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了,小区规模多大是最佳治理防控点?


疫情来了,小区规模多大是最佳治理防控点?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之际,有一篇记者采写的稿子,就是武汉有一个小区没有一例新冠肺炎感染者。采访记者也对这个小区的治理进行了一番探讨和赞许。因本人研究城市居民小区已经多年,进入该文章详细阅读后,发现该小区的规模不过是区区104户。

2月21日,湖北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亚波表示,关于小区村庄的封闭管理,全市现有7148个小区,其中有物业小区是3159个,老旧小区、开放式小区还有3989个。实现全面封闭管理的难度非常大,但是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疫情来了,小区规模多大是最佳治理防控点?

从此次武汉疫情发生的众多新闻梳理中发现,虽然各级各部门反复强调要做到“应收尽收”,而“应收尽收”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做到社会居住单元的无死角排查。但武汉在前期乃至中期,人们发现,这一情况并不如人意,其中本人观察到,无法达到无死角排查的原因之一就是排查人员主要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疲于奔命。

很多人不知道,城市街道办事处下面有众多社区,而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又有众多居民小区。就本人所在地(云南省红河州)来看,一个社区居委会中的工作人员不过六、七人,当然省会城市可能会多一些。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社区下面有50个小区,那么这个社区的人口数量会是多少呢?


疫情来了,小区规模多大是最佳治理防控点?

事实上,这个数据谁也无法回答清楚,很多人可能会说,以一个小区(如上例中的小区户数是104户)中的户数乘以50不就出来了吗?事实上完全错了,上例中,乘出来的数字不过就是5000多户,就是以5000多户6000户来计算,要让社区的那么很少的几人人去做到无死角排查,那也是很费力的事,何况还会受到其它很多方面的制约如有的小区因为害怕社区工作人员到处走动排查沾有病毒而排斥社区人员进入小区排查。但是事实上,一个社区的户数是远远不止这些的,因为小区的居住规模并不是固定的,而且我们国家目前也没有小区规模的标准,那就更没有小区规模的控制标准了。从新闻报道中搜索,有的一个居民小区,其实就是城市住宅项目,它的规模是非常大的,有的上千户,有的数千户,更有的达到上万户,有报道的更有超过2万户的超大型住宅项目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大型、超大型的住宅项目呢?其实就是建设单位或者地方政府只过重注重项目规模或者GDP规模,也就是很多地方推崇的“上大项目,大上项目”的结果。在这种只注重经济总量,却不顾项目交付后后期的社会治理的长期性难度来,这样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最典型的就是此次武汉疫情中社区、城市居民小区等基础工作中,一些最基本的数据、人员情况无法及时、准确掌握。


疫情来了,小区规模多大是最佳治理防控点?

那么,从有利于居民小区长期治理、有效治理、和谐运行的角度来看,城市居民小区的规模应当把握在多大规模为最佳呢?这个目前尚无定论。但是目前需要做的恐怕就是对于居民小区规模标准的制定和划分。为此,本人在2018年7月,就根据城市居民小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居民小区规模划分标准的建议,那就是《我定了 “居民小区规模划分标准”六类七档建议,你认同吗?》,发表在了头条号“锐眼说小区”的文章列表里,只可惜是,可能这个建议标准太超前,或者说跟人们热议中的居民小区里,与自己的生活关联度远远没有与物业公司的关联度高,阅读数只有区区的不足400。

疫情来了,小区规模多大是最佳治理防控点?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城市居民小区的综合性,或者叫体系性治理,在疫情过后相信在众多居民小区热心人士、有远见的业主委员会的建议和推动下,在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将会提上一个重要的日程上来。那么,就请大家根据自己所居住小区的实际情况,讨论并热议一下,居民小区的规模究竟控制在多大规模为合适呢?


疫情来了,小区规模多大是最佳治理防控点?

云南开远101大厦,住商混合,住宅448户,本人认为规模适中。

备注,《我定了 “居民小区规模划分标准”六类七档建议,你认同吗?》一文,在“锐眼说小区”的文章列表里,有兴趣的朋友们,请关注后,到文章列表里找了看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