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朱棣Judy


刘邦的庙号“高祖”其实是一种“混搭”,《谥法》上本来没有“高祖”的庙号,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高祖。后面那些朝代的开国皇帝,有的按照《谥法》庙号为太祖,有的沿袭刘邦庙号为高祖,但整体来看,开国皇帝中的太祖远多于高祖。

刘邦为何庙号是高祖

在刘邦之前,庙号并未普及,有的帝王是没有庙号的。

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按照《谥法》规定庙号应是太祖,但后世都称他为高祖。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载: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司马迁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祖本纪”,而刘邦死后,群臣给讨论刘邦庙号和谥号时,提出的意见是:“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因为功劳特别高,上尊号(谥号)为高皇帝”。

《汉书·高帝纪上》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

班固和司马迁一样,也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帝纪”,直接称呼刘邦为“高祖”。

刘邦的庙号明明是“汉太祖”,为何大家都称呼他“汉高祖”?

唐初经学家、史学家颜师古对此也有疑问,他专门注引说:

“《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由此可见,《谥法》中本来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西汉大臣们认为刘邦功高盖世,“太祖”不足以彰显他的尊贵地位,于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来,简称为“高祖”。

严格来说,高祖是一个不合乎《谥法》规范的庙号,但仍然被后世所沿袭使用,因为它本质上跟太祖没有区别,所以都被用于开国皇帝的庙号,有的用太祖做开国皇帝庙号,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的用高祖做开国皇帝庙号,比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

李渊为何庙号是高祖

既然太祖和高祖同样可以用作开国皇帝的庙号,为什么李渊的庙号是高祖,不是太祖?

这是因为在李渊之前,唐朝已经有了太祖。

有些朝代的开国皇帝不但自己称帝,还追尊了已经去世的父辈甚至祖辈为皇帝,庙号一般是太祖或高祖。这样一来,开国皇帝死后的庙号要和已有的太祖或高祖回避,不能重复。

1,魏国开国皇帝曹丕,称帝时尊号为文帝,追尊父亲曹操为武帝,庙号太祖,这样曹丕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2,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称帝时尊号为武帝,追尊父亲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帝,庙号高祖,这样司马炎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高祖,于是庙号定为世祖。

3,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登基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这样一来,李渊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唐朝与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是“高祖”盛行的时代,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南汉开国皇帝刘䶮这种“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皇帝”居然也跟刘邦一样,得到了“高祖”的庙号。

赵匡胤为何庙号是太祖

宋朝以前,太祖和高祖都可用作开国皇帝的庙号,只要别和自己祖宗的庙号重复就行,所以会出现有的开国皇帝庙号是太祖,有的开国皇帝庙号是高祖,甚至有的是世祖。

但这样会显得比较混乱,没有规则。

赵匡胤登基为帝后,照例也要追尊自己的祖宗们为帝,而且他往上追尊了四代,高祖父为僖祖,曾祖父为顺祖,祖父为翼祖,父亲为宣祖,每一代皇帝的庙号都是祖,但没有一个人用“太祖”这个庙号,所以赵匡胤死后,就按照《谥法》规定,庙号定为太祖。

从赵匡胤开始,以后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追尊自己祖先为皇帝时,庙号都不用“太祖”“高祖”这种庙号,于是“太祖”从此定为开国皇帝专用,也没有“高祖”出来捣乱了。

朱元璋庙号为何是太祖

为什么宋朝以后,追尊皇帝庙号就没有太祖或高祖了呢?

