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林左旗:1300多貧困婦女有了一技之長

打開一扇窗 看見內蒙古

內蒙古日報記者徐永升 通訊員 邱靜

內蒙古巴林左旗:1300多貧困婦女有了一技之長

陽春3月,內蒙古巴林左旗碧流臺鎮南下段村製鞋廠一片繁忙。20多名工人正在納鞋底、上鞋幫、繡鞋樣。負責人杜青霞介紹,眼下廠裡生產的布鞋十分走俏,這批鞋是給長春的一家企業訂製的,企業能這麼快復工復產,旗婦聯的技能培訓功不可沒,有了一大批技術熟練的技工做儲備,讓企業再也不用為春季“用工難”而發愁了。兩年來,巴林左旗婦聯共組織笤帚綁紮、布鞋製作、絲網花、中國結編織等各類婦女技能培訓班101期,累計培訓婦女3590人,其中貧困婦女1300多人。

如何讓技能培訓適合農家女的“口味”?巴林左旗婦聯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為了擦亮“中國笤帚苗之鄉”的品牌,旗婦聯在全旗開展了笤帚綁紮技能培訓。去年以來,全旗共舉辦24期培訓班,培訓婦女720人,其中貧困婦女350人。林東鎮66歲的脫貧戶李彩雲,在婦聯培訓班上學會綁紮笤帚後,就開始了居家生產。一把笤帚苗,幾根紅繩,老人熟練地加穗、綁繩、剁稈、修剪,半個小時就能綁出一把精美的工藝品笤帚。老人一個月下來就能收入2000多元。如今,通過旗婦聯培訓,全旗已1300多名婦女有了綁紮笤帚的手藝,每人每年收入2.5萬多元。

內蒙古巴林左旗:1300多貧困婦女有了一技之長

在林東鎮上朝村,婦女李翠花和兩個姐妹帶著口罩,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綁紮笤帚。培訓課從上午8點半開到10點半,下午從2點開到4點半。參加培訓的婦女不耽誤回家做飯,餵養牛羊。婦女們十分珍惜這次免費的培訓機會,年輕媽媽在屋裡上課,就把孩子放在屋外託人照看。“好多人早來晚走,想多學一會兒,就連下雨雪天,都沒有遲到早退的,老師經常被圍得不能按時下課!”李翠花說,這個家門口的培訓班,不只是教技術,還進行創業引導、科學教子、健康保健、禮儀著裝等培訓,既學了手藝,還提高了婦女們的自身素質。

內蒙古巴林左旗:1300多貧困婦女有了一技之長

學了手藝,還得有活幹,能賺錢。巴林左旗婦聯採取了企業+基地+嘎查村(社區)模式,整合全旗巾幗脫貧示範基地,促進基地和企業的對接,共同為企業產品尋找訂單。福山社區大多數為留守婦女和空巢老人,旗婦聯通過培訓,讓100多人學會編中國結的手藝。為了把她們編的中國結賣出去,婦聯的幹部想了個金點子,把小型中國結做為精品笤帚的配件,掛在笤帚上一起銷售。婦聯幫助社區和笤帚苗企業、合作社對接,召開了社企對接合作共羸推進會,聯繫了6個以婦女創業為主體的笤帚苗加工企業,以高出市場價回收社區婦女編制的中國結。旗婦聯還牽線搭橋,促成了眾和手工藝製品有限公司與內蒙古契丹王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合作,讓小小的笤帚,有了契丹遼文化的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