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但为何最终被朱元璋窃取了明朝天下呢?

甘文飞


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也好,是王无忌也好,跟朱元璋有一毛钱关系吗?

朱元璋又不是明教徒。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里写道:“其后朱元璋虽起异心,迭施奸谋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国号不得不称一个‘明’字。”

这只是小说家言,千万不要当成历史。


(张无忌)

“明教”又称“摩尼教”,是在波斯创立一个外国宗教。摩尼教的最高神叫“楚尔凡”中国人称为“明尊”、“明王”。

摩尼教在唐代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的佛教和道教教义影响,改称为“明教”。

明教教规很严格,不许食荤,不得杀生、饮酒。所以明教又有个名称叫“吃菜魔教”,当然,这是统治阶级对明教的蔑称。

明教组织严密,教内等级分明,渐渐成为一个民间的半军事化的宗教。

唐宋以来,不少明教领袖率领教众,发动了一些起义,但普遍规模不大。

北宋方腊起义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一次,但最后也被统治者扑灭。


(明教)

方腊败亡后,北宋严令禁止明教的活动。而明教采取改头换面的办法,换了不少名称,继续秘密传播。

元朝末年,韩山童发动起义。

明史专家吴晗在《明教与大明帝国》中认为,韩山童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自称“小明王”,所以他们的起义军多为明教教众。

作为韩林儿部下的朱元璋,用阴谋诡计杀掉韩林儿,自已取而代之。

为了拉笼人心,便以“明”为国号,表示他继承的是小明王的基业,自己就是“明王”的化身,有利于自己得到更多的拥护。


所以《倚天屠龙记》也把朱元璋当成了明教的一名中级干部。

可是朱元璋是明教徒的观点早已被人质疑过。

不管是《元史》还是《鸿猷录》、《名山藏》等书中,全部都只记载韩山童父子是白莲教众,根本没有说他们是明教徒。

吴晗坚持认为韩山童父子是明教的,是因为他一起认为大明趄国号来自明教。

朱元璋当过和尚,他肯定知道佛教也有“明王”这个概念。在佛经中,“明王”是指密宗佛母“孔雀明王”。


而朱元璋他的“大明”国号来自《大阿弥陀经》,寓意是新的光明世界即将到来。

朱元璋并非明教徒,韩林儿出身明教也没有任何历史记载。

朱元璋的明朝和明教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为朱元璋打下天下的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通通不是明教徒。

虽然张无忌是个虚构人物,讨论他和朱元璋没有多大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考证,证明朱元璋和明教的关系。

朱元璋既非明教中人,又何来从明教手上骗取领导权之说?


朱元璋称帝后,知道一些民间宗教对统治的危害,所以对白莲教等邪教一律取缔,任何敢以白莲教、明教等宗教名义传播教义,聚众作乱的:

“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如果朱元璋是明教出身,那他就是叛教的叛徒,总该有人记录下朱元璋叛徒的嘴脸。

可是明清两朝,有无数骂朱元璋的,就是没有人骂他是明教叛徒的。

可见他与明教根本没有交集。

所以说,张元忌当教主也好,李无忌当教主也好,朱元璋都是要坚决将他们消灭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张无忌被赵敏算计了。

话说张无忌带着赵敏来到濠洲朱元璋地盘视察工作,酒过三巡,朱元璋跟张无忌汇报,小明王韩林儿勾结鞑子,里应外合倒反本教。张无忌惊道:“韩兄弟忠诚仁义,焉有此事?快带他进来,待我亲自问他……”一言未毕,突然头晕,霎时间天昏地黑,不知人事。待得醒转,只觉手脚上都已绑上了粗重的绳索,望出来黑漆一团,他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幸好感到一个柔软的身子靠在胸前,原来赵敏和他缚在一起,只是兀自未醒。一凝思间,已知朱元璋起了歹心,多半他料想明教日后成事,张无忌顺理成章要做皇帝,是以在酒中下了极烈的迷药,设计暗害。张无忌微一运气,但觉胸腹间一无异状,功力未失,心下暗暗冷笑:“这些绳索想要绑住我,却也没这么容易,此刻敏妹未醒,不忙便走。待得天明,在诸教众之前揭破他的奸谋。”当下静静养神。