这反映出开国皇帝出身的变化,呈现一个逐渐由尊到卑的过程。

曹魏、西晋、隋唐这些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前朝高官权贵出身,他们登基为帝前,已经有父辈和祖辈奠定的良好基础,有的父辈或祖辈对朝代开国的贡献甚至比开国皇帝还高。

比如魏国开国皇帝曹丕,靠的就是曹操打下的底子,以曹操的资格贡献完全配得上太祖的庙号;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靠的完全是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司马懿的功劳,他自己这个开国皇帝属于“摘桃子”,所以司马懿、司马昭分别占据了高祖、太祖两个开国皇帝的庙号。

宋朝以后的开国皇帝就不一样了,他们基本都是出身平民,自己的父辈祖辈为开国完全没有一丁点贡献,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祖上八代贫农,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因此配不上“太祖”、“高祖”这么高大上的庙号,所以只能追尊其他庙号。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宋史·太祖本纪》、《汉书详解》、《十国春秋》、汪受宽 《谥法研究》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里说的是“高祖”和“太祖”作为庙号的区别,我就不搬书上的话了,尽量用最直白的文字表述一下。简而言之,太祖和高祖的区别就是“是否白手起家”。首先更正一下,李渊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刘邦虽然称高祖,但实际庙号是“太祖”。


刘邦之所以庙号太祖而被称为汉高祖,因为他的谥号是高皇帝,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把二者结合了一下叫他高祖,后来班固在汉书中沿用了这个叫法,就一直延续下来的。其实按照后来的习惯叫法应该是汉太祖或者汉高帝。

其实,庙号高祖与太祖的标准区别就是一个:是否白手起家。比如刘邦,本来就是个小混混,父亲刘太公,意思就是刘老伯,根本没名字,就是个普通农民,刘邦一步步坐上皇帝全靠自己打拼,所以他的庙号就是“太祖”。同理,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农民家庭出身,后来还当过和尚,白手起家,一路做到皇帝,所以他是“太祖”。


而李渊就不一样。李渊虽然是唐朝开国皇帝,但是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期已经受封唐国公,拥有了一定的势力和地位,李渊后来建国的资本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祖父打下的基业,因此,李渊建国后,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而他自己死后的庙号则是“高祖”。同样的,隋朝开创者隋文帝杨坚的庙号也是“高祖”,他的父亲杨忠和李虎一样,也是西魏重臣,受封随国公(后来杨坚建国后觉得走之底不吉利,把随改成隋),所以杨坚追尊杨忠为“太祖”。


顺便再说说另外几个带“祖”的庙号,一个是“世祖”。世祖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建立时代基业的人。其实就是用来区别开国的“高祖”或者“太祖”,但实际上又确实开创了一番基业的人。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庙号就是世祖,他实际上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但是用了汉的国号,汉朝的开创者毕竟是刘邦,他就不能叫高祖或者太祖,因此用了“世祖”这个庙号。再比如元世祖忽必烈,他其实是元朝第一个皇帝,之所以不叫太祖,因为蒙古第一位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是成吉思汗,所以忽必烈称帝后追尊成吉思汗为太祖,他自己也并非开国之君,只是正式称了皇帝罢了,所以叫“世祖”而不叫“高祖”。同理还有比如清世祖顺治等等,白手起家的努尔哈赤追尊“太祖”,顺治并非开国皇帝,但毕竟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所以叫“世祖”。



再有两个特例,一个是朱棣,朱棣是明成祖,其实他最早的庙号叫太宗,因为他其实没有开创什么,不能称祖。而之所以后来叫他成祖是因为嘉靖皇帝,他并非正常顺序继位而是因为正德帝无后而以堂弟身份入继,所以他特别崇拜明朝历史上同样不是正常继位的朱棣,就将他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抬高了一级。


另一个康熙,庙号圣祖。康熙也并非开创基业的皇帝,清朝官方的解释是“虽为守成,实同开创”,其实也是一种抬高。正常情况他还是应该称宗而非某个祖。

当然,其实还有例外,比如晋,开国皇帝是司马炎,但是真正的基业是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三个人打下来的,司马炎自己的庙号是世祖,他追尊了司马懿为高祖,司马昭为太祖。其实按规范,司马懿算是打下基业的第一人,他才应该是太祖,司马昭称高祖比较合适。当然,毕竟晋也比较早,那时候的庙号或许还没有太严格的规范。而之后十六国、南北朝,乱世,一个个小国家小政权为了标榜自己正统,庙号都是一堆祖,这种就烂大街了没有什么好分析了。


伊耆角木


同为开国皇帝,为什么刘邦、李渊庙号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太祖?

