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戰:伊闕之戰,殺神登場(下)

史書稱秦武王“粗直猛壯”,粗則考慮不周,直則應對倉促,猛則剛陽易折,壯則恃強而嬌,再加上酷愛蠻力,喜好角鬥,這都不是一個人君所該有的樣子。

他最後的死,其實也死在了他自身的粗,直,猛,壯上了。

其實力能舉鼎,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百分百的詛咒,一般在史書中你要是看到誰舉鼎了,過不了幾頁就該倒黴了。

第七戰:伊闕之戰,殺神登場(下)


史官們也有他們的潛規則,一般要是誇一個人武勇,會說他“萬人敵”“萬夫不當”“有關張之勇”“挽強弓硬弩”等等。

商紂王,既聰明,又雄壯,力能舉鼎,身死國滅。

秦武王,舉鼎身死。

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也能舉鼎,自刎烏江。

鼎在大禹之後,便象徵著天下,舉鼎之人也需扛天下的德行,但真命天子常常識大體,知進退,誰敢舉鼎?

這也就是聖君與紂王們的區別了。

秦武王的死,為秦國拆除了這顆定時炸彈。

這是直接的好處。

而間接的幫助呢?

由於秦武王死的早,沒有留下子嗣,他豐厚的政治遺產則在他的弟弟們之間展開了角逐。

最終,有楚國背景的宣太后(羋月原型)在異父同母的兄弟魏冉(楚魏兩國背景)的幫助下,戰勝了惠王后一黨。

魏冉隨後施展鐵血手腕,將惠王后一黨滅門,將武王皇后送回了孃家魏國,迅速地為自己的外甥嬴稷掃平了權利障礙。

這個嬴稷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秦昭王。

秦昭王在自己親孃舅的幫助下正得了大位,作為回報重用魏冉為相,魏冉權傾朝野

這個魏冉,成為了秦國最終奠基天下的關鍵鎖匙。

這位外戚並沒有像我們印象中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那幫雞犬升天的傳統外戚。整個秦國,在魏冉為相期間,再上一個臺階,後來統一天下的三大奠基性戰役兩個半全都是在魏冉當政期間達成。

而魏冉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又因為他從寒微之中慧眼獨具的發現提拔併力排眾議任用了一名年輕將領。

算是再次得一人而興邦。

當時,戰國中後期,所有戰役的總死亡人數是200多萬,這位將軍以一百多萬的殺傷數一個人就包攬了一半多。

他的戰略眼光,戰術水平,操控水準在將星雲集的戰國時代自成一檔,凌於眾將之上,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曾經誇獎他:“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能出其右。”

這個人,被後世稱之為殺神。

第七戰:伊闕之戰,殺神登場(下)


白起兄,上場吧!

白起的祖上其實是秦國王族嬴家的人,他的祖上公子白在爭奪繼承權時失敗了,可能是由於失敗後一賭氣,不要這姓了,拿名開了新戶頭,他們那一支就改姓白了。

到了白起的父親這時,老白特別喜歡魏國名將吳起,估計是那些年吳起率領魏武卒叱吒風雲打的秦國東部慘叫連連的時候給秦國人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第七戰:伊闕之戰,殺神登場(下)


導致遠在秦國西部的白起故鄉也對吳起如雷貫耳,白起的父親於是將偶像名字的這個“起”字給了小白起,希望小白起可以像自己的偶像一樣。

他不知道,他兒子的這顆將星,要比他偶像閃亮的多。

小白起從小就展露出了與眾不同的一面,不愛說話,靜的出奇,但只要有動作,又雷厲風行,快的讓你反應不過來,總是一眨眼就找不著人了。

逢事有靜氣,決斷不猶豫,白起從小就具備為將者的基本素養。

遇事有靜氣,才會在瞬息萬變,錯綜複雜的戰場上,壓抑住狂亂的心跳,仔細的分析眼前的情況,敵人數量多少,是否有伏兵,逃兵是否該追擊,地形是否宜駐紮,軍糧將近時能否不盲目擊敵,在一瞬間完成冷靜的判斷。