其实这里有老大蹊跷。张无忌是当世少有的毒药学专家和药理学专家,就连华山派掌门鲜于通独门配制的极其隐蔽威力极大的金蚕蛊毒都伤不了他,区区一个制毒门外汉朱元璋用了极烈的迷药,就能把张无忌迷的人事不省?要知道毒药越是极烈,张无忌越能察觉,他又不是傻逼,明知是毒药还要喝啊。退一步讲,即使张无忌毫无城府,江湖经验不足,没有提防狡猾奸诈的朱元璋,赵敏可是玩脑子高手,她身为明教死对头汝阳王的女儿、王保保的妹妹,深入敌营,怎会轻易中招?因此答案只有一个,想让张无忌卸任明教教主并非只有朱元璋一人,还有赵敏的功劳。

那么赵敏为啥不想让张无忌当教主?因为张无忌领导的明教是赵敏家族的死敌。赵敏父亲汝阳王权倾朝野,唯一强劲的敌人就是明教。为了搞垮明教,他先派成昆混入少林寺,挑起六大派和明教火并,坐收渔人之利,眼看大功告成,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张无忌,不仅救了明教,还让明教和六大派交好,为了防止武林势力团结在一起共抗蒙元,赵敏亲自出手将六大派囚禁于万安寺,六大派被张无忌救出后,赵敏意识到只要控制了张无忌这个明教的灵魂人物,就能控制明教,因此对张无忌极尽拉拢之能事,但是张无忌不为所动,一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让赵敏彻底死了心。为了让明教再次四分五裂,赵敏和朱元璋定了一个计,演了一出戏,达成一协议,就是让张无忌卸任明教教主。

张无忌是明教教主,在明教教义中就是明王下凡、弥勒佛转世,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他在蝴蝶谷大会教众,焚火烧香,宣告各地并起,共抗元朝,诸路教众务当相互呼应,累得元军疲于奔命,那便大事可成。群豪白衣如雪,一个个走到张无忌面前躬身行礼,昂首而出,再不回顾。张无忌想起如许大好男儿,行将鲜血洒遍中原大地,忍不住热泪盈眶。赵敏为给父兄去一强敌,首要任务就是把张无忌教主之位夺了。只要张无忌不当教主,明教马上就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内斗之中,到时候汝阳王各个击破,明教难成大事。

那么朱元璋为啥要和赵敏勾结在一起破坏明教一片大好的抗元形势呢。因为他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他就想当明教教主,为此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小明王韩林儿。事实也如赵敏所料,张无忌卸任明教教主之后,继任者杨逍年老德薄,教内人人不服,明教再次分裂,最大的两支力量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决战,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元气大伤。如果此时汝阳王和王保保能够抓住机会大举进攻,朱元璋就玩完了。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张无忌卸任教主之后不久,汝阳王就被假投降的明教田丰、王士诚部重金雇请峨眉派高手刺杀。王保保为了继承父亲的遗留势力和各路军阀大打出手,而且受到了元顺帝猜忌,派遣太子对他专门防备。朱元璋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拿下张士诚,并派徐达常遇春一路北上攻陷大都,王保保回天乏术,只好追随元顺帝一起跑到塞北,大明王朝建立了。

参考书目:《倚天屠龙记》


唐风宋月


这其实很必然的结果,因为金庸先生的小说大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而这样的历史背景,就给了他一个框架,内容可以改,结局你是改不了的。

比如襄阳城注定是守不住的,而朱元璋是必须要当皇帝的,不然金庸就是颠倒历史,那么其小说依据历史的那种代入感也就没有了。

所以,小说里朱元璋最终成为明教之主,夺取天下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张无忌,他其实也不适合去坐那个天下之主的位置。

张无忌毫无政治野心:

众所周知,张无忌是明教教主,也是“反元红巾军”的幕后大BOSS,若元朝被推翻,手握雄兵,一统武林的张无忌必然会成为建立新王朝的九五至尊。

但最终却被一介小卒朱元璋夺了权,这样的结果难免令人不解,难道武艺天下无敌张无忌怕了朱元璋不成??

其实不然,在张无忌的眼里,朱元璋只不过是一具会走路的尸体,但凡张无忌动了杀心,顷刻之间便可取走朱元璋的性命。

张无忌之所以放任朱元璋在明教内部发展其各人势力,是因为张无忌毫无政治野心,所以他对朱元璋的不轨行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换句话来说,朱元璋完全是在张无忌的默许之下去“谋朝篡位”的。

张无忌生性优柔寡断,多愁善感,而且过于沉溺女儿情长的生活,张无忌的初恋是周芷若,他之所以又爱上赵敏,完全是因为赵敏的性格与张无忌截然相反。

当张无忌针对某事举棋不定时,赵敏能够第一时间代替张无忌做出决断,像张无忌这种依赖于女人作决定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呢?

