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大的疑案《斧声烛影》,以今人的视角,当如何解读?

星河历史观


以今人看古人,因为有历史存在的对照,可以说比当时的古人要看得明白。单论斧声烛影赵匡义弑兄之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人当然是不能论断的。但观其所谓祖训之以弟继兄強权为重之说,根本就是个托词。之后的八贤王闲赋,英宗夺门复辟,大礼仪之争等事,有一丝以強权专政之义?只说谪庶正宗旁支,不及其它。由此可见,持斧夺权无须辩疑,皇权是由血肉筑成的,玄武门之变即是先例。


一斗楼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赵匡胤病逝,次日其弟赵光义即位。自周朝伊始,历朝历代的传位都秉承嫡长子宗法继承制。彼时,赵匡胤尚有二子在世,次子赵德昭(时年26岁),四子赵德芳(时年18岁)。赵匡胤这一做法有悖常理,世人都认为其死因存疑,数千年来为之争论不休。

其中,坊间流传的斧声烛影之传说,大有盖过正史之势。

斧声烛影的两个版本

一、《宋史纪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此版本中,赵匡胤有疾病在身。在一个大雪之夜,召见赵光义,嘱咐后事。没有人知道细节,只看见赵光义时不时离席,好像在躲避什么。然后,又听见赵匡胤用柱斧敲地,并且大声说道:“好好做!”没多久,赵匡胤便驾崩了。宋皇后看见赵光义十分惊奇,但是马上连声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您了。”赵光义承诺共享富贵,次日即位。

二、《续湘山野录》

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此书为北宋僧人文莹所撰写的,较上一种说法更为神秘。赵匡胤问寿于一位神僧,神僧告诉他天晴则还有一年之寿,反之就赶紧安排后事。那日,天气本来晴好,赵匡胤十分欣慰。不曾想,突然风云大变,大雪冰雹骤降。赵匡胤知天命已定,赶紧找来赵光义交代后事。赵匡胤屏退众人,与赵光义对饮。远远望去,赵光义时常离席,貌似不胜酒力。三鼓时分,赵匡胤用柱斧戳雪,回头对赵光义说道:“好好做!”然后就宽衣就寝,是夜,赵光义也留宿宫中。将近五鼓之时,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即位。

三、斧声烛影之后人解读

无论哪个版本,都陈述了赵匡胤临终之前主动召见赵光义的事实,然而世人却视若无睹,而热衷于分析那斧声烛影。下面我来试着还原他们心中的作案现场。

隆冬雪夜,赵匡胤兄弟俩围炉饮酒,赵光义突然提到想要继承帝位。赵匡胤大发雷霆,随手拿起身边的柱斧就打响赵光义,赵光义赶紧离席躲避。赵匡胤有病在身,不能追赶,只能气得用柱斧连连敲打地面,大声呵斥:“好自为之!”

烛光突然摇摆不定,之后,内宫之中没了声响。大约五鼓时分,侍者入室伺候,发现赵匡胤已经驾崩。宋皇后闻讯而来,看到赵光义已经跪在地上,十分惊奇,深知大势已去,赶紧向他求饶。赵光义次日登基。

正史之金匮之盟

世人怀疑赵光义弑君篡位,而《宋史》却认为赵匡胤的传位是因为母亲杜太后的临终懿旨。

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杜太后临终之时,说道:“宋朝之所以能建立是因为前朝皇帝年幼,为了大宋的江山千秋万代,务必将帝位传于你的弟弟啊!”并且命令赵普记录下来,让赵匡胤签字画押,赵普也签字“臣普书”,将此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安排宫人收好。

从现场来看,知道金匮之盟的共有三人,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而赵普就是金匮之盟的唯一知情人。

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

从《太祖本纪》中,可见赵匡胤素来对赵光义疼爱有加,且常对近臣说:“赵光义为太平天子。”因此,即便除赵普之外无人知晓金匮密旨,那些近臣也是知道赵匡胤欲传位于赵光义的心思。近臣中当然包括心腹太监,如此,才能解释宋皇后为何瞬间便承认了赵光义的继位。

