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书法作品中,为什么写柳体的较少?

柳家建军


古今书法大家,学习柳体的一点也不少,但要说他们的书法作品为何不是柳体的风格,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学柳体,写出来的也是柳体,你就成不了一位真正的书法大家了,因为你柳体练的再好,也成不了柳公权,历史上只有一个柳公权。但是,你可以通过学习柳公权、学习颜真卿然后成为你自己,也许会被历史记住你,而不是第二个柳公权。

柳公权《玄秘塔》

师古而不泥古

古今伟大的书家有很多都是值得后世学习的,唐代楷书大家就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颜真卿、徐浩、柳公权等,魏晋时期的还有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等人。柳公权的柳体虽然独具特点,但还没到非学他不可的地步。

而且古人学习书法,取法也很广,不会单独一辈子就学一家的。有些书法家虽然学过柳体,但是后来又学过其他家的字,最后几家融合成一家。在这位书家最终成熟的作品中,有的柳体风格还比较多,有的就很少,主要看这位书家对柳体取法的多少。

苏轼《赤壁赋》

例如苏轼的书法,你很难从中看到柳公权的影子,但苏轼确实又学过柳体的,他的大弟子和好朋友黄庭坚就这样评价过苏轼的字: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

黄庭坚说苏轼喝多了的时候写的字就似柳体,可见苏轼还是学过柳体的,只不过最终苏轼把各家融合入到一起形成了“苏体”。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我们都知道他主要学习的就说二王的书法,但是在晚年的一些作品中,我们也能发现柳体的影子,例如他的楷书代表作《妙严寺记》结体就取法柳体的结构,由扁变得修长。

赵孟頫《妙严寺记》

明代号称“神笔”的王铎,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而王铎早期的楷书学习的就是柳体,在其《拟山园帖》中收录的楷书《延寿寺碑》就是柳体风格的楷书。此碑写得瘦而不枯,紧而不密,劲健中透出淡雅平和的气息,完全掌握了柳书的精髓。无论运笔和结体,均可称得上“神似”,是学柳的代表作。

王铎《延寿寺碑》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他的书法柳体的味道就比相对比较多了,而且启功先生学习柳体,取法对象是柳体体势的劲媚,并不是完全照搬过来的,这从他临摹的柳体《玄秘塔》中就能看出来。

启功《临玄秘塔》

所以不是学习柳体的人少,而是学习柳体不一定非要完全照搬,取法的多少不同而已。古今这些书法家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书法成就,就是因为他师古而不泥古。


翰墨今香


柳体好不好?好,真好,好的呱呱叫!写柳的人少不少?其实也不少,之所以说少,是相比与柳体齐名的颜欧诸家,写柳体的人确实要少很多。成人书法圈子就不说了,大家留意一下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书法展就会发现,一个展览下来,不是写颜就是写欧,尤其以写欧最多,写柳体的几乎是寥寥无几。

  既然柳体与颜欧齐名,这是自古至今的定论,说明与二者相比,柳体是毫不逊色的。一样的地位,人家万人簇拥,万人爱戴,老柳家却备受冷落,这不怪了性了吗?这是为啥呀?

  牡丹、月季、天山雪莲,都是好花,种植牡丹月季的人大有人在,却很少有人种植天山雪莲,为啥?因为牡丹月季种植条件相对简单,容易存活,而天山雪莲种生存条件苛刻,不容易种植。一样东西,好,但是无人问津,一定是获取这样东西的难度高,让人望而却步了。柳体字就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柳体字具体难在哪?



  上面是柳体字的代表作《玄秘塔》,可见笔笔斩钉截铁,字字森严壁垒,无一笔苟且,通篇呈现出冷峻孤傲的气象,一看就不好比划,这就是柳字的特征!

