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鱼雷可将驱逐舰拦腰折断,而导弹却做不到,为何鱼雷威力这么大?

育儿闲谈


▲鱼雷对大中型水面战舰的破坏力是比较大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一些军事节目的画面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在对付一些大中型水面舰船的时候,一枚大口径鱼雷往往就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将其一发击溃,并且拦腰折断,但看似更加先进的反舰导弹,却往往做不到这点。

▲现代反舰导弹看似先进,但其战斗部往往都不大(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啊,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相比一般的反舰巡航导弹来说,鱼雷的战斗部更大,比如现在一般先进重型反舰导弹的战斗部最多就是到300公斤左右,而一枚533毫米口径的重型鱼雷其战斗部往往能达到400到500公斤,而更大的战斗部则往往意味着装药更多,故而造成的破坏力也就更大,其次,考虑到鱼雷主要是在水下进行爆炸,而由于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800多倍,且水的可压缩性只是空气的4X10的-5次方,因此水可以认为是爆炸的良性导体,具有吸收能量小的特点,特别是鱼雷炸药在水中爆炸瞬间,还会形成几万个大气压和几千摄氏度的高温气体,并能以6000-7000m/s的高速迅猛膨胀,此时候强大的冲击波就可以迅速击穿大中型舰船较为薄弱的水下部位了。

▲潜艇的533毫米鱼雷的战斗部往往可以达到400公斤以上,这无疑非常具有破坏力(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而,综上述而言,相比于一般的反舰导弹来说,鱼雷就是可以对一些大中型水面战舰(比如现代的驱逐舰等)造成更大的破坏。


军武次位面


一发鱼雷可将驱逐舰拦腰折断是二战及二战以前的事,那时的驱逐舰吨位都很小,2-3千吨的多,没有上5000吨的,那时作战主力还是巡洋舰和战列舰,轻巡洋舰有5-6千吨,重巡洋舰不到1万吨,1万吨以上叫战列舰了,驱逐舰舰长只是一名少校,潜艇艇长也只是少校,现在都是上校了。现在都取消了巡洋舰和战列舰,驱逐舰升级为主力了,1-2千吨的小航现在叫护卫舰,整个升了一级。日本还出了“出云”级“出云”号和“加贺”号27000吨可以携带28架直升机的舰船也叫“护卫舰”,日本的“爱宕”级“驱逐舰”已超万吨,早就达到二战时战列舰、巡洋舰的标准,这样的舰一发鱼雷肯定是不能拦腰折断的。二战时一艘战列舰被打中几发鱼雷不沉的多的是。中国海军万吨大驱055号就不可能禁不住一发鱼雷攻击。不是鱼雷太强,而是鱼雷时代的船太小不禁打。

一句话现在的驱逐舰和二战时不是一回事了,不是现在的导弹杀伤力小,而是二战时船不禁打。二战时驱逐舰长只是下级军官,只能起个反潜护航的作用,现在驱逐舰是作战主力了。


海中岩haha


在海上的的时候驱逐舰最怕的就是鱼雷,这个犹如魔鬼一样的东西,只要从底部打下的话,真的差不多算完了,在马岛战争的时候,如果阿根廷的技术没有那么差,6颗鱼雷都打偏了,也不会输得那么惨烈的。


鱼雷和导弹所携带的药量不同,一般的鱼雷可以携带600多千克药量,而威武一点的可以装下800多千克,而导弹的药量最多也就500千克,单单从装药量上就已经输了,鱼雷在水里游着,因为海水的一个浮力,那么自然它就可以装更多的药量,而且损失的动能会比导弹少,导弹在空气中,收到万有引力和空气阻力,装药量大大降低。


鱼雷在爆炸的时候,是在水中的,而导弹是在空气中,这个就涉及到水和空气中的密度,而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700多倍,密度那么大,那么水流很难压缩了,当爆炸的时候,而这个过程中,因为它的吸收能力比空气差,那么当鱼雷产生的爆炸的冲击波就可以很好的传导,而能量之所以可以传导出去,就是因为他的密度比较大,如果像豆腐渣一样,能量是无法传导出去的。


鱼雷爆炸的时候,是从在水下撕开舰船装甲,然后形成一个洞,导致海水冲进舰船,这样就可以直接破坏设备,而下面部位是船最薄弱的地方,导弹是直接炸到上面的甲板,两个的硬度都不一样,而且能量的传递介质的不同,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鱼雷爆炸的时候,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把周围的能量集结,然后瞬间的爆炸,给船瞬间的冲击力,气体的冲击把船冲击到腰折,船就一分为二。