但是,无论怎样,赵光义虽然没在金匮之盟的现场,但是大体还是了解杜太后和赵匡胤的心思的。

三位疑似继承者相继离世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

不过《宋史·宗室列传》的一段文字又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认为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本意是兄终弟及,先传位于赵光义,接着传于赵廷美,最后传于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赵光义登基后,立刻封赵廷美为开封府尹,称德昭为皇子。

然而好景不长,979年的幽州之役中,众人寻不见赵光义,谋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得知后很不高兴。后来,赵德昭为功臣请功,被赵光义怒斥:“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

981年,赵匡胤仅剩的儿子赵德芳突然病逝,时年23岁。赵廷美开始坐立不安,暗生谋反之意。正当赵光义犹豫不决之时,赵普的再度出山却决定了赵廷美的死亡。

关键人赵普

赵普身为宋朝的开国功勋,深受赵匡胤兄弟的赏识,不久便官拜宰相。之后因贪腐之事被人告发,赵匡胤逐渐疏远他,赵普从此郁郁寡欢。

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复密奏:"臣忝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太后顾命及先朝自朔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

赵光义即位后,为赵廷美谋反之事召见赵普,赵普立刻大表忠心,回去后递上密奏,告知金匮誓书之事。赵光义按其提示,找到了誓书,顿时泪眼婆娑,终于可以洗去弑君篡位的嫌疑了。

赵光义因此非常感激赵普,对其过往不再追究,就揣摩密旨的意思询问赵普之意见。赵普回答:“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于是,赵廷美不久便获罪,被贬为涪陵县公,后忧愤而死。

分析

从我的角度来看,与其纠结于赵光义是否弑君篡位,不如将焦点集中于决定赵光义继承大统合法性的金匮誓书和唯一证人赵普。其实,我对金匮誓书的真实性也心存疑虑。

一、赵光义和赵普实则都是金匮誓书的受益人无论赵光义弑君与否,金匮誓书的出现马上就洗白了赵光义,而赵普的相位也因此失而复得。二、赵普的操作存疑赵普既然面见了赵光义,为何不直接说出金匮之盟的秘密,非要回去后上密奏呢?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让史官将其载入史册。这样,便无人再怀疑金匮誓书的真实性了。

结语

一个斧声烛影的故事让赵匡胤之死扑朔迷离,然而《宋史》中反复提及的金匮誓书却证明赵光义继承大统是名正言顺。

但是,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却相继离世,宋朝江山因此落入赵光义一脉手中,这不得不让人再生遐想。

一般来说,受益者便是始作俑者,显而易见,金匮誓书的受益人是赵光义和赵普。那么问题来了,金匮誓书的真实性又当如何呢?而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就取决于此。


读春秋思无忌


先不说斧声烛影这事究竟是真是假,先说说“兄终弟及”有没有必要,也就是说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必要传位给赵光义。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武将,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之后夺走了柴荣的儿子的江山,坐上了皇位。

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些复杂,武将篡位几乎可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哪个武将手里要是有了足够篡位的兵权却不篡位的话,可能还会成为所有人眼里的异类。

所以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之后,他也很担心自己手底下的武将以他自己作为学习榜样,将来也唱一出黄袍加身。

为了避免这个像诅咒一样的恶性循环也发生在自己身上,赵匡胤在基本上底定了江山之后,玩了一招“杯酒释兵权”,与之同时实施的还有崇文抑武这个政策,大有将武将地位踩到泥泞里的架势。

除此之外,赵匡胤或者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又担心如果让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承皇位的话,将来很可能会因为赵德昭年幼而致使武将篡位。

当年赵匡胤也正是因为看柴宗训年纪小不懂事,所以才敢明目张胆地黄袍加身,夺走了老郭家和老柴家的产业。

于是,便有了杜太后临终之前的遗愿,让“兄终弟及”这一操作有了法律依据,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不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赵匡胤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说不出话来。

杜太后又问了一遍,赵匡胤才说:。“儿子能得天下,是您和我爹积善,福报落到我身上了”

这话说得太官方,所以杜太后摇头说:“不是不是,是柴荣让幼子当皇帝而已。如果柴荣有个大点的儿子继位,哪有你的事?所以呀,你死了之后将位置传给你弟弟,只有让个年纪大的人当皇帝,江山才坐得稳。”

赵匡胤心里一个咯噔:“儿子不敢不听娘的话!”