庙号虽然起源于商朝,但真正有效施行,是在大汉朝才开始的,并在后世一路被继承下来。《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刘邦的庙号和谥号: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汉太祖,是庙号,高皇帝,是谥号。

至于后来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所有人,都把刘邦称为汉高祖,估计是当时制度不完善,另外太祖高皇帝叫顺口了,就简化了一下,把庙号和谥号合体,成了汉高祖。

天子七庙

汉朝立庙,功莫过于高皇帝、德莫过于文皇帝,所以高皇帝是太祖、文皇帝是太宗,太祖高皇帝刘邦,平定天下之功,当然是最大的;太宗文皇帝刘恒,德主要体现在开创了“文景之治”,称得上是第一个治世。

天子七庙,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一祖二宗四亲庙”,另一种是“一祖六亲宗无数”,一般采用第一种说法的更多,所谓一祖,就是始祖,就是始受封者,简单来说就是这一族的第一个大牛,如商契,就是商的始祖。

二宗,就是太祖和太宗了。在七庙里面,始祖是一个象征,二宗才是真正对一个朝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此二宗的分量也更重一些。而太祖又是一个王朝始受命者,第一个接受天命的人,其实就是平定天下,建立国家,只不过古人都讲个天命,才有说服力。

高祖、太祖

前面说的七庙,根本就没有高祖这么个玩意儿,主要还是由于制度不规范,一会儿太祖、一会儿高祖,叫混了,之后高祖这以庙号就被保留了下来,一直到宋朝,大家都这么用。

比如曹魏代汉,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事实上的开国皇帝),捎带提一嘴,魏国还搞出个烈祖曹叡。再比如到了唐朝,李渊是开国皇帝,为高祖,在网上追封,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

所以你看,庙号的混乱局面,搞出了各种原本没有的祖出来,但本质上,高祖和太祖的地位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一直到五代十国,各种庙号还是混乱的,知道宋朝(包括辽)往后,各朝突然就达成了共识,以“始受封+始受命”为太祖,从此以后高祖就成为了历史。

但帝王家的自负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清朝又搞出个圣祖,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也可自话


这个问题很好,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这几个“祖”的区别。

“祖”、“宗”这都是庙号,皇帝死了以后,要入庙接受后人的祭祀,就要加个庙号,所以,这是皇帝死后的称呼。如果你穿越回去古代,遇到了李世民,你叫他一声“唐太宗”,你就出事了。你要叫了朱元璋一声“明太祖”,那就要倒大霉了。

祖有功而宗有德。按照规则来说,“祖”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而“宗”则是皇统的合法承继者。

读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祖”有好多种,常见的例如“太祖”、“高祖”和“世祖”。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几个“祖”的区别,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太祖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

首先要给大家纠正一个概念了。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为啥大家都叫他“汉高祖”呢?那是因为《史记》中称他为“高祖”,说着习惯了,大家就这么称呼刘邦了,而实际上刘邦是“汉太祖高皇帝”。

太祖,就是皇朝的开创者没有得到祖先的荫蔽,在开基创业的时候,是全靠着自己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一刀一枪硬磕出来的。


刘邦,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世,祖辈务农,老爹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庄稼汉,并没有为刘邦打天下创造什么基础,刘邦以亭长身份,斩蛇举义,揭杆而起,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成就帝业。

赵匡胤,他爹虽然在五代时期曾经做过做小官,但赵匡胤也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少年流落江湖,掌中一杆齐眉棍打遍四百军州无敌手,因功而升至殿前都点检,终于瞅准机会,陈桥驿黄袍加身,发动了政变,夺取了孤儿寡母的江山,建立宋朝。

