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皮蛋爸爸说教育


关于孔融,一般人的第一印象来自《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孔融成为一个“孝悌”的好孩子的代表形象。但就是这个孔融,在他的历史时代,最后却被曹操以

“非孝”、“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等罪名杀害。孔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作为一个士人的代表在三国那个乱世作出了怎样的生存抉择?

士人代表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才名,后来以文学列名“建安七子”之一,可以说是当时“士人”之代表。我这里所说的“士人”不是指世家大族,而主要是精神意义上的,以秉持儒家思想为主的“士”。

《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所谓“仁”就是体验到个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后自觉地承担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孔融留在历史中的“行迹”可以说是矛盾的,让不少后世的人难以理解。

支持曹操反对曹操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

政治选择

孔融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曾表现出与曹操合作的态度。在《崇国防疏》中指斥刘表,助了曹操一臂之力。招王朗书中,对曹公又大表钦佩。三首《六言诗》,也从政治上对曹操加以热情颂扬,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甚至把曹操誉为齐桓公。

而在后期,孔融对曹操有多有讽刺。最使曹操难以容忍的是,他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意即尊崇天子,扩大汉室实权,反对曹操称王。孔融到底是赞成曹操呢?还是反对曹操呢?为何前后不一?

  • 曹操对待士人,并非以士人来对待他们,而主要是作为谋士在利用他们

若其中有人表现出士人的作风,对其政权挖苦讽刺,曹操一般都会将其除掉,如孔融、崔琰、弥衡,甚至曾立大功的荀文若最终也是被逼郁郁而死。

  • 换一个角度,从士人的生存选择角度看这个问题

个人是被抛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他无法选择自己的时代。孔子讲的“中庸”之“中”,应理解为四声“击中目标”的中,也就是说根据时代和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行为方式,但选择也不是无原则地纯依个人之好恶,“庸”是庸常,是指符合从整体利益出发的根本常道。

孔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旧的道德规范已经开始解体,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的时代,持国者皆以武力为尊,以权谋相尚,即使讲论道德者,也完全是利用道德教条为政权服务,如司马炎“以孝治天下”,钟会以有损名教为由杀害嵇康。

孔融是率直的

并且因为出身世家,难免有一点恃才傲物,他进入朝廷之言论议事从来不阿权贵,

《后汉书》云:“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

“中官”就是宦官,十常侍为恶是朝廷最重要的问题,孔融议事直指问题核心。当时孔融受司徒杨赐征召,暗暗察访官僚中的贪污之人,准备予以贬谪罢免,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尚书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召孔融等司徒属官诘问斥责,孔融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毫不隐讳。后来孔融“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孔融这种刚直不阿的行为不应当只从个性和出身上的“恃才傲物”来理解,而更要从士人的在作出生存选择时,常常为承担自己“天下己任”的责任而不顾个人之荣辱安危的角度来理解。

任何人都必须在现实中作出选择,而在很多具体事情上,有时人们无法选择“最好的”,只能选择“最不坏的”。

《后汉书》云:“时袁曹方盛,而融无所协附。左丞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及其杀害。袁曹争胜之时,孔融明白他们都是在为了个人利益在争夺势力范围,虽然自身无力协扶汉室,只能选择中立,希望以自己有限的力量保存一片汉家土地。

及青州为袁谭攻破,而后献帝都许,虽然曹操擅权,毕竟名义上还是汉家正统所在,故孔融来到许昌,“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朝廷提出正确的建议。

后来曹操不臣之心日益明显,孔融开始主要是提出劝戒,在孔融心中,曹操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只要他的行为还能够在一定的规范范围之内,就应当尽力去匡正他,改善他。所以这一时期,孔融总体的政治态度是支持曹操的,这样的想法跟荀彧相同,曹操毕竟是拥戴天子的,有着正统的名义,支持曹操是为了匡扶汉室。所以,在曹操与刘表的对峙中,孔融会支持曹操而贬斥刘表,都是为了推动汉室的恢复和统一。

