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是《中國民族體育》拍攝組拍攝的又一個少數民族。畲族主要居住在中國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和福建、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區。1999年5月13日至15日,我們在上杭民委相關負責同志的協助下,前往福建省上杭縣的官莊與廬豐兩個畲族鄉的風土人情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拍攝。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閩西畲族村(攝影:馮贛勇)

  畲族自稱“山哈”,意思是住在山裡的客戶。公元7世紀初,畲族先民生息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交界一帶,被稱為“蠻”、“蠻僚”等。也有人認為他們與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淮河與黃河之間的“東夷”中的一支“徐夷”有一定的淵源。而被廣大畲族人認可的傳說是,畲族的祖籍在中國廣東潮州的鳳凰山。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烏飯節祭祀(攝影:馮贛勇)

  畲族的“畲”字,含有“燒荒種田”的意思。它蘊涵著畲族人民“四處遷徙、刀耕火種的歷史和生活的艱辛。著名的史詩《高皇歌》敘述了畲族的起源和遷徙的經過。畲族人民在千百年勞動生活的發展歷史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民族傳統文化,而多姿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更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打醮祭祀之一(攝影:馮贛勇)

 畲族的傳統節日是每年的“三月三”的“烏飯節”以及“封龍節”等。在福建上杭的官莊畲族鄉,每年都要選擇在農曆四月十五日舉行隆重的“封龍節”。相傳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給畲山“封龍”。封龍這一天,被當地畲族人稱之為“集福建醮保禾豐收”的祭祀活動異常熱鬧。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打醮祭祀之二(攝影:馮贛勇)

畲族鄉民在本鄉的祠堂或家廟中,先是在民間樂隊的伴奏演唱的音樂中,焚香禱告祭神祭祖;接著全村男女老少手舉大旗敲鑼打鼓地從祭祀堂中出來,圍著稻田走上一大圈,這其間燃放的鞭炮連響成片,震耳欲聾。象徵著國泰民安,人畜興旺,生意興隆,讀書高考名標金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封龍這一天,畲族人還有禁用鐵器,禁挑糞桶的習俗,並且不下地勞動,可見畲族人是多麼重視這個民族傳統節日。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少女(攝影:馮贛勇)

  在封龍節上,畲族鄉民還群聚預定地點或登高舉行賽歌表演。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二重唱等,畲族人也把二重唱稱作“雙條落”。山歌基本是七言一句,歌詞有嚴格的韻腳,男女唱歌最喜愛的是用“假聲”來清唱。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舞獅之一(攝影:馮贛勇)

 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節日或平時的生活勞動中,人們都以歌對話,對答如流。而情歌對唱更是畲族青年尋覓情侶的重要方式之一。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舞獅之二(攝影:馮贛勇)

難怪畲族有“畲家男人要娶親,不會唱歌就別來”的說法。搞對象時要情歌對唱,而定親後更是歌不離口。新郎家迎親的隊伍,從啟程開始,到女方家辦酒席,新郎面臨的難題數也數不清,若非能歌善應者,很難闖過迎親的一道道難關。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舞獅之三(攝影:馮贛勇)

 畲族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開展的十分普及。其中像舞獅、武術等活動自明朝洪武年間開始,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每逢春節和每年的“三月三”烏飯節,畲族鄉民身著自己編織刺繡的服飾,敲鑼擊鼓,燃放鞭炮,歡聚一堂,進行舞獅、武術的比賽。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舞獅之四(攝影:馮贛勇)

世道滄桑生生不息,如今的畲族舞獅、武術運動,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演程式,伴著節奏強勁有力的鑼鼓,造型威武、生動可愛的“雄獅”,在 “大面和尚”與“猴子”的逗引下,做出騰空、撕咬、翻滾、跳躍等動作,表演者之間其默契詼諧;技藝高超的演技妙趣橫生,令人百看不厭。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武術之一(攝影:馮贛勇)

  畲族舞獅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獅子下山、獅猴相會、獅猴戲和尚、獅猴歸山等套路,它是一項融娛樂、健身為一體的民族體育活動。舞獅的表演者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更要有較為高超的表演技巧。表演時多為兩人一組,一頭一尾地構成獅子的身型,身披獅衣下的兩個演員在騰、閃、躍、撲、翻、滾等一系列連貫的動作,都要配合的相當默契,特別是在獅子立起的一刻,往往也是最精彩的瞬間,一人要站在另一人的肩上,這種高難度的動作,如果沒有一方結實的身體和二人力量的協調是很難表演成功的。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武術之二(攝影:馮贛勇)