朱元璋的身世就很凄惨了,几代贫苦农民,从小就没穿过鞋,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从乞丐到皇帝,没沾上祖先一点光,全靠自己拼出来的。

以上这几位皇朝的开创者开基奠业,都没有沾祖宗的光,这就是“太祖”。

二、高祖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低一个级别,是沾了祖宗光的。在他们开创皇朝之前,祖宗已经是封疆大吏,有名号的。




隋文帝杨坚,他可是大户人家出身,名门权贵的后代。杨坚的家世十分显赫,他老爸被封隋国公。杨坚的帝业得来十分轻易,是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立隋代周,成为了皇帝。他是沾了祖宗的光,所以称为“高祖”。

唐高祖李渊,与杨坚的情况很类似。他也是权贵的后代,他的祖先被封为“唐国公”,李渊是沾了祖宗的光。 建立唐朝,也是受到祖先的荫惠,所以他也被称为“高祖”。

三、世祖

“世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

“世祖”的境界比“高祖”再低一个阶层,意思就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承继了帝业,功劳是为这个皇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光武帝刘秀,天资聪颖,少怀大志。前汉倾颓,王莽篡汉自立。刘秀兴义兵而讨伐之,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延续了汉朝的国祚。但刘秀这个“汉”与西汉是有本质的区别,国家首都也迁移了,虽然国号未改,但刘秀却开启了汉朝一个新的时代,就被称为“世祖”。

忽必烈在几代先辈打下大片江山的基础上,建立了元朝,由地方政权而达到一统天下,首都也迁到了北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他也是“世祖” 。

顺治由边地入关,定鼎中原,虽然顺治并非是清朝的建立者,但他也是地方政权进入中央,首都从沈阳迁到北京,一统天下,对于整个清朝历史来说,这也是个崭新的时代,所以,顺治也称为“世祖”。

四、成祖

成祖,是明朝朱棣的专有名号。

朱棣以前是“太宗”,这是为了表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合法继承帝业,还发扬光大。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欲盖弥彰,他怎么当上的皇帝,大家心里清楚得很。


后来,到了嘉靖时代,“入庙之争”,嘉靖想把自己的老爸入庙,就把朱棣抬高了一个层次,(其实是明褒暗贬),搞成了“成祖”。

朱棣这个情况比较特殊,他不是皇朝的开拓者,肯定不能叫“太祖”,那是他爹朱元璋的。也不能叫“高祖”,因为他可不是受祖宗的荫惠开创了明朝。

如果叫“世祖”,还算勉强凑合。因为最起码的,朱棣也是从地方政权夺取了中央,他也北迁,国家首都也发生了迁移。

但嘉靖没打算让朱棣当“世祖”,因为这个“世”字,在太庙中万世不祧,嘉靖想留给自己,就把朱棣弄了个“成祖”。

五、圣祖

圣祖,是属于康熙的。这是雍正即位后搞的。

雍正的理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定蒙古,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名为守成,实有开拓,江山在他手中有了很大的增加。所以,把康熙定为“圣祖”,万世不祧。


以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从功劳上讲,康熙称“祖”也不为过,但确实不合乎规则。而雍正可不是个讲规则的人,发起脾气来,我也扛不住,只好按他的来。


馋嘴肥猫铲史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祖宗十八代”的相关知识。

根据古籍《尔雅·释亲》的叙述,家族成员的称呼,十八代都有着对应的名号。它是以自己开始,次序是往上九代与往下九代。

往上九代的次序分别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往下九代的次序分别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庙号”。

庙号,它起源于注重礼仪祭祀的商朝。每当一个君王死后,君王的继承人就会为他立一座庙,以供后人来祭祀,而且庙中会写有死去君王的称呼,这个称呼就是庙号。

商朝时建立的庙号有四种:一、创基立业的君王曰“太祖”。二、功高的君王曰“高祖”。三、世代祭祀的君王曰“世祖”。四、中兴的君王曰“中”。




从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中,庙号曾被废止不用。

商朝被灭之后,新建立的周朝并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谓的谥号,是指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所以,周朝的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把庙号与谥号制度都废止掉,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