在形成判斷後,決斷不猶豫,才會不浪費出現的寶貴戰機,及時進行突破,才能夠在兵敗之時及時的阻住頹勢,將損失降到最低。

白起在成長過程中,瘋狂的迷上了金戈鐵馬。由於家住在隴西高原,他經常觀察岐山(諸葛亮老殺出來的地方)附近的地形,腦子裡模擬如何排兵佈陣,實踐不夠還要惡補理論,將所有能找到的兵書戰冊都進行了自修。

白起在很小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硬件軟件上做好了準備,他欠缺的,只是一個舞臺。

白起再次用實踐驗證他不僅僅是個骨灰級的軍事愛好者,他還要來真的,他報名參了軍。

之前我們說過,秦國人正常的服役年齡是二十三歲,白起由於熱愛,決定跳級參軍,只不過跳的有點多,十五歲就進了部隊。

在軍中,白起表現出了有勇有謀的閃光點,屢立戰功,被當時的大領導魏冉看中,在和白起進行了交談後,魏冉覺得這個小夥子是個大才,於是將白起調到了自己的身邊,開始培養。

一個人有時候能夠發跡,被貴人看中是很必要的。

不過貴人之所以看重你,絕不僅僅因為你運氣好,上輩子他欠了你,或是你進行了怎樣精心的面試設計,而是因為他從你的身上看到了與眾不同的地方。

或者說,你往往也是個貴人。

事實證明,大領導們的眼光是不會錯的,白起的一系列表現向他的伯樂魏冉證實了他是一個可以託付的將才,在秦昭王十三年,白起升任左庶長,領兵攻下了韓的新城。

時勢造英雄,軍事天才白起生在了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此時的秦國,已經徹底消化了巴蜀之地,再次將苗頭對準了東方,而秦國想要東進中原必須通過崤函伊洛地區以出滎陽。(著名景點有虎牢關,東進中原的最後一道雄關,李世民巔峰戰場)。

此時,魏國佔據著風陵渡口(當時最大的黃河渡口)和安邑,韓國佔據著伊水以東的新城(被白起剛剛打下來的新城)。

這個地區,西部為崤函諸山,南有伊闕之山,東有嵩山山脈,北有黃河,形成了一狹隘的險塞。

這個險塞不打通,秦國的手,就伸不出去。

下圖顯出伊闕險要,左右都是大山脈。

第七戰:伊闕之戰,殺神登場(下)


還不太明確的話參考下面這個圖,黑線是山脈。

第七戰:伊闕之戰,殺神登場(下)


伊闕這個險塞,也是韓魏兩國西方最後的屏障,此時韓國首都在新鄭,魏國首都在大梁,此地失手,兩國便退無可退。

韓國在新城失守後,緊急像魏國求援,魏昭王一看秦國已經打到家門口來了,也沒廢話,馬上派了十萬精銳部隊馳援,而韓國,則更是盡起全國精銳十四萬人由大將公孫喜率領,進行伊闕保衛戰。

兩家在西面最後的屏障上下了重注,因為這場仗,誰也輸不起了。

東邊這兩家輸不起了,傾全國精銳前來,西邊的秦國對此戰同樣重視,因為雖然這麼多年一直在向東方用兵,但總是取得不了實質性進展。

前些年奪下了宜陽,武遂,風陵,但隨後又被五國聯軍打敗在了鹽氏,除了宜陽地區,又都被各國奪回去了。

再往前倒案例就更多了,互有攻伐多年,雖然是勝多敗少,但卻總沒有關鍵性突破,秦國只要囂張點,六國往往就抱成刺蝟,秦國要是老實幾年,這幾個國家又開始互有摩擦。

這種拉鋸,秦昭王想要將其終結。

他要打通秦國通往中原的這條星光大道。

這場會戰,當時秦昭王看中的將領,是向壽。

向壽一直駐守在秦國東方的最前線,宜陽地區,對當地山川地形也熟,軍齡也高,經驗也足,屬於更方面都合適的老將。

秦昭王準備讓他帶領十萬大軍前去和韓趙聯軍決戰

但這個時候,孃舅魏冉說話了。

魏冉力薦前一年取得優異表現拿下韓城的左庶長白起擔當伊闕戰役的總指揮。

如果你是秦昭王,你會怎麼選?

