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龐統不分伯仲,卻因一件事產生爭執,事實證明龐統是對的

劉備手下,有兩位超一流軍師,即諸葛亮和龐統,二人都堪稱天下奇才,眨眨眼就能想出對策。龐統比諸葛亮年長兩歲,但他的出身和長相,與諸葛亮相差不少,從而導致龐統求職與此碰壁。據說,龐統其貌不揚,說難聽點,就是比較醜,看起來不像有才之人,加上口不擇言,不懂得低調,容易得罪人,只在東吳做過小官(功曹),滿腹才華無處施展。


諸葛亮就不一樣了,雖然隱居在臥龍崗,卻知道如何更好地包裝和宣傳,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那般牛人,逐漸小有名氣。隱士高人司馬徽,從不以貌取人,在跟龐統聊天之後,給出如此評價:“南州士之冠冕,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認為南州所有人才裡面,沒有一個比得上龐統。


諸葛亮與龐統不分伯仲,卻因一件事產生爭執,事實證明龐統是對的


當曹操、孫權越來越強大時,劉備卻落魄不堪,求賢若渴的他,做夢都想得到牛人相助,到處拜訪高人,希望能瞎貓碰上死耗子。功夫不負有心人,也許劉備的誠心感動上天,遇見了為他指點迷津的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司馬徽早已看淡名利,拒絕出山幫劉備打天下,卻給他推薦了在臥龍崗種地的諸葛亮。


除此之外,司馬徽還說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劉備激動壞了,對司馬徽的言語沒有絲毫懷疑,備上厚禮三顧茅廬,放低劉皇叔的姿態,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懇求他幫自己一把,甚至不惜跪下,並喊出“匡扶漢室”的誓言,諸葛亮見劉備如此誠懇,於情於理都必須輔佐他。


從此以後,諸葛亮成為劉備不可或缺的軍師,第一份工作就比龐統好太多,而此時的龐統還在打醬油。中學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即流傳千古的《隆中對》,諸葛亮以縝密的思維和邏輯,替劉備制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他告訴劉備:你現在實力很弱,既比不上握有百萬大軍的曹操,也比不上繼承祖業的孫權,跟他們倆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唯有避其鋒芒。


諸葛亮與龐統不分伯仲,卻因一件事產生爭執,事實證明龐統是對的


劉備聽後,心裡哇涼哇涼的,隨後諸葛亮話鋒一轉,說了一番讓劉備信心倍增的話:雖然暫時不能與曹操、孫權搶地盤,但可以打荊州和益州的主意。荊州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優越,而劉表能力有限,早晚會把荊州丟掉。益州的劉璋和張魯都很昏庸,不足為慮,只要拿下荊、益二州,然後以此為根據地,興復漢室指日可待。


往後的日子裡,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按照計劃一步步進行,荊州和益州皆收入囊中。另外,在諸葛亮的推薦下,劉備還得到了龐統,甭提多高興了,心想:如果司馬徽所言不虛,龍鳳都為我所用,天下必將會是我劉備的。為表示對龐統的重視,劉備給他安排的職位與諸葛亮相當,行軍作戰都帶著龐統。


諸葛亮與龐統不分伯仲,卻因一件事產生爭執,事實證明龐統是對的


佔領荊州是諸葛亮的功勞,而拿下益州過程中,龐統功不可沒,可以說兩人不分伯仲。俗話說,英雄識英雄,身為頂級謀士,諸葛亮和龐統多數情況下的觀點都相同,卻在因一件事產生爭執,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後來事實證明龐統是對的,而諸葛亮是錯的,那就是圍繞荊州的問題。


諸葛亮認為,荊州非常重要,無論如何一定不能丟失。但是,在龐統看來,荊州沒有諸葛亮說的那麼重要,反而是一個累贅,不如暫時主動捨棄,龐統的原話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仔細想一想,龐統的話很有道理和遠見,畢竟劉備只佔有荊州一部分,並非全部。


諸葛亮與龐統不分伯仲,卻因一件事產生爭執,事實證明龐統是對的


假如暫時捨棄這一部分,讓曹操和孫權去爭奪,必定會削弱他們的實力,而劉備可以坐山觀虎頭,瞅準最有利時機,再殺個回馬槍,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後來所發生的事情證明,龐統眼光確實很獨到,因不肯放棄,結果不但損失了關羽這位猛將和數萬蜀軍,荊州也沒能保住。其實,丟失荊州不能完全怪關羽,換成誰都守不住,諸葛亮親自坐鎮都不一定行。


諸葛亮與龐統不分伯仲,卻因一件事產生爭執,事實證明龐統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