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終成美麗的遺憾,他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


一代名流梁啟超,曾令無數佳人愛慕不已。

民國第一才女呂碧城終生未嫁,友人問及此事,她回答說:“生平可曾許的男子不多,而梁任公(梁啟超)早有妻室……難得相當伴侶,只有以文字自娛了。”


真愛終成美麗的遺憾,他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

呂碧城

我們知道,梁啟超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綜合體”,他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均有建樹。

他維新變法救亡圖強,推動中國政論寫作和言論自由的進程。他一生勤奮樂觀,著述宏富,《飲冰室合集》是他留給後人的瑰寶。

而梁啟超的情感故事,我們要從他的家信說起,1900年5 月,他寫給夫人一封家書,彙報了他與紅顏知己何蕙珍從相識,到分手的過程。3年之後,夫人卻將貼身丫鬟嫁給了梁啟超。


1. 高攀的夫人李蕙仙

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祖上都是普通農民,從祖父考取秀才開始,梁家成了受人尊敬的鄉紳。1884年12歲的梁啟超考中秀才,是中國有史以來難得的“童子秀”。


真愛終成美麗的遺憾,他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

梁啟超

5年後,朝廷維新派大臣李端棻,以大學士身份典試廣東,17歲的梁啟超因才華出眾,受到他特別的賞識。他就將21歲的堂妹李蕙仙,許配給梁啟超。兩年後,梁啟超去北京與李蕙仙完婚。

宦門閨秀李蕙仙熟讀詩書,琴棋書畫樣樣拿手。婚後,她做梁啟超的國語老師,受梁的影響也學習新學,她全力支持先生的事業。婚姻,為梁啟超的前程錦上添花。

梁家父輩靠教書維生,比北京李家貧苦很多。李蕙仙嫁入寒素之家,為盡晚輩禮儀回到廣東梁家。在南方的農村,語言和生活習慣都不同,她毫無怨言,盡力操持家務,奉侍長輩。

梁啟超“常受夫人策勵和幫助”。貧窮的青年時期,他所蓄的竹簡齋石印24史,就是夫人變賣陪嫁首飾換來的。

戊戌變法期間,他到上海維新,創辦《女學報》,夫人也輔助編輯和撰稿人,他創辦女子學堂,夫人是中國第一位女學校長。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出逃日本。在艱難之境,夫人代替他服侍老人,撫養幼女,還要接濟親戚。梁啟超每次給夫人家書,都充滿了感激和敬佩,他對夫人更加敬重。

他屢遇艱險,李夫人總以大義鼓勵他的勇氣。夫人從沒拖過他的後腿,他護國討袁,深夜訣別。正如他的《壯別》詩中道:“丈夫有壯別,不作兒女顏……高樓一揮手,來去我何難”。


真愛終成美麗的遺憾,他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

李夫人嚴謹能幹、堅強果斷,而梁啟超天真忠厚、性格溫和。他們性格互補,夫人正是指導他言行的生活伴侶,也可以說是他的“閨中良友”, 33年同甘共苦,可謂“美滿姻緣,百年恩愛”。

1924年秋李蕙仙病逝。

梁啟超在祭夫人時,表達了拳拳真情:今我失君,隻影彷徨。

他們的結合,也許摻雜了許多感情之外的東西,也沒有驚心魂魄的愛情,但他們彼此信任、相互體貼,實為恰到好處的婚姻。

2.李夫人做主,王夫人當家

王桂荃是李夫人的隨身丫鬟,1903年,梁啟超在日本與夫人團聚,李夫人做主,讓王桂荃與梁啟超成婚。當時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因梁啟超倡導“一夫一妻”制,所以李夫人在世時,王桂荃一直隱藏在幕後,而她才是營造梁家溫暖和睦的人。

王桂荃堅韌、上進又特別包容。她掌管著家中的事物,又是家務的執行者和主要勞動力。梁啟超出門在外,還是她隨行照料生活。

她負責家事外聯,家裡飲食起居,照顧孩子。她跟著孩子們讀書寫字,學會了看報、記賬、寫簡單的信件。據梁思成回憶,王桂荃經常用樸素的語言,激勵著孩子們刻苦讀書、勤奮做人。

