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高长的是腿还是上半身?

田长松


你好,对你的问题很感兴趣,作为一名健身者,凭我多年经验和经历来判断,摸高即长的是腿又长的是上半身,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咱们可以从发力点入手,根据学原理,因为你在你摸高猛起跳一刹那间,你的胳膊会猛地向上伸直,从而带动整个上半身向上伸展,从而处于拉伸状态,而且是最大限度拉伸,如此反复,使上半身得到更好拉伸,肌肉地生长是一个不断刺激过程,从而促使上半身快速生长。这个过程同时也在弹跳,从而让下肢腿部肥肉也受到最大限度地刺激,同时整个身体在空中,下肢腿部处于拉伸状态,得到更有效地锻炼,从而让腿部肌肉快速增长。

感谢阅读,希望我的分享给大家有所帮助。






阿西谈健身


​在指导众多助高案例当中,发觉纵跳摸高最佳,而且实际操作起来非常方便,针对不同年龄段男女都可以进行,不受场地时间限制,随地随做,安全性高,最关键效果非常明显。

纵跳摸高”定义

半蹲向上纵跳并且用手触摸能碰到的最高点。

增高原理‍

当你摸高到最顶点的时候身体软骨处于拉伸得最长的状态,在下落到地上的一瞬间,软骨缝隙处于最短的状态,全身骨关节间软骨在最长和最短之间来回压迫刺激,有效促进全身软骨生长,达到刺激全身骨关节软骨的目的,整个动作下来助于长高

技术动作要领

1)测试起跳前,双脚应自然开立,与肩同宽,前脚掌内扣。

2)在做动作之前,先深呼吸几次,双臂打开自然举高,然后身体向后仰,并充分的将身体打开,开始做预摆动作。

3)随着上肢充分地有节奏摆动,身体的重心、腿部、腰部、腹部和背部的肌肉群的协调收缩与舒展,瞬间发力,整个发力过程快而有序,特别要强调前脚掌离地前的瞬间蹬地动作。

4)在身体的上升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腰腹肌,让手臂在空中尽力伸展。以求再高,达到最高点时,用手中指触标识的最高点。

5)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并顺势屈腿,做好缓冲动作。

实操指引

1)准备热身运动约5分钟,可选取跳跃运动、下蹲运动、伸展运动、腰部运动、手脚关节运动等常规准备运动。

2)人体正常站立,正面与墙成90°角。

3)挨着墙的手指粘上水或印泥,试跳三次,最高一次用笔或者贴一张纸做上标记。

4)纵跳摸高过程中,尽量摸到标识的最高点。

5)摸高运动后,需要进行约5分钟的放松运动,可选取按摩四肢、拍打四肢、放松慢跑、扭扭头、转转腰、抖动四肢等常规放松运动。

注意事项

1)运动指导以“安全第一”为前提, 必须做足运动前5分钟准备运动和运动后5分钟放松运动。

2)运动后不可大量饮水。

3)进餐后不宜立刻运动。

4)运动后不能立即洗澡

5)运动后不能立即吹空调

6)运动量需要合理安排,以自己可承受范围为宜


魔鬼大肌块


哈喽,你好。我是情感问候,你的问题是摸高长的是腿还是上半身? 我觉得是腿,原因如下:

增高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下肢骨骺线未闭合。

对应年龄:18周岁之前。(建议去医院拍片,不排除少数人提前闭合或延迟闭合。 我就是提前闭合的那种┑( ̄Д  ̄)┍ )

这样的话摸高是可以长腿骨的,这个时期是长高的最佳时期,另外可以跑啊,跳啊,等各种体育锻炼都是有用的。 少年, 去锻炼吧!

另外要注意营养,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就行,牛奶就是一个好东西。

注意睡眠。

1、下肢骨骺线闭合

对应年龄:18周岁以后。

一般来说下肢骨骼线18周岁都差不多闭合。

下肢的骨骺线闭合了话,摸高踢腿什么的就没用了(划重点),因为骨骺线闭合意味着下肢的软骨完全钙化形成硬骨,软骨消失了,那么血液中的养分也就无法输送至骨头中。所以你再怎么着想有大长腿也是徒劳。

但是脊椎骨的骨骺线一般来说24周岁左右才闭合。

所以你需要上半身拉伸(keep中搜索,晚间腰背拉伸)(重点)

还要吊单杠,大概10分钟左右吧,吊不起了休息下继续吊,可以一次吊20秒休息下,再继续吊,累计10分钟即可。(重点)

还要适当给脊椎加压,来刺激它生长,记住是适当加压,可以举重什么的,时间不要久,久了会有副作用。

还要适当的进行其他的体育锻炼,跑步等有氧运动都行。

同上,也要注意营养和睡眠。

以上就是来自一个矮子上网搜的各种资料的总结。

我是骨骺线闭合了,所以最近我一直在进行上半身的训练,3个月前去医院量了一下,裸高165.8(不过是下午量的)昨天早上又去量了一下裸高167.2

推测实际上我也长了0.3∽0.5㎝吧毕竟早上与下午人身高会有1cm左右的变化。

只要裸高长到一米七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我才19岁,我觉得我应该还可以抢救一下)

一起加油吧。

一直被同学说矮是真的心累。(我头大看着也显矮。)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我是情感问候,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祝你快快长高高[微笑]




情感问候


上半身,我们班级有个家伙比我矮,摸高比我高30cm。摸高弹跳力可以练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