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改革家张居正成为首辅后为什么不重用刚直不阿的海瑞?

嫣然一笑992


社会改革,常常通过一些清正刚直的人去参与,才能成功。那么,以海瑞之嫉恶如仇、廉洁奉公,为什么得不到明代改革家张居正的重用呢?

《明史》说:“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还说:“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此种品性,确实值得人们学习,值得人们赞佩,值得社会大力推崇。

但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却说:“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由此可见,海瑞的为人处世还值得商榷。

一、不易用:容易被他人利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海瑞安排好后事后,向明世宗朱厚熜呈递了《治安疏》,批评朱厚熜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等。朱厚熜读了海瑞的《治安疏》后,异常震怒。于是,就把海瑞抓捕入狱。


朱厚熜(剧照)

当有的朝臣借机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时,被首辅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压了下来。于是,海瑞的命保住了。也就是说,徐阶和黄光升是他的救命恩人。

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后,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首辅徐阶提携海瑞做了大理寺右丞。


海瑞(剧照)

之后,当徐阶被御史齐康弹劾时,海瑞上了一道奏疏,主要意思是说:徐阶虽然有缺点,但是自主持朝政以来,为国勤谨努力,不辞辛苦;为人宽宏大量,包容体恤。而且说,齐康甘为鹰犬,比次辅高拱还可恶。

当时,徐阶和高拱已经势同水火,在这个关键时刻,这篇奏疏的效果是,受到徐阶提携的一些言官,全力攻击高拱,最后导致高拱致仕。

高拱(剧照)

这一事件背后,隐隐约约地说明着,海瑞帮着徐阶清理了政敌。也就是说,海瑞被徐阶当枪使了。

二、不想用:不管不顾认死理。

隆庆三年(1570年)夏天,朱载垕重用海瑞为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辖区为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天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州,多为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

这样一来,海瑞管理了大明王朝大半个粮仓,这个职位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期间,制定了许多严苛的施政条款,其中最主要的一款是“退田”。这一条款的实施,影响到了他曾经的救命恩人徐阶。


致仕后的徐阶(像)

不要以为徐阶斗倒了严嵩,徐阶就是多么地清廉。其实,据统计,严嵩的地产只有徐阶的十七分之一。此时的江浙一带就是被以徐阶为首的士绅阶级把持着。

严嵩(剧照)

当海瑞得知徐阶的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的恶行后,迅速查明真相,立即判处徐瑛死罪,并严令徐家退还相关田产。而且,当海瑞得知徐阶图谋解救他的儿子时,忙不迭地将徐瑛斩杀了。

这样看来,海瑞确实刚直不阿,是非面前,只认死理,不管其它。就是涉及到提拔自己,救了自己命的恩人,也是如此!

三、不愿用:道不同不相为谋。

隆庆六年,张居正把高拱排挤出权力最高层,成为首辅之后,海瑞曾给张居正写过一封书信,言辞之间悄悄地申明了自己的意愿:施展才能,参政为国,效力社稷。

张居正拜读了海瑞的书信之后,很明确地告诉他,您所理解、把控、运用法律法规的方法,现在已经不时兴了。您搞的突击严打那一套,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如今,关于您的谣言越来越多,而且气势汹汹,听到的人们都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了。

我现在虽然勉强当了国家的首辅,掌管着朝政,也只能是在朝堂上参与政事,不能为您消除那些不利于您的闲言碎语,很是对不起!


张居正(剧照)

张居正的话语,看似委婉客气,实则暗蕴着讽刺、不屑,但基本上又是实话。

这样一来,弄得海瑞说不得道不得,一点脾气也没有。道不同不相为谋,施政理念的不同,导致二人不能搭班子共事。

综上诉述,海瑞如此的性格特征,如此的为人处世,警示着人们:他刚直得容易被别人利用;他清正得不讲任何情面。他就是一枚不知道何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定时炸弹(像)

张居正的改革,可是在“宫府”和悦相处的情况下进行的!

