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二休五,80后隐居七年,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逆流而上”的人


做二休五,80后隐居七年,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逆流而上”的人

《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是我在图书馆借阅其他书籍偶遇的书。第一次放回去了,第二次借阅了,好奇现代隐居者的生活状态。

作者大原扁理,1985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高中毕业后,因为考虑是上班还是上大学,错过了报考大学的时间。之后担任过工厂工人、打过零工,写书的时候是一位看护人员。每周上两天班,其余时间休息。

整本书的叙述像聊天一样,经常有口语出现——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他自认为是隐居者,对生活欲望和需求降到最低,过着自给自足,不麻烦别人的日子。他一个月的花销降到了7万日元(合4400人民币左右),包括房租、水电煤、医疗费、税金、保险费、交际费等全部费用。

当然,如此低的花销也充分说明了单身“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

这本书和市面上所谓干货书大相径庭,如果干货书是来充电加油的,这本书就是放电降噪

的。

值得赞赏的是即便作者本人没有加入到主流价值观之中,但他并不厌世,也不诋毁,他只是和“不适合”自己的一切保持距离,一个人遁入自己喜欢的节奏和家庭生活,体会温饱快乐。


做二休五,80后隐居七年,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逆流而上”的人


1、让自己保持健康,而不是赚了钱去看病


大原扁理一个月全部的生活费为7万元,目前生活尚可,还偶尔去泡个温泉,和朋友约个饭。

一旦得了重病,就不好说了,毕竟他存款不多。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饮食结构,注重锻炼。

他隐居后从吃便当改为自己动手做饭——也是为了省钱。食材选择也颇为考究,买东西之前先看食物成分表,或者新鲜蔬菜来源和绿色等级。因此掌握了大量之前不了解的营养知识。

他还擅长挖掘野菜——大自然的美味常被忽略。书中记载了艾草、虎杖等野菜的料理方法。结合中医,他自己摸索实践了诸多传统养生方法——简单、好用、有效,最主要是免费。

他喜欢打扫,但不要求一尘不染。他每天下午走路一个小时之上,到附近逛逛,或是听听音乐之类。

他每天晚上睡觉前会泡澡,然后喝着红茶看书或者看免费电影,做完瑜伽早早上床睡觉。据说早睡早起,作息规律让他若干身体小问题不治自愈。

作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并不比富豪差,甚至好于大多数的中产——至少他有健康意识,为自己的健康忙活着,大多数中产都在为升职加薪忙活,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


做二休五,80后隐居七年,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逆流而上”的人

2、没有手机,远离网络,素生活挺好


大原扁理搬到东京的郊区,租住比市区便宜三分之一的房子。他学生时代的朋友很少往来,工作后更是没有太多交集,仅有的几位朋友大多从邮件或明信片联系他。


索性,他把手机办理了停机。他自述,就跟身体会累积污垢一样,人生若是放着不管,也会囤积类似老旧废物的东西。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割舍不需要的事务,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

他面对各种包围他的事物,会一遍一遍反问自己:这是必须的么?是真的因为喜欢才留着的么?狠狠拒绝了不喜欢的,最后留下的,就是自己真心喜爱的超朴实生活。

现如今,每个人都在努力拓宽人脉圈,更是有整理人脉圈的书籍,帮助人们间隔三个人,去达成自己的职业构想。

说到底,还是欲望推动着大家,拥有更多的财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但,安全感难道不是自我给予的么?

像大原扁理,人畜无害,自得其乐。健康的身体有了减少花销的本钱,毫无压力给了他宽敞的心灵。他的目标是化繁为简,回归质朴生活,人脉对他不但不是必需品,还成了“污垢”,必须清理。

他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中“逆流而上”的人,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也许这就是他书籍出版的价值所在。



做二休五,80后隐居七年,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逆流而上”的人

3、人生不是被给予的,而是选择产生的

大原扁理生长在一个传统的日本家庭,家人对他是缺少关爱的,高中毕业面对就业现实,他经历了一段灰暗的时光。

他努力上班,还被批评。加班更是不敢吱声,否则就是“不入流”——日本人的勤恳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有一次同事们在小酒馆聚餐,每个人说祝酒词,唯独他“卡壳”说不出来,之后同事渐渐疏远他,让他越发觉得自己不入群。

之后他去环游世界,每到一个地方打工赚钱,与人合租,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陌生人的温暖让他意识到自己能够“独善其身”,也是因为这许多年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并由衷地感谢。

回国后他搬离家乡,到达了东京,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是“想做那件事”就会去做的人,完全不在乎目的或结果。

事实证明他过的挺好——至少他自己很满意。他亲身体验了“不看电视,没有手机,跟自己觉得不重要的人断绝来往也无所谓,不用过度工作也可以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问他如何面对未来的不安呢?他会回答,不面对。他认为过度担心也无用,与其焦虑“哪一天会死”,不如顺其自然,做好当下能做的事。

他记录了一日生活,轻松自在,毫无压力——每天睡到自然醒,晒太阳、洗衣服,无欲无求,仿佛退休老人。

他认为人生不是被给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后产生的。

暂且不去讨论他的选择是否“自私”,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大多数人随大流,能选却“不敢”选,始终过着自己不开心的日子。

似乎有了和大家一样的底色自己才是合群的、入流的、安全的,但社会的通病正是大家把自己“忘了”,为了满足别人口中的“成功”疲于奔命,和自己的内心背道而驰。

这本书极端写实,像是一部纪录片,也像一剂预防针,提示着我们放下诸多身份的牵绊,回归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可以不委屈自己,我们可以当一个“自私”的孩子,哪怕只是片刻,多为自己多考虑一些。


碎碎念:此书建议阅读网络版或借阅。建议仅做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