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學期必讀《聲律啟蒙》學校需要背誦,感覺孩子讀不懂,內容不理解,為什麼要背?

大同育兒


最新小編在專欄《從零開始學文言文》中,正在翻譯《聲律啟蒙》,先獻醜一段《聲律啟蒙·一東·沿對革》的翻譯:

沿對革,異對同。

沿襲對革新,

互異對相同。

白叟對黃童。

頭髮花白的老人對嘴邊發黃的孩童。

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

江邊清風對海上薄霧,

放牧的兒童對釣魚的老翁。

顏巷陋,阮途窮。

顏回住的是十分簡陋的巷子,

阮籍走的是沒有出口的小道。

冀北對遼東。

冀州以北對遼河以東

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

池子裡的洗腳水。

門外頭的逆向風。

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

梁武帝在同泰寺裡講述經文研討佛法,

漢高祖在未央宮中擺置酒席宴請群臣。

塵慮縈心,懶撫七絃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鍊青銅。

俗念纏心,懶得碰七絃琴;

白髮滿頭,怕再看百鍊鏡。


回答題主的問題

內容不瞭解,可以查詢網上翻譯,畢竟方法總比困難多。

但實際上很多出版社出版的《聲律啟蒙》是沒有全文翻譯的,部分字詞的註釋也很簡單。當然,這些版本的《聲律啟蒙》的教育目的並非讓學生理解意思用——主要是認字記詞、學音熟韻,畢竟它是啟蒙教育類圖書。孩子不理解意思,為什麼要背誦?對大多數沒有深入研究過古詩文的讀者來說,認為是不科學的教育方式——事實並非如此。

舉幾個很現實的例子,大家做個類比就明白了。

例子一、很多學生,在沒有接觸英語之前,先在輔導班裡學習了英語音標;

例子二、在學習乘法運算前,直接先背誦乘法口訣;

例子三、很多小學之前的孩子,堅持背誦唐詩宋詞;

例子四、學化學的同學,很早就開始背誦化學元素週期表。

知識是有一定的延遲性的,尤其是對於低年級學生,在往後才能顯示出這些知識的意義。

一年級背誦聲律啟蒙是最佳時期

在最新的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小學一年級已經出現了《論語》了。

這時候很多孩子還尚在認字階段,認知和智力發展方面,還不能夠達到更高年紀的學生那樣的“理解性記憶”。所以如果過於追求理解字詞句的意思,造成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學習內容超過孩子的認知能力範圍,適得其反罷了。

認字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讀和寫——大家可以想一想,一篇文章,從閱讀到背誦得過多少遍?所以老師如此的安排,本身的目的就不是“理解”,而只是希望孩子認字會讀。

舉個例子,很對孩子在幼兒班都不會認字時,就會背誦《憫農》這首詩,可是問孩子這首詩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卻搖頭表示不懂了。然而,幾年後在小學二年級時候會正式再學一遍,這時候您覺得孩子還會不懂“粒粒皆辛苦”這句詩的意思嗎?

總結:

知識並不是需要立刻就見效的,尤其是啟蒙教育類的圖書。只是它的教育效果有一定的延遲性,這種延遲性表現在當下孩子的閱歷和認知不夠,而往後當孩子經歷過一些事情和更加高深的知識之後,其教育的意義才慢慢彰顯出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前天學了那麼多知識,在後天有的就可以發揮無限大的作用,有的卻變得毫無作用。同時,不同的孩子,對這些知識的繼承性也不一樣。

所以,一年級背誦《聲律啟蒙》,小編認為是再合適不過了。


玖抒教育


我兒子幼兒園大班開始我就讓他背 《聲律啟蒙》、《弟子規》、《小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現在二年級,《弟子規》、《小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全部背熟並理解,《聲律啟蒙》背了一半,剛開始孩子有些吃力,非常不喜歡,但背會的多了就有成就感了,也就不排斥,甚至會主動背,寫作文或者出去旅遊都會不由自主冒出幾句詩詞,日常行為更是句句弟子規。


哭泣的魚222


你好,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發表一下我自己的見解,純屬個人意見,有不同看法或觀點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首先,我們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具有天然的音樂性;音節分割明確而齊整,抑揚起伏,節奏清晰,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誦。並且古詩詞除了音樂性,它還內容健康,對仗工整,容易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提高祖國漢文化的認同感 。這種長期的積累背誦,還有助於培養語感。而語感的形成對於他以後在理解語言文字篇章的含義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

其次,小孩子從小進行古代詩詞的背誦,不是為了理解,更不是為了考試,而是一種啟蒙,語言的啟蒙,語感的啟蒙,這是一種內在的語文素養。作為家長的,不要強迫孩子來讀,而在有意無意思之中,不斷的進行滲透,讓孩子來進行背誦。比如,在車上,去商場,公園裡等等所有的場景下,都可引導孩子來記憶。時間久了,自然就記住了。

第三,多背誦古詩文,對於孩子的個修養的提升也是有很大作用。不要認為孩子小,修養以後再培養也不遲。腹有詩書氣自華,顏值不夠,讀書來湊,從小養成習慣,長大之後他會更愛讀書,一定比別人高一個層次境界,一定會成為一個內外兼修,有素質有教養有內涵的人才。當他看到湖光山色,鳥兒飛翔時,他會情不自禁的吟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賽,好多鳥呀!當他在戈壁上看到日落時,會吟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隻會說,我去,全是沙!

