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吳夲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華基,出生於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今屬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為古同安(含廈門島)歷史名人第一人,祖籍泉州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李光地《吳真人祠記》說:"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門。吳真人者,石門人也,鄉里創廟立祀,子孫聚族山下,奉真人遺容。"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後懸壺濟世,醫德高尚,深受人們敬仰。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生前為濟世良醫,受其恩惠者無數,其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聞名遐邇,民間稱其為吳真人,尊為"神醫"。鄉民建廟奉祀尊為醫神。著有《吳夲本草》一書。供奉保生大帝世界祖廟位於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慈濟宮,現大陸和臺港澳,東南亞有2000多座供奉吳夲的保生大帝廟宇,信眾近億人,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神之一,保生大帝已成為閩南、潮汕地區及臺灣、香港、澳門、東南亞及中國十大姓氏之一吳氏後代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中國閩南、潮汕地區及臺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tāo),字華基,別號雲衷生於97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卒於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於採藥之時,羽化飛昇。家鄉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今屬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白礁慈濟宮(皇帝最早欽賜建造規格最高的五門宮殿建築)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面臨九龍江,背靠文圃山。祀奉保生大帝、北宋名醫吳夲。白礁村前滔滔九龍江水融注入海,潮起潮落漸成5條港叉,成為白礁漁舟出入港道。吳真人童年,隨父吳通出入港道討小海捉魚,後人就把這港道叫"大道公港"。由於這5條港叉日日夜夜潮汐起落,潮漲一片汪洋,潮落好似5條龍鬚,後人就把這片海灘稱為"龍鬚灣"。北宋景佑丙子(1036年)吳真人昇天,白礁父老鄉親緬懷吳真人,籌資在真人生前修煉處建庵,雕塑吳真人像而祀之,私溢他為"醫靈真人",因庵前是"龍鬚灣",故取庵名為"龍湫庵"(今祖宮正殿處)前身。龍湫庵,始建於宋景佑年間(1036年)。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敬重民間醫生吳夲的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詔在其出生地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屬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肇立"醫靈神祠"、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擴為二進廟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賜廟名曰"慈濟"。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詔改慈濟廟為慈濟宮。清嘉慶年間增建前殿,成為三進宮殿式建築,佔地1609.5平方米。宮廟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為前殿、大井、獻臺、正殿、天井、後殿。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單簷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筒瓦;底層闢5個大門,門廊有蟠龍石柱6根,門前有紫色石獅1對;兩側有懸山頂廂房各三間。二樓兩側分置大鐘大鼓。天井有上下雙重須彌座構成的石砌獻臺,鐫飛天樂伎,雙獅戲球浮雕,獻臺上置蹲踞狀石獅,稱"國母獅",右前肢上舉握一吳夲方印,均為宋代雕刻。臺前有龍泉井。正殿,為重簷歇山頂,紅色筒瓦單層宮殿式結構,臺基比前殿高2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正中為如意藻井,共出五挑,次間用平棊,有傲昂象鼻狀,後殿更高於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有小天井,兩側有鐘鼓樓,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整座宮殿建築集宋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有"閩南故宮"美稱。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據說,白礁慈濟祖宮供奉的開基祖神像有三尊,分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鎮白礁祖宮,二大帝分遷臺灣學甲,三大帝享祀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目前白礁村共供奉三尊保生大帝,一尊在白礁慈濟宮,一尊在白礁黃娘前慈虛宮,一尊在白礁潘厝菜市場旁瑞雲宮保生大帝廟)。

《學甲慈濟宮沿革》雲:"保生大帝臺灣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位於臺南學甲之市區中心。主神保生大帝神像,乃八百年前宋化之開基祖神像(開基二大帝),於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護佑民族英雄鄭成功之部分忠貞軍民,自大陸渡海來臺,在學甲西方四公里外之將軍溪頭前寮登陸。先民定居學甲後,先建簡易奉祀,嗣因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香火益盛,乃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改建為堂皇廟宮