杜太后却生怕赵匡胤将来反悔,所以让赵普将这件事记了下来,还让赵普给赵匡胤写了“约誓书”,大抵是不得有违此誓之类的话,然后藏在一个金匮之中,让宫里的太监收好。

杜太后是在961年去世,当时的赵德昭只有10岁,这时候杜太后的担心,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976年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赵德昭已经25岁了,这时候的赵德昭难道还是杜太后口中所说的“幼儿”,还不是她所说的“长君”?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在975年的时候已经打败了南唐,基本上已经打好了大宋的基础,武将们再想像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了。

既然这时候不可能再发生黄袍加身这样的事了,赵德昭又已经24岁了,是一个成年人了,赵匡胤将皇位传给他的话,可以说已经不用害怕发生武将和权臣欺压幼主,以至于赵家丢江山这样的事了。

换句话说,这时候的赵匡胤完全没有必要再像杜太后说的那样传位给赵光义,完全可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可是赵匡胤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因为他已经来不及这么做了,因为赵光义的动作实在太快,太果决。

赵匡胤在开宝八年年底才消灭了南唐,平定了江南,可是到了开宝九年十月就发生了发生了“兄终弟及”这件事。

这个时间点是不是踩得太巧了?赵匡胤没了后顾之忧之后,首先要做的实际上就是着手立赵德昭为太子,或者别的已经成年了的儿子也行,可就在这时候他突然就暴毙了。

试想一下,赵匡胤今晚还找赵光义喝酒商量事,第二天突然就离奇去世了,这难道不够蹊跷吗?

蹊跷到史书上只能用十二个字来记述赵匡胤的死:“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也不像别的皇帝去世之前一样,用“上疾大渐”之类的话作为铺垫,说他病得越来越重快不行了,赵匡胤是直接就崩了。

为什么史书没有这么记载呢?因为赵匡胤之前一直好好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如果直接说他病了,没人信。

赵匡胤在九年九月的时候还到处跑呢,还去过赵光义府上呢!

所以,赵光义干脆什么也不说,直接六个字搞定,“帝崩于万岁殿”!

综合以上叙述,我认为“斧声烛影”的真实性实际上并不低,甚至极可能连所谓的“金匮之盟”也是赵光义一手伪造。

赵光义之所以会这么突然地制造“斧声烛影”,这么果决地对赵匡胤出手,我猜测当天晚上赵匡胤和赵光义商量的事很可能就是要立赵德昭为太子的事,这才让赵光义情急之下,选择了铤而走险。

因为赵匡胤一旦当众宣布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话,赵光义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即便金匮之盟是真的也没用。


宁糊涂


关于斧声烛影事件鄙人曾经专门在头条上写过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赵匡胤之死的真相,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参阅一下,在这里简单给你剖析一下个人认为的斧声烛影事件。

其实斧声烛影事件是我们现代人误解了这其中的情节,斧声烛影这件事在正史中没有记录,也就是《宋史》之中是没有记载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宋史》是蒙古人修撰,由宰相脱脱主持编撰,如果历史上真有这件事,那么蒙古人没有必要替宋朝皇室掩饰这件事情,他们甚至可以借此大肆抨击渲染抹黑宋朝皇室,趁机稳固蒙元政权。

但是蒙古人修撰的《宋史》对于赵匡胤记录很官方很简洁:

《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斧声烛影事件一直是被野史所记载,起源于明朝中期文人陈邦瞻所编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在这部书中陈邦瞻详细记录了赵匡胤驾崩前的一些行为。

《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斧声烛影就是由此而来,但是即使是陈邦瞻所记载的《宋史纪事本末》中也没有明确提到宋太宗赵光义有弑兄嫌疑。所以个人一直认为斧声烛影完全是后人的揣测,赵光义不存在弑兄的可能性。

