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張愛玲,其作品備受推崇,版稅不斷的她為何窮困潦倒?

亙古通今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李鴻章,爺爺是清末名臣張佩綸,官至左副都御史,但做為“外家”沒什麼紅利可分,所以到張愛玲出生的時候家勢趨於沒落。母親在她4歲的時赴歐留學,父親和妾侍對張愛玲都非常不好,所以張愛玲自小就嚐盡了人情淡薄之苦。

張愛玲7歲以家庭悲劇為題材起筆進行小說創作,12歲她的作品《不幸的她》陸續發表於校刊和《國光》等雜誌,筆耕不輟,二十歲就首次獲獎。

她愛看《紅樓夢》、《海上花》、《警世恆言》等書籍,熱愛寫作,20歲獲得西風徵文第13名榮譽獎,《傳奇》、散文集《流言》等作品的出版,為她帶來了赫赫名聲,張愛玲最羨慕的就是以英文寫作並大獲成功的林語堂,可惜她拒絕異域風情式寫作,與美國讀者之間也難有文化上的認同,所以這條英文創作之路最終斷絕。

1995年中秋節的前一天,房東發現孤身一人的張愛玲在其洛杉磯公寓中安然去世,終年74歲。而後見過她的就只有警察和她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據當時描述:

張愛玲是躺在房裡唯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上去世的,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髮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

注:

家當:桌子、電視機、書、衣服、拖鞋。

保暖的日光燈:實為治療皮膚病的紫外線燈。

如上描述,引發人們諸多猜想,簡陋的居室,沒有子女相伴,也沒有親人的照顧,桌面上都是些“快速食品”,種種跡象表明,張愛玲在生活質量方面存在問題,所以議論之餘產生推論種種,推論說張愛玲晚年少有收入,生活窘迫,是不是這樣呢?

張愛玲1952年離開上海,到香港謀生,恰好美國新聞處駐香港辦事處公開招聘專職人員(臨時),負責翻譯海明威的著作《老人與海》,張愛玲以及優秀的英文水平和文字處理能力,從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這份工作,後以寫劇本為生。
三年後,在美國新聞處文化部主任麥肯錫的幫助下,張愛玲以難民身份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到達美國,為了省錢住在救世軍女子宿舍,後遷居慈善人士為藝術家安心文創所建立的文藝營,並在此結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美國劇作家賴雅,並於轉年在紐約結婚。幾年後,賴雅重病,花光了兩個人全部積蓄後於1967年10月去世,只剩下張愛玲獨自生活。

嘉寶&獨居

離群索居,這條準則是張愛玲自己制定的,並非惆悵於人情冷暖,僅就晚年生活方式而言,張愛玲奉行嘉寶式晚年,她將嘉寶的晚年生活描述為:幾十年利用化妝和演技在紐約隱居,奉行獨居生活。而這,就是張愛玲的效仿目標。

並不僅限簡單的模仿,原因還在於張愛玲性情本就如此,她只是挑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而已。


性情使然,張愛玲將自己接觸社會、接觸友人的機會幾乎全部斷絕,來往者不過二三,即便告訴至交好友自己的住址,也不厭其煩的多次囑咐,不要把地址告訴其他人,而且每一次搬家更新地址的時候,她都要強調這一句。

告知朋友自己的電話號碼時,也是百般叮囑,千萬不要把電話號碼外洩,自己不愛接陌生人的電話,而實際上,她的電話裝不裝意義不大,連熟人的電話她也懶得去接,一切聯繫大多有賴於書信來往,但自言很久都不曾拆閱,即便是姑姑的來信也不例外。

張愛玲對一切溝通形式的態度都很敷衍,總給人一種不合群的感覺,但是幾位好友對她的照顧確實無微不至。

比如宋琪夫婦,努力幫他介紹相關劇本創作的工作,張愛玲隨便寫了十幾部電影劇本,其中就有8部被正式拍攝成電影,宋淇不但預支部分稿費,完稿時還都是按最高標準支付,張愛玲因為性格使然,也是雜事纏身,所以拖稿比較嚴重,朋友們卻從不責備,對她表現出最大限度的寬容。

宋淇夫婦為了推廣張愛玲的作品不遺餘力。交給張愛玲的工作,都是要求質量較高的作品,而越是這樣就越能體現張愛玲的才華,進一步拓寬張愛玲的收入渠道,只要張愛玲願意寫,夫婦二人從不介意為她爭取一切機會。

