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隋炀帝和李世民都拿不下小小的高句丽?

彩云东升戴宝山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

1.地理因素。东北的问题,你要对照着地形图看,有个松辽分水岭的问题。在四平以南的辽宁地区,其实并不是平原为主,而只是辽河、浑河的河谷里面适合农耕,其他都基本是山地,而往朝鲜方向更是山多平原少,这就给了高句丽一个天然屏障,并且东北气候寒冷,可不是现在这种温度,进入10月就可能入冬了,一年就几个月能暖和,因此在征高句丽时,后勤非常重要,唐太宗在征高句丽时虽然前期取得了许多的胜利,到最后也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必将进入苦战,而高句丽本土作战,后勤不存在问题,可以以逸待劳,只要能打持久战基本可以抵御住入侵。

2.人口问题。这个我个人认为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在南宋以前中国历代经济文化和人口都相对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还未开发,东北方向更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汉人很少,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没有庞大的汉族人口基数做后盾,即使占领了统治也会不稳定。

3.高句丽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国。而是一个存在了近500多年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且在公元5世纪达到了国力的鼎盛时期,隋炀帝和唐太宗在征伐时,高句丽的国力还很强盛,能够有效组织进行抵御的。


蚂蚁历史观


隋炀帝三征高丽(高句丽)也是历来被批判最多的举措之一,很多人认为隋朝的亡国与三征高丽的大兴武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当时,隋炀帝三征高丽也有他的考虑,并非仅仅为了炫耀隋朝的强大而穷兵黩武。

朝鲜半岛在隋朝时分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其中以高丽实力最强。隋炀帝征讨高丽的初衷是想维持隋帝国与高丽之间的宗主、藩臣的关系。

隋炀帝时,高丽曾遣“私通使”前往突厥,合谋对抗隋朝。在这一情况下,隋炀帝不得已发动了第一次征讨高丽的行动,时值大业八年(612年),但仅限维护藩臣之礼,保持自己的宗主地位即可。

大业八年,随军100多万人分为24路起兵讨伐高丽,但高丽军据城坚守,不再出战,隋炀帝下旨,只要高丽军队投降,就立刻宣布安抚纳降,不再纵兵进攻。眼看快被攻陷时,高丽军就声称要投降,隋军将领只好令人奏报隋炀帝,待到京师传回答复准备受降时,高丽君已经调整巩固好城中的防守了,继续坚守城池,抵抗隋军。

如此三番两次贻误战机,故城池久攻不下,就这样原本悬殊的两军却处于相持之中。时间一长,以致隋军其他各路军队由于军粮供应不足,作战意志也日渐低落,加之高丽军故意拖延时日让隋军疲乏,后再萨水突袭成功,至隋军士卒大量死伤、逃散。第一次征讨高丽以延误战机,军粮供应不足而失败。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隋炀帝不顾国家疲敝,下令第二次征讨高丽。四月,隋军再渡辽水进军平壤,隋炀帝亲临指挥,但仍然久攻不下。六月,国内杨玄感起兵攻洛阳,消息传到,隋炀帝大为惊恐,只好密诏诸将退兵。第二次征讨以国内叛乱,内部矛盾而失败。

大业十年(614年),国内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隋炀帝妄想以对外战争的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于是对高丽进行了第三次征讨。但当时农民起义军遍布全国,朝廷征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达,或沿途逃散,以致兵力不足,无法大举进军。最终与高丽议和。第三次征讨以内部矛盾激化,战斗力不足而失败告终。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兵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辽东城一战,唐军杀敌一万余人,俘虏敌军一万多人。后由于高丽军殊死抵抗,坚守不出,时值深秋,唐太宗因当地变冷旱,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回朝。唐军征讨高丽以高丽军殊死抵抗、军粮不足和天气恶化而宣布结束。

终上所述,隋炀帝和唐太宗之所以没能攻下高丽,并非军事实力不允许,真要一鼓作气拿下高丽的话,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可能的,只不过隋唐两朝大多数只是想威慑一下高丽,从而确立宗藩关系,确保隋唐大宗的地位而已。直到高宗时期,高丽的不老实惹恼了高宗,才最终下定决心覆灭高丽,以致高丽被灭。