清代著名大学者纪晓岚对此就曾经专门解释过斧声烛影事件,纪晓岚认为所谓斧声烛影完全是后人臆想,尤其是关键利器柱斧,在明代以前柱斧和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斧子不一样,它不是利器,它是一种挂饰,是古代一种装饰品小斧头,也有用来镇纸,所以它不具备任何杀伤力,赵匡胤不可能去拿一把装饰品去追砍弟弟赵光义。

其实大家对斧声烛影的误解认为赵光义弑兄主要是三个问题,一个是赵匡胤当时有两个成年的儿子,为什么没有传位给儿子;再有就是赵光义继位后对寡嫂皇后宋皇后很刻薄很不好;最后就是既然是兄终弟及,那为什么赵光义死后没有让位给弟弟赵廷美。下面我简略给你分析一下这几个问题,然后就能还原出为什么说赵光义不存在弑兄的可能性了。

一、赵匡胤的儿子

赵匡胤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不好女色,所以他的儿子并不多,他实际生了四个儿子,但是夭折两个,成长下来的只有两个儿子,即老大赵德昭和老小赵德芳。

赵匡胤死的时候老大赵德昭年满二十五周岁了,老小赵德芳也已年满十七周岁,在古代来说他的两个儿子都属于成年了,这就是历史上最大的疑惑,为什么赵匡胤两个儿子都已成年,赵匡胤去世后没有传位给儿子。

其实我们要了解赵匡胤所处的时代,是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尾,再说一下这其中涉及到金匮之盟问题,这个问题就源自于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他的母亲杜太后是在北宋建国第二年去世,当时的北宋并没有完成大一统的事业,实际来说最后宋朝也没有大一统。

《宋史·杜太后传》: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从这可以看出杜太后有感于五代十国君主频繁更替,造成国家根基动摇,所以她希望赵匡胤立弟弟为储君,而杜太后家教极严,赵匡胤事母至孝,所以才决定传位于赵光义。

杜太后担心是有迹可循的,因为赵家自来就有短命的基因,赵家遗传基因就是身体不好,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五十多岁就去世了,赵匡胤大哥赵匡济更是英年早逝,三十多岁就去世了,事实也确实如此,赵光义也不过活了五十八岁,自宋太宗赵光义之后的宋朝历代赵氏皇帝基本寿命都比较短,除了南宋高宗赵构活了八十多岁以外。

而且在杜太后眼前就有现实的例子,赵家如何得天下,全靠后周世宗柴荣短命只活了三十九岁就死了,如果柴荣不死,以柴荣的雄心壮志和作为,他必定是能完成统一大业,可惜柴荣早逝给赵匡胤钻了空子,赵匡胤欺负柴荣幼子柴宗训才得以建立大宋,所以杜太后担心儿子赵匡胤像柴荣那般英年早逝,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确实非常年幼,所以才想出了兄终弟及说法。

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只有三人知道,赵匡胤和其母杜太后以及执笔录书者宰相赵普,杜太后兄终弟及的想法主要是想通过赵匡胤让位给赵光义,而赵光义再让位给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在传位给赵德昭,这样通过两位叔叔传承给届时更加成熟稳重的赵德昭,还到赵匡胤一系。

赵光义一直不知道金匮之盟的协议,他只知道有哥哥的口头叮嘱兄终弟及的说法,那么金匮之盟事件是何时才让赵光义知道的呢,是宰相赵普在赵光义继位六年以后,受到政敌卢多逊迫害,迫不得已拿出金匮之盟交到赵光义手里,为求保命而透漏出来的,实际上宰相赵普一直很反对金匮之盟问题,他一直建议赵匡胤直接立赵德昭为太子,但是赵匡胤却坚决要传位给弟弟。

