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行业都是低价中标,几轮报价杀下来,最低价中了,可是价格低的离谱,没了利润,服务用什么来保障呢?

洪东波


其实,这是目前公开招标面临的最尴尬的一道难题。

以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标为例,由于过度强调最低价中标,且没有任何配套措施和解决办法。因此,过去很多疗效与新药完全一致的低价药,已经被最低介中标完全赶出了市场,继而变成了换了马甲的高价药。

我们总说看病贵,说药价高。如果不能让低价药“复活”,又怎么能够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呢?譬如有一款叫做SMZ的治疗感冒等方面的药,先是几分钱一颗,后来几毛钱。但是,利润太低,没人生产了,而变成了这种那种的所谓新药。不,新包装药,就变成了几元钱一颗的药了。疗效呢,还没有SMZ好。

其他方面同样如此,一味地最低价,不仅服务跟不上,连本应齐全的内部配件等,也都能减则减,能少则少,导致用户根本没法使用。

所以,对招投标也要实事求是,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招投标办法。类似于低价药这样的产品,就应当给企业更多利润空间,鼓励企业多生产,切实减轻消费者负担。

制度不能僵化、教条和机械,否则,会好事办成坏事。


谭浩俊


说什么低价中标的我都不想说你们,现在哪里有什么低价中标啊,都是事先商量好了的,做个样子给大家看。我一个人做3份标书,找2个同事去围标 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了 ,有人问 除了你以外就没别人去吗? 肯定没有啦,要不然我做3份标书干嘛,事先跟客户商量好了 在参数里面卡死 ,别的公司一看参数就明白了 ,就不会去了。


中年危机就在眼前


是这样的,首先先要中标!不然毛都没有,还要搭上投标各种费用,所以基本现在的公司投标能中就行,中了以后就好说,偷工减料是最差劲的,但肯定会有人这么干,其次就是各种变更签证,各种增加钱,因为现场肯定跟设计会有些出入,或者没设计到的,反正一般都有关系,都能挣到钱。


我是上衫君


现在很多行业的项目、采购等情况下都是依靠招投标来进行的,但是往往经过几轮报价杀下来,往往是最低价中了标,而这个最低价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是根本没有利润,那么服务是用什么来保障的呢?

招标商以低价中标肯定是有原因的:

第一是企业本身拥有良好的技术与产品,能够以远远低于市场的平均成本来生产产品,使得这类公司的成本较低,所以就算能够以低价中标也能够获取到一定的利润。

第二是,以低价中标后,用假冒伪劣产品的原材料来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如果很多企业这样弄又不遭受惩罚,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像这些人学习,那么对于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什么价格就拥有什么服务,如果低价中标的话,企业的售后服务可能跟不上,最后吃亏的还是招标方。

第三,中标后,虽然这个项目可能没有利润,但是公司可以从这项项目中吸取一些经验,同时拓宽一市场份额,这些隐形的收益是无法估量的。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还真不是单单依靠最低的价格来进行判断的,我参与过的招投标项目中,往往需要看你的响应文件的具体细则,同时会成立专家组对你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询问,再根据招标方的项目投入情况,对投标方进行综合审批,最后中标的是往往是一个价格适中、产品质量较好的企业。

其实低价中标是个非常不合理的标准,而却成为现在我们很多企业采购的基本原则。有时候最便宜往往是最贵的,毕竟,什么样的价位买什么样的服务。


与财为伴


感觉应该原因次低价中标才合适,或者制定一个成本线,禁止低于成本的中标。

看过广州有事业单位招标劳务外包,有图书馆有警察局,人均工资连社保费全部加起来预算不过四千多,去掉社保只有三千左右,……图书馆在珠江新城,一个盒饭最少二十几。这样只能倒逼中标单位短斤少两提供服务,或者克扣员工!


星光之想


这种说法也是有点绝对了,招投标评审办法目前有二种方法,一种是综合评分法,一种是最低评标价法。

这两种方法在理论设计上都是比较科学的,只是要实际操作上走形,让一些低质低价者中标。我们一捧子把招投标工作打死有点不太合适。

为什么会出现低质低价中标?(低价中标没什么不好,只是不能低质低价)

一是采购需求不明确

采购人制订采购需求没有进行充分市场调研。虽然招标不能指定品牌,但是技术指标、参数、服务标准等是可以明确,也是应该明确的。

如果采购需求不明确,投标人只会以次充好。例如你想买一台空调8000元,没有对相关指标进行详细描述,有的投标人会投1 P的空调,有的会投1.5P的空调,说不定还会有人用翻新机来投标。

因此,制订科学、完整、明确的采购需求是防止低质低价中标的前提。

二是评分办法不科学

在综合评分法下,评分因素没有细化、量化,评审委员会专家根本不知道你想要哪种产品,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评分。

同时,由于在商务、技术评审中没有体现出优质产品的优势,最后大家只能去拼价格了。

三是履约验收不严格

采购人重视招标过程,但是却不重视合同的签订,以及履约验收。必须要按招投标文件签订合同,明确质量验收标准,不符合标准就不能通过验收,不能付款。

最低评标价法是以投标人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为前提,才来比较投标价。

如果达不到招标文件提出采购质量、数量、服务等要求,是不可能进入到最后定标环节的。

如果存在恶意低价中标,低质低价中标情况,必须要用合同履约来限制中标者,你敢投标报价就要按合同来做,必要时,耽误时间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最后采购人收不场。


财务意识流


他们不是说,卖汽车不挣钱,但是后期的维修挣钱啊!

在不合理的压价下,产品很难保证质量,这是必然,对方不可能赔钱给你做,总的想办法赚出来。

记得多年前一个在工地盖楼房的老乡说,老板每天晚上发动人们去抽钢筋,多少根抽一根,按一定比例抽[捂脸]当然这种肯定是奸商,因为房地产利润那会儿还是很高的。



服装新零售之火玫瑰


那证明该项目的操作就是抓大放小。目的节省甲方该年度总费用。为该操作的项目提高项目预算金额,从而获取高利润。如果多个项目的招标时间是上半年,还有使甲方下半年为了完成全年的预算规划,做出突击花钱的举措。(此类项目监管不会太严谨,操作空间更大)


间条点猛料


对于很多项目现在都在实行公开招标,很显然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看哪家企业的实力雄厚,更是节约开支的重要途径,招标方当然喜欢这种方式,而企业则面临很多困境,竞争的企业多了,价格自然就被压到最低了,这个时候利润就很微薄了,如果经营的过程中成本控制的不好,还有可能出现亏损。

既然如此,赚不了多少钱,那为啥都还打破了头要做呢?

其实,企业不是铁板一块,也有自己的想法,非正常情况下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会想尽一切办法压低成本,能赚多少是多少。

一是为了企业延续生存考虑,即便是能有个人工费用,企业还能持续存活着,说不定哪天有个机会钱就来了;

二是更多的企业做项目指标是为了打出品牌,假如这个项目是形象工程,在政府招标中做出品牌哪怕不赚钱,为了以后的生存会打下基础,日后因为品牌效应可以在其他的项目上赢得利润,如果不做出自己的品牌,就永远突破不了,别人也不会找你,生存就彻底没戏了。

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形下,政府的招标项目尤为抢手,在利润非常低的情形下,大家都愿意去做,我觉得主要就是上面所说的两点,当然了对于成熟型的企业来说,标的价格压的太低一般是不会参与的,本身企业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需要再做这样的铺垫。


春意萌生


国企才搞招标,民企都是用熟的人,民企学国企招标时就是想赖帐,用低质了。国企是肉不好分,故玩招标,玩的是程序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