哥倫比亞大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現代小說史》的作者夏志清,也是接受宋琪的推薦,讀了張愛玲的《傳奇》和《流言》,併發出感嘆:

“全身為之震驚,想不到中國文壇會出這樣一個奇才。”

將《金鎖記》評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當初張愛玲在上海的時候也挺紅,但沒人把張愛玲的地位拔高到這種程度。

據夏志清說:

“我是學英國文學的,看過很多西方名著,我的看法與人家不同,我有這份自信,而且對自己的自信很高,人家都聽魯迅講過什麼話,胡適講過什麼話,我根本用不著,而張愛玲在美國不受認可的原因,是因為張愛玲那個時代太早了,沒有趕上現在這個時代,所以在身份上難以獲得西方民眾的普遍認可。現在則不同,中國開放了,中國富強了,大家都去學中文,中國人很多方面都揚眉吐氣了,可惜張愛玲沒有趕上這個好年代。”

《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收錄魯迅26頁,巴金20頁,矛盾15頁,而張愛玲佔據了43頁,夏志清對她的作品推崇備至,從此他倆成為朋友,他所介紹的工作機會,是張愛玲的重要收入來源,沒有之一。夏志清曾經得意的說:可以說我從平鑫濤(瓊瑤的丈夫,皇冠出版社創始人)的初次會談,解決了張愛玲下半生的生活問題。


在夏志清的幫助下,張愛玲於1967年9月抵達麻州劍橋市,在賴氏女子學院設立的研究所工作,著手翻譯《海上花列傳》,並利用業餘時間研究紅樓夢,這也是她的興趣所在,但宋琦夫婦一再規勸張愛玲,此路雖通暢好走,但將淪為平庸。

工作方面,夏志清不只接納,還有拒絕,比如香港大學有人找張愛玲寫一篇關於丁玲小說的書評,但是張愛玲找不到相關著作,所以寫信給夏志清,希望他代為尋找丁玲的作品,此舉令夏志清痛心疾首,他覺得:

“張愛玲與丁玲兩個人的才華成就有天壤之別,以張愛玲這樣的大天才,去花時間研究丁玲實在是說不通的。”

鑑於張愛玲這種“不挑活”的“錯誤”表現,夏志清愈發努力的為她尋找工作,以張愛玲的才華,他不想讓張愛玲去應付某些毫無價值的工作。

總之,雖然張愛玲的朋友不多,但都對她的後半生都起到了極大作用,尤其是收入和生活方面。

缺陷

工作雖漸入佳境,待人接物的短板卻也顯露無遺,張愛玲的自我評價:

“我不大會做人,接觸雖少,是非已多。”

1969年,張愛玲進入加州伯克利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僅僅不到兩年,與教授陳世驤的矛盾就不可調和,原因竟然是陳世驤覺得張愛玲寫的不易理解,而張愛玲嫌棄陳世驤笨······

“加上提綱結論,一句話說8遍還不懂,我簡直不能相信。”

這件事最終導致張愛玲的工作泡湯,而且由於學界對這種負面消息的大肆傳播,張愛玲後續想在其他高校擔任此類職務難上加難,因為恃才傲物得罪人的張愛玲被描述為:連一篇普通學術報告都不會寫的人。

超級粉絲的“愛”


戴文彩,《每週中報》的一位女記者,張愛玲的鐵桿終極粉絲,為了接觸偶像,租住在張愛玲的對門,採用了一切可利用手段,包括但不限於窺探、盯梢、跟蹤、翻看張愛玲扔掉的生活垃圾等等,她先是瞭解了一下基本情況,比如通過長期翻看垃圾,發現:

只吃6塊裝的蘇格蘭鬆餅;

只喝固定牌子的鮮奶;

很多無味的蔬菜;

罐頭;

超多甜點;

披薩;

最愛:劉記蔥油餅,特別標註-多加蔥花;芝麻醬;······

評價:

“總之,女人進食未必肚子餓,只是閒情的釋放,屬於趣味主義,而且越是挑食越顯精緻,這才是精神內涵······”

寫這些要說明啥?