讲历史的刘老师


隋朝发动过三次平定高句丽的战争,但结果都以隋的失败而告终。唐初,李世民吸取隋失败的教训,采取了水陆并进,步步为营,逐次渐进的作战方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到了唐高宗时,已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其实,在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时,对方已经投降了几次,但是高句丽人善变,降后又反,反后又降,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折腾,最后被高宗打败。

隋炀帝为什么没有拿下高句丽,当时隋炀帝集结了100多万的军队讨伐高句丽,但是由于做战指挥失当,再加上后勤跟不上,在损失了几十万大军后无功而返,隋朝的灭亡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朝鲜半岛做为一个狭长地带,多山林、气候严寒,对于冷兵器时代大规模集团军做战非常不利,再加上高句丽族世代以山林采集狩猎为生,练就了适应严寒地带山林生存的能力,所以大部队在这里反而不如高句丽人有优势。

那么,即便这么难打,为什么还要不断地讨伐高句丽呢?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任由高句丽坐大,再让他们与蒙古结盟,那么对于中原的威胁就非常的大,明代时满族与蒙古人结盟打进关内从而建立了清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再加上高句丽人的社会发展非常的快,长此以往必会给华夏民族带来后患,对于这种桀骜不驯的民族只有以武力解决方为上策。所以从隋到唐征伐高句丽是势在必行。

这也给我们现代人一个启示,朝鲜这个半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中国的一道天然屏障,用不好他会反噬宗主。所以现代军事对于朝鲜半岛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雷神的传人


这个问题的真实原因根本是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我的前世是李世民,而今世我是出了地狱的路希法的肉身,也是已经全部出狱的三次天使战争的堕天使联盟的实际掌控者,因为某种原因没让我的真魂路希法掌握军权。前段时间因为韩国跟随美国打压华为和以色列闹腾我把堕天使军团派到了韩国和以色列驻扎。前天是佛祖生日我请宇宙的老祖以及诸天圣灵神灵吃饭,昨天是佛祖在人间的小女儿生日,大家出去吃饭,吃到最后,藏在韩国的和以色列的堕天使找我来谈话(借人身体),他们希望还像以前一样相安无事,我告诉他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是堕天使的头子,堕天使必须归建,你们藏着我不知道也就算了,现在我知道了你们不归建,别的堕天使就不好管了,他们还有抵触,我说我打美国的不听话的堕天使我损失了280多个亿,我很心疼!!!我还告诉他朝鲜半岛和日本都是中华民族的土地,未来必须回归的,看来我有必要派堕天使进驻日本(先给他们拉个仇恨,如果日本有暗藏的堕天使一定比他们厉害,因为日本统治过韩国)他们不吱声了,我的意思很明确不归建就动武。我问他,你们当年是谁的手下他说是你盟哥的,我说那个盟哥,他说是塔西以路,我说他的手下更应该归建去方舟好好训练,叫你们映射的韩国人就不善于打仗,他们说等王有时间了咱们单独谈,我说好,今年年底前必须归建。我说了半天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在哪个时代路希法和堕天使们在地狱里面的蹲监狱,臧在韩国的堕天使不会让中华民族统一朝鲜半岛的,没有神灵支持的人间战争就是失败。我以前发表的说过塔西以路,他是亚特兰蒂斯第一代大王子,和上帝是以色列的共同祖先。他是天国五大盟兄弟的老大,上帝老二,路希法老五,那两个我没记住名字,其中有个女的是路希法的女人。武力值比上帝还厉害,因为上帝放逐以色列人他气的跑到耶路撒冷的地宫里沉睡万年,估计是他的手下跟下来了躲起来了,没有参加天使战争,躲过了牢狱之灾。


我是路希法


隋代与唐初中国与高句丽的分界河,并不是今日中朝边境的鸭绿江。高句丽在南北朝时趁中国分裂向西扩张,将辽东半岛并入版图,现在於中国境内的辽河,却是隋唐中国与高句丽的边界河。由於隋唐时代中国东北如吉林黑龙江尚未成为中国版图,辽东又为高句丽占据,隋唐时代中国进兵高句丽的路线,就只有沿山海关至辽河之间渤海湾北岸向东进兵,再配合海军攻击辽东,进攻的路线只有一条,而高句丽只有故守辽河东岸,就能有效防守,在这个形势对守方的高句丽,是十分有利。