对曹操态度的转变

当曹操擅权篡汉的行迹已经非常明显的时候,当孔融明白那些劝戒已经没有用时,他便开始讽刺曹操,这种讽刺体现的是内心的一种绝望。

“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时,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这已经是一种讽刺和义愤的直接表述了。孔融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些,他也看不到任何其他(他所能做到的)改善的可能。作为一介文人,他只能用他绝望的表白作最后的抗争。

孔融“非孝”体现活泼泼的生命精神

孔融后来被曹操找了一个很小的理由杀掉,实际上是孔融自己“求仁得仁”。孔融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有一段清闲的时间,史载“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孔融对自己可能的结局已经非常清楚,聚友饮酒,是对时代的绝望,也是对生命的依恋。

孔融被杀的几个误解

孔融虽曾为州郡之长,但实际上无权无势,建安元年,孔融即为袁谭所攻破,根本谈不上对曹操势力构成任何实际政治军事上的威胁或伤害。后来,孔融入许昌,虽然作为名士,有较大声望,但随着曹操军事政治势力及控制的加强,只能议论的文人对曹操更是无法构成任何“政治军事上的威胁或伤害”,况且,曹操杀孔融,是在孔融免官闲居在家之后,可见,孔融被杀决非因其对曹操构成“政治军事上的伤害”。

曹操杀孔融,最主要的一条罪名是“违天反道,败伦伤理”,这一点很可深思。因为我们知道曹操曾三次发出“唯才是举”的举贤令,以能力而非道德提拔人才,为什么还那么强调“天道伦理”呢。其实这个悖论正是现实政治中一再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

三国时,旧的伦理规范实际上已经开始失效,新的伦理规范又尚未产生。但任何一个政权又都必须要有一套伦理规范来维系其统治,因为伦理规范是政治规范的理论前提,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没有父子之间的家庭秩序,就不可能建构君臣之间的国家秩序。所以,曹操虽然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要以能力为标准提拔人才,但在宣传上,仍然只能

高举礼法名教的旗帜,即使他自己已经不再相信这一套,他仍然要让他的臣民和百姓相信他在维护名教,否则,社会秩序无以建立。

据《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对称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莫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的这段话,用现代的网络语言表述就是:“老子对于子女(其实就是儿子,现在讲求男女平等,没办法,暂时翻成“子女”吧)来说,有亲情可言吗?说到底,就是当年老子一时性冲动,激活了卵子,产生了受精卵,生下这么个孽种。子女对于老娘呢?不也是这样吗?就像一个东西寄存在瓶子里,东西出去了,就没了瓜葛。”

这段话在传统儒家人士看来,确实离经叛道。用一个词来表述,叫“非孝”。“非孝”,并不是说以孝著称乡里的孔融不孝,而是指他对孝道的非难。孔融把“夫妇不故生子”当作一项经验来看待,并进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父子关系。他的非难,起于当时虚伪礼法和真正的父子之情不能相应;他要破斥的,是当时流行的虚伪的关于“孝”的教条,特别是被政治利用和意识形态化的“孝道”

  • 孔融之“非孝”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

真正的儒家精神是活泼泼的生命力的体现,是应和时代精神的“中庸之道”,而非一些僵死的道德条目,儒家精神在自身内包含创造发展的因素。孔融的“非孝”言论正是对当时时代精神的直言表述。“仁”是一种对天下的担当精神,而“义”孟子曰“义者,宜也”,适宜的意思,孔融是实践了儒家精神,而非与儒家精神相抵触。

  • 汉末魏晋时期

正是汉代作为精神维系的礼法制度失去内在生命力流为虚伪形式的时代,这时候,新的生命力开始从个人精神之解放之处萌发,“建安七子”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正是在恃才放旷的外表下展露出个性解放的真实生命精神,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建立的一个开始,是中国历史发展在文质相复、阴阳相推的演进历程中的又一个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时代,孔融以他刚直不阿、率直任性的一生,演绎了中国精神之发展的悲情一幕。




孤独的始皇


孔融让梨是一则比较出名的故事。通常,老师会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让学生知道孔融身上谦让的美德,但老师一般也只会讲孔融小时候让梨的故事,说“融四岁,能让梨”。

