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崩潰後為什麼能快速統一,而不是長期分裂?

心無止境ghyo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秦末、隋末和元末都發生過大規模的動亂,但是很快就歸於一統,秦朝滅亡之後,是大一統的漢朝。隋朝滅亡後,是大一統的唐朝,元朝滅亡之後是明朝,這有一個特點:在三個王朝末年都有大規模的動亂,然後很快歸於一統,結束分裂的局面。

這其實有一定的道理,我們掀開看看三個王朝末年天下崩潰的原因。

秦朝,主要是實行嚴刑峻法,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這些嚴刑峻法依然在施行,民眾苦不堪言,最終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六國貴族的反撲。而隋末,隋煬帝楊廣三徵高麗,開挖運河,幾乎耗盡了國力,百姓的負擔十分沉重,大規模的起義隨即而來,各地起義不斷。元末更加嚴重,元朝實行種族壓迫政策,加上當時元朝濫用民力,賦稅徭役加重,活不下去的農民紛紛起義,最終導致元朝的滅亡。

我們可以看出來三個朝代的滅亡幾乎都是因為農民起義大規模的爆發,而引發起義的原因都是嚴刑峻法苛捐雜稅之類的,這在古代也十分常見。俗話說的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一旦普通的百姓活不下去,那麼他們就會鋌而走險,所以基本上到了朝代末年,沉重的徭役讓百姓不能活下去,最終都會導致起義。

而起義之後就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一點在三個朝代也有體現。秦朝滅亡,群雄並且,項羽劉邦等諸侯王並立。隋朝滅亡,出現了李淵、王世充、竇建德等反王,元末更是有朱元璋、張士誠和陳友諒、方國珍等地方勢力,這些都是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崛起的勢力,而且最終戰亂終結在他們其中一人手中。

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李淵建立的大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那麼為什麼在這三個朝代大亂之後都能夠迅速的統一,這也不是巧合,有一定的原因,小楓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

自秦始皇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這些為大一統打下了基礎,增加了認同感,自此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不管之前怎麼樣,什麼六國之類的,現在大家都認同一點那,就是一統。

原來有不少的國家,文字也不同,度量衡也不同,實在太過於麻煩了,現在只讓你用一種文字,用一種度量衡,那還不簡單嗎,大一統觀念認同,這是天下能大一統的基礎。

二、大亂之後需要休養生息

三個朝代末年無一例外都經歷過大規模的戰亂,民不聊生,社會經濟凋敝,大亂知州需要大治,所以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環境,這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大一統王朝,所以天下很快就一統,這就是民心思定的緣故。


天楓說


因為小農經濟決定了統一是大勢所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兩個觀點可以解釋這種現象:1)任何事件的產生,其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分裂與統一的本質

農民為什麼起義?原因在於封建王朝土地私有制下導致的土地兼併。由於地主控制了生產資料,農民不得不因破產而逃亡,久而久之就具備了反抗統治階級的力量,有了反抗統治階級的企圖。

當然,還有一些自由農民淪為佃農,但是佃農的受剝削程度遠高於自由農民,這種建立在高壓統治下的暫時穩定十分脆弱,仍然有導致起義的可能。

儘管統治者能夠粉碎無數次起義,但終究有一次在統治者力量耗盡之後將其推翻。此時九州大地往往會陷入或長或短的分裂。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漢、唐、明這樣的王朝重新統一呢?原因在於中國古代的基本經濟形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需要強大的中央集權保護,分裂不利於小農經濟的發展,換句話說,分裂不符合歷史潮流。

表現在政治上,就是百戰之後決出一個政治強人一統天下。

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集體、統一才能保護和發展脆弱的小農經濟,這是歷史必然。

到了現代民族國家,統一更是深入人心,分裂不但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也更不得人心。在古代小農經濟的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必然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封建知識分子對歷史認識不足得出的結論。這句話只道出了一段時間內的歷史現象,但並不適用於整個中國歷史。在理想的社會發展規律上,我國不可能再面對這種情況。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個結論,而不是論據,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為什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筆者前面的回答就是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和經濟基礎作祟。