风暴吴逖


鱼雷发射图。


“该死的鱼雷……全速前进!”这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海军上将法拉格特在莫比尔海战中留下的,他一生最为人们熟知的名言。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鱼雷的力量无不让海战中的交战双方胆寒。一艘驱逐舰中了3发炮弹,驱逐舰很有可能无大碍,甚至中了2枚导弹,驱逐舰也有可能不会失去行动力。

但只要被一发鱼雷击中,这艘军舰多半玩完。

对于很多非军迷的网友来说,鱼雷的威力之大,一直是他们搞不明白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说说。

传导能力

在牛顿摆球中,最左边的小球总是能把其大部分能量传递给最右边的小球,反之亦然。

设想一下,如果上面的牛顿摆球中,把中间的那3个小球换成是3块软软的豆腐,牛顿摆还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吗?

同理,爆炸时会产生压力波,而压力波能否得到有效传递非常重要。同等装药的情况下,在空气中爆炸的效果就没有在水下好,这里面的原因之一是,水的传导能力比空气强。

海水密度大约是空气的835倍,另外,空气是可压缩的,而海水的可压缩性通常只有空气的三万分之一到两万分之一之间,通常认为水不可压缩。

因此,鱼雷在水下爆炸时,海水就成为了压力波良好的传导体。即使鱼雷与舰艇不是接触式爆炸,而是距离几米远处爆炸,鱼雷也能给舰艇带来重创。

大气泡有大杀伤力

空气中的爆炸,其能量是迅速向四周扩散开去,然而水下的爆炸,其情形很不一样。

上图是一个水下爆炸的高速摄影,可以看到,爆炸时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这些气体迅速膨胀,当膨胀到,球内气压等于周围的水压(静压)时,气体球并不会停止膨胀,因为它有惯性,直到过度膨胀,导致周围水压大于球内气压,水压才会再次将气体球压回“原形”,当气体球被压缩到最小时,球内气压再次达到另一个巅峰,接下来,它还会继续膨胀。

像这种爆炸气体在水下膨胀-压缩-膨胀的现象叫做气泡脉动。

鱼雷在水下爆炸产生的大气泡以及气泡脉动很有杀伤力,下面咱们借用Mk- 48型鱼雷的一次试验说明这个过程。

Mk-48型鱼雷是美国海军潜舰的主力重型鱼雷,图片来自美国海军。

1999年6月14日,为了试验,澳大利亚海军发射了一枚MK-48鱼雷,击沉了驱逐舰Torrens,其过程是这样的:

MK-48鱼雷从澳大利亚海军柯林斯级HMAS Farncomb潜艇发射。

鱼雷在驱逐舰下方爆炸,产生冲击波和球形气泡。

冲击波,加上最大直径可达18米的球形气泡,将驱逐舰从中部抬起。

球形气泡膨胀到最大值后,迅速收缩,海水下陷,驱逐舰的中部向下运动。

球形气泡再次膨胀,驱逐舰终于被拦腰折断。

由于球形气泡内是气体,其密度远低于海水,所以其运动方向是向上快速运动,当其上行到驱逐舰底部时,会将气泡上方的水高高冲起,形成喷泉一样的垂直水柱。

驱逐舰Torrens的最后下场。

1999年6月的这次驱逐舰被鱼雷击沉视频,后来用到了2001年上映的《珍珠港》电影中。

上面的真实事例说明,在水中爆炸的鱼雷,其冲击波毁伤是一方面,脉动气泡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水中兵器概论(作者石秀华等)》一书中,有这么一个数据,1升炸药爆炸后,可产生1000升爆炸气体产物。在爆炸瞬间,这些气体被强烈地压缩在炸药原有的体积之内,形成高温高压气体,其气压可达到十几万个大气压。

最早期的鱼雷使用的是黑火药,后来使用的是TNT,但现在使用的是混合炸药,通过在炸药里面添加特殊物质,可让炸药爆炸时产生更多得多的气体,以便在水下形成更猛烈的冲击波和气泡脉动。

攻击的是舰船的薄弱部位

一枚导弹击中驱逐舰的甲板,并把其撕裂,但驱逐舰有较大的可能不会因此而涌进大量海水。但鱼雷不同,它攻击的是舰船的水下部分,这也是舰船的薄弱地方,当鱼雷从水下撕裂船体后,必会涌进大量海水,军舰要么失去行动力,要么沉没。

综上所述,鱼雷没有击中则已,若击中,必会给军舰带来很大伤害。

当然,鱼雷威力大还有其他原因,由于它是在水下航行,所以可以方便地借助水的浮力,从而不必把推进燃料浪费在浮力上,这反过来让鱼雷的装药量大大增加。而导弹要想在空气中飞起来,必须依赖一个很大的速度,如此才能产生足够的升力,推进燃料多了,装药也就减少了。


寒木钓萌:喜欢本文就点个👍,以鼓励产生更多这样的文章^_^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寒木钓萌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


寒木钓萌


一是装药量有差别;二是附加作用力载体不同!导弹在水面以上爆炸,附加作用力在空气上;鱼雷在水面以下爆炸,附加作用力在海水上!导弹是靠自身高速飞行具备强大动能,在命中的那一瞬间击穿军舰,然后直接在军舰内部爆炸!如果导弹威力足够的话同样可以将军舰炸成两截,但是导弹受限于装药量不足,往往很难做到!而且因为导弹命中的是军舰的水面部分,难以形成二次创伤,反而不致命!

