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贰臣点将录

第一奸:李永芳, 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 明军游击,万历四十六年投降努尔哈赤,是明朝第一位投降后金的边将,被授为三等副将,并娶贝勒阿巴泰之女。后随努尔哈赤伐明,授三等总兵官。 努尔哈赤入侵明朝,围困抚顺,并致书给李永芳道:“明朝发兵帮助叶赫,我才率军来攻,你只是一个游击,能够战胜我吗?你很有才智,识时务,我国正需人才,像你这种人才我怎能不加以重用?你要是想战的话,我军弓箭可不认识你。你若出降,我便保城中百姓安宁。你不要以为我在吓唬你,我若连你这区区一城都打不下,还出什么兵?降不降,你好好考虑。” 李永芳看完书信后,便登上南门请降,但仍命士卒准备防御战具。后金军以云梯攻城,很快就登上城池,斩杀守备王命印。李永芳于是出城投降,并匍匐在地,拜见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马上答礼。

明末贰臣点将录

《满洲实录》中的李永芳

次日,努尔哈赤摧毁抚顺城,将城中百姓编为千户,押到赫图阿拉,并按照明朝官制设置大小官属。李永芳被任命为三等副将,并娶努尔哈赤第七子贝勒阿巴泰之女为妻,因此被称为抚顺额驸、抚西额驸或李额驸。抚顺是努尔哈赤打下的第一座明朝边城。

此后的努尔哈赤侵明战争中,李永芳几乎每战必随,参与攻取清河、铁岭、辽阳、沈阳,因功授为三等总兵官,他不仅多次拒绝明朝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招降,还策反了许多明朝官民投降后金。努尔哈赤为嘉奖李永芳的忠心耿耿,赐他“免死三次”的特权。据说其麾下的军队(汉奸组成)“不下万余”。

第二奸:孙之獬(xiè),字龙拂(bì),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天启二年举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天启七年充顺天乡试正考宫。崇祯初年,廷臣请毁《三朝要典》,独哭争,遂被列入阉党逆案,革职为民。 清军入关以后,孙之獬俯首乞降,自己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剃头留了辫子,并换上了满装,在山东等待清军的到来。清廷为收揽人心,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 因天下未定,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可是这个孙之獬为独得满清欢心,有心“标异而示亲”。 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结果满汉两队都讨厌他排斥他。

明末贰臣点将录

孙之獬泰山题刻

于是这孙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对满清提出应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本来早想彻底显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尔衮便顺势采纳了这一提议,于顺治二年六月间,下达剃发令。清军所到之处,以10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令出行随,到处可见兵勇带着剃头匠,挑着担子巡行在城镇乡村,担子上挂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粉牌,见一个捉一个,强行头部四周剃发,留金钱鼠尾辫。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时孙之獬正巧衣锦还乡。农民军攻入淄川,将其活捉,五花大绑示众街市,人们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然后斩首市曹,暴尸通衢。这个以出卖祖宗和灵魂为代价来换取好日的恶棍在风光了几年之后,终于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消息传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皆云罪有应得。后来孙之獬的老乡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内有《骂鸭》一篇,讲一个人偷吃了别人的一只鸭子,身上因而长满鸭毛,且痛痒难当,最后还亏鸭的主人出面骂了一通,那小偷才褪去了鸭毛。这故事也许与孙之獬有关,但只怕不管人们怎么骂,也难使孙之獬褪掉那一身鸭毛的。

第三奸:刘良佐,字明辅,山西大同左卫人,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拥立福王后成为四镇之一,桀骜不驯。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率军下江南,福王被擒,刘良佐以兵十万来降,随清军进攻江阴等地。

闰六月下旬,良佐部兵数万包围江阴县城,屡攻不利,良佐亲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守将阎应元不从。八月廿一,清军集中红衣大炮轰击城,江阴失守。陈明遇巷战而死,阎应元自尽。良佐曾劝降黄得功,得功中箭骤逝,以功隶汉军镶黄旗。其弟早已投降清军。

第四奸:钱谦益在万历三十八年高中进士,此后入仕为官。到崇祯年间之时,已经成为东林党的领袖,后来因为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朝亡后,钱谦益与马士英等人一起,拥立福王在南京登基,建立弘光小朝廷,他担任礼部尚书一职。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南下,威逼南京。在城池即将告破之时,柳如是拉着钱谦益,劝他与自己一道投水殉国,保全气节。但是钱谦益却沉默了,最后在柳如是的苦苦相劝之下,走下水池试了下水,然后道:“水太冷,不能下。”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都清楚了,钱谦益并不想投水殉国。柳如是却是一心想要坚持气节的,所以尽管钱谦益不愿意与她一同投水,但她还是“奋身欲沉池水中”。

钱谦益自己不愿意殉国,也不愿意柳如是自杀,硬是奋力将柳如是给拖住了。等到城破之日,钱谦益自己剃掉头发,投降清朝。在清廷担任礼部右侍郎,北上充修《明史》副总裁。时人有诗嘲讽:“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明末贰臣点将录

江苏常熟虞山脚下的钱谦益墓

清朝乾隆皇帝在主持编纂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也对钱谦益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第五奸:侯方域。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字朝宗,明朝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

明末贰臣点将录


侯方域是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与陈贞慧交情尤深。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明亡后积极参加清朝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晚年失悔此举。侯方域为做清朝官而献计于清军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张存仁,镇压榆园军起义。

第六奸:陈名夏。陈名夏(1601年~1654年),字百史,江南溧阳(今属江苏常州溧阳县)人,明末清初大臣。

崇祯十六年,考中廷试第三名(探花),授翰林修撰,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顺治二年,归顺清廷,以王文奎推荐,恢复原官,旋擢吏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累官秘书院大学士。

第七奸:唐通。唐通(?~1664),陕西泾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人,汉军正黄旗,明末重要将领,先降李自成,后降多尔衮。

唐通于明亡前夕为宣化总兵、密云总兵等要职。手握兵权,举足轻重。崇祯皇帝曾召见唐通并赐莽玉,对他寄予极大的希望。但唐通终负所托,先降李自成,后降多尔衮,身份变换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