到了汉朝以后,又恢复了庙号与谥号制度。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恢复商朝时的庙号制度,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所以他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接着的是: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

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司马迁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祖本纪”,称呼刘邦为“高祖”。刘邦死后,群臣给讨论刘邦庙号和谥号时,提出:“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因为功劳特别高,上尊号(谥号)为高皇帝”。

这表明,西汉大臣们认为刘邦功高盖世,“太祖”不足以彰显他的尊贵地位,于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来,简称为“高祖”。

唐初经学家、史学家颜师古在《谥法》中引注说,本来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庙号制度发展到隋唐,“太祖”与“高祖”基本是平等的,可以并列用,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有的开国皇帝称为高祖,有的称为太祖。


那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什么不是太祖?因为他登基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这样一来,李渊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有追封祖先为皇帝的传统,但宋代以后,比如赵匡胤和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祖辈不追封为太祖,自己就被尊为“太祖”,所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


宋以后的开国皇帝都沿用宋朝,都是“太祖”。

其实这种庙号与谥号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无非是一种皇室对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风炫耀。但也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国礼仪制度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无有好坏之分,仅是一种地位名节的称号。


我就是竹韵





问: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答:先赞一下: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同是开国皇帝,有的称“高祖”,有的称“太祖”,实在是混乱。

其实,不但我们现代人混乱,古代人也很混乱。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尊长爱幼。

尊长的“长”,包括年纪比自己大的长辈,也包括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

尊长的“尊”,既要表现在行动上,也要表现在语言上。

在语言上,首先要懂得避讳,不可以随便直呼“长者”的的名字。

这么一来,作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人——皇帝,是没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的。

臣子和皇帝讨论问题,当着他的面,可以称他为:“吾皇”、“陛下”、“圣上”;在背后谈及到他时,仍然可以称他“吾皇”、“陛下”、“圣上”,或者称“今上”。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皇帝驾崩了,臣子或后人要谈论到这个皇帝,就不能再用“吾皇”、“陛下”、“圣上”,或者“今上”这样的字眼了,因为,皇帝驾崩后又有新皇帝继位了,“吾皇”、“陛下”、“圣上”、“今上”的称呼得转用在新皇帝身上了。

所以,称呼已经驾崩的皇帝得称其庙号或谥号。

庙号制度始于商朝,商人重祭祀,会对死去的帝王建家庙祭祀,并给该帝王追尊庙号。

庙号最初只有四种:太、高、世、中。“太”为创基立业;“高”为功高盖世;“世”为世代祭祀;“中”为中兴基业。

谥号制度则始于周朝,纣王无道,武王替天行道,革成汤殷商之命,不设庙号,对死去的帝王,由臣子结合其一生功过予以评价上谥号。

则周朝有谥无庙。

秦始皇一统宇内,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属以下犯上,予以废除,自上尊号始皇帝,其后代称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到了汉朝,既恢复了谥号,也恢复了庙号,尤其重视庙号,认为有功德者才配享庙号,故汉代皇帝都有谥号,却有相当部分没有庙号。

刘邦有功有德,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

这一点,《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很清楚地记述有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可见,后人对刘邦的准确称呼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

之所以被称为“高祖”、或“汉高祖”,全赖司马迁。

事情是这样的,中国人对祖先的排序,按《尔雅•释亲》的解释:“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从自己往前排,祖宗的辈分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前面也说了,商朝庙号制度里,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庙号,原本是没有“高祖”这一项的。