而在讲孔融让梨时,大部分老师都只是就事论事,一般都不会讲孔融的结局。

毕竟,如果老师讲了孔融最后的结局,那么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

孔融让梨的故事这里就不细说了,大体就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一起吃梨,而孔融总是挑最小的梨,当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孔融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所以拿最小的梨(“小儿,法当取小者”)。

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位自小就懂得谦让的人,最后却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了。

曹操杀孔融的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人政见不合,而曹操除掉孔融的借口,却是因为孔融口无遮拦说了一番“怪话”。

曹操和孔融的政治对立

说起来,在一开始,曹操和孔融的关系还是蛮不错的,原因也很简单,孔融自始至终都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而曹操一开始打出的也是匡扶汉室的旗号,这共同的政治立场,让两人在一开始有不错的关系。

但没过多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让孔融看到了曹操的野心,两人的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而为了汉室,孔融经常和曹操作对,有几件事让曹操不得不痛下杀手。

第一,“请准古王畿制”。

为了扩大势力,曹操谋求像以前一样封国建制,可孔融偏偏上书,对汉献帝说,应该遵照古时候的京师体制,颍川、南阳、陈留和上党等郡不能封给诸侯。而上述几个地方正是曹操想要的地方,所以曹操想完成自己的伟业,就不得不干掉孔融这块绊脚石。

第二,“崇国防疏”。

刘表藐视朝廷权威,不仅不及时纳贡,而且还有几次僭越行为,所以曹操等一干大臣就提议讨伐刘表,可这个时候,孔融又站了出来,说刘表虽然罪大恶极,但为了国家的安全,我们不能去干削弱国力的事情。

曹操本想削弱刘表的力量,但孔融却在为刘表开脱,想保留汉室宗亲的力量,以便日后利用这些诸侯势力牵制曹操,老奸巨猾的曹操自然也看到这点,对孔融也愈发不喜。

第三,公然藐视曹操颁布的法令。

曹操曾以“酒可亡国”为由颁布禁酒令。

老实说,禁酒令在当时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年下来,能省下不少粮食。

但孔融却再次和曹操唱反调,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怼曹操,说了许多古之圣贤因酒而建功立业的故事,比如,如果尧不喝千钟酒,就不会建立太平之世,如果孔子不喝百飘酒,也就成不了大圣人。

孔融不仅公然唱反调,还以实际行动藐视曹操的禁酒令,经常和好友饮酒作乐。

孔融的这些行为,都让曹操起了杀心。

因一番“怪论”而丢失性命

孔融曾当众说了一番“怪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说,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孩子不过是他情欲的产物;母亲对孩子又有什么恩情?(十月怀胎)就好比是一件器物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和瓶子还有什么关系?

不说在重视孝道的东汉,即便是现在,孔融的这番话也属于大逆不道。而孔融的这番“怪论”也成为曹操杀他的借口之一。

最后,曹操以欲图不轨、不遵超仪、违反天道和败伦乱礼等罪名将孔融处死,而且还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金兔历史


要说中国古代四大天才少年,非甘罗、孔融、曹冲、司马光四人不可,甘罗十二岁拜相,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曹冲五六岁就会秤象,司马光更是不得了,从小就会砸缸,时至今日的小学生,都被要求向他们学习。

西方童话故事一般讲到公主和王子在一起之后就结束了,其实中国的童话故事更短,这些天才少年仿佛永远都长不大,甘罗和曹冲确实都没有长大,甘罗在拜相之后就再也没有史料记载去了哪里,坊间都说甘罗在和王后下棋的时候,趁着捡棋子的功夫捏了一下王后的脚被砍了,而曹冲是在未成年的时候病逝。

长大的天才少年,只有孔融和司马光,这两个人可不得了,司马光后来还当了宰相,写了《资治通鉴》,当然,老师们没有讲的是司马光后来成了保守派的头子,阻挠王安石变法,我有的时候都怀疑他砸缸的故事是不是他小时候撒的谎,如果他懂得砸缸救人这样变通的道理,为何不懂得变法才能图强呢?

