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講過: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筆財富,會給你帶來一生享用不盡的利息;而壞的習慣則是一輩子都償還不盡的債務。

中國古語也曾有云: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習慣是怎樣影響人的

神經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人腦的神經元之間有許多突觸,人類在養成一個習慣後,這些突觸會連接不同神經元以形成固定的神經通路,而固定神經通路由於信息傳遞速度快,會優先影響人的行為舉止和思考方式。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人們常說的那句“習慣決定性格”也是對於習慣影響人性格和思想的很好闡述。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期,神經通路的構建也還未完善,在幼年期就給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那麼其難度絕對要小於給成年人改掉一個已經積累多年的壞習慣,早教的優勢也在這時候得以體現。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北京大學教育學教授直言:幫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並不難!一個習慣的養成從科學角度來說只需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只要家長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孩子就會逐漸摒棄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家長怎樣做,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1、讓孩子牢記習慣的第一次養成:

習慣的第一次養成最好讓孩子牢記,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對習慣養成擁有足夠的重視,家長要與孩子溝通,用孩子能聽懂話告訴孩子我們在做的事情很重要,這樣孩子才會把習慣養成和日常遊戲區分開來。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比如家長要給孩子培養飯前主動洗手的好習慣,就要在一次飯前與孩子認真溝通,給孩子講清楚飯前洗手的好處以及不洗手的危害,讓孩子對飯前洗手這件事有充分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也讓孩子從家長認真地表情中感受到家長不是在和他開玩笑,這是很重要的。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孩子在幼年期是很信任和依賴家長的,家長對習慣養成的重視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此孩子在吃飯前,如果沒有洗手,他就有輕微的自責心理,這種對壞習慣自責心會變成對好習慣的自律,所以家長要重視習慣的第一次養成。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2、要與孩子一起定期總結反思:

習慣並不是一天養成的,一個習慣建立起第一次以後,還需要之後數天甚至數月的堅持才能最終深深地印在腦海裡。我們也知道,小孩子由於大腦前額皮質尚未發育完全,所以自控力在生理層面上弱於成年人,這時候讓孩子堅持習慣就需要家長的幫助。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家長不妨制定一個固定的時間週期,比如一週或者半個月,每個時間週期都與孩子一起總結一下在前幾天有沒有做到堅持習慣,如果孩子大部分時間做到了,家長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對小孩子來說,肯定和鼓勵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動力,讓他們更好地堅持下去。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如果孩子對習慣的堅持不是很成功,家長先不要急著否定和責備,可以與孩子以談心的語氣引導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比如為什麼不願意堅持、堅持習慣的過程中有什麼困難、認為自己還能不能做得更好等。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3、警惕壞習慣對好習慣的破壞性:

在習慣養成中,還有一個大的攔路虎需要克服,就是壞習慣對好習慣的破壞。千萬不要輕視了壞習慣的巨大破壞性。有話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壞習慣背後的安逸、懶惰、自滿等負面因素,要比好習慣更容易讓人墮落。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拿最簡單的按時起床來舉例,一個人有可能連續2個多月都按時起床,這是按照心理學的28天習慣養成法,其實按時起床的習慣已經養成了,但是不要以為已經養成的習慣就多麼牢不可破,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孩子,賴床永遠比按時起床更容易,只需要一個放縱就會打破已經形成的習慣。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這個例子提醒我們,家長在幫助孩子建立習慣的過程中,不要孩子對於已經成型的好習慣過於信任,要定期觀察孩子是不是能在習慣養成後長期堅持。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家長在以上3點上“逼”孩子一下,孩子對於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有著很大的幫助,對此小愛再給大家推薦兩套輔助家長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繪本,分別是《幼兒情商行為管理繪本》《陪你長大》幼兒早教互動圖畫幫寶寶學會自己《吃飯》《拉臭臭》《穿衣服》《刷牙》《洗澡》等好習慣。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享受粉絲特價】

北大教授:在這3方面“嚴管”的父母,更容易幫娃養成好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