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皇甫謐生卒籍地之謎!

名人 | 探究皇甫謐生卒籍地之謎!

名人 | 探究皇甫謐生卒籍地之謎!

  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們的先祖出於對歷史的負責,曾以十分嚴謹公正的態度,對推動社會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及其重大的歷史貢獻,都作過考證、記載、定論,由於代遠年深,社會變遷等原因,有些不為當代人們生活產生震憾的人和事,漸趨淡化,重現實、輕歷史,重實用、輕流源,是很自然的事。針聖先賢皇甫謐生、卒籍地,生平與歷史貢獻在人民共和國八十年代,由於日本學者的兩次來中國靈臺、獨店鎮張整坡皇甫謐墓冢拜謁,才引起廣泛關注的,這與我國的旅遊產業的興起與發展息息相連,在爭旅遊、爭資源、爭經濟效益、爭品牌、爭知名度的前提下相伴而起,逐步擴大演變到圍繞生、卒藉地,出現了寧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與甘肅靈臺之爭,在甘肅境內又出現了崆峒區安國油坊莊與靈臺之爭,還有平涼華亭說、慶陽鎮原說等等。就他的出生地而言,全國有3個省、13個市、縣、區為他立了傳,各具源由,莫衷一是:

  一、認為漢安定郡朝那縣城、縣衙在哪裡,哪裡就是皇甫謐出生地

  因晉書《皇甫謐傳》記述皇甫謐為安定朝那人。據史料記載西漢元鼎三年(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於高平(今寧夏固原)現已取得共識,西漢時的朝那縣治確在今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的古城。但歷史上的“安定朝那”並非一些學者所說,從西漢至十六國時期“一直存在”原地,早在東漢時安定郡和朝那縣就發生了變化,東漢中期在中原的北部和西部曾發生過60多年的羌族與漢政權的戰爭。當時的安定郡乃首當其衝之地,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3月,東漢王朝只好下詔“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美陽即今陝西武功縣境,朝那縣隨郡內遷。內遷時“百姓戀土、不樂去舊,官兵則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加上“旱蝗饑荒,而驅蹙劫掠(遭到官兵搶奪),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幼、或為僕妾,喪其大半”(引自《資治通鑑·卷第四十九》)。18年後,在順帝即位不久的永建四年(129年)9月詔復安定郡歸舊土,在羌漢之戰遠未停息的形勢之下,回遷的安定郡只好落腳在臨涇(今涇川縣北古臨涇城,遺址尚存),順帝永和六年(140年)安定郡同樣為羌漢之戰所迫,再次從臨涇內遷至陝西扶風,朝那縣又隨郡內遷,此次遷出何時遷回,史無所載,在漫長的反覆遷徙過程中,不能排除為避戰亂,貧窮荒蕪而駐居、散居在當時的臨涇附近各地如華亭、涇川、三水(靈臺)等地。皇甫謐家族移居靈臺後才出現東朝那之名。這就是歷史上西朝那與東朝那的由來。

名人 | 探究皇甫謐生卒籍地之謎!

  安定郡及朝那縣從公元111年遷徒到陝西美陽(武功),距皇甫謐誕生於東漢建安19年(公元214年)長達103年,再未回遷原地,彭陽縣誌只有111年遷出的記載。時隔一個多世紀,這期間仍是戰亂饑荒交困之際,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皇甫氏族早已各尋門徑、各謀生路,擇地而居、重新安身立命,所以說皇甫謐誕生地與安定朝那縣遷徙多,並無直接的關係。皇甫謐的先輩移至今靈臺東朝那之地,是在情理之中,而古籍史料記載是不可更改的佐證。

  成書於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的《元豐九域志》是部官修的地理總志,距今已920多年。“九域記”源於唐《十道圖》,以取材計距今1250年。此書增收“古蹟”一門,史家評說“尤為難得”(見中華書局1984 年版《前言》)。 在“古蹟”條下記涇州(屬縣)有“皇甫士安讀書檯,靈臺(古密須國之地)……皇甫士安冢”。這一記載,定有所本。