①張愛玲不缺錢,天天點外賣那是需要經濟基礎的。

②張愛玲偏食,健康堪憂。

③張愛玲不做飯。

④牙不好。

健康堪憂、牙不好又怎樣?張愛玲晚年時光,被牙病、皮膚病、頭疾、足疾等頑固病纏身。尤其是超級愛吃甜食的原因,更是牙醫的常客,這些病的診費、治療費都價格不菲,這證明晚年的張愛玲雖對衣著不大講究,但對吃喝卻有著近乎於執著的追求,隨意吃喝,隨意看病,隨意花著高價人工費打掃消毒,搬家幾十次,光搬運和車費就耗費無數,這不是缺錢人能幹出來的。

收入

張愛玲的固定收入,每年從臺灣皇冠出版社領取2000~4000美元的版稅,這是她長期穩定的收入。

張愛玲晚期著作《小團圓》,臺灣皇冠僅預支款,就高達1萬美金,1966年的1萬美金不比現在。無論對出版社,還是對個人都是一筆鉅款,所以夏志清不無得意的說:可以說,我從平鑫濤的初次會談,解決了張愛玲下半生的生活問題。

林式同是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張愛玲共有2.8萬美金,合20多萬港幣。

除去喪葬費等必要支出,剩餘1.1萬美元,按張愛玲的要求,留給了宋淇夫婦。

宋琪夫婦幫張愛玲保管的財產,大概32萬美元摺合港幣248萬。

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

張愛玲:“身外之物還是丟得不夠徹底。”看來晚年的張愛玲生活不但不拮据,而且大有盈餘,她本人對錢也不怎麼重視,反而將金錢視為一種拖累。她的“窮困潦倒”只是一種假象。

綜合以上論述,除了剛到美國那一年左右時間以外,在經濟上,張愛玲並不窘迫,因為有很多好友為她介紹工作,富到什麼程度倒不至於,但是應付一應開支,美美過一輩子是毫無問題的,但她卻不屑於享受這些,在她家裡最值錢的恐怕就是價值幾百美元的紫外線治療燈了。


古今通史


民國才女張愛玲在晚年時期,雖然版稅不斷,但仍然給世人留下了“窮困潦倒”的印象。這是因為在第二任丈夫賴雅去世後,她就頻繁地搬家,平均一週搬一次。而這麼做的原因,是她總覺得旅館裡有“蝨子”。

張愛玲之所以總感覺房間裡有“蝨子”,是和她青春期的經歷有關。起因是,她的繼母孫用蕃原本想用兩箱漂亮衣服搞好“母女”關係,但是張愛玲並不領情,以至於在她心底形成了陰影。多年後都揮之不散。

為了這件事,她曾經在文章中這樣寫著:

“有一個時期在繼母統治下生活著,揀她穿剩的衣服穿,永遠不能忘記一件暗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著,就像渾身都生了凍瘡;冬天已經過去了,還留著凍瘡的疤——是那樣的憎惡與羞恥。”

這些衣服,代表著繼母對她的羞辱。這種恥辱感,讓她一直揹負到了晚年。

賴雅去世後,張愛玲在獨居的日子裡,諸如租房、銀行、診所等等生活瑣事都是託人代辦的。最初為她代辦的是一位叫莊信正的年輕講師,也是張愛玲一直信賴的年輕朋友。在他們通信的幾十年裡,張愛玲經常都提到身體上的不適。不是牙痛,就是眼睛有了問題。最讓她無可奈何的,就是揮之不去的“蝨子”。

幼年時期的張愛玲(右)和父親(中)、弟弟(左)

當張愛玲搬家搬得越來越遠的時候,莊信正又拜託同學林式同去幫張愛玲代辦生活瑣事。那時,張愛玲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其餘時間就在房裡寫作和收拾東西搬家。

她在生活上沒有什麼開支用度,她把寫作視為生命,一心撲在了創作上。

張愛玲在去世前,似乎有了預感,特地穿上一件漂亮的旗袍,平靜地躺在行軍床上去世了。房東幾天沒看見她,才通知林式同來看看。

張愛玲擁有曠世奇才,卻歷經磨難:童年時期經歷母女分離;青年時期遭受父親和繼母的虐待;青年時期被第一任丈夫胡蘭成背叛;中年時期遭遇失去愛人的痛苦;晚年時期備受“蝨子”的折磨最後孤獨的死去,讓人扼腕嘆息,所以人們往往覺得她“窮困潦倒”。