关于金匮之盟史学界目前不好定论这件事情的真伪,属于存疑问题,咱们姑且不信,再来看看主要是赵匡胤长子赵德昭方面。

如果赵匡胤真有心传位给赵德昭的话,那么按照之前朝代礼法应该是先立为皇太子,但是五代十国属于动乱时代,一般都不明确立太子,通常皇位接班人都是标配即首都府尹+亲王爵位,这都是皇位继承人的标配,后周世宗柴荣就是如此接位,后周太祖郭威在明确让外甥柴荣继位后,立刻封柴荣为开封府尹+晋王爵位。

而赵德昭在赵匡胤时代一直没有封亲王爵位,赵匡胤时代赵氏宗亲里只有赵光义一人被封为开封府尹+晋王也就是当年后周世宗柴荣的配置,这说明了赵匡胤在生前一直就是准备让弟弟接班的。

赵光义即位后,立即封最小的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府尹外加中书令的职务,这基本也是等同于皇太子的配置了,说明了赵光义是准备按哥哥赵匡胤的计划继续执行兄终弟及的规则。

赵光义继位后不止封了赵廷美,还封了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兼太尉,可以说赵德昭在老爹赵匡胤死后政治地位一下提升了很多,如果说赵廷美是当时北宋政治地位仅次于皇帝哥哥赵光义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赵德昭的地位就是当时仅次于两位叔叔,两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从这也可以看出赵光义继位后是想按照兄终弟及说法,先提升侄子的地位,锻炼他的政治经验,再把弟弟确立为继承人,等自己没了,弟弟继位再把侄子确立成继承人,这样皇位传一圈又传到了赵匡胤儿子手里。

但是可惜半道发生了一件事情导致了赵德昭自尽,赵光义继位后北伐幽州,带着侄子赵德昭一起去镀金,由弟弟赵廷美监国,结果这次北伐某夜之中赵光义的御营军队与主力军队失散了,一时之间军中无主,众将军和大臣都建议赵德昭在军中继位,继续带领军队北伐,结果天亮了,皇帝赵光义平安无事归来,他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

最终北伐失败,赵光义本来就气性不顺,始终没有对这些大臣进行封赏,因为在北伐之前太原大捷就没有封赏,都等着北伐结束以后再封赏呢,结果赵光义气性不顺就不想给这些将军和大臣论功行赏了。

赵德昭知道这件事后就进宫劝谏叔叔,叔侄两人就因为这个问题争吵起来,赵光义盛怒之下说出了“等将来你当皇帝以后再来对他们封赏也不迟。”这句话一出口就让胆小的赵德昭记在心上,从皇宫出来以后赵德昭回家就上吊自尽了。

赵光义万没想到这句话居然让生性胆小且多疑的侄子踏上了死亡之路,胆小懦弱的赵德昭被赵光义这句话吓得自尽。

之后赵光义听说赵德昭自尽后非常自责,后悔不该在盛怒之下口不择言害死了亲侄子,赵光义抱着赵德昭的尸身哭了很久,一直在大喊“痴儿何必如此。”

所以赵匡胤的儿子从赵匡胤时代就根本没有继承权,如果赵匡胤想让他们继位,那么赵光义的一切官职和爵位都应该是给儿子赵德昭的。

二、刻薄寡嫂

后世人多揣测赵光义弑兄,就是因为他继位后对嫂子也就是赵匡胤皇后宋氏非常刻薄寡恩,其实这个问题主要还是源自于宋氏咎由自取,宋氏在得知赵匡胤去世后,她居然想篡改赵匡胤遗旨,跳过赵光义和长子赵德昭,想让小儿子赵德芳继位,因为宋氏和赵匡胤结婚之后没有生育,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是宋皇后一手抚养长大,无异于亲子。

赵匡胤病危时,宋皇后第一时间居然不是让人去通知接班人赵光义,或者是皇长子赵德昭,而是派了大太监王继恩去迎接赵德芳进宫,幸亏王继恩忠于赵匡胤,他第一时间找到了赵光义,把赵光义带进宫中稳定了局势。

所以当宋皇后看到赵光义进宫后,才会在上述《宋史纪事本末》中出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在当时官家指的就是皇帝,宋皇后的意思就是她和赵德芳以后就要依靠赵光义了,这意思就是认栽了。