相对于司马光的人生转折,孔融的人生简直就是大反转。

我们知道孔融是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事实上在《后汉书·孔融传》中并未提及让梨的事,孔融真正成名是在其父亲去世的时候,孔融因为悲伤过度,连站立都不能,正因为如此,孔融在州郡得以成名。

孔融所处东汉末年时期,还没有科举考试,想要当官必须有人举荐你,想要被人举荐,孝廉是很重要的东西,不孝的人是没有资格当官的,而提出对父母尽孝,对兄长尊敬这一个做人准则,正是孔子。

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多多少少还是沾了不少光,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地位逐渐提升,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儒学的影响力已经十分巨大,孔融自幼的名气,再加持孔子后人的荣光,尤其是自己又会写一手好文章,自然受到当时文人的追捧。

本来根正苗红,想要不成功都费劲的孔融,最后为官之路却颇为坎坷,成年后孔融被征召为官,但是为官之时常常因为性格上的原因与同僚或者上下司出现矛盾,当时何进晋升为大将军,孔融被上司派去祝贺,结果因为门人通报不及时,孔融夺回名片就走了,这在汉朝时期会被当作是一种轻蔑的表现,当时何进府上的人建议派剑客把他杀了。

何进没什么文化,他的门客建议何进不要杀孔融,容易得罪文人团体,对名声不好,不如以礼相待,结果何进还征辟孔融为大将军掾属,由此可见,杀猪出身的何进尚且惜名,反倒是光环下的孔融有点上头了。

何进的这个举动当真是害了孔融,让孔融的脾气不但不知收敛,反而认为依靠跟人“叫板”还能受到重用,反正你又不能拿我怎么样,这样的孔融每次当官都当不了多久,三番五次被征用,三番五次又被搞家去。

最后被董卓给安排到北海国当丞相去了,其实这对孔融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孔融在京城的时候,看不上那个,瞧不起这个,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看。

当时的北海正处于黄巾起义的重灾区,正是证明孔融的最佳时刻,当然,文人带兵要是能击退敌人,还要武将做什么,在孔融的领导下,北海的黄巾之患反而愈演愈烈,北海也被黄巾包围了。

最后还是刘备前去解围,建安元年的时候,孔融又被袁谭打败,最后丢弃妻子而逃,多亏曹操收留了他。

按理来说,孔融作为文人是建安七子之首,曹操虽是政客,但也是三曹之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两个人应该很投机,曹操又在孔融最危难的时候提了他一把,结果这两人后来是仇人见面,分外脸红。

在孔融的后半生里面,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与曹操抬杠。

比如曹操当时颁布了一个禁酒令,孔融就跟曹操唱反调,曹操为什么颁布禁酒令呢?因为当时正处乱世,粮食生产严重不足,酿酒会浪费粮食,为了保证粮食够用,曹操下了这个禁酒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说得过去。

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孔融要与曹操唱反调,宣扬喝酒是自古以来的美德,遭到曹操的厌恶,除此之外,孔融还经常讽刺曹操,曹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孔融杀了。

当然,曹操杀孔融也不是平白无故,而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当时曹操提倡以孝廉治理国家,继续推行汉朝以来的文化策略,大概孔融是为了跟曹操抬杠,故意说了一句“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大意就是,儿子不过是父亲情欲的产物,母亲不过生子的容器,真不知道为何以孝道而成名的孔融,是怎样说出这样的话,相传孔融为官的时候,吊唁父亲,有一个人哭的感情不够投入,还被他杀了,如果为真的话,只能说孔融是一个严重的多标,对别人要求很严格,对自己要求很宽松,

曹操以孔融这番言论,定其死罪,大概也算是孔融的宿命了。

其实,除了小学课本里面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夸孔融外,在大多数史学家眼中,都看不上孔融,比如我在开头说的与他齐名的司马光,就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孔融:“才疏意广,讫无成功。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简单点说,就是志大才疏,清流典范,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