  清雍正四年(1726年)出書的《古今圖書集成》分別在“平涼府古蹟考”、“平涼府祠廟考”、“平涼府山川考”之靈臺縣下記有“晉皇甫士安墓:在縣西北十里”;“讀書檯:在縣東北五里,晉皇甫謐讀書處”;“二賢祠:在郭北街,明萬曆四十一年教授楊可立為晉隱士皇甫謐、御史巨敬創建”:“書檯山:在縣北五里……皇甫元(玄)晏讀書處也”。這些記載距今也近300年了。

  明神宗萬曆37年(1609年),靈臺知縣張鳳池,山西夏縣人,首次主持修編的第一部《靈臺縣志),對皇甫謐墓冢、讀書檯記於志冊,已遺失無存,清順治15年,靈臺知縣黃居中,福建龍溪人,進士出身,主持修編的第二部《靈臺縣志》,作了進一步增補拾遺。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靈臺縣長張東野,安徽潛山人,主持修編了第三部《靈臺縣志》。從1609年1934年,325年間,都做了詳盡記載,至今400多年一直延續,1987年共和國靈臺縣政府組織專門班子,重修了第四部《靈臺縣志》,進一步充實完善,這就是史料依證。

  二、生卒籍地的爭異與考證

  (一)平涼市崆峒區安國油坊莊與靈臺之爭。

  平涼崆峒部分學者認為皇甫謐生於安國油坊莊,他們曾做過考證, 並對皇甫謐生平做過研究,所以在《蘭州晚報·西部版》發表了“揭秘皇甫謐故里”的長文,並在平涼遊說報告,安國油坊莊是漢安定郡朝那縣所在地,是皇甫謐出生故地,曾經甘肅省科技廳與甘肅省中醫研究院組織鑑定驗收,屬國內領先水平,就此,我們作了考證紀實,附後。

  (二)寧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與甘肅靈臺之爭。

  我們曾在寧夏的固原、彭陽、古城進行了實際考證,並翻閱了大量史料,最具權威、富有說服力的是《彭陽縣誌》,經過翻閱《彭陽縣誌》對皇甫氏族遺址、墓葬、古建築、民俗傳說無任何記載,只給皇甫規、皇甫嵩、皇甫謐立了傳。在漢代欄目中,明確記述安定郡與朝那縣於安帝永初五年(111年)3月遷出陝西美陽武功縣境地,再無遷回記載。這說明在彭陽古城鎮的朝那,在西漢時期已經遷出。《資治通鑑》記載遷出後18年又返遷到今涇川縣北古臨涇城。

  (三)對皇甫謐生活的軌跡考證。

  我們曾在河南澠池縣、新安縣、宜陽縣、女幾山也做了實際的調查考證。

  三、皇甫謐生卒籍地及讀書檯系統完整的原生態文化資源遺存

  甘肅省人民政府於1960年3月,把皇甫謐墓冢審定為省級保護文物,編號為068號。朝那鎮皇甫灣、皇甫謐讀書檯、皇甫謐文化園,這些遺址的原生態只有靈臺一家獨有。 日本國、臺灣省的學者80年代兩次來靈臺皇甫謐文化園瞻仰憑弔,國內外參觀、拜謁達20萬人次之眾。

名人 | 探究皇甫謐生卒籍地之謎!

  四、皇甫謐生平活動及家庭世系

  皇甫謐是今甘肅平涼靈臺縣朝那鎮三里村皇甫灣人,生於東漢建安19年(公元214年),卒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68歲,自謝世至今已長達 1727年。他是我國曆史上集文、史、醫於一身的傑出學者。史稱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被後代譽為針灸鼻祖、中國歷史上十大名醫之一,並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與孔子齊名。他生於一個累世富貴的名門望族。六世祖皇甫稜為東漢渡遼將軍,五世祖皇甫旗為扶風都尉,四世祖皇甫規為西北撫羌名將,曾祖父皇甫嵩為東漢車騎大將軍,並出任太尉。祖父皇甫叔獻當過霸縣令,父親皇甫叔候僅舉孝廉。他出生後,幼年時體弱多病,後隨叔父皇甫仲(曾任河南新安縣令書佐),叔母任氏,童年隨叔父母遷居河南澠池、新安、塔泥一帶。他本人從20歲起拜鄉人席坦為師,“奮發圖強,帶經而農,手不釋卷”,人稱書淫。他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成為名高於世的傑出學者,著有文、史、哲方面的著作20多部,成為當時名震朝野的名士,他所經歷的三個朝代、朝廷七次屢下詔書、令入朝做官,他卻託病推辭,屢詔不仕。

