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五臺縣來說,人口超30萬,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五臺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也即該縣地處山西、河北兩省的交界處。在歷史上,五臺縣因為一座山而得名。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首先,五臺縣位於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在地理位置上,五臺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五臺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五臺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也即該縣地處山西、河北兩省的交界處。就五臺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晉國的疆域。彼時,晉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國。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到了戰國初期,魏趙韓三家分晉,今山西省五臺縣一帶成為趙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忻州市五臺縣一帶隸屬太原郡。西漢時期,在該地區設立慮虒縣,屬太原郡。慮虒(lǜsī)縣,因發源於縣城西北15公里的慮虒山下里底村的慮虒水東南流經縣城注入清水河而得名。慮虒古城遺址在今五臺縣古城村北。東漢時期,該地區屬太原郡。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五臺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西晉建立後,該地區屬新興郡,未置縣。南北朝時期,今五臺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北齊時期,該地區改屬雁門郡。隋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正式在該地區設立五臺縣,仍屬雁門郡。據《元和郡縣誌》記載:五臺縣以境東北五臺山得名。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週五百餘里。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由此,就五臺縣這一建制,因為一座山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唐朝到五代十國時期,五臺縣屬代州。宋朝時期,五臺縣屬代州。金國時期,五臺縣屬河東北路代州,金貞祐四年(1216年),五臺縣升為台州。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最後,元朝這一歷史階段,台州屬中書省南部冀寧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仍復為五臺縣,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清朝取代明朝後,五臺縣屬山西省太原府。雍正二年(1724年),代州升為直隸州,五臺縣屬之。到了1914年,五臺縣屬雁門道。1928年,五臺縣直屬於山西省。1983年,五臺縣屬忻州地區。2000年,撤銷忻州地區,設立地級忻州市,五臺縣屬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五臺縣總面積達2865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33萬人。對於五臺縣,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