司文郎中


確實王朝末年,引起長時間混亂的的時代有不少,東漢末開始,三國兩晉南北朝,混亂延續了300年。唐末混亂,五代混亂,宋也始終未能大一統,那麼為啥秦末,隋末,元末沒有大的混亂很快就天下承平呢?原因如下:

1.重要原因一:三個朝代末期,都面臨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混亂局面,但很快就形成了幾個大的政治軍事集團。秦末形成了項羽、劉邦為主的幾大集團。隋末形成了李淵父子、王世充等前朝將軍團隊掌控大局的集團。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幾大集團。也就是說,雖然混亂,但是在一定範圍內是統一的,安定的。

2、重要原因二:少數民族勢力沒有發展到足以進入中原稱雄。秦末,少數民族雖然也入侵,但是還沒有到中原來建立政權的意識,只是搶掠。隋末,少數民族主要是突厥,也沒有大規模進入內地,更沒有在中原建立政權。元末,就是沒落的蒙古,正等著被揍呢。

而東漢末三國,晉末,五胡內遷,建立政權,十六國少數民族政權,南北朝對峙。

唐末,遼夏金元以及諸多少數民族,吐蕃,回汻,吐谷渾等,所以,宋的運氣不好,始終連幽雲十六州都收不回。

3.重要原因三:主政者政治方針正確,以結束戰亂為目的。天下也是思定是主流思潮,不像唐末,‘’’有槍就是草頭王‘’有很大市場。

4.次要原因:名王,名臣,名將等重要的歷史人物也影響了歷史的進程,但這不能算主要原因。






江濤濤歷史


縱觀天下大勢,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種規律。

這其中還包括王朝興衰不超過三百年的週期率。但不管亂多久,最終都能殊途同歸一一天下大亂走向天下大治!本題所提到的三個朝代又屬於三個特例。

一,他們都是經過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社會動盪後而重新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如秦、隋之前都是群雄爭霸的割據政權。好不容易一統天下,其作為,包括政體和舉措對後世影響也較大!如秦之郡縣制、隋之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度對人才的選拔。

二,但他們的壽命都很短,秦至二世而亡,隋至煬帝也壽終正寢,元朝稍長,也不過幾十年而已。

三,他們有一個相同之處,緊隨其後都是極具生命力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漢承秦制,兩漢國運達四百年之久。唐襲隋規,興衰過程也有三百年,取代元的明朝也坐擁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

他們至所以能長治久安,正是剛建立不久的大一統的前朝為又一新興王朝打下了統一的根基。已不存在亂世時的分裂勢力。


晚亭與落霞同暉


秦末劉邦能夠快速統一得益於秦始皇掃除了六國,車同軌,書同文,使大一統的概念深入人心,這一點及其重要,中國幾千年的大一統思想離不開秦始皇的功勞。接下來的幾場戰爭下來六國貴族也消亡殆盡,國家沒了分裂勢力,底層人民又希望和平穩定的生活,統一的國家自然很快就建立起來了。

隋末其實天下並沒亂,亂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貴族勢力,也就是關隴貴族。基本就三個勢力相互角逐,一旦決出勝負,天下很快就會平定下來。而且隋朝跟秦朝一樣,之前都是分裂動亂了幾百年,好不容易安定下來,黎明百姓一樣渴望穩定。

元末能夠快速統一則得益於朱元璋的出色軍事政治能力,還有當時的漢人復國情節。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朝代,也是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由於不合理民族政策,漢人們一直謀劃著復國,所以,農民起義的導火索點燃後,全國各地的漢人都迅速響應。此時的中國大地群雄並起,且各方勢力誰都不服誰,按理說應該要持續好長一段時間的亂世,但朱元璋憑藉傑出的個人能力,迅速兼併群雄,並一鼓作氣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當然這與遠超內部腐化墮落也脫不了關係。

總的來說,自從秦始皇讓民眾有了大一統的概念,中國就擰成了一塊,中華大地就一山不容二虎,只能存在一個皇帝。無論是誰在亂世起事,只要不是奔著一統天下去的,那肯定就會被其他胸懷統一大志的豪傑吞併。


