康熙的面前指手画脚,说是奉鳌拜的旨意伺候康熙的,这作死的态度,为此康熙恨得咬牙切齿。


吴良辅本来是前明朝的宫中宦官,由于对明朝律吏很了解,顺治皇帝很喜欢他,并加以重用,据说吴良辅这个人很贪财,经常收受别人的钱财。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顺治十五年的时候,陈之磷案吴良辅也牵涉其中,顺治心疼身边受惩罚,竟然让此案不了了之,糊弄过去了。因为顺治的宠信,吴良辅没有改变,反而后来变本加厉。


这些都被孝庄太后看在眼里,却按着没有发作,直到顺治皇帝倒台后,康熙继位,吴良辅转投靠鳌拜监视康熙,彻底惹怒了孝庄太后。


说来也巧,有次吴良辅为了给鳌拜过寿,偷盗宫中名贵物品时候,刚好被逮个正着,康熙一看处置吴良辅的机会来了,就以其盗窃宫中物品的罪名对其仗刑伺候,本来是想给他点颜色算了,那知道吴良辅就连在挨板子的时候,还叫着让干爹鳌拜来救他,康熙听完更来气,让人使劲打,给打死了。

宫中的鳌拜得知吴良辅被打死,知道康熙这是在杀鸡给自己看,但是又碍于这是后宫之事,自己无权干涉,也就只能吃憋了。

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颁发诏旨,以吴良辅变易祖宗旧制,贪污受贿,等数十条罪名交由刑部,数罪齐发,吴良辅就比完蛋。


微风之语


在电视剧《少年天子》中康熙之母,孝康章皇后佟氏因为顺治独宠董鄂妃,担心自己和玄烨“前途堪忧”,于是选择委身吴良辅,,帮助玄烨君临天下。不过事情到最后,康熙皇帝登基以后,很快就解决了吴良辅。有人说就是因为为了遮掩佟氏的丑事,其实不然。


吴良辅的死,更多的是咎由自取,太监乱国的问题。早在顺治十五年,顺治皇帝就给吏部发了一份谕旨。这份谕旨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内监吴良辅,交通内外官员,作弊纳贿,罪责难逃,研审情真。”,对顺治帝的这份谕旨,吏部没有掉以轻心,并最终查明吴良辅确有其史。

“交通内外官员,作弊纳贿”仅这两条,吴良辅就难逃一死。清军入关以后,有感于前明出了王振,魏忠贤等太监乱政,所以严令“内监不得干政,更不得交接外臣”的规律,吴良辅此举无疑是“玩火自焚”。

顺治皇帝没有诛杀他,是因为他还有用。然而顺治帝临死的遗诏中提到:“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算是直接给吴良辅下了死刑判决书。康熙上台以后,处死吴良辅其实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就算没有吴良辅和他母亲的那些事,吴良辅也是难逃一死。

我是头条作者围知历史,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是阿维啊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为何康熙即位后要怒斩吴良辅?”

吴良辅是明朝宫中遗留下来的太监,因其心思细腻,懂得为顺治结交朝臣,为顺治发展势力,所以深受顺治帝喜欢,成了顺治身边的贴身太监,就连顺治帝和妃子啪啪的时候,吴良辅估计都要站在帐外伺候。但这并不能说明吴良辅和康熙的生母佟妃就有一腿吧!况且,作为顺治帝的贴身太监,吴良辅几乎时刻都和顺治帝呆在一起的,根本就没有时间和佟氏产生关系,再说,明朝太监早就那个了不是吗?

认为,吴良辅和康熙生母有染的都是电视剧的桥断,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不过,吴良辅依仗着顺治帝对他的庇护无恶不作,竟然用权把持朝政,有些官员为此来贿赂他以求升官,他都来者不拒。直到1658年,发生了太监与外官勾结、结党营私之事,为首的正是太监吴良辅和大学士陈之璘,两人按律本该当斩,但顺治帝还是将陈之璘罢官流放,吴良辅因得到顺治帝的包庇而免除惩罚。

经过这件事后吴良辅不仅没有醒悟,反而更加地无法无天,在顺治帝死后,他居然还想改易清朝的祖制,这可把孝庄皇太后彻底激怒了。康熙元年,顺治帝死后第三天,孝庄皇太后就以康熙的名义下了一道明诏,诏告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门,罗列吴良辅各种罪状:干预朝政、结党营私、勾结外官、乱纪朝纲,最终处死了吴良辅。

所以说,当时康熙才8岁,是孝庄太后掌权,也轮不到康熙说话,因此,斩了吴良辅的是孝庄太后,不是康熙帝,而且也不是因为其与生母有染。历史上吴良辅和佟妃之间根本就没有电视剧中演的那些稀奇古怪的私情,况且清宫之中制度森严,不要被现在的电视剧给毒害了,清宫剧除了朝代和皇上是真的,其它的几乎全是假的。


大史官


吴良辅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太监,因为多种的关系以及纠葛,从而传出了很多其与康熙母亲的桃色新闻。其实这种事只要大家细细的去咀嚼,细细的去品味,你就会知道这此事的可信度简直就是零,就退一万步来说,太监在进宫前早就已经净身,已经不具备了男性的能力,而且在清朝顺治年初期,宫中有孝庄太后把持,所以宫中的制度很是严格,再加上妃子的人数也不是很多,所以这种事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天方夜谭。所以,我们由此推断康熙年吴良辅的死绝不是因为此等子虚乌有之事,而是另有原因.

