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刷剧爱工作,闭关后我只想工作

时间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改变人于无形,有时候甚至用不了多久。

比如,年假前问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大概会回答:陪在家人身边,有吃有喝有WIFI。如果问这种生活能过多少年?你大概也会定个小目标,先来一万年。

时间正好过去一个月,如果现在问你同样的问题,想必答案会大不一样。毕竟几周前“想出门,想上学,想上班”的呼声从疫情的底音中冒出头来,大家都被曾经的“理想生活”狠狠打击了一次。

不少人也是头一次知道,原来以前说的 “宅”不是真的宅,平时说的“爱工作”是真的爱工作。

才短短的一个月,人们何以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代价?

对于很多人来说,假期给了自己充分的理由放飞自我,每天除了睡觉的八小时,其余时间基本都可以拿去做平时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比如:刷剧。

居家刷剧两小时:时间过得好快啊;居家刷剧两天:没什么有意思的剧了;居家刷剧俩星期:看剧看到想吐;(当然大家可以选择看书、学习,但半小时后,你又会偷偷拿起手机,继续刷剧)......刷剧刷到今天:请放我出去,我想上班,我要学习!

不爱刷剧爱工作,闭关后我只想工作

忽然反应过来,这种“改邪归正”的操作手段,像极了传说中的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flooding therapy)也称暴露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

满灌疗法不需要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而一下子呈现最强烈的恐怖、焦虑刺激(冲击)或一下子呈现大量的恐怖、焦虑刺激(满灌、泛滥),以迅速校正病人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故也称为冲击疗法或泛滥疗法。

比如对动物恐惧症的治疗,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患者多次暴露在有猫狗等动物存在的环境中,让患者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会伤害人,建立起对动物危险性的正确认知,从而消除对动物不正常的恐惧反应。(满灌疗法需专业操作,同时要对参与者做系统评估。擅自使用可能会造成危险,大家千万不要受此启发乱用哦!)

回头看看这一个月,是不是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最终厌恶了刷剧打游戏,开始投入工作学习的怀抱。

满灌疗法多用于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问题,也就是说一般参与者是被迫暴露于一个自己排斥的环境中,比如将社交恐惧症患者,置于令其恐惧不适的社交环境中。处于刷剧、打游戏这种自身比较喜欢的环境中,本应是如鱼得水,为什么会因为“满灌”而产生抵触呢?

这个故事,还要从《普通心理学》中感觉一章的感觉剥夺实验说起。

感觉剥夺实验

这个实验,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

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罗森茨威格的老鼠实验也进一步说明,丰富环境刺激下成长的小鼠大脑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等方面都比生活在贫乏环境中的小鼠更占优势。所以,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让孩子在环境刺激更丰富的环境中成长)。

不爱刷剧爱工作,闭关后我只想工作

我们身体和大脑要正常运行,需要丰富的刺激,长时间处于单一的感觉刺激或剥夺刺激的场景中,都会对身心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你可能并不是不喜欢刷剧、打游戏了,也不是喜欢上了上班、学习,你不喜欢的是一直刷剧打游戏和一直不上班不学习(刚刚升起的希望之光悄然熄灭)。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们之所以喜欢刷剧打游戏,是因为这些行为常与来放松、愉悦等正面体验联系在一起。但处于“满灌”中的大家,这些行为非但没有了正面体验,反而与紧张、焦虑等负面体验产生了联系,碰巧帮大家积极起来(再次提醒,这里只阐释原理,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这一个月中,如果你出现了焦虑、紧张、烦躁、思维迟钝的现象,除了是新冠病毒事件引起的,也可能是刺激太少“闲”出来的,可以试着换换环境,换换打发时间的方式,没准儿就缓解了。

到这里,我们对这一个月间发生的转变的原因有了大致了解,也深刻体会了一次古代冷宫被禁足的感受。经过这一番涅槃,大家改变的可能不仅只是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还有对下面这种情况的认知。


不爱刷剧爱工作,闭关后我只想工作

感同身受帮你多些理解

如果一个没有事业压力,没有经济压力,时间充裕,吃喝不愁,身体基本健康的人跟你抱怨,生活不开心、没意思、焦虑甚至有些抑郁,你会怎么想?

一个月前,估计会认为这个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过着理想的生活却充满抱怨。但现在是不是更能理解这个人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受。

我们问题中提到的这个人,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他们可能是退休的人,生活一下失去了重心;也可能是对现代科技不了解的人,哪怕没有疫情,也仿佛处在被现代社会隔离的环境中。当然他们更有可能是我们家中的老人。

有一句话叫做,生活冷暖自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哪怕我们我们大脑中存在一群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负责将别人的行为、情感反映到我们自己的脑中,努力产生同理心,在没有实际经历的情况下也很难做到。就像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真正体会到家庭主妇对生活琐事的抱怨,成功人士对事业压力的抱怨。

之前,我们可能没办法真正理解衣食无忧的他们可能面临的无意义感、无聊,甚至不理解他们的不开心和抑郁情绪。也希望这次的禁足体验能让大家对这部分老人所面临的问题能够“感同身受”,当他们再抱怨时,先不要忙着否定批评和不耐烦。这个你难以忍受一个月的生活环境,他们可能已经忍受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希望在这个层面,大家能多一些理解,如果真能这样,也算是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一点积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