保生大帝臺灣民間俗稱"大道公",宋代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因其精通醫術、救人無數,被尊奉為神。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漳州、廈門、泉州與隔海相望的臺灣島,以及東南亞一帶,坐落著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吳夲(保生大帝)宮廟。每逢歲時年節,一座座的宮廟裡總是人員輻湊,往來的信徒們滿懷虔誠地在吳夲(保生大帝)神前燃上一炷香菸,口中呢喃私語,希望吳夲(保生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子女向學,生意順利,無病無災。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吳夲是何方神聖,竟贏得如此眾多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不瞭解這一信仰的人們,大多會把吳夲想象成遙遙在上的神秘仙國世界裡的神佛。其實,吳夲成仙以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一個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間的醫德醫品極佳的民間醫生。

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是周代泰伯的後裔,列國時分土金陵,建國吳縣(現今的江蘇省),傳到三十 一世的時候,遂以吳為姓。後來吳姓子孫繁衍,才分出一支,遷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定居,這白礁鄉就是日後大帝生長的故鄉。大帝名夲(音滔),字華基,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樂善好施的好人。

成夢懷胎 傳到聖父名通,後來受封協成元君,平時也是勤儉治家,喜做善事,以勸人學好聞名。聖母黃氏,後來受封玉華大仙,性情幽雅貞淑,修前世功果,積德早已上達蒼穹。有一夜,她正在酣睡,夢見吞食一隻白龜入腹,醒來以吞食白龜是吉祥之兆,心中暗喜,後來果懷聖胎,這就是大帝投胎。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歲次已卯,聖母將要分娩時,恍惚看見長素道人(即太白金星)和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護送一位仙童到她的房門口,說:"這是上界的紫微星君,前來投胎降世的。"他們剛剛說完大帝就降生了。這時候異香滿堂,豪光燦爛,又見五老及三臺魁星現身來拜賀。屋外上空五彩祥雲朵朵覆室,紫氣滿庭,民眾個個嘖嘖稱奇,認為這不是尋常的瑞氣。時正是農曆三月十五日辰時。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大帝本是紫微星君轉世的,生來具有道性,所以品行性格都和常人不同,幼小的時候,身體特大而且很聰明。及長博覽群書,無論什麼書籍,凡是讀過一遍,都可以背念;不但天文地理,就是禮樂刑政的書也無所不通,尤其是對歧黃醫術,他特別下工夫潛心研究,所以修正了前人許多錯誤,在製藥方面,特別精研有方,達到奧妙,這就是大帝夙願救世濟人的緣故。

大帝十七歲的時候,遍遊各地名山。有一天,來到江邊,偶然遇見一位面貌與世俗不同的異人,在江上劃舟,他忽然把舟搖過來,邀請大帝登舟一同遊賞。大帝很高興,也不推卸,登舟同往,任他搖到那裡去。頃刻之間,只見前面有一座高大巍然峙立,四周的風景非常好。大帝問那個異人:未知前面的高山是什麼山呢?異人說那是崑崙山。

異人請大帝登山,大帝束起衣裳跟他爬上山去,好不容易才登上這座山的最高峰。來到一座洞府,那異人便請大帝入洞,參見西王母。西王母大悅,就讓大帝坐下,西王母說:"你前生與我有緣,今世得與我會面,我要將神方以及驅魔逐邪的法術傳授給你,讓你去濟世救民。"大帝於是留在崑崙山過了七天,學習神方及法術。臨別時,王母再三囑咐大帝:"學成回裡,別忘記旨在濟世救人"。說完王母便仙法送大帝下山,不一會兒便回到家鄉,大帝自思既然得了仙法,應立志修真、研究醫法濟世救人。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大帝平素孝敬雙親,和睦鄰居,守信約,淡金錢,重義氣,戒殺持齋,不娶妻室。傳說大帝24歲中舉人,朝廷授予御史,他為國家效勞數年,即辭官迴歸鄉里,退隱於泉州府白礁鄉文圃山龍池巖煉丹製藥,濟世救人。