  我们再来看一下欧体:



  相比柳体,欧体的笔画就没那么冷硬,要随和的多,结体也没有柳体那种倔脾气一样的固执感。如果欧体和柳体是两个姑娘的话,前者端庄大方,性格开朗,好相处,后者冷艳独立,性格高傲,难接近,要问大家伙喜欢哪个,都是美女,味道不一样,大家肯定是各有所爱,可要是问愿意娶哪个做老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也就是欧体。因为喜欢是一回事,适不适合拥有又是一回事。学书法就是要把某种字体的写法据为己有,就像娶老婆一样,而要把一样东西据为己有,不但要考虑喜好,更要考虑获取的难度。如果两样东西的美好程度不相上下,而获取难度悬殊,我们自然是选择难度小的那个。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学颜欧多,学柳少的原因。

  老花我其实是个柳粉,在学行书之前曾尝试过写楷书,选帖的时候,欧颜柳赵四家,对柳体一见钟情,然而,下手写了一段时间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写柳体有多难,那真是谁写谁知道!别的不说,就说柳体的横,颜欧的横画起笔都有一个有倾斜角度,很符合人的发力习惯,而柳体起笔几乎没有丝毫倾斜,直上直下硬切出一个刀剁一样的截面,就这一个横起,你练个十天半月根本就写不成样子,写出来的横头多半是翘一个尖,或者一个圆疙瘩。看看自己写的,再看看原贴,你会觉得一横都难成这样,未来简直就是千山万水,算了,不受这份儿罪了,开溜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倒在这样的沮丧之下。

  不过老花当初写柳体没坚持下来倒不是因为给吓死了,而是听了一位老师的指导,说如果练楷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行书打基础的话,完全没必要,可以直接从行书入手,于是放弃了楷书,放弃了柳体。这些都和题目无关,就不多说了。

  综上所述,柳体写的人比较少的原因,我的看法是,字缺乏亲和力,技术难度高,学习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进步,自信心受到打击,最终放弃。其实,我相信古往今来想学柳体的人还是很多的,下手的肯定也不少,只是因为难度高,学习者半途而废的概率要比颜欧诸家高,因此面世的柳体字就少了,造成了柳家院内门徒冷清的局面。



  最后我想说,柳体是好字,希望喜欢柳体的朋友不畏艰辛,坚持把柳体写下去。学的人少,绝不是劣势,物以稀为贵,这其实是一种优势!


花花庄园


楷书有四大家,"颜柳欧赵"。所谓的颜柳欧赵是指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欧阳询欧体、赵孟頫赵体。而柳体指的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大家柳公权的楷书。从书法历史发展来看,自唐代以来,学颜学欧者甚众,尤其清代以及建国后九十年代以来,学颜欧者最多,并涌现出了许多颜、欧书学的传承名家,甚至大家。而学柳体者相对较少。现如今,确实我们所看到的书法作品中,以颜体、欧体居多,尤以欧体为最多,而柳体较少。之所以写柳体作品者较少,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柳体以写骨为难,笔法瘦劲难于把握,书学者不易入门;二是柳体字在实际应用效果上表现不足,相较于颜体、欧体缺乏视觉冲击力。目前,在学颜柳欧赵四大家中,以学欧体者为最多(说准确点,其实大多学欧者并非直接取法于欧阳询之欧体,而是取法当代"二田"的欧楷。"二田‘’即田英章、田蕴章)。之所以学欧者有较广泛群众认知基础,其原因有三:首先,欧体楷书美观,适合学书者的审美取向;其次欧体书写较简单直接程式化,尤其初学者入门较快;再次,欧体书法教学机构网点广布,成为学习书法人群的普遍的选择。


陈老师的三味书屋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邻居家给了一本没有封面破旧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字帖,我临习了几年,觉得很难进入境界,只好放弃了。后来开始临欧体,法度好象好掌握,书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手心双畅,字练得有些模样。颜体也临习过,觉得提不起劲,难得深入,也放弃了。

这一说起来,柳体的难度要大一些,它的结构严谨,笔画险峻,体态清瞿,棱角硬朗,铁骨铮铮,凛然不可亵玩。总象高不可攀的)感觉。目前市面上很少看到柳帖,而颜欧体帖随处可见。从书法培训,书法比赛活动来看,楷书类多见颜欧体。这里,我们要说一下,颜体大度厚实丰满,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形有神,容易接近,深受人们喜爱,容易仿效。而欧体洒脱飘逸,玉树临风,美仑美奂,面目清俊,和颜悦色,而又不失大度。更容易被人接受仿效。作为柳体来说,是比较严肃的,它的内涵也相当深厚丰富,是颜欧体的升级版,适合用在庄重的地方,是中国楷书的巅峰之作。很多朝代大官的碑文都是采用的柳体。