名人史海觀心閣


張愛玲是著名的女作家,在當時的上海名噪一時。在上海的那些年裡,她的稿費確實能支撐起她的生活,但還要接濟當時逃亡的丈夫胡蘭成。在她的後期,由於不善於社交、離群索居,她在香港的那幾年,其作品並沒有在上海那麼受人喜愛。在她的晚年,在美國和他的第二任丈夫結婚,包括第二任丈夫後因病癱瘓在床,都是靠張愛玲寫作為生治病,在她的第二任丈夫離世後,她便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日子雖不至於拮据。但這種窮困潦倒,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孤獨吧。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生家庭的影響

張愛玲雖出生名門世家,但卻處在家族沒落的後期,她的父親吸食鴉片,一生都沒有工作,是一個遺老少爺。她的母親纏了足卻一生追求新式教育,一直留學,在張愛玲很小的時候便離家留學,走了回來又走了,這對張愛玲的一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父母離異後,張愛玲的父親又給她娶了後母,更是對張愛玲的生活產生不可磨滅的傷害。父親與後母的打罵甚至最後將她鎖進地牢,包括得痢疾父親都沒有為她請個醫生。在傭人的幫助下,她逃出父親的家庭奔向母親的懷抱。但這段少時經歷讓她一生都不善與人交際,這大抵是她孤獨的開始吧,也是她低到塵埃裡去愛的源頭吧。過慣了衣食無憂的日子,自是對凡事需要親自動手的生活感到異常的艱苦。母親微薄的收入還要供她上學,此時她感覺到了生活的艱辛。

在後面的求學之路中,不論是當時的戰火,還是經濟的制約,都使她幾次學業中斷,12歲便走上寫作求生的道路。不論她的文章多麼受歡迎,她自始至終對姑姑和炎櫻都把錢算得非常明白。

兩段婚姻的痛苦掙扎

張愛玲一生有兩段婚姻,第一段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她愛的轟轟烈烈的胡蘭成。第二段便是在美國結識的作家賴雅。我們先說第一段婚姻,張愛玲便是愛到骨子裡,低到塵埃裡,但並沒有阻擋住大漢奸胡蘭成的風流成性,他們的婚姻只維持了三年。因為愛所以容不得半點摻假,張愛玲一直接濟逃亡期間的胡蘭成,她的稿費也大部分寄給了他。而胡蘭成卻不斷的任性風流,最終傷害了張愛玲,一紙絕信結束她拋出所有去愛的感情。此時受得傷害可能比母親離開時還痛吧。她的第二段婚姻,是在異國他鄉給她的慰藉。他們結識於美國專門為藝術家們提供的免費住所。在孤苦無依的美國,這可以說是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撫慰了張愛玲的心。婚後兩人靠張愛玲的稿費生活,而賴雅卻在不久後中風,張愛玲從此既要照顧賴雅,還要為生活奔波於香港和美國之間,期間的艱辛可想而知。期間她的母親在英國逝世,她在世上的親人只剩下賴雅,在1967年,賴雅也去世了。張愛玲也在1973年在洛杉磯開始離群索居的生活。晚年的她斷絕與朋友的書信來往,縱使稿費能支撐起她的生活,卻也是孤苦伶仃的吧。

張愛玲的一生都不曾虧欠別人呢,對於胡蘭成她給了太多,愛情金錢全部都給他,最後連分手都給了她三十萬的分手費。對於賴雅,在最茫然的日子裡,他走進了她的生命,她便陪他走完最後的歲月,為了給賴雅治病,她寫作寫到眼底出血,每一分錢都是她用血換來的。對於異國的賴雅,他也不曾虧欠過什麼。對於張愛玲來說,金錢大抵在她那裡,不算什麼,她從心底裡渴望的從來都是那份真摯的愛吧。


木木look世界


我想,我是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

張愛玲一生愛錢,對稿費錙銖必較,她的作品也備受推崇。這些表述都沒錯。但放在一起,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張愛玲一生,有兩個階段很窮。一個是離開父親家,投奔母親和姑母的時候。父親是沒落的世家,姑母與母親則是新女性。這時的張愛玲還沒有開始寫作,沒有收入,逃離父親家時也沒帶任何財產,跟著母親和姑姑很是受窘。

從太平洋戰爭暴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回到上海以寫作為生開始,她就不那麼窮了。在與胡蘭成分手後,她還給過男方一錢不菲的資助。

下一次是窮困,是大陸解放,張愛玲離開祖國,輾轉來到美國。大陸那時不實行版稅制度。並且因為政治原因,她的作品也沒辦法出版,當然沒有版稅。而在美國呢,別說當時,就是今天,你去試試中文寫作?不餓死就算你能耐!