一邊是久經考驗的一線指戰員,一邊,是初出茅廬的小夥子。

他們倆所帶走的籌碼,是十萬秦國野戰軍。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這就好比你有一個億,你會把三千萬交給誰去理財?

一個是資深經紀人,一個是表現不錯的年輕交易員,而且兩個人的理財預期收益都是固定的(佔領伊洛地區),但你會認為哪個的風險更小?

尤其自己的本金並不多(十萬),不如競爭對手的一半(二十四萬),你會如何考慮呢?

我相信秦昭王心裡是想選擇向壽的,因為指揮大規模集團軍的作戰,久經考驗,老成持重的人更靠譜。

但國舅魏冉的力薦也不能不考慮。

白起這小子,是真有本事?還是魏冉想要提拔自己的人?

做決斷是世上最難得選擇,會有各方各面的聲音,會有各種各樣的合理性,而且你聽上去,似乎誰的話都有理。

你到底聽誰的?

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秦昭王決定相信魏冉的眼光。

白起拜將,兵出伊闕。

殺神就此大手筆出山。

白起站在伊闕的山坡上,眺望著韓魏兩軍。

韓軍居前,其友軍魏軍的位置比韓軍略錯後,處於韓軍側面略後,韓軍居前,魏護側翼。

這時,白起收到了探報: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兩軍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願先與秦軍交戰。

白起是如何分析這個探報的呢?

韓國是主場作戰,魏國是幫架來的。

無論何時,聯軍都往往存在著貌合神離的問題,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並沒有那麼多路)。

各方向的力量越雜,合力越小,每家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都希望別人家先拼光了,自己去撿便宜。

從士氣上來講,聯軍的士氣通常也不太可能會高漲。

當然,盟軍要是組團去欺負人就又不一樣了,甚至會搶著往前衝,參考案例是盟軍和蘇聯搶柏林,八國聯軍組團進北京。

去晚了就沒啦!

白起認可了探報,根據韓魏誰也不想當炮灰的心理,決定各個擊破。

白起先派出了少量軍隊同韓軍對陣,擺出要進攻韓軍的架勢,堆出無數旌旗擁在陣前,令敵人眼花繚亂。

由於伊闕地勢狹隘,大量部隊無法全面展開,韓軍無法判斷秦軍人數而誤以為秦軍主力裡三層外三層的前來進行決戰。

韓國隊不知虛實,被秦國疑兵牽制。

魏軍由於殿後,保護側翼,看到秦國人先來找韓國的麻煩,主帥公孫喜比較高興,樂得坐山觀虎鬥。

不過他正洋洋得意之時,卻發現自家的軍隊莫名其妙的卻亂了。

因為白起捅了他的後門。

白起集結了精銳主力繞道聯軍後方,乘魏軍不備,突然向魏軍發起攻擊。

由於主戰方向判斷錯誤,魏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措手不及,公孫喜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闕山的狹隘地區倉促應戰。

但因為地勢狹窄,陣形根本來不及統一調度,倉促間,魏軍只得各自為戰。

陣型一被沖垮,魏軍軍心大亂,四散奔走。

冷兵器時代,尤其是步兵方陣對打,最重要的就是隊形,一旦敵人從你最先沒有佈防的方向殺過來,隊形就非常容易被沖垮。

當時由於沒有大喇叭,往往都是旗語,一旦軍陣垮了,誰還有工夫聽你指揮,跑還來不及了,很快就被摧枯拉朽了。

第七戰:伊闕之戰,殺神登場(下)