从柳体看,学习的难度要大些,不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从事书法领域活动的人们,尤其是搞行草创作的人们、必须要学点柳体,不管你学到什么程度,学比不学要好。书法的高境界就是看“别有风骨”。好书法都有很重的骨感,这都与柳体有关。我们学习古人书法,要侧重某一种体,但要多方面学一点。后来的许多大书法家,有自已的特点,仔细一看,无非是几家体的揉合。


救风


为什么写楷书的人少

提到楷书人们自然就会想起颜、柳、欧、赵四大楷书大家。相较而言,颜、柳在社会上知名度更高一些,普及率也更高一些。所以比较起来写柳体的人并不少,比起其他的楷书,学得人应该还算是很多的。因为楷书不止这几家,唐代还有很多,比如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等,魏晋南北朝还有更多家。这样看来写柳字的人还算是多的。但是比起其它几个书体,比如草书,写楷书的人就少的很多。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楷书比较难学,出成绩慢。

一般认为,楷书是小孩儿启蒙时最先学习的书体,是打基础专用。往往学了几年之后就放弃了,转学其它书体,例如写草书的人比较多。其实,楷书作为一个书体,不存在区分小孩儿和大人的问题,终身都是要学的。只是楷书一笔一画,写起来比较慢,间架结构、用笔都比较难掌握。需要静下心来,要有极大的耐心。而且出成绩非常慢,很难看到进步。在当今快速的生活节奏影响下,人们的心态大都变得浮躁,做事情最求速成,急功近利。这样一来,很难有人坐下来耐心的去写楷书。这是件很寂寞的事情。不像草书来的痛快,写起来迅速且容易抒发感情。更重要的是,很快就能见到实效,很容易就有一种成就感。

第二、楷书法度非常严谨。

楷书相较于草书、隶书、篆书而言,在用笔、结构方面,要求都非常严格,束缚性非常强。不像其它几个书体书写起来那么自由奔放,可以任意发挥。写起来往往感到拘谨,不容易发挥感情。其它几个书体写差一点别人看不出来,唯独楷书写好了都不行,人们觉得你写得死板,要是稍微写差一点毛病就全暴露出来了,所有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也增加了写楷书的难度。

第三、书法展览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很多人学书法都愿意出名,都争抢着参加各种展览。但是,写楷书入选展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哪个展览也不愿意选楷书。因为,楷书一笔一画看上去比较整齐,艺术效果相对要差,不像草书热闹,龙飞凤舞,更有所谓的艺术效果。再有,楷书这种书体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敢给你挑毛病,都能说三道四,而草书一般人看不懂,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容易遮丑。所以更容易有成就感,也更容易入选展览。

第四、书法协会对楷书起到了直接损坏作用。

近些年来,书法协会大兴丑书怪书,歪风邪气盛行。美其名曰要跟上时代,要反映时代气息。实际上是对书法艺术起到了直接的破坏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楷书就更没有立足之地了,书协的会员能写楷书的少之又少,根本不在这方面下功夫,都追求速成、热闹。这种风气也对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极恶劣的影响。

第五、其实,每一个书体写好了都不容易。

书法中每一个书体之间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互相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想单独学好某一个书体都是不可能的,而是需要同时学好才行。楷书贵在灵动,草书贵在凝重。若想写好楷书,行书就要同时写好,否则楷书写出来就显得死板;若想草书写得好,楷书就必须先写好,否则草书就真的写飞了;若想行书写得好,楷书、草书必须同时都好才行,因为行书需要楷书的结构和草书的使转。如此看来,哪一个书体写好了都不容易。都认为草书容易,大家都愿意写。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所谓的草书,根本就不属于书法范畴,尤其是书法协会的这些展览体,更是胡画乱画。草书是有着严格的界定的,书写要求是很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乱画,越乱、越不认识、越龙飞凤舞就越好。所以说,真正的高水平的书法,不在于哪一个书体,也更不是说柳体就比别的体难写,不下功夫哪个体也写不好。


竹溪寒士


柳体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的书法学的就是柳体,但是他的书法作品有其形而无其神。