有一次,大帝要上山採藥煉丹,經過樹林,看見一堆人的枯骨,他拾起來一看,只見那堆骨已經失了一支左腿骨。大帝於是取了一枝柳枝代替那左腿骨,即時畫符唸咒,步罡踏斗作法,說也奇怪,那堆枯骨即刻變成人形,原來是一個童子。那童子站立起來,啼啼哭哭,說要尋找主人。大帝問他什麼原因?童子答說:"我伴主人要去同安接任知縣,行到林中,突被老虎衝散,老虎把我咬死(枯骨欠左腿骨,就是被老虎吞食),現在不知我主人的下落。"大帝勸他不必啼哭,我可以收你為書童。於是命他背藥同行,途中,遇見他的主人同安縣知縣,姓江名少,又名仙官。江知縣一見那個書童很驚喜,問他"你與我同往同安縣赴任途中,突遇老虎,你被老虎咬死,為何現在還活在世間:"大帝便將起死回生之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江仙官半信半疑,問大帝說:"你既然有起死回生之法,是否能轉生為死:"大帝點點頭,即時施符唸咒作法,那書童隨即又變成一堆枯骨。

江知縣看見大帝法力無邊,知道不是凡人,他醒悟人生在世,爭名奪利終久無用,便要求大帝收為徒弟。大帝即時允許,收為門徒。江仙官再要求大帝施法,將枯骨在化成書童。事後,江知縣返回衙門,將遇見異人,收為門徒的事一一告訴張師爺(即張聖者),並表明願意棄官跟隨大帝隱居修道,並將官印交給他。張師爺得次仙機,也深悟爵祿榮華終是一無所有,天下既有此異人,豈能錯過,所以他也棄官同行。

大帝帶了江仙官,張聖者同歸白礁,蓋結草廬,隱居修真論道,行醫救世。事後這消息傳四方,受教日眾,諸門下深明秘法,同成正果者,有黃醫官、程真人、江仙官、鄧、何、紀、黃仙姑,趙、殷、康、辛、王等諸元帥,王靈官,王、康舍人,張、蕭、劉、連聖者,馬、虎迦羅,諸天君並各神將等。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宋仁宗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一派太平稻世。

天聖九年(1031年)宋仁宗的母后患疾,朝裡所有太醫多次診治,百藥無效,病情反而同日見沉重,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原來宋仁宗的母后患的是乳疾。太醫診治羞於開口,不肯讓人視診,服下許多丹藥均無見效,太后病久不愈,太醫束手無策,宋仁宗更是廢寢忘食,坐立不安,百般無奈,只好張貼黃榜廣徵良醫。

有一天,從福建到京都汴梁雲遊的民間醫生吳夲看了黃榜,伸手揭下來,這消息轟動整個京城,大家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治好了病,當然有封賞,如果治不好病,那可得當心腦袋。

吳夲揭榜後,被帶進宮中,宋仁宗親自召見,只見他道貌平凡,布襪草鞋,風塵僕僕,說話聲如洪鐘,上朝不拘禮節。宋仁宗心想,這分明是個鄉下醫生,豈能治好母后的病,既然敢揭黃榜,且讓他試看看。

吳夲被帶到後宮,太后躺在房裡床上,太監從房裡接出一條紅絲線,讓他在絲線上把脈,吳夲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絲線上,認真診斷一會兒,沉沉地嘆了一氣道:"沒治了,沒治了,脈搏已經停了"。說罷站起來,就要往外走。宋仁宗和眾人大吃一驚,覺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這個鄉下醫生看起來還有點真本事。剛才故意叫宮女將紅絲線系在床杆上,被他診出沒脈搏,實非平庸之輩。眾人見大夫要走,忙上前勸阻道:"大夫留步,請再為太后把一次脈。" 吳夲只好回身重坐案前,又伸出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絲線上,聚精會神地把脈,低頭沉思片刻又道:"沒治了,沒治了,太后的脈搏跳得和貓一樣急。"以貓試他,又被他識破了,因此趕快上前挽留他再次把一次脈。