鱼雷就不同了,鱼雷由于速度不够快,在命中军舰的时候很难钻进军舰内部,这时候鱼雷就已经爆炸了,鱼雷装药量大,往往是导弹的一倍多,这就决定鱼雷威力比导弹大一倍以上。但是这还不是鱼雷致命的地方,鱼雷命中爆炸以后伤及的是军舰的水下部分,这时候大量的海水灌入军舰内部。鱼雷爆炸的冲击波会作用在水流身上,并造成漩涡,这种漩涡的水压非常大,会形成附加二次创伤,一部分挤坏军舰外壳,一部分灌入形成内漩涡,里外作用,撕裂军舰。而且,一般鱼雷命中军舰后,除了造成这么大破坏以后,还会激发水流把军舰举高几十米再往下一摔,这才造成军舰彻底断成两截!


优己


题中的导弹,应该是指的反舰导弹。反舰导弹对驱逐舰的毁伤程度,主要受这么几点因素影响:装药量、导弹命中部位、。

鱼雷的威力大,一个原因就是,它的装药量更大。目前世界上主流的鱼雷(533毫米以上的大型鱼雷)的装药量,都在600千克以上(大多数鱼雷的装药量在800—900千克)。反舰导弹的装药量,一般都在200—500千克范围内。仅从装药量上来看,反舰导弹的爆炸威力无论如何都比不过鱼雷。



发射鱼雷

一款武器的装药量,是由其作战任务来决定的。鱼雷的作战任务就是:攻击敌方大/中型舰艇、潜艇,并将其摧毁。这些战舰都拥有相当坚固的装甲,若要将这些战舰摧毁,必须拥有更大的装药量——以确保顺利完成作战任务。

其次,鱼雷与导弹这两者的战斗部所采用的爆炸技术不同,同等装药量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毁伤效果、毁伤程度不同。目前世界上的反舰导弹的战斗部大多数都是采用的聚能/半聚能穿甲技术:直接穿透舰船装甲,在其内部爆炸,引起大火、人员伤亡、毁伤敌舰设备等方式来摧毁、重伤敌舰,使敌舰丧失战斗力——直接沉没或者是退出战斗。



鱼雷采用的是战斗部聚能爆炸技术。在水下直接撕开舰船装甲,形成一个大洞,使得海水直接大量涌入舰船内:破坏其内部设施,使敌舰沉没。鱼雷的聚能爆炸技术,利用了有名的“倍增效应”:同等当量的爆炸在不同密度的介质(水、空气等均可作为传播介质)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值(爆炸威力)不同:介质密度越高,释放出的能量就越大——这里,高密度的传播介质,就可以看作是能量倍增器。


看看海水密度是空气密度的多少倍,就能知道水(海洋)下,同等当量的爆炸比在空气中释放出的能量大多少倍。水密度是空气密度的772.4倍,海水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02—1.07倍,取其中间值:1.05。也就是海水的密度是空气的:772.4×1.05=810.6倍,取整:810倍。也就是同等当量的爆炸,水(海洋)下的爆炸威力相当于在空气中爆炸威力的810倍左右。

这么大的能量,什么样的舰船装甲也抗不住。一旦命中,只有一个后果:被撕裂。

另外,鱼雷多数都是在舰底(打击水面舰船)爆炸,爆炸会产生很多空泡,爆炸冲击波带着这些空泡直接轰向敌舰舰底——敌方舰船就像在一喷发的火山口,各种力相互作用:扭、撕,其结果可想而知。


儒道之主



1.有一个重要参数是天差地别的。


鱼雷的战斗部装药量是很大的,目前世界上主流的鱼雷装药量一般在600公斤TNT或黑索金炸药以上,大多数都在800-900公斤左右。


对比一下:155毫米M107高爆弹,全弹重43.88千克,装药6.985千克B炸药或6.75千克TNT。就这点量就很惊人了!