司马迁时代的“今上”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是汉景帝刘启,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的父亲就是刘邦,刘邦的父亲是刘太公。按上面《尔雅•释亲》的解释,汉武帝刘彻要称呼刘太公为高祖。但是《尔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周书•康王之诰》又有“无坏我高祖寡命”的说法。在《周书•康王之诰》中,高祖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康王把曾祖父周文王、祖父周武王一概称为“高祖”,那是因为他们是周朝的肇基业者,上最上之尊称。有周礼可以援引,汉武帝就称曾祖父刘邦为“高祖”。司马迁和其他武帝朝的大臣也就跟着汉武帝刘彻来称呼刘邦为“高祖”,在给刘邦写的本纪也写作《高祖本纪》。

而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没有跟着汉武帝称呼刘邦为“高祖”,《高祖本纪》改成了《高帝本纪》。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在记述群臣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时,也把“高祖起微细”一语改为了“帝起微细”。

不管怎么样,经过司马迁这么一来,后人都弄混了,以为刘邦的庙号是“高祖”,“太祖”被误认成是“高祖庙”。

当然,也有研究史学的人认真研读了《史记》、《汉书》,知道刘邦真正的庙号是“太祖”,但没注意到被写成“高祖”的来由,于是乎,很长一段时间,“高祖”和“太祖”就划等号了。

即使不划等号,也弄得很混,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庙号,或者是先有太祖,再有高祖;又或者是先有高祖,再有太祖。

比如汉朝之后的曹魏政权,曹操庙号为“太祖”,曹丕庙号为“高祖”。

而到了晋朝这,情况反过来了,司马懿庙号为“高祖”,司马昭庙号为“太祖”。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庙号为“高祖”,石虎庙号为“太祖”;前秦苻洪庙号为“太祖”,苻健庙号为“高祖”。

南北朝时,刘裕庙号为“高祖”,刘义隆庙号为“太祖”;南梁萧衍庙号为“太祖”,其父亲萧顺之庙号为“高祖”;南陈陈霸先庙号为“太祖”,其父亲陈文赞庙号为“高祖”。北齐高欢的庙号最初是“太祖”,后来又改为“高祖”。

隋朝杨坚庙号为“高祖”,其父亲杨忠庙号为“太祖”。

唐朝李渊庙号为“高祖”,其父亲李虎庙号为“太祖”。

到了五代,象朱温、李克用、郭威等庙号为“太祖”,石敬瑭、刘知远等庙号为“高祖”……

一句话,“高祖”和“太祖”没什么严格区分,那些“始受封为太祖,始受命为高祖”的解释根本说不通。

不过,自宋朝而后,就只有“太祖”而没有“高祖”出现了。

但到了清朝,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祖”,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世祖章皇帝”福临、“圣祖仁皇帝”玄烨。

清朝为什么要这么多“祖”?

《孔子家语》说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祖”有别于“宗”,称“祖”者,清朝皇帝中建立了伟业的多啊。


覃仕勇说史


都别抢,我来答。

不是的,这里面只有李渊一个人的庙号的高祖,其他三个人的庙号都是太祖。

除了太祖、高祖以外,还有什么世祖、圣祖、太宗、高宗、中宗,那么这些庙号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尔雅·释亲》记载说:

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不过以上这种说法指家族谱系,太祖也即指一个家族的祖先,所以像太祖这样的庙号就专门用来尊称那些开国皇帝。

像赵匡胤、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开国皇帝,所以他们的庙号都是太祖。

那么刘邦明明是汉太祖,为什么又称他为汉高祖呢?这是因为他的谥号是高皇帝,而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觉得刘邦功高盖世,所以就把他称之高祖,后世也就延续了他这一称呼。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史记·高祖本纪》

这个庙号在商代时期就已经诞生,但是在汉朝时才重新启用,它的制定原则是: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汉朝执行的比较严格,譬如从刘邦开始是太祖,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汉宣帝的庙号是中宗。

而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号是世祖,而不是太祖,就是因为他延续的是汉朝基业,所以不给他太祖的庙号。