比如张无忌带领明教三大法王前往武当山救急时,青翼蝠王为了加快脚程,决定动用武力去抢几匹好马,婆婆妈妈的张无忌认为抢劫是缺乏道德的行为,一再劝说青翼蝠王不要这样作。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武当派正处于危及存亡之际,可张无忌却为了抢几匹马这种小事而犹豫不决,可见虽然张无忌豪气干云、武功盖世,却不是一个当领袖的材料。

毫无政治野心的张无忌所渴望的生活并不是权倾天下,而是曾经和其父张翠山,其母殷素素,义父谢逊一起居住在冰火岛的日子,那段时光是张无忌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张无忌从未想过要去做一个毫无自由可言的皇帝,因为在张无忌的眼中,锦绣山河就如同马粪一般廉价。

张无忌的心愿已了:

张无忌是一个传统的侠客,他的人物性格与郭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无忌最大的愿望是驱逐异族,还汉人一个相对能够安居乐业的国家,因此张无忌没有去刺杀朱元璋、徐达等人。

因为张无忌知道,一旦杀了朱元璋,反元的农民军将会四分五裂,蒙古大军将会获得喘息的机会,一旦起义失败,最终受苦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小说里张无忌曾这样说道:

“朱元璋这厮忘恩负义,那也罢了。徐常二位大哥与我何等交情,但为了一己富贵,竟也会叛我。他三人身系义军重任,我若去几掌杀了,只怕义军便要瓦解冰消。我张无忌原本不图名位

既然朱元璋有能力领导人民抗击元朝,那么自己又何必去节外生枝呢?

张无忌早已计划好了退路:

辞去明教教主之为的张无忌,怀抱着赵敏、周芷若两为绝世美人游山玩水,隐居江湖,如神仙眷侣一般享受人间的逍遥之乐。 难道张无忌不怕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会斩草除根吗?

其实张无忌一早便计划好了退路,赵敏是汝阳王之女,在蒙古国的地位非同寻常,张无忌在退居二线之后便和赵敏、周芷若一同去了大漠,由赵敏的哥哥王保保严密保护着。

张无忌虽然没有政治方面的野心,但并不等于张无忌是一个没脑子的家伙,他在登上明教教主的宝座时,便已经开始计划如何功成身退了,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朱元璋是整部《倚天屠龙记》中最大的赢家。

但在我看来,张无忌才是最成功的人,他为父报仇、统一武林、借朱元璋之手抗击元朝,最后抱得美人归,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做皇帝虽然好,但怎比的过作神仙逍遥?


白话历史君


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但是最终为何被朱元璋窃取天下了呢?

首先,金庸大师写的是武侠小说,并非是真实的历史,他写的《倚天屠龙记》是以元末农民起义为历史背景的。而起义军是以刘福通和韩林儿的“红巾军”为主力。而这“红巾军”是以“白莲教”的名义造反的。

金庸大师肯定研究过这个“白莲教”,其实就是由明教改变而来。明教自北宋年间,教主方腊造反失败以后,多数教众受到镇压,自教主方腊以下,都被杀了。侥幸活下来的只好蜇伏下来,慢慢的恢复实力。

后来起事怕再遭镇压,于是只好以“白莲教”,“红枪会”的名义发展势力。所以,金庸把“红巾军”当成“明教”,其实也没有错。

但是,武侠小说也不能改变真正的历史,张无忌原型可能就是韩林儿,金庸大师最终也只有写张无忌退隐,把江山让给朱元璋。

其次,张无忌虽然身负“绝世武功”,即“九阳神功”,但是他的能力,智谋,包括他的心计,注定当不了皇帝。

第三,想当初,张无忌也是因缘际会,仗义出手,拯救明教于水火,俘获了明教所有人的心。尤其是他的侠义情怀,亲民作风,让明教的“五旗”都被他折服了,而“五旗”是明教的中坚力量。再加上张无忌的存在,从明教分出去的“天鹰教”又能重新回归,这让明教又有了重新崛起的机会。所以张无忌当时是让所有明教教众拥护的唯一人选,其他人都不行。

但是,张无忌从小到大,生活在冰火岛,武当山,蝴蝶谷,后来又被“雪岭双姝”之一的朱九真所骗,他追求的只是“置地十亩,老婆孩子热坑头”的那种平凡生活。就是因为人品太好,长得又帅得过分,到处都“桃花运”不断,让他不胜其扰!