另外辽河两岸的气候,也不利进攻一方。原来中国东北地区在七至八月是雨季,有时更会因降雨太多而出现水灾,多雨的天气影响行军及补给,但当雨季在九月开始过去时,东北地区的冬季又很快到来,东北地区冬季十分寒苦,加上不时降雪,都不利补给及作战。全年只有三至六月的春季严冬过去但雨季未至,才有利进攻。所以进攻的中国部队,要打败高句丽就只有趁春季数个月速战速决,才有较大胜算,正如上面提及,地理上的局限中国军队只能集中一点攻击高句丽,而高句丽也明白气候问题令中国军队不可长期作战,故只要在春季数个月坚守要塞,到了雨季中国军队自自然然是因补给不便而退兵,好似隋炀帝三次征高句丽,两次因久攻不下而在七月退兵,史家相信与雨季开展有关。高句丽也可在休战期间再巩固防守,以至中国多年攻势根本消耗不到高句丽的防守军力,反而中国军队却因多次攻击及撤退影响军力及士气,再加上隋代及唐初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军事力量集中在首都所在的关中地区,离辽东前线很远,补给支援是异常困难。

后来在唐高宗时代,中国最终攻下高句丽,也因为唐军改变进攻策略,先派海军渡过黄海攻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国,再由朝鲜半岛南方攻击北方高句丽,高句丽最终被唐军两路夹击下才兵败。这也说明最后唐军也明白辽东一带的地理及气候是唐军无克服,要找另一条进攻路线才能攻下高句丽。


山农愚夫


中国历史上外族对中原政权构成威胁的有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以及东北的半牧半农民族。到了近现代,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海洋,即西方列强和东洋。

在隋唐时代,雄才大略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唐高祖、唐太宗父子一根筋式的征高句丽。特别是唐代,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接力征高丽。薛仁贵征东辽西就讲此事。结果就是打不过小小的高句丽,费力不讨好,隋炀帝还因为征高句丽损兵折将,丢了江山。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打不赢?这是两个费解的事情。

先看为什么要打?在隋唐,刚结束五胡乱华,中原政权仍受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威胁。抑制其发展为国策。隋唐除了在边境驻军外,便东西夹击蒙古高原。在西部设都建府驻军,隋炀帝当皇帝后,还亲自翻越葱岭巡视。西北边境搞掂后,统治者便想搞掂东北。东北除土著外,统治者为来自朝鲜的高句丽。隋唐征高句丽,目的是想一举两得,一是消灭高句丽占领东北,扩大地盘。二是占领东北后,在东北驻军,从东北方向威胁蒙古高原,对蒙古高原形成东西夹击的战略态势。

隋唐征高句丽,可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仅隋唐征东北基本没有彻底的胜利过。到了后来的大宋、大元、大明,各中原政权与东北土著龙争虎斗了上千年,中原政权还经常被东北的辽、金等吊打,以致国破家亡。直到东北的后金建立大清入主中原,才算搞掂了东北。这是因为东北是大清的龙兴之地,东北自然成为了满清(中国)的国土。大清后东北才稳稳的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原政权与东北的战争,才基本平息。

征高句丽的仗打不赢,原因如下:一是气候。隋唐打东北,属南人打北人,夏秋天还凑合。但到了冬天,那个冰天雪地的苦寒是中原人绝对受不了的。这好象拿破仑、希特勒打不下俄罗斯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大清时代,有的官员犯罪,裁定: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个宁古塔就是现在的黑龙江伊兰,有的官员宁可自杀,也不去服刑,可见那时那地有多么的苦寒。

当时征战的情况为隋唐夏天进军,秋天撤军,高句丽便夏秋防御,冬季反攻。隋唐在夏秋取得的胜利,到了冬天一般都丢失干净。人家高句丽人不怕冷,一路向南反攻,越打越暖和。当然太暖和了这些北人也受不了,后来的金灭北宋,金攻打南宋,都避开夏天,他们对中原的湿热也受不了。后金建立大清,刚入关的满蒙亲贵也受不了中原的湿热。大元、大清都建都北京就是考虑了气候因素,既要有利于统治,还要考虑这些来自北方寒带的人能适应气候。

