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有的恐惧,本质上是不是都是对死亡的恐惧?你怎么看?

舞夜心动--灵魂的主宰者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的恐惧确实是跟死亡有关,恐惧死后的未知,还有不舍。

假如我不在,我的母亲怎么办,她受委屈了找谁倾诉,谁能做她的肩膀,等她慢慢变老后谁会把她照顾好,当她生活困苦为财米油盐发愁的时候谁给她一分一毫,她生病了谁会在旁边贴身照顾。

假如我不在,我的两个弟弟怎么办,他们还没有独自生存能力,假如我不在,母亲管不住他们,他们会不会更调皮,更不爱吃饭,更贪玩,可能会败坏家里,天天玩游戏不学习,不去上学,长大之后可能会一无是处,会堕落,害怕他们会潦倒一生。

假如我不在,我的孩子会缺乏母爱没有母亲的关怀她会不会性格变坏,会不会天天邋邋遢遢,她那么小就那么爱美没人指导怎么行,假如她有后妈了,她会不会吃不好,她那么爱吃,会不会受委屈,她那么倔强会吃亏的。她会不会连基本都生理问题都不懂,她那么爱面子被嘲笑了会很难过的。

还有我老公,他那么傻,假如我不在,他会很难过的。他会吃亏的,如果遇到厉害的人他就只能当奴隶的份了。

我婆婆,她那么善良那么勤快,我不能让她一个人承担着所有的家务,还得带孩子,善良的她还容易被人利用被人坑,我得和她一起承担一起抗战。

还有我其他的亲人,我外祖母101岁高龄了,从小那么疼我,什么好的都要留给我,失去我她会很受打击的,外公外婆,我舅舅我姨,奶奶姑姑等那些疼我护我的亲人我舍不得。

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诉说小秘密,一起吃美食一起逛街,相互帮忙,有那么多欢声笑语,那么多互助,那么多分享,那么多美好。

我恐惧,恐惧未知,恐惧失去亲情,爱情,友情,我不舍。

我文采不好,可能我表达的不好,见笑了,谢谢。



团圆团团


我坚决不同意人类所有的恐惧,本质上都是对死亡的恐惧。

明确一点,现在活着的人在将来的某一时间点都会离开这个世界。

死亡既是必然的,那你又何来恐惧。

我喜欢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天国在你们心中》关于死亡的一句话:

“害怕死亡的人,正是由于死亡在他们想象中死亡是空虚和黑暗,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真正的生命。”


只要你会出生你就会死亡,这是必经的,是个凡人都逃不掉的。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上,教育专家一定要加上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句:

“人固有一死,或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同样的,我也可以说:

“有些人活着却想死了,有些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来这世间一早就注定要寻找自己的意义,

要不然又怎样证明你我匆匆来过。


这世间要好好的活着不能说成为一句空话,

更不能是一句自我欺瞒的谎言。

生命是如此短暂,又无可代替的存在。


在北京卫视的《生命缘》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生命的奇迹,更多的却是不舍。

一位名叫杨讯的二胎母亲对生命的眷恋和渴望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她患有极其严重的黑色素瘤,它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

分别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还有四期各个期限的生存率,分别为94% 44% 36% 4.6%。

但杨讯被检查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个阶段了。


你说她对死亡有恐惧吗?

我想一定会有。

母亲的本性,是保护,是关爱。

老天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

但作为一个二胎母亲最恐惧的事是她根本没有一点点办法陪她那可爱的两个小天使一起成长。

其中有一个片段实在让我潸然泪下,是杨讯在和她的小女孩聊天的时候。


杨讯说:“人都会有死亡的那一天想我你就看看天上的星星给月亮婆婆说一声,然后我就告诉我了。”


也许是还是年纪太小,小女孩不懂什么叫做死亡的意义。

但是看见妈妈边讲这段话一边默默地泪流,小孩也突然哭了出来。

轻轻的靠在杨讯的肩膀上说妈妈我不想让你走。


放开手,挥别对死亡的恐惧才能更加畅意的面对人生。

对于生死的态度,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在临近长眠的前夕,拒绝弟子厚葬自己的请求,简单下葬。


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将伴我长眠。

这是怎样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

天地并流,物我一体。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


在古代,受人尊敬的人一般要厚葬。

如果不用厚葬,尸体很容易被小虫子咬到。

弟子对庄子诉说了这样的担心。

庄子却有不一样的解读。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庄子的夫人去世,庄子却在一边唱歌。

哪怕在今天,在逝者旁边唱激烈的歌是特别不合时宜的行为,更何况是在礼数严格教化的古代。

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违背世俗了。

一起来吊唁的惠子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相伴一生的妻子,为什么要用欢声乐语去告别自己最爱的人呢?

