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九眼橋位於成都市錦江區,古名宏濟橋,又名鎮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由當時布政使餘一龍所建。系石欄杆、石橋面的大拱橋,長4寬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總督李世傑 補修時,改名為九眼橋。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1988年於九眼橋西側新建交叉鋼架水泥預製橋,從橋基點起算,長約120米,寬25米,橋北下端闢有汽車通道橫貫東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橋。古九眼橋於1992年冬拆去。 說起九眼橋,可能現在很多外地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蘭桂坊”、“夜場”、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九眼橋事件”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其實在蘭桂坊進入成都之前,九眼橋最有名氣的名片是“勞務市場”,這四個字甚至超過了一橋之隔的“四川大學”這四個字。 “九眼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以勞務市場而聞名全國。那時,每年春天進城找工作的人們就聚集在橋頭的路邊,黑壓壓的一片。成都人把這裡叫“人力市場”,但凡請人找保姆的都到這裡。上世紀90年代,是九眼橋勞務市場最鼎盛的時期。那年頭,光靠替人寫招牌的人,一天就能進賬上千。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這裡每天都會聚集一群農民工,他們大多來自城市周邊的區縣,有城市的無業人員,也有在農閒時間專程到城市裡打工的鄉村農民。

他們以找零活為主,主要從事廚師、駕駛員、打掃、工地水泥工等一些短平快的雜活為生。找活主要以等候為主,他們會自發地聚集在市場裡,等候招工的人出現。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九眼橋臨近郊縣,過去這裡是成都最有名的“人市”之一,過去很多家徒四壁走投無路的人家會被破在這裡賣兒賣女。新中國成立之後,所有的“人市”都被取締。

改革開放之後,成都最早的自發的勞務市場出現在九眼橋上游的北岸,由政府進行了規範化管理之後,就正式命名為九眼橋勞務市場。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外面一碗麵起碼10塊錢,這裡只需要5塊錢,有些便宜的路邊攤甚至只要3塊錢。窮得實在吃不起飯了,就向剛剛認識的朋友祈求“過個命”。在這裡交朋友很簡單,請人吃個3塊錢的面,就算是救過命的老表了。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後來隨著城市發展治理的需要,這個勞務市場搬遷到了三環路外琉璃立交旁邊。這裡的白天就沒有了往日的喧囂,但是蘭桂坊的進入,又讓九眼橋的夜變得熱鬧非凡。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這裡變成了年輕人夜晚的天堂,酒吧、慢搖吧、KTV等等應有盡有,年輕人在這裡放縱自己的壓力,也釋放著自己的荷爾蒙。到後來流行一句話:去九眼橋撿醉貓、或者說撿死魚。不知道有沒有人去撿過?至於當年網上沸沸揚揚的“九眼橋豔遇事件”,最後證明,只是一場操作而已。


成都散記——九眼橋的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