第二个失败的原因为后勤补给困难,打仗就是打后勤。几十万大军进军东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吃马喂。一个兵至少要五个后勤人员保障,表面上百万大军,在前线打仗的不过十万,越深入东北腹地,后勤保障越困难,兵力越来越少。

隋唐征高句丽,虽然都取得过暂时、局部性的胜利,有的还签定了协议。但长久看,以当时的国力、军力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靠打仗征服高句丽并不是最佳办法。也许拆分、怀柔、离间才可能是最有效的,后来的几个王朝几乎都是这样干的,反而效果更佳。大明在东北和朝鲜搞了十几个藩属国,让它们相互制衡,满清的老祖努尔哈赤就是倔起的代表。


书华36


高句(gōu)丽(lí)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中国及韩国、朝鲜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是最早的扶余人建立的,而且从山民,逐渐转向了农林渔牧相结合的国家模式,最可怕的是他们全民皆兵,几百万人的国家,随随便便就能拉出来几十万人的军队,虽然高句丽人普遍个子不高,但民风那是相当的彪悍,尤其善于打仗。

隋炀帝时期,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是劳师远征高句丽还是需要充分的准备的,但是隋炀帝第一次亲征却是十分的草率,可能他以为这个国家不够打吧,可是现实却是隋军大败,第二次隋炀帝准备了一年时间,本以为这次十足九稳了,可是内部杨玄感叛乱了,这让隋炀帝只能班师回朝平定内乱,而前线的隋军将士就慌了,怎么老大走了啊,于是乎士气大挫,第二次也失败告终。隋炀帝这么搞法其实内部民心已经不稳了,加上隋炀帝开科举搞得士家大族非常的不爽,这个节骨眼上隋炀帝不稳定内部局势不说,偏偏要去三征高句丽,这次高句丽虽然投降了,可是高句丽的国王却不来觐见隋炀帝,弄的隋炀帝好没有面子,本想一怒之下干了高句丽,内部却又发生动乱。隋炀帝只能去收拾自己的祖宗基业了,远征高句丽还是来年吧。可惜等到他跪了还是没有干掉高句丽。

没过多久来了个更加狠的狠人,这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御驾亲征,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但是东渡辽水后,遭到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此时正好是东北最冷的时候,加上后方粮草供给不上,李世民只好班师回朝。高句丽之战,唐军攻克城池十座,杀高丽军四万,唐军伤亡不到两千人,但在撤军途中因为遇到暴风雪,很多士兵被冻死,史料中也只说“多”,无具体数字。李世民失利的原因在于他也小看了高句丽,加上后方粮草补给不够,所以无奈只能班师回朝。


Sylar弈


高句丽并不是一个游牧民族,它实际上是一个文明非常发达的农耕文明,高句丽之所以能够被唐高宗灭掉,里面的原因其实和唐高宗关系不太大。

首先高句丽绝对不是个小国家,它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农耕政权,当时他有176座城池,69万多户人口,如果想一场仗就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灭掉的话,靠军事实力是很难达到的,消灭掉这样的国家,也必须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用一句名言,那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如果能在高句丽找出大量的带路党,那么他们有再多的城市和人口,也会被很快打败。隋炀帝当时国力还是很强的,三征高句丽,结果被搞了个京观,唐太宗当初也打过高句丽,而且唐太宗是所有皇帝中打仗最厉害的一个了,但是他仍然没有把高丽打下来。唐高宗能打下来实际上是赶上一个好时候。

类似于高句丽的国家还有一个叫的百济,在公元600年的时候,唐高宗让苏定方带着大军,结果一下就把百济给打趴下了,要知道当时百济国有206座城池,有76万户,这个国家比高句丽厉害呢,但是却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皇族内讧吗?