这其中多亏了太监王继恩和太医程德玄力证赵匡胤派他们接赵光义入宫,不然有宋皇后从中这么插一脚,赵光义还真不太好顺利继位。

所以赵光义明白宋皇后不想让自己继位的原因,就是怕她这个寡嫂前任皇后身份地位尴尬,这点他体谅宋皇后,但是他最生气的地方是宋皇后居然置国家大业于不顾,都不想让皇长子赵德昭继位,而是想让小儿子赵德芳继位,这种废长立幼行为一旦做出来势必会造成政局动荡不稳,置北宋基业于不顾,这才是赵光义最生气的地方,所以他继位后对这位寡嫂很是刻薄。

但是赵光义并没有追究侄子赵德芳的问题,赵德芳其实就是民间戏剧中的八贤王,实际他在生前并没有封王,赵德芳英年早逝,二十几岁还没来及封王就病逝了,赵光义对于赵德芳去世伤心万分,为赵德芳罢朝五日,将赵德芳风光大葬,追封为秦王。

三、兄终为什么没有弟及

后世认为赵光义弑兄的嫌疑就在于既然是兄终弟及说法,为什么赵光义死后却不是赵廷美继位,而是他的儿子宋真宗赵德昌也就是历史上的赵恒继位。

因为赵廷美死在了赵光义前面,很多人都认为赵廷美是赵光义迫害致死,实际不然,赵廷美在赵光义时代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很高,但是其实他一直是被哥哥赵光义操控在手里,因为赵光义为人控制欲很强,所以赵廷美虽然是接班人,但是无时无刻不处在赵光义的控制之下。

尤其是后来赵光义利用赵廷美和南唐后主李煜深厚的友谊关系,利用赵廷美骗他把毒酒给李煜喝了下去,结果李煜当天就被毒死了,赵廷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害死了自己引以为毕生至交的好友,他的内心有多么悲痛可想而知,赵廷美由此内心怀恨哥哥赵光义,他想摆脱赵光义的控制。

尤其是在卢多逊迫害赵普后,赵普为了保命曝出了金匮之盟的秘密,兄终弟及的盟约说法在朝廷广泛流传开来,所以赵廷美决定勾结兵部尚书卢多逊杀害哥哥赵光义,自己想提前继位就能摆脱哥哥的控制。

结果事情败露,卢多逊被流放,赵廷美也被废除了继承人的资格,剥夺爵位,流放到房州,可以想象赵廷美从皇位接班人一下变成了流放者,地位落差导致赵廷美抑郁而终。

赵廷美死了,赵德昭死了,那么兄终弟及的说法也就破了规矩,皇位不传给儿子赵恒传给谁,难道传给老柴家吗?

写在最后

自清代以来史学界对于斧声烛影事件都认为是纯属文人想当然而已,清代著名大学者纪晓岚在修撰《四库全书》时曾经就斧声烛影事件和赵光义皇位继承问题进行过非常严谨的学术考证,包括同时期的清代著名学者戴震等人都赞同纪晓岚的说法,认为斧声烛影事件纯粹为后人误会所致。

纪晓岚评论斧声烛影事件:“《续录》中‘太宗即位’一条,李焘引入 《长编》,启千古之论端,程敏政《宋纪受终考》,诋之尤力。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为是书病也。”

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是合理合法也合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五代十国乱世还未结束,北边契丹虎视眈眈,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一个胆小懦弱,一个平庸无为,不足以肩挑大任,所以赵匡胤决定跳过儿子传位给弟弟,由弟弟结束乱世,希冀再由弟弟把盛世江山传给儿子。

只是这其中赵廷美和赵德昭意外巧合的身死,让后人倍加怀疑赵光义的真实性。金匮之盟属于历史存疑问题,暂且不谈,但是兄终弟及的说法按照历史资料来看确实应该是存在的,毕竟史书记载赵光义和赵廷美的职务和爵位都是当时皇位接班人的标配,既然已经是接班人了,赵光义没有必要去冒险做弑兄的事情。

