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九眼桥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古九眼桥于1992年冬拆去。 说起九眼桥,可能现在很多外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兰桂坊”、“夜场”、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九眼桥事件”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其实在兰桂坊进入成都之前,九眼桥最有名气的名片是“劳务市场”,这四个字甚至超过了一桥之隔的“四川大学”这四个字。 “九眼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劳务市场而闻名全国。那时,每年春天进城找工作的人们就聚集在桥头的路边,黑压压的一片。成都人把这里叫“人力市场”,但凡请人找保姆的都到这里。上世纪90年代,是九眼桥劳务市场最鼎盛的时期。那年头,光靠替人写招牌的人,一天就能进账上千。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这里每天都会聚集一群农民工,他们大多来自城市周边的区县,有城市的无业人员,也有在农闲时间专程到城市里打工的乡村农民。

他们以找零活为主,主要从事厨师、驾驶员、打扫、工地水泥工等一些短平快的杂活为生。找活主要以等候为主,他们会自发地聚集在市场里,等候招工的人出现。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九眼桥临近郊县,过去这里是成都最有名的“人市”之一,过去很多家徒四壁走投无路的人家会被破在这里卖儿卖女。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有的“人市”都被取缔。

改革开放之后,成都最早的自发的劳务市场出现在九眼桥上游的北岸,由政府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之后,就正式命名为九眼桥劳务市场。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外面一碗面起码10块钱,这里只需要5块钱,有些便宜的路边摊甚至只要3块钱。穷得实在吃不起饭了,就向刚刚认识的朋友祈求“过个命”。在这里交朋友很简单,请人吃个3块钱的面,就算是救过命的老表了。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治理的需要,这个劳务市场搬迁到了三环路外琉璃立交旁边。这里的白天就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但是兰桂坊的进入,又让九眼桥的夜变得热闹非凡。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这里变成了年轻人夜晚的天堂,酒吧、慢摇吧、KTV等等应有尽有,年轻人在这里放纵自己的压力,也释放着自己的荷尔蒙。到后来流行一句话:去九眼桥捡醉猫、或者说捡死鱼。不知道有没有人去捡过?至于当年网上沸沸扬扬的“九眼桥艳遇事件”,最后证明,只是一场操作而已。


成都散记——九眼桥的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