足下三尺


其實你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國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大部分時間都是基本統一的,這是因為什麼?因為要造成高度分裂的條件比基本統一的條件更加苛刻。要高度分裂,必須同時擁有多個實力強大的武裝割據勢力,這是統治者堅決不允許的。

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地農民紛紛響應,但是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勢力強大的地方勢力。後來項羽劉邦各自漸漸坐大,這才出現楚漢相爭的局面,一但一方打敗另一方,自然就統一了。

隋末的情況稍微複雜一點,有三隻起義軍分別是翟讓和李密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義軍還有一隻江淮義軍,但有實力的只有瓦崗軍和河北義軍。地方武裝雖然多,有實力的卻只有太原的李淵。

我們都知道,自古農民起義成功的例子只有兩次,一次是項羽劉邦,另一次此時還沒發生,是元末的朱元璋。農民起義一般都很難成功,歸根結底因為內部領導人關係複雜,很難形成統一的方針,往往容易產生內訌,各自為政,而太原的李淵不同,他有完善的官僚等級制度,人人都清楚自己應該效忠於誰,所以李淵能夠逐個收服各方勢力,實現統一。

元末有三個主要勢力,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張士誠勢力最小,不足與其他兩人任何一個相抗衡。所以只要朱元璋和陳友諒一人獲勝,就可以很快實現統一。


秦曰漢雲


國家由亂而治、由分裂而到統一,首要解決的是人的思想意識的問題。在亂世當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依存的基礎是“義”,個人的理想被無限放大,很難形成“忠”,無論對某一個人忠,或者對某一君主忠,個人首先想到的是個人如何獲得更大的利益,這個利益包含了物質利益,也包含了精神追求。這三個王朝之所以能快速統一,主要原因在於前一個統一王朝,已經逐步培養起了人心的凝聚力。

大漢

漢之前是秦,秦帝國統一六國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主要原因就是東周以後,中央政府早已經沒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到戰國以後,上至各國的貴族到普通百姓,他們心裡只有對自己小國家君主的忠心。即便秦統一六車以後,各國的遺老遺少還在想方設法反秦復國。所以,秦統一六國後,立即進行了文化的統一,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其目的就是統一思想。而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遭到了各國所謂貴族瘋狂反撲。這種反撲再一次統一了認識,就是“反秦”!在大家共同反秦的過程中,逐步樹立起了對漢的忠誠度。漢王朝在建立,一方面通過制度來凝聚向心力,培養對帝國的忠誠度。對於那些還可能存有反叛能力的力量進行了滅殺。所以說,漢王朝能快速統一,是建立在一個強大的統一的秦帝國基礎上!

大唐

唐王朝的快速統一當然是建立在一個統一的隋王朝的基礎之上。魏晉以後,天下迅速大亂,特別是經歷了五胡十六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使漢王朝建立起的精神體系徹底崩塌。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逐漸向漢文化體系靠攏,起到了逐漸凝聚人心的作用。西魏之後的後周,雖經歷了朝代的更迭,但社會相對穩定,這說明人的思想基本具有了凝聚力,但仍沒有消除個人為實現個人價值追求的無限放大。隋代周之後,雖大刀闊斧得進行改革,從政治制度上凝聚人心,培養人的忠誠度,但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打擊原始的貴族階級,為新的社會階層提供較為順暢的上升通道。所以,造成了原有貴族的反撲,新社會力量的反叛,而這些反叛力量雖然表面上都打著反隋的旗號,但都有各自的政治訴求,沒有形成凝聚力。唐王朝在建立過程中,對原有貴族實行了徹底打擊,完善了隋王朝的政治制度,為社會新階層提供上升通道。所以,統一併沒有持久。