史论纵横


“孔融让梨”让出来了中华美德,但是长大后的孔融却与我们所熟知的,背道而驰。

孔融作为孔子的第十二世孙,年少时才能显露,受到当时很多名士赞扬,长大后也不负众望升任虎贲中郎将,在北海做国相。

但是,孔融却在几件事上让人大跌眼眶。

一、自持才高,自傲。

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因为当时北方袁绍与曹操势力最大,但是孔融怒而将其杀害。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但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没有什么收获,一直平平常常,也不听人劝解。

二、自认有能力,不作为。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打北海,双方的战斗从春天一直打到夏天,当时守城的士兵仅剩数百人,而且当时的流矢和弓箭像雨一样射来,并且已经在城内短兵相接了。但是孔融却仍然读书,谈笑自若,假装镇定。后来在一个夜晚城池丢了,这时的他才逃奔山东,以至于妻儿都被袁谭所掳,如果早点进行有效的突围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境地。

三、嘴无遮拦,惹来杀身之祸。

孔融曾经笑话过曹丕私自娶袁熙妻子甄氏一事,曹操并没有责怪。但是他却更肆无忌惮了,在曹操北讨乌恒的时候,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在之后更是屡屡说话偏激,最终惹怒曹操,落得全家被杀。

所以“孔融让梨”是好事,但是长大后的孔融经常自持有才,做事和处事的方式和方法自己都斟酌不好,怎么能做好榜样。


历史文武君


孔融,这个名字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说的就是四岁的孔融能够把大梨让给哥哥的故事。在人口多,资源有限,人均资源较少的环境下,谦让就是一种美德。

可是孔融的这种美德,并不长久,很可能当时他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戏精”的表现。在大人的教育下,他知道只要自己假意谦让一番就会有更大的回报,所以才演出这一幕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融并没有继续发挥他谦让的德行,而是开始变得自私了。在青州被围期间,孔融并不是积极抵抗,而是借酒浇愁,城破之日,他竟然抛下妻子孩子,独自逃命去了,结果妻儿被杀。

这个孔融这时候一点先人后己的作风都没有了,只顾得自己逃命,可见当年的那个梨让的有多假。而孔融这个人很是高傲,对曹操一直是很不尊重的。

曹操想劝降刘表,于是就问众位谋士,谁可以派去劝降刘表呢?有人就说了,刘表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人,要派个有名的文学之士,孔融比较合适。曹操很同意这个办法,于是准备点将,结果孔融说有个祢衡更厉害,我要推荐给皇帝。

曹操总揽大权,孔融却要推荐给皇帝,明显的要给曹操难堪。祢衡就在孔融的推荐下进了相府,结果就有了裸衣骂曹的故事,弄得曹操很生气。欲借刘表之手杀之,结果刘表没有上当,黄祖杀了祢衡。

被杀前祢衡和黄祖有一段对话,黄祖问祢衡,你在都城有什么人物?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这说明孔融和祢衡以及杨修都很熟。

这三个人都是曹操所恨的,由于孔融的出身很显赫——孔子的二十四代孙,所以曹操一直没有对他下手,但是对杨修就不客气了。杨修也是个聪明外露的人,从吃掉曹操的一盒酥,再到说破曹操在花园写的谜题,说破曹操杀人的真相,再到参与世子争位,最后提前收拾行装准备撤军,曹操对他忍无可忍痛下杀手。

孔融呢?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和杨修站到一起的,而且他自己多次冒犯曹操,让曹操对他很是生气。孔融的脾气和杨修一样都是喜欢露才的人,在朝中肯定得罪很多人,这也为曹操杀他埋下了祸根。

孔融就是个高第良将怯如鸡的人,出身显赫,能力却一般,在北海做郡守,没有什么善政,只是与民秋毫无犯。他最大的爱好可能就是喝酒,他常说,但愿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这是个典型的酒鬼型的官僚,肯定和在耒阳县理事的庞统一样,终日只在醉乡,从不理事。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有什么政绩的。

曹操禁酒,孔融很不满,于是给曹操写信,劝曹操不要禁酒,但是信写的很不尊重人,这令曹操很生气。在打败袁绍之后,孔融就说过曹操的坏话,曹操就已经很不舒服了,这次又来了。曹操也受不了了,于是指使路粹诬告孔融,孔融的死对头又借机进谗言,所以曹操杀了孔融。

