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名臣—救時宰相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我們語文課本中耳熟能詳的古詩,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主人公-救時宰相於謙。

大明名臣—救時宰相於謙

志向遠大,為官清廉

于謙是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從小志向遠大,決心以宋朝的文天祥為榜樣。後來考中進士,踏上仕途。他在做地方官的時候,始終是勤政廉明,執法如山。在擔任河南巡撫期間,發展生產,賑濟災荒,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很受老百姓的敬佩。在宦宮王振專權的時候,朝廷腐敗質汙受賄成風、于謙卻塵不染,從不收受別人禮品。有人說:“你不願收金銀珠寶,地方土特產帶點怕什麼?”于謙笑著把兩袖一擺說:“我只有兩袖清風。”由於于謙剛正不阿,從來不向王振獻媚討好送禮物,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想著法子整于謙,他自己說不出于謙的半個不是,就讓他的心腹製造謊言,誣告于謙謀反,然後給於謙定罪名打入死牢。山西和河南的地方官老百姓,聽說于謙遭小人讒言而被定死罪的消息,都不服,成千上萬的人向英宗請願,要求釋放于謙,王振一看眾怒難犯,只得把于謙放了.

救時宰相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此時郕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大明名臣—救時宰相於謙

郕王剛剛攝政朝議時,右都御史陳鎰上奏請求誅殺王振全族,廷臣一時紛紛響應。朱祁鈺無法做決定,於是下令擇時改議,廷臣則抗議不依。此時,王振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站出叱斥百官。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帶頭在朝廷上猛擊馬順,眾臣紛紛跟隨,馬順當即斃命,一時血濺朝堂,而士卒亦聲洶欲誅。郕王朱祁鈺看後大懼,欲起身離去,于謙擠到郕王身前,扶臂勸導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眾人聽後方止,而此時于謙的袍袖已經裂開。在他退出左掖門時,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是倚仗您的時候。今天這樣的情況,即使是一百個王直也處理不了啊!”在那時,朝廷上下都倚重於謙,而於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大明名臣—救時宰相於謙

他親自率兵駐守德勝門外,將士全部出城擺開陣勢以後,于謙命令關閉全部城門,這等於告訴全體將士,只有拼死一戰,否則是沒有退路的,並下了一道軍令,無論將領兵士,臨陣後退和脫逃的,一律斬首。主帥決心一定,全軍將士鬥志高昂,士氣大振。接到朝廷命令,各地明軍也陸續來到城外,這時明軍已增到二十二萬。聲勢浩大,眾志成城。也先早已急不可待了,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失敗,明軍同他連續廝殺了五天,城外的老百姓也來助戰,瓦刺軍慘敗,死傷大半,也先連連失利,不敢蠻戰,帶著英宗和殘兵敗將慌忙撤退。于謙又用火炮轟擊,瓦剁軍死傷無數。保衛京城的戰鬥,大獲全勝。于謙保衛京城有功,受到朝野上下的愛戴。明代宗也很敬重他。也先被打敗以後,看到大明王朝不是好期負的,留著英宗也沒用了。就把英宗放回了北京。

含冤被殺

1457年,明宗宗回京六工年了,一直處在太上皇的位子上,沒有實權。這年,明代宗得了一場大病,久治不愈。徐有貞和石亨乘機勾結宦官,帶兵衝進宮裡,逼著代宗遲位,擁戴英宗復位,沒多久,代宗就死了。北京告急的時候,徐有貞主張逃跑,石亨主張退兵聞城,都曾遭到于謙的駁斥,早就想報復。這回英宗在他們的操縱下復位了,就在英宗跟前一個勁他說于謙壞話。明英親對於謙在他流亡期間幫助代宗稱帝,也窩著一肚子氣,竟不顧于謙為保衛明朝立下的大功,給他定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罷官殺死。

大明名臣—救時宰相於謙

京城百姓聽說于謙被害,都哭得驚天動地。至今,人們還懷念著這位醫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