總之,小孩子背誦經典,不要求理解意思,也不是為考試而背誦,重要的是培養他語文核心素養,為把他培養成為一個有內涵,有修養,有知識,有高尚情操的人打基礎。


啟航語文


《聲律啟蒙》這本書,它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節奏響亮、聲調和諧、用語簡練易懂,讓兒童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於經典而言,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必經過時間的淘洗、實踐的打磨。《聲律啟蒙》為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著,上承明代司守謙的《訓蒙駢句》,下啟李漁(號笠翁)的《笠翁對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蒙學實踐,被證明是對兒童聲律啟蒙的不二之選,這一點毋庸置疑。
1、增加詞彙量,文中出現大量的同義近義詞、反義詞,舉個簡單的例子,“翁”的同義詞,讀過的知道“叟”,我們都知道“皓”是指的白色,可是“皤”呢?又有幾個人知道?反正我幾十歲的人,在沒讀聲律啟蒙之前是不知道的。我從書中挑選了一些詞,單獨看起來更加直觀一些,例如:來去、來往、密稀、貧富、塞通、沿革、異同、明暗、淡濃、仁義、陋窮、叟翁、暮晨、栽種、社稷、家邦;還有疊詞,天浩浩、日融融、鶯恰恰、雁雍雍;風淡淡,月濃濃;秋雨瀟瀟、春風嫋嫋;魚圉圉,鳥喈喈、山岌岌、水淙淙等等。許多生活中根本不會出現的詞彙,通過誦讀無形提升詞彙量。
2、提升理解能力,通過了解每個詞字、每句話的意思,給今後古文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3、提高寫作能力,巫山洗雨,下雨用“洗”生動別緻,讓孩子接觸多種多樣的修飾手法,原來下雨還可以這樣寫。山用“嵯峨”我們都常見,但花用“灼爍”;草用“蒙茸” ;竹用“扶疏”來形容。忍不住感嘆以前語文真是白學了!
4、增強人文知識,涵蓋很多歷史典故。“禹、舜”都是誰?“羲、農”又都是誰?“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又都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繡虎對雕龍”,“繡虎”是指繡的老虎圖案嗎?“雕龍”是雕刻出的龍嗎?都不是,指的卻是兩個歷史人物,多麼有趣!揹著揹著,還拓展出大量歷史知識,受益匪淺。
5、鍛鍊記憶力,記憶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多記多背對鍛鍊孩子記憶力大有好處。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機械記憶是記憶力訓練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邱爸爸說


《聲律啟蒙》是古代蒙學讀物,是古代給低齡階段兒童學習的讀物,為作近體詩打基礎的讀物。我們現代的老師也不太懂。如果只是讓孩子們讀一讀,背一背,會培養一點對韻律的敏感,但是意義不大。

《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它按近體詩所循平水韻三十平聲韻部編成,每個韻部有三段韻文, 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以及十一字對,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虛實應對。我們學習《聲律啟蒙》要用吟誦的方式來讀,要學習平仄,練習對對子,記韻部,識典故,明意象,因為《聲律啟蒙》是為作詩做準備的蒙學讀物。

學習《聲律啟蒙》要吟誦

如果用朗讀的話,由於沒有遵循它的特點,無論情感多麼飽滿,無論怎樣變化方法,都沒有韻律感。

吟誦是中國傳統讀書法,是有旋律的,根據《聲律啟蒙》的格律而吟誦。吟誦遵循它本身平仄的特點而產生長短不同的聲音,琅琅上口,極富音韻之美。

學習《聲律啟蒙》要記韻部:

《平水韻》是唐宋時期的雅言文讀系統,自隋唐開始,直到今天,作古詩詞都是用這個系統。《平水韻》分為五卷本,是將“平、上、去、入”分開的,但平聲字太多,就分為兩本“上平、下平”。其中平聲30韻(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加起來是一百零六個韻,所以叫一百零六平水韻。《平水韻》承載了唐詩宋詞的聲韻與詩味,對學習研究創作唐詩宋詞有重要的意義。

如果近體詩是一座房子,平仄格律就是它的基本框架。

學習《聲律啟蒙》要學平仄

一二聲平三四仄 ,入聲歸仄很奇特。

普通話中一二聲為平聲,三四為仄聲,入聲屬於仄聲。

學習《聲律啟蒙》要訓練對對子

一字對:雲對雨,雪對風。

擴展訓練:雲對?雪對? 烏雲對?