吳夲百般無奈,只好坐下,再次伸出三個指頭按在紅絲線上,垂頭側耳,專心致意的掃寸脈,關脈,尺脈,認真辨認一番道:"不妨事,不妨事。"他為太后隔幔灸艾柱,鋼針刺背脊,又用丹藥內服,經過一番調治,太后的病終於藥到病除。太后和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宋仁宗要賜封御史太醫,他起身辭謝,要回故里道:"吾志在修真,拯救眾生,榮華富貴,非我所願。"

宋仁宗見他堅持,嘉獎他的美德,賜他在故里白礁擇地(現白礁慈濟祖宮正殿)結廬修真悟道,行醫濟世。 輸米濟急 宋仁宗明道元年歲次壬申(1032年),漳州、泉州兩地久旱不雨,顆粒無收,饑荒遍野,民不聊生。大帝聽見這個消息後,便搭蓋了一座高臺,臺上豎起一面大旗,親自登臺步罡踏斗作法,向民眾宣佈十天之內,有大船載米前來救濟,民眾半信半疑,企望奇蹟來臨。不覺十天已到,果然有大船數十隻載米前來救濟,大帝計口賑糧,漳泉兩地災民聞此消息,招兄呼弟接踵而來,受賑災民人山人海,災民得食,地方安定。大帝救災救難的善舉,使漳泉兩地災民皆得飽食,個個感謝大帝功德無量。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明道二年(1033年),漳州、泉州兩地瘟疫蔓延,民眾相繼而死,吳真人帶領徒弟江仙官、張聖者等奔波於漳泉疫區,施醫送藥,拯救災民無數。吳真人步罡踏斗,驅雷擊斃瘟魔,平息一場災禍。漳泉兩地民眾永懷吳真人的恩德。

景佑三年(1036年)農曆五月初二,吳真人外出救治病人,回家路上繞道到文圃山龍池巖採金線蓮,看到峭壁上有金線蓮時,吳夲抓住買麻藤,攀上長滿青苔的大石,這時買麻藤的根被拔了出來,吳夲趕緊去抓旁邊的雞血藤,由於手心汗多手滑,又飢腸轆轆,四肢無力,不慎墜下懸崖,鄉親搶救回家,醫治無效,午時乘白鶴協同聖父、聖母、聖妹、吳明媽、王舍人得飛昇,吳真人時年58歲。遠近鄉民揮淚致香案叩送。次年白礁村父老在白礁他的修煉處建龍湫庵,偶其像而祀之。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自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農曆五月初二日,吳夲登文圃山龍池巖採藥,不幸跌落懸崖仙逝,"聞者追悼感泣,爭肖像而敬事之","奏請於朝復立廟青礁,塑像崇祀"以來,歷代王朝對吳夲的封號如下:

◎宋乾道七年 奉賜號曰 大道真人

◎宋淳熙元年 賜廟號曰 慈濟宮

◎宋慶元二年 封 忠顯侯

◎宋寶慶三年 封 康佑侯

◎宋端平二年 封 靈護侯

◎宋嘉熙三年 封 正佑公(御史趙以神慈惠濟世,不貪飾之榮,上將公侯爵號改封衝應真人。)

◎宋淳佑五年 封 孚惠真君

◎宋寶佑元年 封 守道真人,加封廣德

◎宋景定五年 封 福善真人

◎宋德佑元年 封 孚惠妙道真君

◎元代 封 普佑帝君

◎明洪武五年 封 昊天御史醫靈真君

◎明永樂 封 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明洪熙元年 封 慈濟醫靈妙道真君

從歷朝歷代對吳真人的10多個封號中可以看出,"保生大帝"的封號為最高,也最切合民意,爵位上媲美嘗百草的神農帝,理念上啟示人們弘揚真人的"保生"精神。普通百姓的宗教信仰多寄望於"天堂"或"來世",而吳真人的神力則全在"保護今生",且以"治病卻疾"乃保護生命,這就是吳真人的崇高精神。民間百姓對於吳夲的信仰和崇拜應來自於其"保生"、"護生"的精神,不過,也正因為其"保生"、"護生"的精神,從而贏得了無數善男信女的廣泛信仰。


閩臺民間信仰—保生大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