所以既然司马迁觉得刘邦功高盖世而称他为高祖,那么李渊的庙号高祖也是因为他的大臣和后人觉得他的功劳最高,所以就把李渊的庙号制定为高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渊建立唐朝后,把自己的祖父李虎追尊为太祖,既然已经有一个太祖,那么李渊就只能称高祖了。

而李世民已经无法再用祖这个庙号了,而且他又是第二代君主,所以他的庙号就是太宗。这也比较符合他的生平事迹,毕竟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就是李世民在其中出力,如果不是李渊已经占据了高祖的庙号,其实李世民也是可以尊称为高祖的。

另外一个庙号叫圣祖,这个庙号都是对开国皇帝或者先人的一种追尊,它最早出现在唐朝,是李渊给老子李耳追尊的一个庙号,即唐圣祖。宋朝时宋真宗把民间信奉的财神,道教四大元帅之一的赵公明追尊为宋圣祖。

但历史上有一个皇帝的庙号在他去世后就被尊为圣祖,那就是康熙,他的庙号就是圣祖,因为他的功劳太高了,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划定和沙皇俄国的疆域纷争,多伦会盟中解决了蒙古的纷争。

这些功劳似乎都远远超出了高祖这一庙号的范畴,所以就称他为圣祖。

《礼记·祭法》中记载:

有虞氏禘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孔颖达注解说“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总之,第一代开国皇帝都是称祖,第二代的皇帝及以后都称为宗。

其实按照家族谱系来理解也很简单,祖就是一个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就像大树的树根或树干一样,而宗是分支,就像大树的枝丫一样。

祖肯定是不会变的,但宗的分支却会越来越多,所以才有“认祖归宗”这种说法。


围炉谈史


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朱元璋是宋太祖,这四个人,分别是汉朝,唐朝,宋朝,明朝的王朝开创者,虽然都是王朝开创者,但后世之人对他们的称呼又不尽相同,为何有些皇帝会被称呼为高祖,而有些皇帝则被称呼为太祖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凿的说法,目前比较多的也只是推测而已,笔者在此就讲述一下自己的推测。

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其实不应该叫汉高祖,而应该叫汉太祖,现在流传的汉高祖刘邦之名,追根溯源其实还要从司马迁说起,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记》,其中,关于汉高祖的章节被称呼为高祖本纪,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后世的人逐渐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刘邦的谥号其实是高皇帝,庙号是太祖,但司马迁那么写了,后世的人也都将这一点混淆了。

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自己的庙号以及谥号,皇帝在死后,牌位都是需要供奉在太庙之中的,供奉于太庙之中的牌位,也都有自己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庙号。而在皇帝去世以后,后世子孙也都会给皇帝一个尊称,这就是谥号,后世之人称呼皇帝一般称呼的都是庙号,没办法,有些谥号实在是太长了,就像是康熙皇帝的谥号,他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很明显,这样的谥号并不适合平时称呼。

刘邦是刘氏汉王朝基业的开创者,刘邦被称呼为太祖,赵匡胤同样如此,赵匡胤是后周的大将军,能够开创北宋王朝,也是赵匡胤尽了自己的一人之功,赵匡胤虽然出身于武将世家,但之所以赵匡胤能够成为皇帝,靠的还是自己,他的战功都是自己一手打拼出来的,他的成绩是自己打出来的。朱元璋也是如此,朱元璋出身穷苦,算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了,朱氏明朝就是朱元璋自己打拼出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之所以大清能够掌控中原近三百年,主要就是因为女真族出了个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也是南征北战四十余年,才换来了与大明王朝对峙的地位。这几个皇帝有个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全部都是白手起家。

唐高祖呢?唐高祖其实算不上是白手起家,李家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是世家大族,所以在唐朝建立以后,李渊仅仅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后来被追封为唐太祖。

隋文帝,杨坚,其父亲名为杨忠,也是杨家的开创者,在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杨忠也是被追封为隋太祖。