傅儒先生的书法学的是柳体,风格更瘦硬,应该说是当代学习柳体楷书的集大成者。



像柳体进军的也不在少数,最后都败下阵来,仓皇而逃。

所以说学习柳体楷书要有十足的勇气。


玛丽美食养生顾问


董先生个人观点:

一,柳先生是陕西人,全名柳公权。他的字骨架遒劲,瘦硬通神。习字的人,大都有所了解,古今书法家皓若星辰,但是学习柳体的比起其他体稍显阵容单薄。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种。

二,第一,难写难学。柳公权先生为唐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家,其他家成名在前,想想就会明白,欧体颜体已经占尽风头,柳体要想出人头地可谓难上加难。所以他的字比起其他几位学习起来就难度大增。柳体是筋骨。没有掩饰,就像人体模特,稍微不注重就被人看到了缺陷。要想达到柳公权先生的境界实在是比登天还难。

三,难用。众所周知,明清以后欧体字盛行,欧体结字奇绝险峻优美俊朗,学习者众多,比如启功先生就是欧体出身。相比柳体,欧体容易初具形态,容易出成果。另外,题写书名对联柳体如果些不到位确实不好看,不像其他体能够遮丑。所以柳体学习者本来就少,用的起来又难,反复循环,学习的人就更少了。


四,审美,现在很多人好大喜功,元代赵体肉多富态,颜体威猛又遮丑,欧体符合目前大家审美又好学,唯有柳体,大家都觉得好,可是自己写出来就不美了,久而久之大家只看帖不练帖,柳体只能在帖上欣赏了。

五,柳体的成就是很高的,希望有毅力有天赋的人能够把柳体作为学习对象,让我们柳体字也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谢谢大家

董先生,文字书法美食旅行,欢迎交流。


大声叫我董先生


第一点就是和社会的主流导向有关系。现在书店中的书法字帖多见颜、欧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流。

第二点就是流体的笔画要求更严一些,难度有点偏高一些,所以即使有的人喜欢柳体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也不能坚持下来就放弃了,这样形成了越来越少人练柳体的现象。

我个人认为,不论练习哪种字体。只要认真刻苦的一直练习下去,都是会有结果的。如果带着功利的目的去学习书法,都违背了作为艺术的书法精神。所以说不论学习什么样的书法,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仁友汪


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柳体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其楷书可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但习柳者很少,不仅历史上学柳者远少于颜、欧,而且当今各类书法展更难见柳体的影子。

原因何在?

一是社会主流引导的结果。柳成于晚唐,此时楷书以达到了顶峰,唐以后楷书再难有新的突破,即有习者,也罕有习柳者:宋推颜,明崇欧,清尊碑,民国则扬赵,柳体只在馆阁体教程中占有少许份额。

二是柳体太过清瘦,它没有颜体的磅礴大气,没有欧体的法度森严,没有赵体的自然洒脱,没有褚体的飘逸俊美,而且结体上存在缺陷,喜欢的人较少。

三是相较于欧丶颜、褚丶赵等,柳体较难入门,学柳体,需要较好地掌握王、欧、褚、颜等,费力且难精,入帖容易出帖难,难以推陈出新。一旦出帖,柳味全无。如启功,在柳上用功颇多,但观其字,却少见柳味。


尚魏书法


写柳体的比较少,确实查了一些资料,结合本人的一些学习心得,的确柳公权的楷书作品在整个书法历史长河中,无人能比,太高大上了!柳体写在纸上的楷书,都有浓浓的碑刻金石味道,太有骨气和气概!

我寻思着,是不是柳公权是一位武林高手,练得一手内家拳好武功,从不在外人面前展露过;而人们知道的都是书法,和在当朝当大官。

练习楷书帖最多的大部分是欧体和颜体,因为规律比较还琢磨,而柳体不同,太难写了,太标准了!确实古代和现代都少有人学习柳体;但是柳体在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却依然是最重要的书法范本之一!

我想既然学习者不多,以后就去学习柳体楷书,在掌握毛笔特点之后,一定好好研究柳体楷书的用笔和书写规律,真正发挥一个书画艺术工作者的余热!为继承和发扬柳体楷书,为将来和柳体爱好者一起沟通交流打下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