李夫人嚴厲苛刻,孩子們更喜歡王夫人這個娘。


真愛終成美麗的遺憾,他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

王夫人沒有名份,她明白本分和規矩,頭腦清醒、忍辱負重,她使得這個大家庭能夠和睦安定。

李夫人去世後,梁啟超也身患重病,王夫人寸步不離地照顧他。那段時日,梁啟超給兒女的家書中,才提到過王夫人。不久梁啟超在北京病逝,沒有任何積蓄,只留給了她9個孩子和全部的生活重擔。

除了梁思順和梁思成,其他的都在上學。王桂荃艱難支撐,她變賣財產送孩子出國讀書,送孩子當兵。歷經生活的考驗,她的勤奮和毅力也影響著孩子們,成就了9個孩子的一生,孩子們個個成為國家的英才。

也是她成就了梁啟超,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父親:“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啟超生前曾感激地說:“王夫人是我們家極其重要的人物”。而他留給後世的千萬文字中,卻沒有一個字寫給王夫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娶王夫人,也緣於紅顏知己何蕙珍的過往。


真愛終成美麗的遺憾,他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

3.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糾葛

1899年底,應康有為邀請,逃亡在日本的梁啟超,赴美國檀香山進行護國宣傳工作。他的的迷妹何蕙珍做他的翻譯,引發出一段“發乎情,止於理”的愛情故事。

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何蕙珍,是著名的僑商之女,她生長在美國,英文極好。不僅聰慧伶俐,才貌雙全,16歲就在校任教師。而且她關心中國大事與民族前途,是梁啟超的超級粉絲。

在何家大院的宴會上,梁啟超被坐在旁邊的何蕙珍吸引,陽光可愛的何小姐學識廣博,談吐不凡,還對梁啟超的著述相當熟稔。這場宴會就是何小姐與梁啟超的對語,他們像多年相知的舊友一般。

宴會後,何小姐給他一疊文稿說:“我代先生筆戰的中文草稿,請先生惠存並予指教”。

梁啟超看到這些手稿,終於解開了多日的疑惑。因為他一到檀香山就到處奔走演說,清政府領事館人員,買通了一家英文報紙,天天發文攻擊梁啟超。他不懂英文,心中不服卻不能回擊,只好置之不理。

可不久,另一家報紙開始回擊為他辯護,文章論說精闢、文字清麗。未署名的作者,對梁啟超的經歷和觀點卻瞭如指掌,而他們無法找到是誰。

原來,這些文章都出自何蕙珍之手,是何小姐幫他解了圍。他頓感真正懂他的知己就在眼前,此刻他得到的還有何蕙珍的愛慕之情,她大膽表白“非先生不嫁”之意。梁啟超墜入情網,幾近痴迷。


真愛終成美麗的遺憾,他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

好友前來婉言說媒,梁啟超知道如果娶何小姐,堪比李夫人教他國語,何諳習英語,對他將來在全球的事業極有幫助。可轉念又想,他的社會理念是提倡中國“一夫一妻”制,他更擔心李夫人不接受,只好婉言回絕媒人。

但他還是無法自拔,在1900年5月,他寫信給李夫人,彙報了他的戀情與分手過程,還自嘲他迷戀何小姐是“可笑之舉”,其實也是欲擒故縱。

李夫人回信願意成全他,他連忙回絕。他明白當時國內形勢急劇惡化,他不能過於沉溺兒女私情,他是“一夫一妻”的倡導者。

數日後,再次見到何蕙珍,梁啟超的心情非常複雜,他不敢看她,更不能觸及敏感的話題。告別之時,何蕙珍依然愛之堅定:我之心惟有先生。他道聲“珍重”幾近逃奔。

似乎是理智戰勝了情感,卻欺騙不了自己的內心,之後,他陸續寫了24首情詩,表達對何蕙珍的思念和無奈之情。

他將刻骨的愛慕融入文字:“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何蕙珍,一生未嫁,直到終老。她守望著純真的愛情,冷暖自知。


真愛終成美麗的遺憾,他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

何蕙珍


這段戀情“亦發乎情,止於理義而已”。對於梁、何二人確實是記人惋惜,但這份美麗的遺憾,卻為中國的“一夫一妻”制開了個好頭,也許還賦予了“真愛”新的定義,

愛,就是成全對方的大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