所以,朱元璋设计,以“韩林儿勾结元廷,密谋造反”,让徐达,常遇春也同意“杀了这个小贼”。张无忌在幕后听倒了,就已经心灰意冷。后来索性“让贤”,带了赵敏归隐大漠,让朱元璋想“斩草除根”却是无能为力。


南雷霆峰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主角张无忌是明教教主,一心以推翻元朝、光复汉家河山为己任。当时天下各路反元义军,都归明教统属,当元朝被推翻后,理应由教主张无忌来做皇帝,然而最终登上皇位的却是朱元璋,而他只是明教下属各路义军其中一路的领袖,主持指挥淮泗军务而已。

为什么张无忌最终没有称帝呢?且听居士我慢慢分析。

第一个原因是创作上的:金庸先生对历史颇有研究,他的小说往往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虽是虚构,但不可违背真实历史的走势。

在历史中,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是汉人的英雄,所以《倚天屠龙记》的结局只能是朱元璋登基称帝。而张无忌只是金庸虚构出来的人物,所以他不可能做皇帝。

张无忌的原型之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韩林儿。朱元璋本是韩林儿之父——韩山童的下属,韩山童当年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最终兵败身亡,他的儿子韩林儿随母亲逃往武安。元至正十五年,刘福通等人在亳州立韩林儿为帝,称为小明王。不过此时的韩林儿并无兵权,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而已。

后来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雄厚,他在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回应天府,船经过瓜洲时,韩林儿坐的船很蹊跷地沉入了江中,他因此被淹死了。有人认为,这是朱元璋所设下的计谋。

韩林儿死后一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平定中原,元顺帝逃至北方,朱元璋很自然地登基称帝了。

因为韩林儿是张无忌的一个原型,所以在三联版《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用一箭双雕之计同时解决了张无忌与韩林儿的威胁。

朱元璋设计诬陷韩林儿叛变投敌,说他妄图与元军里通外合,并将他抓了起来。然后朱元璋在张无忌的酒中下了迷药,将张无忌关在一个屋子里。

朱元璋故意在张无忌隔壁与徐达、常遇春讨论韩林儿叛变之事,并故意不提韩林儿的名字。徐达与常遇春以为说的是韩林儿,便主张悄悄杀死他。张无忌在隔壁听了,却以为他们在说自己。

张无忌本与徐达、常遇春有极深的交情,见他二人也要杀自己,不免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如果杀了朱元璋、徐达与常遇春,反元义军必将土崩瓦解,张无忌以大局为重,便悄悄离开了,并将明教教主之位让与杨逍,从此与赵敏隐居起来。书中写道:

张无忌倒抽一口凉气,当下运起神功,崩开身上绑缚的绳索,抱着赵敏悄悄越墙而出。他靠在墙上,不禁百感交集:“朱元璋这厮忘恩负义,那也罢了。徐常二位大哥与我何等交情,但为了一己富贵,竟也会叛我。他三人身系义军重任,我若去几掌杀了,只怕义军便要瓦解冰消。我张无忌原本不图名位,徐大哥,常大哥,你们可把我忒也看得小了。”沉思半晌,带同赵敏,悄然而去。

金庸先生的小说从不违背历史的走势。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所以红花会不可能反清成功,袁承志一身神功却不能成功刺杀皇太极、崇祯,郭靖再厉害最终也守不住襄阳城,陈近南领导天地会反清复明也必然走向失败。

第二个原因是,张无忌并不适合当皇帝,他太过心慈手软。

自古能夺得皇帝之位者,必然是杀伐果决之人,杀起人来毫不心慈手软。比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两位兄弟,囚禁了父亲,才当上皇帝,但后世依然认为他是明君、贤君。

但张无忌不是这样,他在金庸诸多主角中是最优柔寡断的人,哪怕别人想杀他,他也总能在第一时间原谅对方。因此杨逍、范遥等人虽然奉他为教主,却一直嫌他做事婆婆妈妈,不够狠毒果断。像这样的人,又怎能登上皇帝之位?就算他最终登基,也做不好皇帝。