先贤的庄子告诉了我们他对生死独到的理解。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

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

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生死的规律就好像四季一样轮转,生于斯,归于斯。

稀松平常就好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


席慕蓉曾经说过:“表面上日子是一天一天的过去了,而在夜晚冰冷的梦境,从此一次次重演把我拉进了最黑暗最无助的深渊。”


可见恐惧并不是由死亡带来的,是行尸走肉的生活,是无意义的活着带来的一成不变,死气沉沉。

这样的活着和在尘土里长眠,又有什么分别?


最后的最后你亲爱的你一定要明白,

你拥有的只有你自己,也只剩你自己。


钊筠


人的一生是充满恐惧的一生!

小婴儿刚出生就是恐惧的,否则小婴儿为啥一出生就哭,而不是笑。

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恐惧的是和母亲的分离,哪怕只是短暂的分离。

上学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恐惧更多,作业做得不好,考试考得不好,都是恐惧的根源。

上大学时恐惧专业选得不好,就业难,前途未卜。

成家立业后,家庭的生活,孩子的养育也会让人恐惧,毕竟这个是人生的大工程。

到了中年,父母及家人的健康,孩子的升学,甚或可能失业都让人恐惧。

随着年纪的增长,健康可能每况愈下,指不定哪天就挂了,可父母还在,孩子未成家,这也让人恐惧。

远的不说,就今年的新冠病毒,不恐惧的人怕不多吧。

还有中风后的行动不便,老年痴呆的各种后遗症,哪样不让人恐惧。

人哪,真经历过这诸多的恐惧,死亡真的不能称之为恐惧。人们恐惧的死亡,其实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后很多的放不下,如父母,孩子,债务等。把这些都放下,就不会恐惧死亡,而是觉得那是一种解脱!

佛家认为人是不生不灭的,死亡不过是肉体这件衣服要不成了,需要重新换一件。所以本质上来讲,对死亡的恐惧,其是只是诸多恐惧中的一种而已。

如果人能有慈悲心,多做善事,多孝顺父母,当心灵平和安逸时,恐惧会减少许多。

一切随缘……



云水禅心一小草


我同意你的观点。

1.就恐惧这种情绪而言,恐惧在特定的场合下等同于害怕、不确定、未知、担心、焦虑、损失等等。小到一件事情的担忧,大到生老病死。其核心和本质是由此导致的最坏的结果,死亡。

2.死亡,有两用形式:一是身体(肉体)的消亡、生命的终结;二是,意识(思想)的消亡、决心的消亡等等。无论以上两种哪种形式的“死亡”,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和期望发展到的程度。

3.只有经历或亲历“死亡”的人,对其才有更切肤的感受,比如更加恐惧或更加释然。我们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群体,每个种类,每个物种,每个星球,每个意识等等这个范畴还可以无限扩大,“生命”都有终结的一天。

理解“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观念转化很重要。既然“死亡”是必然,何必恐惧。不畏生命的短暂,更应重视“生命”的质量,或者更加乐观积极的享受“生命”的过程。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怎么克制,遇到挫折的时候怎么解决。方为上策。


成都阿林哥


人类所有的恐惧,本质上是不是都是对死亡的恐惧?

不是的,最起码不完全是。

怕死是人的天性,是本能。恐惧的时刻人人都会有,但不是人人都对死亡有恐惧心理。有的人还真是不怕死,这不是喊口号,而是大有人在。还有的人巴不得自己早点死去,这也不是胡扯。当你遭受到惨酷的折磨时;当你重病缠身生不如死的时候,你会奢望和祈求死亡。所以说所有的恐惧本质上不是都是对死亡的恐惧。

担心死亡人人都会担心,但面对死亡不是人人都会恐惧,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题目的答案是否定的。

恐惧不等同于害怕,恐惧的心理是刻骨铭心的,恐惧不是死亡,而是死亡前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和折磨,是生前的威胁。


明天129877371


大部分人是恐惧死亡的,但是其实都不是恐惧死亡本身。

1、恐惧死亡的瞬间。一口气从有到无需要经历很多痛苦的感受,比如疼痛、呼吸困难…想想多恐怖,所以想自杀的人总想找个不太痛苦的方式,不信你去搜索引擎搜搜。

2、恐惧身边的挚爱如果没有自己的保护会受到伤害,所以好多活腻歪的人还没去死,比如我自己。哈哈,开玩笑。

最后,那些真有勇气放弃生命的人,我觉得大多数是一时冲动,阴差阳错,情绪到位了,行动跟上了。要不就是信了什么邪教,企图死后发达。

珍惜生命,远离邪教!善哉善哉!