百济国王带着太子到了北方,而留守在国内的二王子直接说:国王和太子这两都是废物,既然让我来面对这些,那么就应该由我来当王,带领大家抵抗侵略者。而当时留守在王朝内部的还有一个皇太孙,皇太孙也很精明,他知道如果自己叔叔真的把苏定方打败了,那么自己很有可能全家就会被灭族,于是就直接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降苏定方了,百济也就跟着土崩瓦解了。

李世民打高丽的时候还御驾亲征,也没有对底下的百姓去抢粮抢钱。全是李世民自掏腰包,虽然唐朝国力强盛,但是在那么远的地方,外加后勤的问题,还不允许抢当地的粮饷,那李世民也只能撤退了。


慎独164165614


高句丽这个国家早在公元前37年就已建国,《汉书》、《三国志》中都有其相关记载。高句丽人非常骁勇善战,《后汉书》中记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

高句丽从建国起到中国隋唐时期已有将近五六百年历史,随着其国内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它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其独立性越来越强,中央对待高句丽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隋炀帝以高句丽王不遵循籓礼为由,欲对其进行征讨。在一征高句丽时,杨广举全国之力,征天下之兵汇于涿郡(今北京),又调用大量民夫作为运输物资人员。在高句丽顽强坚守下,双方僵持不下,隋军没有拿下任何一座城池,最终以隋大败而告终;在二征高句丽时,因为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乱,杨广也是被迫撤军,最终也已失败告终;在三征高句丽时,隋朝国内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在这种“内忧”的情况下,杨广依然坚持征伐高句丽,高句丽也是因为连年战争而疲累不堪进而请降。在一征时,杨广的错误决定使得隋军很是被动,延误军情,错失战机,三征三败最终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

而且高句丽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的武器也是相当优良,《北史·高丽传》记载“兵器与中国略同”,大多数以铁质兵器为主。在持有优质兵器和训练有素的高句丽军队面前,与中原王朝一战也不是不可能。

到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汲取隋炀帝错误,决定水陆并进进攻高句丽,所动用的军队人数也远远少于杨广所动用的数量。唐军与高句丽军在安市城外相遇,薛仁贵冲进敌军军阵,所向无敌,唐军斩首敌军两万多人。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却因高句丽军死守而久攻不下,时值秋季,因为天气变冷,草枯水冻,粮饷将近,李世民决定班师回朝。李世民这次亲征的战果远远大于损失,后来几年时间里也多次与高句丽交战,但都未能歼灭高句丽。

相比之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明显准备不够充足,而且在有“内忧”的情况下毅然决然与高句丽交战,也存在轻敌之意;李世民虽取得不错战果,但终未灭高句丽,虽与天气原因相关,更重要则是高句丽其实并不是一个小国,国土虽小,国家政权经过长时间不断完善与成熟,国内农耕发达,再外交上更是反反复复投降于中原王朝,换取时间实行拖延战术。


老糖讲史


高句丽相对于隋朝和唐朝两个国家,从人口上,隋唐可以说十倍百倍之于高句丽!从地理上,面积也是数十倍之于高句丽!

所以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从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俯视着这个小国家。上到帝王大臣,下到普通民众!

而高句丽到能认清现实,将小国的嘴脸一览无遗的表现出来,可以一次次投降,一次次反叛!而隋朝也好唐朝也好多次倒在这“强大”的战术上。

再加上高句丽极其复杂的地理环境,荆棘密布,群山缭绕,这些都很好的保护了这个国家!

气候上这边属于酷寒的天气,降雪量充足。一年中只有几个月适合打仗!

隋朝时,三次远征高句丽之前,完全没有把高句丽当作真正的对手!要打败高句丽就像大象踩死小蚂蚁!碾压过去就是了。

第一次远征,完全无视,结果粮草跟不上,军心大乱,狼狈而回!

第二次,足足准备一年有余,内部上又碰到杨玄感叛乱!匆忙返回平叛!

第三次,都打到了高句丽家门口了,别人国王投降了!杨广便得意洋洋的吩咐停战受降!就这样战机一次次延误,隋朝的国运也这样子耗掉!

可以说三次远征高句丽之后,隋朝的国民还是看不上这个小国家!

这种心态也延续到了李世民身上,作为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也免不了!

唐太宗打的高句丽恐慌异常,但低估了一个国家国破家亡的决心,李世民大军深入被一座孤城安市城足足抵挡了3个月,城中军民伤亡巨大。但是足足3个月都没打下来。严冬来临,只能返回!就这样唐太宗远征辽东失败!

直到唐高宗时,才将高句丽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