况且张无忌还陷于儿女情长之中,他一心要娶明教的对头汝阳王之女赵敏为妻,从大局来看对于推翻元朝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会引起人心浮动,军心不稳。假如张无忌是朱元璋这样野心勃勃之人,一定会抛弃赵敏,娶周芷若为妻,联合峨眉共击元朝。张无忌心地仁慈,可以在江湖上招揽人心,却难以同朱元璋这样的政治家争夺天下,所以他最终败于朱元璋之手。

第三个原因是,张无忌虽然是明教教主,义军名义上的领袖,但并没有任何兵权。

明教统领着天下反元义军,但是教权与兵权是分离的。明教高层只负责教务,参与江湖之事,却并不管理实际军务。而军务是由各路义军的首领负责。在新修版《倚天屠龙记》中,杨逍解释过明教的这一制度:

杨逍道:“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他简略解释:“明教义军在各地起事,杀官造反,闹得蒙元手足无措,战阵有成有败,他们既不向总坛禀报,总坛也管不着他们。应天府这支红巾军,素来自行其是,声势壮盛,总坛不能杀了他们的首领,也不能以明教教规予以羁縻约束,只能任其自然。但决不能任由他们来争教主之位,由他们来指挥明教。”

久而久之,明教高层对于各路义军就失去了制约能力,各路反元义军只是名义上属于明教而已。

而且张无忌一直陷于江湖争斗,后来又在赵敏与周芷若两大美女之间周旋,根本没有管过军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对于反元义军来说,张无忌只是个吉祥物而已,就算张无忌神威赫赫,武功超俗,在万安寺救下六大门派,在屠狮大会上打败三渡伏魔圈,那又如何?这些事跟反元义军一点关系都没有,真正领导他们打胜仗的是朱元璋,他们熟悉、信任、敬仰的也是朱元璋。

就算朱元璋让张无忌当皇帝,朱元璋手下那些将领也不会服他,因为他们还想着跟随朱元璋升官发财呢。同时张无忌也不熟悉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如何指挥他们打仗呢?最终兵权还是牢牢地握在朱元璋手中。

所以,张无忌不可能当皇帝。既是因为金庸不能违背历史,同时也因为张无忌不具备当皇帝的能力。这个皇帝只能让朱元璋来做。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


估计题主看的《倚天屠龙记》多了,久而久之,就当成历史了。

明教给了朱元璋什么帮助,或许有那么点,但张无忌是什么人物,估计朱元璋听了都会蒙圈。

何来朱元璋窃取了明朝天下?人家是一点一点打出来的。好吧;朱元璋先参加红巾军,后灭张士诚、明玉珍等人,最后灭掉陈友谅,最最后,建国后赶走元朝。这都是朱元璋自己一点一点打下来的,跟明教、张无忌毛线呀。


小说就是小说,不要拿着小说来契合历史。


过去即历史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第一百零二期:“倚天屠龙记篇”之《张无忌让位之谜》

张无忌被朱元璋窃取了天下,这当然只是对《倚天屠龙记》中故事的猜测。小说中朱元璋得益于明教教众的辅助,在明教起兵反元的起义中最终功成名就,登上帝位,并以明教教名为国号,建立了“大明”。然而朱元璋开始只是明教凤阳分坛的一个坛主,按道理来说,明教的起义军,权归教主,推翻元朝之后建立的政权,登上帝位的应该是教主张无忌,朱元璋为何却能反登大宝,实际上,张无忌被窃取的只是军权,并不是最终的天下。


张无忌为何要让权给朱元璋呢,其实在小说中,金庸先生是已经给出答案的。不过结合小说的一些人物性格,羽菱君认为这里面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张无忌被贪图权力的朱元璋给设计了。

张无忌对明教的贡献之大,是毫无疑问的。当年六大派围攻光明顶要不是他的横空出世,指出成昆阴谋,明教早已被连根拔起,惨遭灭教。他的武功盖世与对明教的大恩,让明教上下一众归心,进而被推为教主,让原本四分五裂的明教重新凝聚,从而促使抗元大业蓬勃发展。后来又是张无忌消除了明教与武林各派的隔阂,整合了中原武林的力量,形成了一个抗元的统一战线,让汉人的复国大业进入高潮。