難怪每當一場舞獅表演完,表演者個個都大汗淋漓,他們用自己獨特的勞動和矯健的身姿為歡慶傳統佳節的畲族鄉民們帶來了巨大的歡樂和美的享受。畲族舞獅除在畲鄉村寨的傳統節日中比賽表演外,也曾多次參加中國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作為表演項目,不僅深受觀眾的喜愛,而且還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武術之三(攝影:馮贛勇)

在風光秀美的畲鄉山寨,畲族鄉民在舞獅的表演中還要穿插著一些武術項目的演練。畲族武術的表演項目很多,畲族人民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將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各種武術項目發揚光大,碩果累累。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現場工作照(攝影:胡曉飛)

畲族武術有拳術、棍術、刀術等門類,重在強身健體,防身護身,功防別具一格,虎虎生威,陽剛之美一覽無遺。拳術以“八法拳”為主,有“三箭搖角”、“十二勁功”、“鐵牛入石”等八個套路,還有“翻門拳”、“六九拳”、“勒步拳”、“五虎下山”等。其中“五虎下山”內容包括“猛虎拜月”、“猛虎獻拳”、“猛虎掏心”、“猛虎打滾”總共108招。打法靈活多變。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愛習武青年(攝影:馮贛勇)

 畲族棍術以“鍾家棒”最具特色,它包括“開武子五棒”、“柳葉子棒”、“七星子五棒”等。鍾家棒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上杭畲、漢起義軍鍾三、鍾子仁訓練義軍所創。這個棒在各門棒派風格、八法的基礎上創造棒法密度,穩、準、快的棒術,打擊敵方,前所未見,畲民為紀念畲族首領鍾三和鍾子仁一代宗師,把它取名為“鍾家棒”。此外,還有連環棍、金龜點水棍、三節棍以及刀術、杷頭勾刀對打等,驚險精彩,令人叫絕。畲族的傳統武術真可稱得上是中國少數民族體育中的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婦女(攝影:馮贛勇)

  畲山的山高水美,養育了幾十萬的畲家兒女。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的藝術寶庫,構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畫卷。在上杭畲鄉的傳統武術中,氣功的表演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由於這項運動在中國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多次獲獎,因此為畲鄉爭得了很大的榮譽。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畲族硬氣功(攝影:馮贛勇)

氣功是中華武術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獨特項目。畲族人民在與大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通過練氣、運氣、練意等練功方法,達到了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效果。官莊畲族鄉民藍昕泉就是一個祖傳三代的練功者。他表演的“肚壓千斤”與“頭頂開花”兩個項目異常精彩,深受畲族鄉民的歡迎。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攝製組與民委同志留影

氣功表演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主要是在欣賞時,給人的視覺衝擊力較強。由於表演者的肉體之身要承受令人不可思議的耐力,因此給人以非常刺激的觀感。實際上,氣功也是一項既科學;但卻要付出長時間的堅苦鍛鍊而成的運動。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恐怕是對氣功等體育活動的最好寫照。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閩西永定土樓(攝影:馮贛勇)

   “肚壓千斤”表演時,表演者背躺在平放著非常鋒利的鋼釘板上,腹上放一塊堅硬的巨石,助手掄起大錘,毫不留情地向大石板砸去,石板斷裂,而人卻安然無恙。“頭頂開花”表演時,表演者頭頂五、六塊建築用紅機磚,通過意念引導的作用,運用丹田之氣的中宮直造法,頭頂百會穴就能出神入化,力擎千斤。此時,他的助手一錘砸下,五、六塊磚頭立刻砸斷,表演者卻完好無損。

民族採風:福建閩西畲族風情錄(圖)

土樓內一角(攝影:馮贛勇)

  畲族的“烏飯節”是畲族人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在上杭廬豐畲族鄉,每到“三月三”,鄉民們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以祭祀緬懷祖先。“烏飯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唐代,畲族的先民、首領雷萬興等人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只得靠吃一種叫“烏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衝出包圍,取得最後勝利。後代為紀念他們才把三月三作為節日。節日期間,畲族鄉民聚集在宗祠家廟中通過舞獅表演、山歌對唱、民族舞蹈等各種娛樂活動來慶祝畲家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盼望著年年五穀豐登,畲家人畜興旺,幸福安康。(圖文:馮贛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