在一个对虚情假意进行大力表彰的文化氛围中,只能培养出“戏精”,孔融就是一个,他们都是按照预设的剧情进行表演的,完全没有真心实意,如果对方真心实意对待他们,这个戏必定演砸。

有的孩子拿着大苹果对客人说,叔叔你吃。懂戏的都会说,我不吃你吃。孩子会高兴的吃掉苹果。如果不懂戏的接受了,那孩子会大哭一场的,戏就演砸了。当年孔融戏演得好,别人配合的也好,所以他长大以后到乏善可陈了。所以老师也不讲孔融以后的事情了。


小小嬴政


知道曹操为什么会被民间黑化吗?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杀了孔融,遭到了天下儒生的声讨。当年秦始皇杀个儒家的淳于越就被黑了两千多年,曹操杀的儒家孔氏子孙,那还不被儒生们骂惨?

在“以孝治国”的汉朝,孔融无疑是超级大明星!

“孔融让梨”大家应该都了解,讲的是为小辈者当有的“尊老爱幼”之德,在当时也是火得不行。

至于老师为何不讲后面的,第一是没那个必要,第二是这种故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名人镀金”,往往那些历史名人,总有些不得了的东西,但其一生,并不是太如意。

比如说历史上“凿壁借光”的匡衡,“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其名声都不咋地。

至于孔融,虽然比他们好点,但身处三国乱世,最终结局也是悲惨!

孔融并不是一个善于另辟蹊径的天才少年,而是一个知书达理重视伦理道德的彬彬儒生。这也就决定了孔融的一生并不是像天才那样挥斥方遒,而是以坚贞忠诚为自己的丰碑。

话说孔融与儒家那可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孔融是儒家祖师爷孔夫子的后裔,为孔子二十世孙。

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异才。

而他自幼也是饱读儒学经典,因而在孔融心中,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在孔融之后的仕途之中,他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面对权臣董卓,他不露阿谀奉承之态,而是以激烈之言辞匡正直言,最终为董卓记恨,被发配到黄巾军甚为猖獗的北海国任国相一职。

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孔融在任上并未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但却可以称得上是“为政有方”,他重视教化,践行仁义,安抚百姓,以致一时间富有盛名。

而到了袁绍与曹操并立之时,孔融不愿取媚于权臣,直到曹操挟持汉献帝,才不得不在曹操手下任职。

及献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但孔融仍时刻提防曹操,多次或是讽刺挖苦,或是以激烈的言辞抗辩,使曹操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除了为汉室正统而频频辱慢曹操,孔融在日常的建言献策之中也是恪守礼数,践行仁义。

孔融虽写的一首好文章,但大多是与曹操唱反调,曹操虽爱惜人才,但无奈孔融终不愿折节为曹操所用。

……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最后,曹操处死了孔融。

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正如其儿时有让梨之举,孔融以一生践行着儒家的伦理纲常,无论是长幼尊卑还是天命正统,他始终坚守本心,但最终也使得他在这属于枭雄的乱世中丧了性命。


白话历史君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名人,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就是孔融。

《后汉书 ·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 又据《融家传》记载, 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 他却总是拣小的。 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 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 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 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 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该览,渐为州里所重。 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 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 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 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 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 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 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 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 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 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 “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

究其原因, 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 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 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凡人!

在这里讨论孔融,绝对不是否定他的知书识礼,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坐标来观察,用以考量我们育人、识人、用人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周周说古今


孔融除了“孔融让梨”的成语,还有世说新语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说几件他的事:

1。在曹操、刘备、孙坚这些人,召集几百个乡勇就开始打黄巾赚军功的时候,孔融已经是北海郡太守了,毕竟姓的好。

他手里有钱有粮,有兵有将,然后被黄巾军围城了。。。

被黄巾军围城了。。。

2。孔融经营了北海郡六年。

然后袁绍的儿子源谭,三个月就打下来了。

3。袁谭打爆孔融的时候。

白天,孔融还要气定神闲的读书。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

我孔北海虽然打仗不行,装逼输过谁?