这就很明显了,高祖之名,只能留给像李渊这样的,继承祖先家业的皇帝,太祖才是真正给那些建功立业的皇帝。但其实但凡是开创基业的皇帝,都会被称为祖,当然,这里面要排除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没有建立基业的功绩,但后世子弟为了吹捧康熙皇帝,给了他一个圣祖的名头。


魏青衣


首先纠正一点,刘邦的庙号也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汉高祖"其实是"汉高皇帝太祖"的简称。

一、什么是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被供奉祭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一般用"祖"字和"宗"二字,自汉以后,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继任的皇帝一般则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二、"太祖"和"高祖"的区别

太祖和高祖这两个庙号一般都是用于开国皇帝。而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被追尊的开国皇帝是否白手起家。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称之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业上夺取天下的,那么就是高祖。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均是白手起家创建新朝,因此庙号都是太祖。

其中,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开国皇帝将其先人追授为太祖。在这种情况下,开国皇帝自己的庙号就只能是"高祖"了。比如李渊登基后,将其祖父李虎尊为皇帝,庙号为唐太祖。那么他驾崩后,后人只能将其庙号定为唐高祖。

三、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何是"高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除了有"庙号",还有"谥号"。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汉太祖"。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谥号和庙号混用了,称刘邦为汉高祖,其实汉高祖就是"汉高皇帝太祖"的简称。但因为《史记》的巨大影响,"汉高祖"这一称号深入人心,刘邦真正的庙号反而鲜有人提了。可以说"高祖"这一庙号相当于是司马迁首创的。西汉之后,高祖这个庙号逐渐使用开来。

总的来说,庙号可以用"祖"的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开国皇帝,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二是开国皇帝的祖先,如清朝帝业的肇兴四祖;三是完成从局部到全国政权转变的皇帝,如清世祖顺治和明成祖朱棣;四是功勋卓著的盛世明君,如清圣祖康熙。


一往文学


古代皇帝死后,会由继任皇帝给与谥号和庙号,谥号是对这个皇帝一生的总结和评价,而庙号是在太庙中进行祭祀时的称号。谥号一开始只有一两个字,但后来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人们也就用庙号来称呼一个皇帝了。

庙号来源

起源于商朝的庙号制度中将“创立基业称为太,功高者称为高”,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周只施行谥号,没有庙号,而秦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皇帝并没有谥号和庙号,是因为秦始皇将这种制度废除,给自己称制为皇帝。

庙号称祖

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称祖,后世皇帝一般称宗。开国皇帝庙号一般称“太祖”,这起始于汉朝刘邦。汉惠帝刘盈,将刘邦的庙号定为太祖,谥号为高,后世的朝代也就使用这个称呼作为开国皇帝的庙号,但司马迁误将其成为高祖,后世也就这么叫了。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

曹魏、隋朝和唐朝比较特殊,曹丕、杨坚和李渊认为自己的家族起源于自己的父辈,所以将自己的父亲庙号设为太祖(分别是魏太祖曹操、隋太祖杨忠和唐太祖李虎),而自己被封为了高祖。

世祖世宗

庙号制度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情况。帝位的传承一般是父死子继,有的皇帝庙号中叫世祖或世宗,这时就要注意了。这是因为这两个庙号都有皇帝世系偏移的意思,即不是原来的嫡系继承皇位,像刘彻是庶子,不是嫡子,称为世宗,东汉刘秀不是西汉刘彻一脉,但东汉继承自西汉,称为世祖,明朝嘉靖不是上一任皇帝儿子,庙号为世宗。

晋朝特例

《尔雅*释亲》中记载曾祖父的父亲是高祖父,而太祖父是高祖父的长辈,所以一般先有太祖,后有高祖,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曹魏、隋朝和唐朝开国皇帝将自己的父亲封为太祖,自己成为高祖。而司马氏的晋朝却别具一格,司马懿为高祖,司马昭为太祖,辈分乱了,具体的原因却又没有一个定论,让人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