張愛玲被迫開始用英文寫作。前兩年轟動一時的《少帥》就是用英文寫作、在她逝後又翻譯為中文的。這樣的作品不少,這樣的作家也不少。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也是英文作品。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較多的是張振玉翻譯的。

張愛玲的英文不錯,但畢竟不是母語。改用英文寫作,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的收入很少,過得相當困窘。

事實上張愛玲作品備受推崇,最主要是在她逝世之後,海峽兩岸重掀熱潮。但是,版稅再多,也對她無益了。


棲鴻看紅樓


怎麼說吶,其實張愛玲並不是大眾“傳說”的那樣,窮困潦倒,只是大家對他不太瞭解,當然,也和她本人的一些行為方式有關係。

可以肯定的是,張愛玲的一生並不窮困,至於潦倒,我承認從某種程度上說,張愛玲的確是有些“潦倒”的。

為什麼說張愛玲並不窮困?

張愛玲12就開始發表作品,長大之後,先後發表了《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沉香屑》等文學作品,而因為創作《傾城之戀》,讓她成為了“上海最紅的女作家”。

作家的稿費從來就不是廉價品,雖然沒有具體統計,但是張愛玲肯定是不差錢的。

這裡舉兩個小例子,讓大家看看張愛玲的“財富狀況”!

第一個是,張愛玲和自己第一任丈夫離婚之後,給了對方30萬分手費,這30萬是張愛玲創作《新不了情》、《太太萬歲》兩部電影劇本得來的稿費。

在當時的民國時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只有2位數,高級“白領”,估計能有幾百塊的收入,所以說30萬,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了。

第二個例子是,張愛玲在美國去世之後,留下了30萬美元的遺產,30萬美元的遺產在當時的美國,也是一筆巨資。

張愛玲去世的時候是1995年,距離現在20幾年了,這段時間,美元並沒有明顯的貶值,所以大家可以參考一下20幾年前的中國,30萬元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大約是240萬人民幣。

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何況這個還只是遺產,簡單來說,就是沒花完的錢。

事實上,張愛玲的作品都由皇冠獨家出版, 版稅收入是非常穩固的。

雖然她到美國之後,寫的作品,並不是太受歡迎,但是沒關係,靠著版稅收入,她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

她在美國沒有房產是不假,但是人家是天天睡賓館,並且不用去上班,要是沒有錢的,張愛玲怎麼可能過這樣的生活?

你看看張愛玲對自己生活的描述,就知道,她並不缺錢,甚至很“富有”!

她收了信有時也不看,她曾經給朋友寫信這樣解釋:“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遠道上城,有時候回來已經過午夜了,最後一班公交車停駛,要叫汽車,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

至於為啥天天搬家,不是因為房東漲房租,而是因為她住的是賓館,她過一段時間就會換一家賓館,就是怕別人找到她,打擾她的清靜生活。

為什麼說張愛玲是有些“潦倒”的?

這個就是“仁者見仁”。

因為大家通常認為的“潦倒”,是生活窮苦,衣服破爛,瘦若枯柴,大概就是孔乙己那個形象。

但是張愛玲完全不是這樣的,上面也說了,她並不缺錢,過的富足而且優雅。

至於我為什麼說她是有些“潦倒”的,是因為張愛玲有點“自虐”。

她本可以讓自己吃的好一點,但是她就是為了怕見人,怕別人找到她,所以她只吃一些簡陋和沒有營養的食物,也從不做飯,有時候甚至可能忘記吃飯。

所以她把自己搞的非常瘦弱,甚至還有一些“病態”,這些都是她“自虐”的結果。

張愛玲一生並不算多幸福,兩個丈夫都沒有給她幸福,最後她徹底放棄了“愛”,也放棄了“愛自己”!

就像她不停的搬家一樣,是內心的一種“焦慮”,是對現實的一種“報復”,更是對自己瘋狂的“虐待”!

