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两条路线三观法"

要入书法之门,临帖是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但是,我们有一些书法爱好者,只顾低头临帖,不知临帖之前和之后的反复读帖(碑)。如果不善于读帖(碑),纵使临帖终身,也只得皮毛,窥不到书法的妙道。

苏东坡有"好书不厌百回读"之句,我想把它改为"名碑(帖)不厌百回读"。读帖(碑),为什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百回读"呢?

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画家,有一次,他到荆州看到了南朝梁张僧繇的壁画,不以为然地说道:"定是浪得虚名。"第二天又去观看,不觉点头认可:"犹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再去观赏时,不禁赞叹说道:"名下无虚士。"于是,坐下来仔细赏玩,一时走近察看,一时远处端详,一时站着观赏,一时卧着玩味,越看越妙,直到拿来铺盖在壁画下住下来了,一连十多天都舍不得离去。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阎立本像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呢?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阎立本在第一次观看张僧繇的画作时,只是通过视觉对画作的外部形态进行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形成初步的印象,这个印象还比较肤浅,因此得出"定是浪得虚名"的判断;当第二次观看画作时,由于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和分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看出了疏体线描一些门道,觉得还是不错的,不觉点头认可,认为"犹是近代佳手";当第三次观赏画作时,他心定神安,静心观赏,由表及里地观赏其笔墨风格、用笔习惯、变化特点,进而觉得一种"气韵"隐藏于笔墨之间,虽无形,却实在,进而发现壁画"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其精妙处不可言说,因此有"名下无虚士"的评价。阎立本三次观赏,三次不同的感叹,便是对张僧繇画作认识不断深入的反映,从而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历史上著名的碑帖,都是包含微妙难察的细节、丰富复杂的内容,对它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反复地观察,深入地思考,不断地分析、综合、比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不断升华,不断飞跃,才能挖掘出一本碑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读碑读帖(碑)呢?

笔者在此特公开吾王氏家传的读帖(碑)"两条路线":一是技术性读帖(碑),二是艺术性读帖(碑)。

一、所谓"技术性读帖(碑)",就是着眼于考察碑帖的"技法",如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技法。

技术性读帖(碑)可用"三观法":微观看细节,中观看单字,宏观看整体。

微观看细节:起笔处看其是露锋还是藏锋,运笔过程要看清顿挫轻重,驻笔处是回锋还是空回抑或是挫笔,转折处要看清方笔还是圆笔,笔画连接处是连还是断。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中观看单字:单字的各部分关系要看清疏密和停匀,字的整体要看清正侧和大小,要看字的笔墨神采,领悟字的精神气势。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宏观看整体:要比较字距与行距,认清各字的位置摆布,搞清一个字与上下左右字之间的关系,注意落款钤印部位是否妥当,知晓章法布局的匠心和重点。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二、"艺术性读帖(碑)",就是注重欣赏碑帖的"美",感受碑帖之意趣和作者之情怀。

关于"艺术性读帖(碑)",吾也有"三观法":一是观其形而想其像;二是观其态而品其味,三是观其趣而味其道。

观其形而想其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单字或字组转化为艺术形象,感受其美。如读王珣《伯远帖》,"远"字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似海上帆船,长风劲鼓;"游"字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似雪地滑橇,前冲后仰;"不"字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似月中嫦娥,长歌舞袖。再如,《书谱》的"殊"字,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仿佛一男一女在跳交际舞。这些字象,皆各有妙态。

观其态而品其味:感受碑帖的风格和审美趣味,有点诸葛亮"观其大略"的味道,也有点像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还以《伯远帖》为例,感受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整体上俊逸流畅,飘逸,劲健灵动,似乎信手写来,显示了晋人的风流、晋人的韵味。而颜真卿《家庙碑》,笔力雄健,结体茂密,《虚舟题跋》中说:"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用彝鼎,不可逼视。"可谓得其味。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颜真卿《家庙碑》

观其趣而味其道:从碑帖中感受书家的意趣、传达的精神、修为的境界等。例如,我们读弘一法师成熟期的书法作品时,会为其新开辟的"碑帖融合"之路而惊叹,为其"僧人书法"的独特面目而景仰,浑如弘一法师的修为一样,进入了无碍、圆融的境界,无碑无帖、无连无断、无长无短、随顺圆觉,以神遇而非目视。端庄清澈、平易近人,却又遥不可及;慈祥和蔼、而又令人无端的敬畏。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

经过"两条路线三观法"的长期训练和浸淫,不愁得不到书法的妙谛。

经典碑帖有许多特征,而丰富性,一定是其不可缺少的特征,给后人以广阔的解读空间。例如,王羲之的书法,给后世书法家以丰厚的滋养: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李邕得其豪挺之气,颜、柳得其庄毅之操,旭、素得其超逸之兴,陆、徐得其恭俭之体,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衄之法,赵孟得其温雅之态。(摘自项穆《书法雅言》)这些书法家虽然学宗王羲之一家书法,却会演变成多种的体貌,没有不是随着本人个性与爱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来的。

名帖不厌百回读——谈读帖的

王羲之像

正是经典碑帖具有丰富性的特点,故此赖读,经得起"百回读"。更何况,人的认识也是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呢:少年读帖(碑),如隙中窥月;中年读帖(碑),如庭中望月;老年读帖(碑),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书法学习,犹如武术练功,不可间断,故有日课之说。然今人活动范围大,东奔西走的,未必能日日带着笔墨纸砚。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张旭光先生都告诫我们:有时间,就临帖;没时间,就读帖。方便,就临帖;不方便,就读帖。无论如何,法帖是要日日在身边的。读帖和临帖一样重要,切不可忽视。因成七绝《读帖》一首,作为本篇的结尾:

旧帖还须百回读,一回读罢一回新。

若能读写相推进,妙道诗心笔底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