Exocet missile 飞鱼反舰导弹,整个战斗部总重160千克,装有高能炸药40千克。


2. 水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知道多少倍。


91拍照聊相机


鱼雷的装药量大啊。

首先鱼雷不用考虑在天上飞的问题,依靠水的浮力那么鱼雷内就可以装大量的炸药。

而导弹需要在天上飞,则很多的重量需要让给了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和燃料。自然能装的炸药就很少了。


先看看鱼雷的结构吧:

这是MK48鱼雷的结构图,鱼雷由引导头、战斗部、燃料段和推进段四大部分组成,和导弹的结构基本相同。

对比美军的AGM-84反舰导弹来看结构

同样也是由导引头、战斗部、燃料和涡轮喷射发动机组成。

但可以看出的是鱼雷的战斗部体积要远大于需要放大的反舰导弹战斗部体积。

MK48型鱼雷的战斗部装有290.5公斤的烈性炸药。而作为重型反舰导弹的AGM-84的装药只有221公斤,直接的爆炸威力就小了1/4。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导弹命中的是船体水面以上目标由于空气是可压缩的,那么大部分爆炸能量都会被消散到空气中去;相反,鱼雷一般的情况下是在水面以下爆炸,由于水体是无法压缩的,因此大部分能量得以保留那么就会比在空气中爆炸带来更大的破坏力。


为此在大型舰船的设计中都包有防止鱼雷带来损害的防鱼雷隔舱或者防鱼雷隔舱空泡。

防鱼雷空泡一般设立在水线周围,中空或注入一半的水,通过对水和空气的压缩在鱼雷爆炸的时候才可以防止鱼雷的爆炸冲击波进一步破坏船体。

而类似于企业号的防鱼雷隔舱,则是在水线下面设置了两层重装甲,装甲之间注水。并且注意到船底部的位置是不是很薄?当鱼雷命中后很薄的部分就会被炸裂,将水和冲击波导入入船底的大海中,而使得内部的装甲不受到太大损伤。


军武数据库


鱼雷是早期的舰对舰大威力武器。其射程一般与当时的炮弹相近,但是由于它在水下且轨迹稳定,可以使用更加大的战斗部,也就成了自发明以来就一直作为彻底击沉敌舰最方便快捷管用的武器使用。

图为MK48鱼雷

反舰导弹出生的时间比鱼雷晚了好多年,由于人类的技术发展,早期的反舰导弹一半都是傻大黑粗得跟运载火箭一样,命中精度自然也不好。目前的反舰导弹一般都作为军舰的舰载武器使用,小型化程度也高。但是前苏联的“日炙”,“冥河”,花岗岩玄武岩都是一发就能把一艘护卫舰炸沉的货,在威力这方面也不比鱼雷差。

图为MK46鱼雷

其实鱼雷威力大的原因并不全是重量大的战斗部造成的。在水下,爆炸波可以更有威力地传播——由于水的密度是空气的1000倍,在水中传播力量比在空气中也大了1000倍。加之鱼雷是在水下活动的,以破坏敌舰水线以下部位为首要任务。鱼雷的装药也大,因此能迅速让敌舰破出一个大洞,从而海水涌进船舱,可以加速连接部位的疲劳而导致断裂,从而加速敌舰的沉默。

图为鱼叉反舰导弹

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鱼雷威力这么大的能力。第一个原因是装药量大,不像导弹燃料箱就占据了大把空间。第二个原因就是在水下传播能量比在空气中大,可以更有效地“撕”裂敌舰。第三个原因就是破坏的位置不同,导弹一般破坏上层建筑。


双马尾班长


二战时期,日本的航母翔鹤号被4枚鱼雷击沉,大凤号被一枚击中就挂了,云龙号被2枚鱼雷击沉,瑞凤、瑞鹤……基本上都被鱼雷给送到太平洋海底去了。

相对一般的航空炸弹,这鱼雷战斗部装弹量可达600多公斤,如果是重型鱼雷可以妥妥地接近一顿,这是极其恐怖的弹药量,再加上攻击是从水下进行的,爆炸加上海水的作用,那比一般往航母上扔炸弹的作用强大的多。

当鱼雷抵达目标处,由于水的密度是空气的上千倍,海水冲击波的传导能力是空气的上千倍,首先船底直接被鱼雷撕开一个大口子,随后海水灌入。在爆炸的作用下,冲击波剧烈冲击军舰底部,将军舰顶起,但是因为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将周围海水短暂驱离,军舰下方又马上出现巨大的几乎真空区域,然后被顶起的军舰又重重地摔下来,几下折腾,即使航母也可能被自己的重量所断裂。

相对鱼雷,反舰导弹或者炸弹只能毁伤舰体水面以上部位,最多对军舰表层、内层造成损伤,引发大火或者爆炸,但难以对船底造成致命性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