兩字對: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嶺北對江東。

擴展訓練:來對去,鳥對蟲,北對東。

三字對:三尺劍,六鈞弓,

擴展訓練:劍對弓,寶劍對?

五字對:人間清暑殿對天上廣寒宮。

擴展訓練:人間對天上,清暑殿對廣寒宮

七字對:兩岸曉煙楊柳綠對滿園春雨杏花紅。

拓展訓練:曉煙對春雨,楊柳對杏花,綠對紅,綠對?

十一字對: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對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拓展訓練:風霜對煙雨 客對翁……

注:訓練對對子,要從一字對訓練開始,然後向兩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子對延展,擴展一類的對子,比如顏色類,樹木類,天氣現象類等等。

學習《聲律啟蒙》要學歷史典故

舉例典故:顏巷陋 

顏回,字子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樸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了。些許田產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於陋巷。“一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見《論語·雍也》)

吃得不好,住得不好,給別人每天愁死了,顏回仍然不改其樂,這裡的樂不是一般的快樂,而是聞道的快樂,顏回可以做到三月不違仁,三個月“工夫”不斷,三個月一直守護內心的那種溫暖。

如果顏子長壽,必然是傳儒家道統的人。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日:“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顏回死的時候,孔夫子哭了,說:「天喪予!天喪予!」老天爺你不想讓我活了。這可是我的接班人啊,因為顏回是仁這方面體會得最充分的人,有體仁工夫的才是真正的儒者。

學習《聲律啟蒙》要學例詩

例如押一東的例詩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大橘子侃古詩


談談個人看法。有些東西孩子確實不理解,讀不懂。但是,熟練誦讀有很大好處。能夠鍛鍊,培養孩子腦力,提高智力。培養孩子的品行。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聲律啟蒙》是有關詩詞韻律,對仗等方面知識的文章。雖然我們的孩子可能不會去作詩寫詞,但是一定是要讀詩詞的,瞭解詩詞方面的一些知識有利於孩子的學習。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就讓孩子讀幾首詩詞,或讀《論語》,《詩經》,《三字經》,《弟子規》等等。裡邊有很多字孩子是不認識的,孩子也不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孩子們也很愛讀。家長這樣做,我想首先是讓孩子多認識一些字,這些國學經典,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喜歡讀,以此來認字,為以後孩子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其次,用這些經典,培養孩子的品行人格,孩子終究會長大,最終會理解的。為孩子的成長,將來更好的走上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縱觀社會,從古到今很多名人賢士,以至現在的偉人無不從小深受國學經典的薰陶,才有如此成就。所以,要求孩子從小誦讀經典,有百利而無一害。


小橋流水1004


《聲律啟蒙》和《三字經》《百家姓》一樣,都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優秀的經典啟蒙讀物。

小孩子讀背這些經典啟蒙讀物是有很大好處的。中國古代教育非常重視誦讀,通過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古人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誦讀,除了加強記憶,還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自己體會含義,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當然,孩子如果不瞭解含義,機械地死記硬背,既枯燥無味,又記憶困難。家長不妨帶著孩子先簡單瞭解一下內容,指導一下背誦方法,孩子背起來就會容易得多。

從去年開始,中央電視臺新開辦了一個傳統文化欄目叫《經典詠流傳》。裡面就是一些名星歌星對經典詩詞通過譜曲演唱的方式,來傳承經典文化。裡面就有《聲律啟蒙》的演唱,孩子應該會喜歡。


詩意南山


漢語是聲調語言。以詩詞為代表的漢語言文學傳統向來以文氣為魂,以聲律為體,講求語言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要體現出美感。受過基本語文教育的成人都會被古詩詞精煉的用詞所表達的優美意蘊打動,但人們往往忽略一點:詩詞獨特的聲律美對人的感染力是天生的、自然的、沒有門檻,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最容易接受,懂不懂其中的含義,倒在其次。

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在造型藝術則為濃淡、疏密、陰陽、向背相配稱,在詩、樂、舞諸時間藝術則為高低、長短、疾徐相呼應。詩歌詩歌,詩是歌的最高形式,歌的基本特點是韻律,也就是節奏,詩不需要樂器的襯托,光憑語言就把這一點發揮到極致。

這就是誦讀的意義所在。


北方榴蓮君


我想這可能是出於從小培養孩子的語文基礎在做積澱吧,因為小孩子還沒有受到更多外部環境影響下,學習能力是最好培養的,一旦受外部性因素誤導後,再去糾正錯誤就很麻煩的。

這也就是我一直堅信的啟蒙教育大於任何教育的道理所在!!!


人在做,天在看


一年級學《聲律啟蒙》,拔苗助長啊!太過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