在生命的最後,大家都“可憐”張愛玲,因為她去世後七天,才被發現,死前沒有朋友探望,對普通人來說,這是一件十分“淒涼”的事情。

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張愛玲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已經提前寫好遺囑,並且把自己穿戴好,躺在地板上,安然去世的,她走的很從容。

離群索居的張愛玲,早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所以她並沒有恐懼和慌張,而是用自己早就想好的方式,來和這個世界告別,這是一件讓人“羨慕”的事情。

因為很多人面對“大限”的時候,更多的是“慌張”和“恐懼”,甚至還有死前,“迴光返照”式的掙扎,遠沒有張愛玲這麼優雅和安詳。

總結:

嚴格來說,張愛玲既不窮困,也不潦倒,大家只看見了她死後的淒涼,卻沒有看見她生命中的富有,她有自己生命最絢爛的時刻,也有生命落幕時最淒涼的時刻,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過自己的一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如張愛玲,該“可憐”的,反而是我們自己。


太行山下小小強


張愛玲是我國四十年代大名鼎鼎的青年女作家,後來她到了美國,境遇就不好了,她創作的土壤在中國,美國人不喜歡她的作品。很多人說張愛玲晚年窮困潦倒,其實並非如此。

在張愛玲晚年的時候,她是和別人不一樣,她守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她不見任何人,連她最好的朋友宋琪夫妻也沒有她的電話號碼。她沒有房產,住在汽車賓館,從1984年至1988年,據說她每個星期搬家一次,原因是躲跳蚤。

她曾經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爬滿了蚤子。”沒想到竟一語成讖,蚤子跟著她不放。

其實是心理作用,蚤子只是看不到的蚤子。而張愛玲一直以為它們尾隨著自己。為了減輕生活的負累,她儘可能地丟棄一些身外之物。她用的東西都是一次性的,吃的食品都是方便食品。她不做飯,也不愛到飯店吃飯。因為缺少營養,她瘦得皮包骨頭。

張愛玲平日很少出門,出門就是購物,她一次性買很多所需生活用品。她有時下樓取信,可是去樓下取信的次數也很少,十天半月難得一次,並且是夜深人靜時,她要斷絕和這世界的聯繫,不想見任何人。

她收了信有時也不看,她曾經給朋友寫信這樣解釋:“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遠道上城,有時候回來已經過午夜了,最後一班公交車停駛,要叫汽車,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

後來她總算租了房子,有了固定住所,最後她在七十多歲因心臟病病故在出租屋裡,幾天後才被人發現,所以有人說她是淒涼而終。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離群索居,是張愛玲自願的,她討厭人際交往,曾經說過:“在沒有和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喜悅。”不只張愛玲這樣想,很多厭惡人際交往的人也這樣想,只是為了謀生,不得不和人交際,不能實現斷絕人際交往的願望,而張愛玲有固定版稅可收,所以她實現了很多人沒有能力實現的夢想,就是離群索居。

張愛玲晚年並不窮困,也不潦倒。她病故後留下了三十萬美元的遺產,而且1965年,張愛玲的作品都由皇冠獨家出版,張愛玲有了皇冠穩定的版稅收入,不用再為生計發愁了。

銀行裡有三十萬美元存款,每月還有固定收入,不需要上班,這不就是小富翁的日子嗎?這種日子太舒適了,張愛玲的晚年應該說是很如意的。她過上了她想要的生活。

現在人衡量幸福的標準就是妻財子祿,可惜這些只是別人眼裡的幸福,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能用世俗的標準來衡量張愛玲,因為她不是世俗人。











追夢小卒


張愛玲並不窮,更談不上潦倒,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說法可能跟她的晚年生活狀態有關。

晚年的張愛玲,在丈夫走後一個人獨自居住在美國生活,離群獨處,而且頻繁搬家。生活中不見任何人,除了必要的採購很少會外出,外出也是選在三更半夜。她使用的東西很多都是一次性的,她不做飯,也不去飯店,吃的都是一些速食,因為營養不良導致十分消瘦。70歲那年才將住處固定下來,離世一週後才被人發現。可能正是她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讓外人看著覺得她窮困潦倒吧。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張愛玲自己的選擇。

張愛玲性格孤僻冷傲,晚年的時候更是不願意被人打擾,喜歡一個人安靜的生活,活在她自己的世界裡,也許在她看來這樣的生活狀態很好,自由而舒適。她活在世人看不懂的世界裡。

張愛玲病故之後留下30萬美元的遺產,由此可以看出她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應該都是富足的,只是與世人理解的不一樣而已。

張愛玲說:人生只是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人的一生會註定遇到兩個人,一個驚豔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傷城。浮華褪盡,人比煙花寂寞。從中也許能感知一二吧。