不过随着抗元起义的形势一片大好,明教起义军中的领兵将领就难免会出现异志之人,朱元璋就是这些人当中的其中一位。红巾军捷报连连,身在濠州城成为一方领袖的朱元璋声名赫赫,手下徐达、常遇春等个个虎将,大有席卷天下之心,横扫六合之志。然而朱元璋作为明教教下的一名分坛坛主,即使有不世之功,自己千辛万苦带领弟兄出生入死取得的胜利果实也会落到另一个人的手上,这个人便是此时的明教教主张无忌。换谁谁都会心有不甘,特别是朱元璋这种寡义之人,本来就不想有人分享他胜利的果实,更不要说拱手送给他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只有通过夺权把军队私有化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于是在他的设计下,红巾军的名义首领韩林儿被灌上通敌卖国的罪名,等待教主张无忌驾临濠州城。张无忌跟赵敏到达濠州之后,他瞒过徐达和常遇春两名与张无忌情深义重的心腹大将,用蒙汗药酒把张无忌毒晕,他知道张无忌功力深厚,很快就能醒来,待张无忌醒来之时,他又故意让张无忌听到他与徐达和常遇春的一番下手的对话。

对话中其实是商量如何处置韩林儿的,但朱元璋故意用“小贼”来代称韩林儿,让张无忌以为小贼指的就是他,误以为连徐达和常遇春也要杀自己,而朱元璋则念及恩情不敢叛变。朱元璋知道张无忌素以复国大业为重,此时军中对他叛变,为了大业肯定会舍弃自己名利,以全大局。

张无忌果然中计,他误以为徐达常遇春等明教兄弟为了个人荣华富贵,已经叛变,当下心灰意冷,但为了让抗元的起义大业能够成功,顾全大局,在国家大义面前,张无忌不计个人得失,决定成全朱元璋。他连夜离开濠州城,并修了一封书信,把教主之位让给杨逍,证明自己并没有贪恋教主甚至是皇帝之位。杨逍这时候毕竟已是老朽,随着朱元璋杀掉韩林儿,势力坐大,自然不能与之相争了。


小说中这一段写的很明确:这一切皆是朱元璋暗中安排,要激得张无忌心灰意懒,自行引退。 朱元璋一来惮忌张无忌神勇,二来他是本教教主,众所敬服, 要说杀他,究是不敢,纵然成事,倘若万一泄漏,后果大是堪虞。他料张无忌素以复国大事为重,对徐常二人只是情若 兄弟,只要这番话给他听在耳中,定会悄然而去。果然一切皆如所料,张无忌武功当世无敌,说到机变计谋,与朱元璋可差得太远,终于堕入这一代枭雄奸谋之中。张无忌虽然从来不想要做甚么皇帝,但此后每当想起徐常二人的寡恩少义, 终身不免郁郁。

论武功朱元璋知道张无忌天下无敌,但论阴谋,张无忌在他面前只不过是小子一个,通过这一箭双雕的设计,朱元璋在不损自己声誉的情况下踏着韩林儿和张无忌顺利夺权,为他的帝王之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张无忌本来就不是贪图富贵和权力之人,他的人物性格也注定他成就不了大事,事实上他也只是让大事开始而已。

张无忌能成为明教教主,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在里面,系万千教任于一身,很多并不是他所愿的。小说中的张无忌,性格上懦弱,优柔寡断,事事以为他人为先,其实就是一个好人。这样一个好人跟朱元璋那种心狠手辣,处处阴谋善变的奸诈之徒相比,在乱世之中,注定是成不了大事的,在奸谋权术上他也斗不过人家。

而且张无忌从来就没有想过当皇帝,他不是贪恋权力贪图富贵之人。他的人生目标,刚开始除了报仇,到最后希望复国,恢复汉室江山,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在安定了他的义父金毛狮王谢逊之后,最重要的是,也是他最希望的是他能跟赵敏,最理想的是几个妹妹,周芷若、小昭、殷离都能跟他一辈子,白头偕老。什么王权富贵,什么武功天下第一,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镜花水月,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有因为这些泛起过涟漪。


还有朱元璋成为皇帝,完全是靠自己的双手拼搏而来的,张无忌留给他的只是一个基业。因为按小说,张无忌退隐的时候他二十二岁,对照年份是在1359年。而在八年后的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这就是说,当时张无忌让给朱元璋的只是明教起义军的领导权,还不是胜利的果实,就更不要谈是被朱元璋窃取了天下了。假如朱元璋自己没有能力,当时的抗元大业很可能会毁在他的手中也不一定。