小炖肉


关于人害怕死亡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大自然创造人类之始就赋予了人类这个本性,贪生怕死是为继人类这个物种存在的动力,人类若没有了这种贪生怕死先天本性,那么,人类这个物种早已不存在了。为什么会不存在呢?很多原因,如若不怕死,则必然被比人类强大的掠食动物所消灭,若不贪生怕死,人们在面对生活上的各种艰难痛苦的的时候都会选择死亡。

第二种说法是,归根结底还是跟文化有关,参考下印度与尼泊尔人的生死观,尼泊尔火化场上,那些死者的亲人在死者火化前绝不会痛哭流涕,表情十分平静,因为他们相信,死与生是平等的,死亡只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连孩子们都会毫无畏惧的在火化台甚至死者身边玩耍嬉戏,从不担心会沾染到不祥,同样的情景在印度的恒河边也能看到,而这些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印度与尼泊尔都有许多自我折磨的苦行者,而中国人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文化不同,生死观自然不同。因此认为并不是所有人类想到死亡都会伤心害怕,会伤心害怕的,必然是“准备工作“没做好。

第三种说法,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会不安,死亡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我们害怕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太多的死亡证明了别离的苦寂,死亡会夺取一切看似鲜活的,热烈的,富有活力的生命, 还让追寻的所有事物都失去了意义,它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它会夺去人的信仰,而人必须依赖信仰才感到踏实,有意义。


大胆小妖1


【蕗蕗老师说】

我认为人类所有的恐惧,本质上来源于“未知”,确切地说是“不确定性”。

你会害怕行走在鳄鱼池上方的独木桥,表面上看你的恐惧似乎来源于可能到来的疼痛、受伤、甚至死亡,但是本质上恐惧来源于一系列不确定性,不确定自己哪一步可能会掉落,掉落之后会不会遭到攻击,假如遭到攻击了会不会丧命,而假如把独木桥换成金门大桥,你肯定不会害怕,因为不确定性消失了,你知道自己不可能掉落。

同理,对黑暗的恐惧也不是因为黑暗可能会导致你受到伤害,而是对于黑暗中存在物的不确定性,在白天戴上眼罩也不会感到恐惧,因为你已经确定过周围的空间都有什么存在。看恐怖片时最恐惧的时刻永远不是怪物撕咬或是怨灵出现的片段,而是你知道马上会有恐怖的画面但是却又不知道究竟会出现什么。


蕗蕗老师


人类的恐惧本质?好吧,这是个好大的问题。

窃以为,是对未知的恐惧。

如果,人类能清晰的了解死亡,而又明确的知道肉体死亡的不可避免,在死亡到来之前安排好一切再从容赴死——还会恐惧吗?所以说,人类的恐惧来自未知。因为不知道产生恐惧。

老赵说过“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样的寿终正寝,相信谁也不会恐惧[呲牙]。人类害怕的是走向死亡过程中经历未知的痛苦和磨难。

所以,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

所以,有个信仰很重要……


龙弟爱生活


其实,最恐怖的不是死亡,而是面对死亡恐惧的恐惧,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死亡恐惧可以看作是恐惧之根本,之源头。按照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法“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对死亡的恐惧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具摧毁性的。“奥古斯丁也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中国人认识生死的态度,传统文化中儒、道、佛都有不同的解释。儒家对于生死的态度,可以一句概括:“未知生,焉知死。”佛家的态度,正好反过来:“未知死,焉知生。”而道家的态度,就是“以死生为一条。”生与死无论怎样,都是自然过程,是这个生生不息世界存在的规律,没有死,哪有生,没有生,哪有死。吐故纳新,新桃换旧符,自然才能保持发展。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正确地看待生与死,更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现在我们对死亡的恐惧,通常不仅仅指当事人面对死亡的恐惧,还有旁观者的态度,比如亲人、朋友、或陌生人要死了,我很恐惧。也就是说,本质上不是这个死本身有多恐惧,而是你对它的态度决定了这个事情恐惧与否。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死亡,珍惜今世,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