被沖垮了的前軍自相踩踏,白起乘勢掩殺,沒有多長時間,魏軍即被擊垮,公孫喜等主要將領被俘。

打垮魏軍後,白起馬不停蹄再從側翼猛擊韓軍,韓軍在得知其側翼魏軍被擊潰後,軍心不穩,此時面對前後夾擊之勢,士兵譁變,主帥控制不住頹勢,軍中的指揮系統已經無法傳達到位。

軍心浮動,前後被堵,韓軍自己方寸大亂,主帥無法組織起正常的防禦陣型,十四萬大軍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團散沙。

這時,白起率精銳投入戰鬥,大砍腦袋,韓國軍隊的側翼完全暴露在強大的秦軍主力面前,秦軍前後猛烈夾擊,一時間,韓國軍隊潰敗而逃。

一般將領得勝後也許就到此為止了

不過白起,之所以作為超一流名將,在於他的殺手鐧,是殲滅戰。

縱觀白起的諸次戰役,最重要的一條作戰原則就是,他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

這在當時,是有跨時代意義的。

當時的軍事通識是孫武的“窮寇勿追”,商鞅老師也曾在《商君書》中寫到“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打跑了敵人最多攆十里)。

這樣不容易受埋伏,而且由於當時都是步兵,追的永遠沒有跑的積極,而且一方開始掉頭跑時往往是丟盔棄甲的咋清爽咋跑,追擊方則開始各種收拾戰利品,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你沒事攆兔子幹啥?趕緊拾東西!

這有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弊端:就是根本打不垮人家,因為敵人的有生力量不容易被殲滅。

戰國幾百年,在白起前,很少看到非常多的殺敵數,往往殺六萬,八萬就已經是極其重大的勝利了,幾十萬的部隊打敗了,過一段時間還是能組織起來。

這往往就失去了戰爭最大的意義——讓對手無力在反抗。

但殲滅戰則不同,比方說魏河東區域,最多可以動員10萬兵源,我一仗給他全打沒了,河東地區短時間內就無法再組織起有效的反抗力量,我直接就可以吃下這塊地方了。

白起將這一點看的比較透。

當然,白起的殲滅思想是有著制度基礎做後盾的,人家秦國的戰功是拿腦袋算的,腦袋能換地換錢換地位,比撿戰利品要來勁的多,所以白起的殲滅方針也得到了廣大將士們的堅決擁護。

我們不怕苦不怕累,就喜歡漫山遍野的攆兔子。

白起不僅發表了殲滅戰的思想論文,還將殲滅戰的指揮演繹成了一門藝術,白起的部隊只要一上戰場,打跑是不行的,打殘是不夠的,全部打死才是必須的。

我懷疑後來的林彪同志,就是白起的忠實信徒。因為林彪打仗講究三猛:猛衝,猛追,猛打,而且還得迅速擊敵,不給敵人留反應時間,不讓敵人有功夫組織起有效抵抗,迅速擴大戰果。

這都是白起的思想精髓。

秦軍後來也因為白起同志而都發了大財,軍中流傳一句話:跟著白起有腦袋砍。

白起也被後世冠名了一個很可怕的外號:“人屠”。

白起人生的首次殲滅戰成功落幕。

戰績:殺二十四萬,拜伊闕狹小地形所賜,基本都沒跑了,佔領伊闕地區五座城池。

第七戰:伊闕之戰,殺神登場(下)


伊闕之戰,以秦國軍隊大勝而結束。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升官。

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魏國舊都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白起之名,開始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夢魘。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

之後的四年內,秦國先後進攻並佔領了韓國的宛(今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韓、魏二國因此戰被秦國打殘,之後再也沒有了稱雄的本錢,基本上也退出了大國間的爭雄。

趙國開始正式接過了三晉硬扛強秦的大旗,胡服騎射後的趙國事實上也展露出了作為老牌強國勇猛,頑強,血染的風采。

正待秦欲再起波瀾之時,遙遠的東方發生了重大的格局改變,遠東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發生了什麼?

咱們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