我们首先来看吴良辅被判处死刑的时间,该时间为“康熙元年二月”,换句话来说就是康熙刚刚登基的第一年,而康熙在继位时的年龄为8岁,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吴良辅是在康熙八岁的时候被下令处死。我之所以计算这样的时间,除了让大家知道这个宦官在什么时候被处死外,还要让大家知道吴良辅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康熙只有八岁。

八岁的这个年龄相当于是在童年中,此时的他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在对待事物上还没有自己的风格,甚至说其批阅奏折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我可以由此推断处死吴良辅的不是康熙,而是这位小皇帝身后的孝庄太后。

其实,孝庄太后和吴良辅的“矛盾”在顺治时期就已经结下了,在那个时候可能因为顺治帝的内心极度没有安全感,而且再加上之前一直被多尔衮所架空,以及在清人入关后各色旗人因为权力而相互争斗,所以使得其内心极度的不平衡,从而这种不安和不平衡慢慢的演化成了其对于身边大臣和亲戚的极度不信任。真因为这样心里变化的发展,使得顺治皇帝在后期只对一个人倍感信任,这个人便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大太监吴良辅了。因为皇帝身边的太监大多是陪伴了皇帝很久,可以说是像明朝万历皇帝和冯保一样的感情,所以这使得皇帝对于自己身边的这个和自己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很是信任。可这种信任慢慢就成了吴良辅狐假虎威,乘机敛财的砝码。

要知道清朝曾经立国宦官不可干政的祖训,如果一旦发现收到的惩罚将会是很重很重的,但当大太监吴良辅在和外朝官员的勾结,被孝庄太后以及各路大臣发现后,本应该处死的吴良辅居然因为顺治念及旧情而网开一面。这样自打耳光的做法使得孝庄太后很是震怒,可却因为害怕落人口舌“后宫干政”而将这份震怒深深的埋在了心里,一直埋到了康熙元年的二月才最终爆发了出来。

在康熙皇帝继位后,孝庄太后便开始了清算吴良辅的行动,一方面她暗示百官积极供出吴良辅的罪证,一方面在明面又对吴良辅不温不火。最终在群臣的力推下,这个活跃在顺治时期的宠儿终于倒在了孝庄的面前,倒在了清朝祖制的面前。

所以说吴良辅的死去其实并不是康熙皇帝所做的,因为那是的康熙皇帝不过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子,而真正想致死死地的不是别人,而是在顺治朝一直没有表态的孝庄太后。

其实吴良辅之所以会被判处死刑,那是因为其做了大清王朝的出头鸟。因为清朝对明朝宦官干政有所了解也有所忌惮,所以才会在祖制中加入了宦官的制约,可就在这个时候吴良辅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挑战着祖制的威严,而孝庄为了以后的皇帝在处理此事中遵循祖制,不开先河,才将这个乱政的大宦官处死。


木剑温不胜


前期来讲吴良辅算是有功之臣。但是这个平衡从顺治9年发生了变化,因为多尔衮死了。顺治从虚权变成了实权。

这就意味着之前吴良辅如何作为,孝庄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此刻,吴良辅的所作所为变成了专权把持朝政。但是孝庄做事,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而决计不去抢夺儿孙的权力。

所以为了避免与顺治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孝庄并没有动吴良辅,只是找人给顺治上课,让他总结前朝经验,立下规矩,中官(太监)不准干政!以牵掣吴良辅。

但很显然,顺治根本没有在意这事。到了顺治15年,终于出事了,在陈之璘案中,吴良辅牵涉其中。按照顺治自己定下来的“祖制”,吴良辅必死无疑。但是顺治一想到身边人,结果免除惩罚。

这样的决定,换了其他老太太肯定不干了,你特么挑拨我们母子关系这么多年,眼看着你快成精了,好不容易你犯了天条,准备剐上一刀的时候,你忽悠我儿,竟然无罪开释!逼着儿子兑现承诺,也要杀了此人。

但是孝庄不愧为一流的政治家。她对此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甚至都未在顺治面前提此事一个字。

她明知道顺治不会杀吴良辅,所以自己越表现出反对,结果就越适得其反,弄不好再搞个后宫干政,结果就往反向发展。

但是顺治最终还是抛弃大清而去。所以这一刻吴良辅的后台轰然倒塌了。孝庄疾如闪电,在康熙元年的二月份动手了。

孝庄处理问题的方式十分老道,充满了政治智慧。

她以康熙的名义下了一道明诏,诏告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门,列数吴良辅各种罪状,然后定其罪为“变易祖宗制度”,最终被处死刑。

很多人说,这有什么政治智慧?不都这么干的吗?其实放在情境里看,清初的环境一直不稳定。入关后,孝庄孤儿寡母进入大明的宫廷,用的是明朝的太监宫女。除了从关里带来的几万杀神,剩下的全是大明的降官降将,撑起大清江山。不容易!

所以孝庄要抓住一个核心,我培养出来的皇帝都是英明神武,绝对优秀的!不然怎么统御四方,万民臣服?

首先,这是新皇帝康熙的诏书,虽然他只有六岁,所以我并未干政,做了个后宫不干政的好榜样,维护了皇权的神圣;

其次,满人在关外的时候是不设太监的,后来进了关,根据你们汉家的礼制设置了中官,但是先帝认识到太监不是个好东西,前朝大明也是亡于太监干政,所以定了祖制,中官不准干政,这就又把顺治的错误洗刷干净了,意思责任也不在顺治;

再次,既然责任不在顺治,那责任在谁?吴良辅本人是逃脱不了干系的,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还有的责任在谁?就在你们各部衙门。你们要是只认皇上,不认中官(太监),以后就不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所以大家要引以为戒,因为后果很严重,要杀头的!

3厚黑啊,无耻啊!但是非常有效啊!吴良辅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差孝庄一百个等级都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