张无忌从接任教主到让权退隐,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他对复国大业的力量确实有整合之功,但推翻元朝的统治,实际上并不是他的功劳。简单的说就是张无忌只是让起事得以开始,而朱元璋却是让起事最终成功,朱元璋实际上并没有剽窃张无忌的帝位。事实上,张无忌让位的也是杨逍,并没有把教主之位给朱元璋。



第三个原因就是小说毕竟是以明朝的建立为历史背景的,作者金庸先生必然要尊重历史。

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是个十分尊重历史的大家,他本身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历史上,朱元璋的红巾军可能真的与摩尼教有些瓜葛,但朱元璋并不是摩尼教教徒,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一步步打下的,虽然他在位后期,诛杀功臣,落下不好名声,但他也是为了他的孙子朱允文继位后的统治消除隐患。小说中大概也是因他后期的声名,才把他刻画成寡恩少义的阴谋家,但却不能更改他的结局,毕竟他就是历史上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

张无忌虽然是小说主角,一生际遇奇异,但也不能违背历史把他写成建立政权的王者,这也就注定了他的结局是不可能登上帝位的,毕竟他不同于原本就是以大理皇帝为原型创作的段誉,金老必然要尊重历史。



因此,张无忌在金庸先生的安排下中了朱元璋的诡计,早早的把权力让出,退隐江湖,最终成全了朱元璋成为一代开国君王。而他带着赵敏,甚至可能还有周芷若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小日子。而且安排张无忌退隐的时间也刚刚好,假如写他到起义胜利推翻了元朝,因不恋权力才将帝位相让,那便是另一种意义了,那样就相当于是违背历史了,金老如此安排,可谓精心。

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反而大肆打击明教,对教中立下大功的兄弟尽起杀戮。常遇春因病早死,但徐达等人最终也不免于难。明教在朝廷毁灭性的打击之下,只能潜入地下,教众分化为数支继续生存,其中一支继承明教教义,发展成为后来的“日月神教”,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前期回顾:

第一百零一期《少林玄字辈高手武学修为的探究》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这是金庸老先生写的小说,又不是真的历史


小白suqian


在历史上并没有朱元璋窃取明朝天下这回事情,朱元璋将朝代定为大明是因为明教这种说法更是扯淡,那只是金庸老先生写的故事,当不得真。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张无忌”这号人的原型,他原名叫韩林儿,被称为小明王,但是他不属于明教,其父起家靠的是白莲教,而朱元璋确实也跟过小明王一段时间,让水杯为大家道来这里面的乾坤所在。

在元末时,韩山童作为白莲教教主,到处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招人造反,但在一场战争中韩山童去世,他的旧属们就找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将他立为白莲教的新教主,尊称为小明王,让韩林儿带着他们继续征战天下。造反还不算完,当时韩林儿的部下们扬言要夺回属于汉人的天下,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国号还叫大宋,年号起为龙凤。

在当时朱元璋已经带起了一支十分强大的起义军队了,但是朱元璋乞丐出身,带兵打朝廷没有名分,他就奉韩林儿为主,好让自己的造反师出有名,扬言替天行道,跟小明王各取所需。不过朱元璋跟韩林儿没多久,韩林儿就去世了,这跟朱元璋肯定拖不了关系,虽然史册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猜也能猜到是被朱元璋给弄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元璋窃取了张无忌的原型韩林儿的天下也扯得上那么一丢丢关系,不过关系不大,朱元璋只是借了个名头而已,天下还是朱元璋自己打下来的。

至于金庸小说里面《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是如何窃取天下的呢?有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对张无忌的性格有所了解,这个人面对周芷若和赵敏的感情都可以婆婆妈妈的,何谈天下。在《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就是利用张无忌优柔寡断的特点,令张无忌自己选择带着赵敏去过了神仙眷侣的生活,而将明教教主的位置传给了扬逍。


水杯喝历史


因为小编你被金庸误导了,历史上朱元璋是雄才伟略的开国帝王,张无忌是个空气!!!你难道要张无忌杀了朱元璋自己称帝么?来个明太祖张无忌么?金庸小说很好看,但也就是个看个热闹,把金庸小说当现实,那你就完了!!!!一天到晚不用工作,有美女相配,碰到看不惯的事想杀就杀,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做地下判官,社会早乱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