再者,虽然二人都痛恨贪官污吏,反对士绅兼并土地,但张居正认为“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海瑞的理念、作为不适合现实中的大明王朝。

为此,张居正掌控大明朝政后,驳回了多人的建议,没有让海瑞参与他的改革。


老王头谈历史


张居正不敢重用海瑞,刚直不阿的海瑞,道德要求太高,这样的人更适合作为一面旗帜,让人们去瞻仰去追赶,但是不适合作为一个官员在官场上混。

要知道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也做实事,为了大明朝算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张居正却不能说是一个清官,史载万历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张居正就着手在老家江陵建造豪华府第,历时达3年,花费20万两。这些钱据说是当地官员孝敬的。

像张居正这种又能干又贪污的,把海瑞放自己面前,这不是恶心自己吗?要知道海瑞可是个敢抬着棺材骂嘉靖的主,嘉靖都不敢把海瑞放自己面前,有人会说嘉靖昏庸?其实说实话,嘉靖只是重用了一个严嵩,其他的其实与昏庸沾不上边,最多是比较懒,喜欢修道而已。

海瑞要是被重用之后,估计第一个骂的就是张居正,在海瑞心里,你做事是应该的,因为你是首辅在那个位置上,但是你贪钱就是不对的,不管你要钱是干什么,就算你贪钱是为了疏通关系,给手下点甜头,让手下可以尽心办事,这样也是不行的,因为所有人在所处的位置上就该好好办事,这是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张居正啊,张居正肯定是做不到的。

既然这样,张居正将海瑞放到南京,作为一面旗帜标杆,也算是发挥了海瑞的作用。


枫叶0829


张居正用人一向主张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做事认真执着,注重结果,不太顾及做事过程中的道德约束。而清流则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说的多争论多,往往很少能干成事、干好事。

海瑞就属于清流这一类。张居正担任首辅后,让三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干部,举荐海瑞的人也不少,吏部尚书杨博就是其中一个,他找到张居正说打算启用海瑞。而张居正则说不准备用。杨博大感意外,这样的清官好官为何不用呢?

众所周知,海瑞是个大清官,为迫使皇帝听他的意见,他曾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上万言书。嘉靖皇帝十分震怒,但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关进监狱了事。嘉靖死后,徐阶考虑海瑞清官的名声,就把他放了出来,并安排他到最富裕的江南应天府任巡抚,管理应天、苏州、松江、镇江、常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等十府。

可是,海瑞在那工作两年,就把那弄的乌烟瘴气,官员有意见,有钱人家纷纷逃跑,致使经济萧条,赋税锐减。原因是,海瑞处理公务、断案无章无法,意气用事,感情办案。官司不管是非曲直,总是有钱人败诉。催交赋税穷苦人交不起一律免除,均分摊到有钱人头上。为此地方士绅意见很大。

官员出行,本有仪仗规定,可他就是骑驴,使同僚怨气重生,导致劾疏不断。海瑞是个理想主义者,让他治理一方实在是难为他了。工作搞的如此糟糕,海瑞也很不爽,一气之下辞了职。张居正认为,论人品,海瑞清正廉明无懈可击,论做官,海瑞不能造福一方,如果给他个闲差,人们会骂我不重用他。 所以,只有弃之不用。


历史的波澜壮阔


先把林语堂的话送给那些说海瑞无能的人,海瑞无欲则刚,而水至清则无鱼,他的道德要求太高别人做不到,张居正肯定是做不到的,他信奉钱要拿事要办生活享受不能差。放一个清廉无私的在边上上眼药吗?他的《治安疏》连那么强势的嘉靖帝都敢骂。

海瑞的价值在于其无以复加的高尚道德情操,张居正看的很明白,南京才是海瑞的好去处,官位最终也很大,就是没钱,反正他也不贪污,在哪都一样,但是海瑞的智商肯定不低,至少在黑暗的官场可以善终也是需要点本事的,而他对张居正的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是大部分人认为中肯而准确的,张居正没有重用海瑞,海瑞却这么了解张居正,说明他的眼光不错。

按道理说张居正不清廉应该是海瑞的头号敌人,是因为海瑞自身的性格道德使他不愿意向腐败妥协,他要的是名,事实上他做到了,在明朝做个清正廉洁的清官又是敢直言强谏的诤臣却能善终,放眼在坐诸君,谁能做到?我是做不到的。



清风照佳人


  • 海瑞以刚直、清廉和不畏强权名满天下,但在玩弄权术上,用“低能儿”来形容也不为过。因此,如果张居正重用海瑞,以他的手段,海瑞根本不可能威胁到张居正的宰辅位置。

无人能否认海瑞是一个干才,可一旦用起来肯定出现问题,因为他完全不符合张居正提拔用人的标准。在漫长的官场生涯中,深处帝国权力中枢的张居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用人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

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循史,就是那种多做事,少说话,并且头脑比较灵活的官员;清流,就是满脑子一根筋,只知道道德教化而不知道变通的官员。很遗憾,在张居正心目中,海瑞就是后者。

