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儘管社會在進步,科技也越來越發達,可面對死亡時,人們依舊無能為力。於是,每當提到死亡,我們腦海中所浮現的關鍵詞,通常是恐懼、害怕與悲傷。

在我們的印象裡,死亡往往代表著生命的終結,意味著和身邊的愛人陰陽永隔。所以,我們懼怕死亡,擔憂它所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

然而,生老病死乃世間常態,無論是王侯將相,亦或是無名之輩,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電影《入殮師》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

由於樂隊解散,導致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他不得不與妻子美香一同離開東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山形縣。可即使是在自己的家鄉,沒有一技之長的他還是很難找到工作。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某天,小林大悟看到了一則招聘廣告。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來到了這家公司,工作的待遇讓他十分心動,可公司的社長佐佐木卻對工作內容避而不談。在小林大悟的追問下,佐佐木終於告知了他工作內容。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原來,這家公司是負責遺體的入殮工作。小林大悟雖然心有顧慮,但高額的報酬還是讓他接受了這份工作。隨著小林大悟對工作的瞭解,他逐漸感受到了入殮師職業的珍貴之處,也愛上了這份在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工作。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小林大悟究竟經歷了什麼,讓他愛上了這份職業?而這個關於死亡的故事,又能讓我們從中得到怎樣的感悟呢?

周圍人對職業的偏見,讓他內心備受煎熬

小林大悟從小就懷揣著大提琴的夢想,現實卻給了他的夢想重重一擊。被逼無奈的他只得尋找新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入殮師。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小林大悟曾經的職業光鮮亮麗,被眾人所羨慕,而入殮師這種職業除了每天要面對屍體和死亡外,還要接受眾人的嘲諷與鄙夷。但是,生活艱辛的他,為了養家餬口,也只能咬著牙接受了這份見不得光的工作。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雖然任何職業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由於小林大悟自己對於死亡最本能的排斥和偏見,使得小林大悟感到自卑和煎熬,獨自承受著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

通過小林大悟不將自己的工作告訴周圍的人這種行為,我們不難看出,小林大悟對於入殮師這個職業有著人類最本能的偏見。

其實,不光是小林大悟,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常常會憑藉著自己的下意識,對很多事物產生偏見。而由於死亡的畏懼和恐慌,也導致人們對死亡產生偏見。尤其是對那些關乎死亡的工作,人們更是有著千百般的避諱。

當小林大悟的工作被曝光後,他的妻子和周圍的朋友都對他十分抗拒。他們不願意與小林大悟交談,害怕沾惹到死亡的氣息,甚至在背後議論小林大悟是一個晦氣的人。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我們不得不承認,畏懼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人們不應該因為害怕死亡,就詆譭入殮師這份工作,斥責從事入殮師工作的人。

其實,入殮師與其他的職業沒有任何區別。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入殮師這個職業還是一種無比偉大的職業。入殮師就像是最後的送別者,因為他們的存在,那些死亡的人能夠體面的告別這個世界。

因此,我們要正視入殮師這類職業,不應該把對死亡的恐懼,變為對這些職業的偏見。

正視自己的職業,對生命充滿敬畏

小林大悟在深入瞭解了入殮師這個職業後,並沒有因為眾人的偏見而放棄這份工作,反倒是選擇了繼續堅持下去。

社長佐佐木在每一次入殮儀式前,都會溫柔又細心的為每一位離世的人,畫上精緻的妝容,讓他們用自己最美好的樣子同這個世界告別。反覆上演的這一幕,讓小林大悟逐漸感受到了這份工作所賦予自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此後,每當有人需要入殮的時候,他總是義無反顧地去工作。

影片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小林大悟在成為入殮師後,對自己職業的看法和死亡的認知有了改變。尤其是在幫助死者入殮了幾次後,他不再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抱有偏見,也從最初對死亡的害怕,變味了坦然面對死亡。

正如片中那句臺詞一樣:“死亡,只是一扇門,並不代表生命的結束。”

事實上,死亡並不可怕,這是世間所有生命都會經歷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對死亡感到恐懼,而應該用平常心看待死亡。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死亡就像是一段旅程的結束,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人們應該學會同死亡告別,懷念已經離開的人,珍惜現在擁有的人。

人終有一死,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那我們就更應該學會熱愛生活,敬畏生命。正是因為小林大悟不再恐懼死亡,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他才會在之後的日子裡,溫柔對待每一位死者的同時,也會在田野裡安靜的拉琴,感受生命的魅力。

只有學會正視死亡,敬畏生命,我們才能真正參透人生的意義,才能更加珍惜已經擁有的一切。

坦然面對死亡,學會珍惜生命

這部電影並沒有告訴我們,死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的,那些瀕臨死亡的人是如何頑強活下去的,那些逝去的人是怎樣平靜地面對死亡的。

而是通過小林大悟對於入殮師這份職業的改觀和對死亡的態度轉變,將死亡這件事用最簡單的方式展現給我們,讓那些還活著的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消失與死亡,也讓我們對生命與死亡有了不同的理解。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其實,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種自然形態,但是,因為出於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和對世間的留戀與不捨,我們常常不敢直面終將會降臨的死亡。

片中小林大悟的妻子之所以會生氣,小林大悟的朋友之所以會對小林大悟避之不及,就是因為他們不敢正視死亡,不想去沾染所謂的晦氣。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可事實上,死亡是世間萬物的必修課。或許在世人眼中,地位和身份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唯獨死亡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在它面前人人平等。面對人人平等的死亡,我們既然無法抗拒,就只能試著改變自己的態度。

正如片中那群為了回到出生的地方孕育下一代,選擇用盡全力逆流而上的鮭魚一樣,我們應該擁有這樣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除了坦然面對死亡,我們更應該從死亡這件事上,學會珍惜生命。

或許,無論我們採用怎樣的態度或是方法,都無法改變死亡的到來,那我們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感受生命的意義,學會活在當下呢?

約翰·紐曼曾說過:“不要懼怕你的生命終會結束,要擔心它根本沒有開始。”

倘若我們直到死亡降臨的時候,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活著,應該怎樣活著,那才將成為我們悔恨終生的遺憾。

在我看來,最讓人恐懼的從來都不是死亡。很多人之所以恐懼死亡,是由於他們心中對當下所存在的事物和身邊的人留有羈絆。

《入殮師》:從畏懼死亡到敬畏生命,他讓人明白了怎樣面對生與死

那麼,既然我們無法放下這些人和事物,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活在當下,不留讓自己留下任何遺憾。

一天很短暫,我們可能還沒來得及記住清晨,黃昏就已經降臨;一年也很短暫,我們可能還沒來得及感受春天的生機,寒冬就已經悄然而至;一生很短暫,我們可能還沒有享受大好的年華,死亡就已經無聲無息的到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總是錯過的太多,又感悟的太遲。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生命,感悟人生的意義,學會直面死亡。

因為只有這樣,當我們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候,才有足夠的勇氣去迎接它,才能不留遺憾的同這個世界告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