唐印說


張愛玲是個很著名的女作家,她的生活是很與眾不同的,她要和這個世界隔離,她喜歡過離群索居的生活,這和她的性格有關,她的性格的形成可能和她的早期成長經歷有關。

她出生在1920年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她的爺爺張佩綸是晚清高官,奶奶是李鴻章的女兒,可以說是家世顯赫,可是到了1920年的時候已經家道衰落了。

她的父親是一個鐵路公司的英文秘書,母親在她4歲的時候赴歐洲留學,她是由姨奶奶照顧長大的,1930年張愛玲10歲的時候父母協議離婚,在遭到母親拋棄後,張愛玲跟著父親生活。

父親的品行不好,心情不好時就毒打她,甚至還把她關進小黑屋裡,有一次在裡面差點病死,父親都無動於衷。在這樣一個缺失父愛和母愛的家庭,張愛玲從小就養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

我們大致分析一下張愛玲早期的成長經歷,一是得不到父母的照顧,二是父母的離異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

這種傷害是無形的,但是也是實實在在的,甚至是難以治癒的,都說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張愛玲就是個用一生治癒自己童年的人。

且看她1932年12歲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名字就叫《不幸的她》,這篇文章很值得注意,一個12歲的女孩子本應該在父母的懷裡撒嬌,可是張愛玲已經開始觀察和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問題了。

而且還把自己的思想形諸文字,這是她的生活經歷造成的,他的生活經歷其實就是家庭生活的經歷,某種意義上說這篇小說裡的“她”就是張愛玲自己。

由此可見張愛玲早年的生活經歷,使她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恐懼和仇恨,她害怕和別人交往,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感到恐懼和受到傷害,比如被父親毒打和虐待,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太殘酷了,也太恐怖了。

所以她是害怕和別人交往的,這種恐懼是早期的人生經歷中產生的,是無法治癒的,失去父母保護的孩子,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是極端恐懼的,不願意和這個世界發生什麼聯繫,這就是後來張愛玲生活狀態的心理動因,她對這個世界是不抱希望的。

在這樣的性格指引下,張愛玲的生活是孤獨的,她的社會支持系統極為脆弱,沒有人可以傾訴內心的感受,敏感而又畏懼這個世界。

所以,她在經歷了兩段不幸的感情之後,開始選擇遁世,沒有辦法,這是早期的生活造成的,幾乎改不了。她不會和這個世界溝通,於是乎乾脆與世隔絕。

寫作是她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的一個主要渠道,也是養活自己的一種方式,所以張愛玲堅持不懈的寫作,而且成就很大。

但是在寫作上再大的成就,也無法治癒早年生活經歷造成的內心創傷,最後她在孤獨中死去。這是她的性格,這是她的早期生活經歷造成的。

晚年的張愛玲是不愁沒錢花的,她的著作有固定版稅,而且到她去世還有三十萬美元的存款。所以她的晚年並不貧困,至於潦倒,可以說是一種內心感受吧。


小小嬴政


張愛玲,可以說是現在傑出的女作家之一,她老家在河北豐潤,記得她在上海出生。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小說,12歲就在校刊和雜誌發表過自己作品。據說後來去了美國定居,創作過很多部英文版小說,七十年代末主要從事研究古典小說,1995年9月份在洛杉磯逝世,一代傑出女作家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其作品備受推薦,最愛欣賞張愛玲的作品,對她的經典愛情語錄十分喜歡,如一、因為愛過,所以懂得;因為懂的,所以寬恕。二、我愛你,沒有什麼目的,只是愛你。三、愛情應當山盟海誓,只有專一的、忠貞不渝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四、如果我是你的一顆淚珠,我會落到你的唇間,長駐你的心裡;如果你是我的一顆淚珠,我一輩子也不會哭,因為我怕失去你……五、也許愛情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時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六、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婚姻就是長期賣淫。張愛玲女士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悽美的愛情等經典語錄與作品,之所以窮困潦倒是許多人對她的不知與誤解。她在35歲的時候,就以中國專才難民的身份到了美國拿到綠卡,5年後入籍為美國公民。網上有很多報道據說,她死後美國戶口上的餘額大概還有二十萬多港幣。窮困潦倒的說法可能是外界對她的不實報道!






世界預測師Geomancer


據我大約瞭解,解放前張愛玲居住上海高檔小區某高檔公寓。

其愛情小說表現大膽,直言不韙,深受人們歡迎。

其愛上胡蘭成後,十分欣賞胡某文學才華。

胡蘭成大漢奸暴露後,張愛玲版稅受到一定影響,難免窮途潦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