在张居正看来,海瑞这个连皇帝都不怕的人,一旦真正进入了权力中枢,他一定按照自己的“一根筋”来评判。试想,如果海瑞看到张居推行的改革政策不顺眼,可能站在道德角度振臂高呼,一定会引起那些自命不凡的官员的响应。

  • 张居正因为害怕海瑞的“峭直”,尽管面对舆论高度地推崇海瑞,但是就是不重用他。为此后人很是诟病张居正,认为他心胸狭窄,嫉妒海瑞,拼命地打压海瑞。张居正对海瑞的弃而不用是理智的,在封建官场中要干大事,仅仅凭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这点张居正深有体会,他在官场上的发达已证明了要有大的作为,是不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洁,有时还得不择手段,自污名节。



海瑞生在广东,四岁就丧了父亲,孤儿寡妇靠着祖上留下的几十亩土地,勉强生活。母亲谢氏性格刚强,对海瑞从小就要求严格,海瑞也是从小就懂事,他认真读书,从不惹母亲生气。他自号“刚峰”,立志做一位不谋私利、刚正不阿的好官。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凭借自己的文章《平黎策》中举人,海瑞的仕途仿佛一片光明,但是嘉靖二十九年、嘉靖三十三年两次会试失败,海瑞放弃科举考试,在海南当起了老师。

海瑞把张居正当做自己的知己和同道,他给张居正写信,表示愿意为张居正变法出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还很积极地对变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在回信中,张居正表面上称赞海瑞的忠勇和刚直不阿,言下之意却全在打太极,您大才难以小用,我这里实在容纳不下。就这样,在张居正当权的十年之中,海瑞一直赋闲在家。

黄仁宇先生认为海瑞在那个封建的社会体制下是一个十足的好人,是一个应该流芳百世的清官。但是,在那样的一个社会制度下,这样的人并无用处。为什么这样说呢?嘉靖皇帝有一段话说:长江和黄河好比清官和贪官,长江可以灌溉流经的数省,同样,黄河也可以灌溉沿途的各省,浇灌庄稼,造福百姓。但海瑞偏偏要让我重用长江而废弃黄河,这怎么可能呢?



億偲朢


人性的本质是贪婪。

张居正很明白,海瑞太清白了,对自己苛刻,也这样要求别人,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他去哪里当官哪里的官员都如丧考妣,在他面前演戏,装穷,就怕被抓住小辫子,这样谁还有心思干活,就想把他弄走,下面没有群众基础,朝中也无人,这是不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的, 但是民众心中都是嫉恶如仇的,所以急需一个像海瑞这样的人做精神偶像,但也仅此而已。

张居正太明白了,嘉靖,万历也很明白,所以他只能当大明朝的吉祥物,不能委于重任。

张居正生活奢华无度, 而且有仇必报,但是他开创了大明的中兴,而海瑞呢,能说出来什么特别重要的贡献吗?



现实的抗争者


明朝一代,清流文人有个超级情节,那就是殉节而死。他们觉得这样就能名垂千古了。海瑞海笔架,就是这类人,而且是清名快顶到天的清流。

张首辅是一个结果为导向的领导,给我想要的结果就行,其他不太管,所以他用人重务实派,对清流就是现在常说的务虚派(非贬义)比较慎重。

海瑞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物,而他对行政管理的确缺乏经验。

做人没有话说,道德、自律都很好。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官。

好官的标准是上让朝廷放心,下让苍生有福。海瑞做官有原则,但没器量;有操守,但缺乏灵活;有政德,但无政绩。这一点,张居正看得很清楚。

而且,海瑞清名太高了,要用就得给高官位才行,否则就是羞辱。但按海瑞那性格

,站的越高下场越惨。


历史小壮丁


这就是古代文臣的悲哀之处!谁都想成为一人文下!万人之上!若张居正启用海瑞拿不是自找麻烦!凭海瑞之为人做事风格!岂容张居正眼里掺沙子!所以张居正不推荐和启用海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关山毓秀


海瑞眼中只有公理且不乏忠诚。但缺少对世事的洞察。什么是能力?不是光看到问题。而是还要能解决问题!


小乙眼中的世界


海瑞是个直人,但直人不一定是好官。就比如现在的一个企业,总经理如果是个事事严谨平常一丝不苟,不能容别人半点错误的人,这个企业未必活得长,手下人也会离心离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