  他從出生到16歲左右直生活在朝那皇甫灣,16 歲以後到42歲之間,生活在河南湖池、新安、洛陽、宜陽及女幾山(甘肅省骨科病研究所李長泰教授撰文,“《華亭縣誌》皇甫謐傳”,河南省《新安縣誌》,《宜陽縣誌》都有相應的記載),約26個春秋。42歲時因叔母去世,遂歸本宗,留居故里,擇地於獨店張鰲坡安居。因為他的名氣、才氣仍在京城洛陽迴盪,晉武帝司馬炎為他賜官,以太子中庶子這樣的榮寵而且地位較高的官相許,他仍不肯應詔,向晉武帝呈書要求借書,晉武帝遂賜書一車與之,他擇地今中臺鎮下河腰峴社建立了一處讀書檯,名曰:“書檯山”,此山風景秀美,山型奇特,群山環抱,山腳環抱,山腳下溪河長流。現在山頂房舍碑文記載已消失殆盡,只有瓦礫與碑座可見,從《靈臺縣志》中能找到明、清、民國、共和國四個朝代今500年的詩文記載25首,以及唐以來當地留下來一千多年的民俗谷傳說,形成了書檯山文化資源,其軟黃金含量將與日俱增。

名人 | 探究皇甫謐生卒籍地之謎!

  他往返奔波於張鰲坡家園與書檯山之間,兩地空間直線相距不足3公里,由於他得了風痺症,便靜心致志以26年時間整理研究編寫了《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的驚世之作,為人類社會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被西晉當朝刊印,本人於當年去世。這部偉大著作從唐以來,至今傳至世界各地,在140多個國家中推廣應用,倍受人們的推崇,皇甫謐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針灸鼻祖,奠定了針灸科學,亞歐不少國家作為教科書應用。

  皇甫謐是一位布衣學者,卻名高於世,一生中七次託病拒詔不仕,終生過著安貧樂道、詩書自娛的清貧生活,但心憂天下,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自己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崇高的理想抱負,胸懷濟世惠民、呵護健康的民生觀,扶弱抗暴的正義觀,以人為本的平等觀、榮辱觀、唯物史觀,這些思想都充分體現在他的著作之中,激勵後人永遠崇尚道德精神價值,這是他著作永遠光輝不朽的根本。

  皇甫謐歷史文化資源的偉大價值,穿透著1700多年的歷史滄桑而永放光芒,它是國寶更是全人類的財富,其影響與日俱增。正因為如此,全國有甘肅、河南、寧夏等省13個市縣為他立了傳,全國中醫院校、科研單位都有他的雕像、畫像。國家級森林公園河南——宜陽縣女幾山(又名花果山),碑享現存歷代殘碑20餘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清乾隆十五年三月和九月,重修西佛殿所立兩塊碑,有“晉玄晏先生與張軌同遊”的記載(張軌,前西涼政權的奠基人)。陝西隴縣龍門洞也有塊皇甫謐的避詔碑;平涼崆峒山招鶴堂曾有過封君達(亦稱青牛道人,隴西人,曾與華佗給曹操治過病,司馬懿政權時的太醫)與皇甫謐重會招鶴堂討論切磋針灸術;《崆峒山志》中也有“避詔尋玄晏”的記載。名山名水皆因名人而名,皇甫謐的人文品牌,為名山增光不少。總的說醫聖先賢皇甫謐一生經歷了四個階段的大轉折,那就是:苦難的童年在靈臺;奮鬥的青年在澠池、新安;光輝的中年在洛陽;大器晚成、名垂青史的晚年在靈臺。樹高千丈,落葉歸根。身後成為世界注目的歷史文化名人。今靈臺朝那皇甫灣植著他的根,書檯山留下了朗月伴他的讀書聲,張鰲坡塬頭繫著他的魂,靈臺人民享著他的榮,隴塬人民繫著他的情。形成了今天的靈臺戰略文化大品牌,必將大發展、大繁榮、大昇華。

名人 | 探究皇甫謐生卒籍地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