晚上,直接跑路了。

妻子孩子全扔下了,被袁谭俘虏。

4。地被打没了,他最后跑去汉献帝那里。

他的日常,基本就是装逼和骂曹操。

因为在他看来,骂曹操就等于匡扶汉室了。

虽然他的吃穿用度,全是曹操给的。

5。文化人就是文化人,骂人都不带脏字的。

骂了曹操,曹操还没反应过来。

然后还很虚心的向孔融请教:“大文豪,你这话典故从何而来?”

“我编的。”

6。但是,技巧很熟练,格局就不怎么高了。

基本上为了怼而怼。

曹丕趁乱娶甄姬,他要骂。

大哥你忘了你被袁绍打的妻离子散了么?

曹操去打乌桓,他也要骂。

这个是和外族作战啊。

曹操难得的帮你匡扶汉室啊。

三国时期粮食减产,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他也要骂。

毕竟,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和祢衡喝高了一起骂曹操。

7。最后,全家老小一起被曹操宰了。


听讼者


说到孔融,不禁让人联想到小时候每位家长几乎都会给自己孩子讲的故事——孔融让梨。可没有人思考为何老师讲了孔融让梨后没有任何后续故事的延续了,那位年纪轻轻就懂得谦让的孔融,最终发展的怎么样,老师却只字不提。一位卓越的伟人就是下场再坏也会被老师叙事这个人的一生。那么孔融长大成人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呢?

孔融长大后的性格使然导致他最后的结局

  1. 孔融长大以后喜欢会见宾客,又喜欢评价抨击时政,议论时政。如果这是可观议论也不会造成这种结果。孔融言辞激烈,言多必失。虽然历史上有不杀言官一说但说的多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最后惹怒了曹操。

  2. 孔融恃才傲物,又口无遮拦。而曹操当时虽然只是丞相但手握兵权,实际是曹操在操控朝政。孔融一席话实际上是在说曹操的无用,丝毫没有小时候谦让的样子了,最后孔融落得一个惹怒曹操而被杀的结局。

孔融成才的必然性

所有人都认为孔融最后成才是理所当然的包括孔融自己 孔融小时候便懂得将梨子礼让给兄弟,世人认为既然孔融是一个从小品格就这么好的孩子,那么孔融长大后一定会很有出息吧。

  1. 孔融勤奋好学也是真的。孔融论才华的确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孔融从小良好品德也被身边的人所传颂。周围人从小的“吹捧”让孔融不禁有些自命清高,后来孔融因为家世和才华年纪轻轻的做官。这让孔融的傲气更涨。渐渐的目中无人了起来。


  2. 所有人都认为孔融最后成才是理所当然的,孔融也认为自己满腹诗书造诣很高,所以就随心所欲的评论他人,也渐渐的目中无人。曹操不是不讲理的人,是因为孔融不明形式,也始终不愿意给曹操敬酒,不明礼制是大忌。曹操一步步的越来越对孔融不满,才最后杀了孔融一家。 孔融小时候礼让的行为,让他受到邻里的尊敬。

但孔融长大后是这种结局。可见骄傲使人渐渐的目中无人,不可盲目吹捧做人做事不能失了分寸。凡事都要有个度,要好好利用自己的优秀天分。


无根树花正孤


其实孔融从让梨开始就为自己死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孔融是孔子嫡传子孙,圣人之后,所以七岁让梨并不稀罕。因为他们家族祖祖辈辈都是玩这个的。孔家是儒学的标杆和招牌,就靠温良恭俭让这一套活着,孔融从小就接受的礼让教育,七岁把大梨小梨让给哥哥弟弟并不稀奇。



孔融长大后,大汉朝纲解纽,只有曹操孙权刘备这套阴谋家厚黑家才能混好,像孔融这种玩礼乐这套虚头巴脑玩意东西的人是玩不转的,因此孔融丢了地盘,只能投靠曹操。



孔融投靠曹操之后,从小接受的虚名教育让他看不惯曹操这种奸雄做法,因此处处给曹操找麻烦,曹操一生气,就把他干掉了。

因此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