大明

大元是在建立的滅金滅宋的基礎上。宋王朝雖然是一個軍事疲軟的朝代,但文化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文化實力強大,意味著國家認同感強,對君主的忠誠度也比較高,雖然也出現了一批賣主求榮者,但還有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隨著,涯山海戰的結果就是最好的例證。元王朝雖也建國近百年,但實行的政策,造成了民族隔閡是無法消弭的。所以明王朝在推翻元的過程中,很容易勾起中原人民的民族認同感,也就容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雖然在此過程中,也經歷了同時反元力量的互相攻擊,但這主要看誰更有政治智慧和軍事能力。所以明王朝建立後,大殺功臣,起初就是對這些有軍實能力和實力的將領的忠誠度的不信任。

所以,竹書木簡認為:這三個朝代之所以能快速統一,是前一個統一王朝已經在人心中種下了忠誠的種子,以忠誠為榮,而不僅是為個人抱負的小義!


竹書木簡


謝謝題主,我來回答。

個人覺得,這三個朝代的末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他們能夠一統天下,避免長期分裂的歷史必然,開創大一統的強大王朝,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這三個朝代末期,都面臨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混亂局面。但是,在諸侯混戰中,通過長期的殘酷戰爭,在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則下,逐步形成了幾個大的政治軍事集團。

如秦末形成了項羽、劉邦為主的幾大集團。隋末形成了李淵父子、王世充、劉黑闥等幾大集團。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幾大集團。

這幾大集團在行成的過程中,通過各自的精心治理和各種征戰、統治手段,早就完成了對各種小集團的吞併或兼併,在各自內部建立了比較成型的統治,基本都擁有了比較穩定的根據地和固定的兵源、財源,初步建立了較完整的國家治理機器。都有了比較成型的政治方略和軍事思想,加上連年混戰,人心思靜。從整個天下大勢來說,一旦出現更加強大的軍事政治集團,就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

第二、都出現了一流的謀臣和武將,這是形成霸權、結束戰亂的必然前提。

如劉邦集團以張良、蕭何、韓信這初漢三傑為代表的各類軍事家、政治家。

李淵父子以李靖、李勣、長孫無忌等為代表的各類軍事家、政治家。

朱元璋以徐達、李善長、劉基等為代表的各類軍事家、政治家。

這些優秀的人才,代表了當時最強的謀略能力和對戰爭的閱讀把控力,並且都具備不世出的治理才幹,不僅能協助打天下,更能協助治天下。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李淵父子、朱元璋,都有博大的胸襟、宏大的格局和超然的駕馭能力,得以讓天下英才盡收麾下。

如果沒有優秀的主帥,再優秀的謀臣也只能徒嘆奈何,再優秀的武將也只能成為一介武夫,再優秀的幹才也只能成為世俗政客,不可能創建開基鴻業。

綜上所述,就是秦末、隋末、元末雖天下大亂,但卻能快速統一的根本原因。





陶蜀山翁


秦,隋,元以前都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

秦以前是春秋戰國的分裂割據,隋以前是南北朝幾百年的對峙。元以前中國是中原地區的兩宋王朝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並存的局面。

雖然統一的王朝壽命較短,但是統一的歷史週期律的必然性決定了很快會迎來長時間的統一。

漢代接替秦朝,中國經歷了長時間的統一局面。唐代接替隋朝,建立了三百年的盛世景象。明代代替元代,中國經歷又經歷了長時間的統一局面。

分裂與統一的交替,是中國歷史的獨特週期律。值得好好研究,找出其中的規律!


埋首故紙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末各路反秦勢力割據,為劉邦完成豐功偉績,南北朝終歸隋大一統,老朱消滅各起義軍最終趕走元統治者實現統一。不僅僅是所述幾個朝代,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其他很多朝代也是如此,宋遼金戰亂,後來元朝出現統一了全國;清終結了明末中央正規軍以及各種農民起義軍分裂格局,都是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

“天下分久必合”就是一個定律,怎麼說呢,關鍵在於民心,長時間的戰亂,民不聊生,老百姓肯定是希望過上安慰日子,誰沒事整天喊打喊殺,即使元末沒有老朱,還有老葛,最終都會順應歷史的規律完成大一統,可能時間久些,結局都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