至于赵廷美和赵德昭死在了赵光义前面,只能说这是命运的巧合安排,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加大了后人对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揣测,即使兄终弟及说法存在,那么赵光义也很可能破坏了兄终弟及的规则,毕竟赵廷美之谋反是真是假还是存在疑问的。


小岛知风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继位,也留下了“斧声烛影”这一大宋朝头号迷案。后世评论赵光义有弑兄夺位,篡逆之嫌,他的继位疑点重重。

原因有下:

疑点一:金匮之盟

史载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病重临终时,曾召赵匡胤和大臣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她说赵匡胤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柴宗训年少继位,主少国疑,才让赵匡胤有机会取而代之。她劝说赵匡胤为了大宋长治久安,要他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再传位给三弟赵廷美,随后再传位给赵匡胤子赵德昭,以保江山永固。并将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这也成为了赵光义继位的合法依据。

从时间节点来看,杜太后临终时,赵匡胤正当壮年,根本没有急于立继承人的顾虑,况且杜太后又如何可以预算出赵匡胤百年时他的儿子们年少不堪大任呢?再者,赵光义最终没有传位给赵廷美,也没有立侄子赵德昭为储君,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皇位到了赵光义手里就是父死子继,而不再是兄终弟及了呢?

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继位后6年才公布的,为什么不在登基时就昭告天下呢?而是要等了6年之久,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抑或是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得位之正,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而杜撰出来的呢?

疑点二:宋太祖暴毙

赵匡胤的死,很突然,宋史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对于皇帝驾崩这样的大事件,写得如此简单,谁在场,是否有遗诏,传位给谁,都没有记载,这是否在掩饰什么?

斧声烛影最早的记载出自一个叫文莹的和尚所写的《续湘山野录》,“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帝已崩矣”。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特地“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似乎是要证明太祖是正常死亡,而赵匡胤的遗体却是“玉色温莹如出汤沐”,有被毒杀的可能,恰恰是这位赵光义,有用毒的前科,后蜀末帝孟昶的暴病身亡,南唐末帝李煜的离奇逝世,吴越末代国君钱俶的突然辞世,都有着赵光义用毒的影子。

赵匡胤驾崩当晚,赵光义恰巧留宿禁内,第二天便灵柩前继位,凡此种种,让人浮想联翩,后世也常常诟病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嫌疑。

疑点三:宋太祖之子离奇英年早逝

赵匡胤有四子:长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其中长子和三子早夭,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18岁,都已成年,若是继位,根本不存在主少国疑一说,但是继位的却是他们的二叔——宋太宗赵光义。

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众臣不知道赵光义身在何处,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回到京师后,很长时间没有给北伐的功臣行赏,赵德昭跟赵光义论说此事,赵光义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时年29岁。

赵德芳是民间演义中“八贤王”的原型,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其父宋太祖赵匡胤的信任,甚至有传言太祖属意于他要立为太子。可惜二叔赵光义继位后,他一直不受重用,作为皇帝的儿子,他甚至没有被封王,直到23岁早逝后才被追封为楚王。

为什么两位侄子都早早过世,是他们知道什么内幕吗?还是赵光义忌惮他们羽翼丰满后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疑点四:宋高宗传位于宋孝宗

靖康之变后,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为避敌锋芒,逃到扬州,面对金兵奔袭,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但总算是站稳了脚跟,保住了半壁江山,复兴了大宋。但是他的独子赵旉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2岁,自己也因为在南逃途中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竟失去了生育能力。

按理说,他应该在近室宗亲中选一位侄子或者堂侄立为储君,然而出人预料的是,他居然在民间寻访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眘立为太子,把皇位还给了太祖赵匡胤一脉。虽说赵眘也是皇室后裔,但已是远支宗室,从血统来讲,两人的关系已远到如同路人。

据说,宋高宗赵构做了一个梦,梦见赵匡胤前来斥骂,说宋朝如今的局面都是当初赵光义谋夺皇位的结果,赵构醒后,便想要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系。还有一种说法,说画像上金世宗的容貌与太祖赵匡胤相似,大家认为,这是太祖前来夺回属于他的东西,因此才有了金军的步步逼近和宋朝的节节败退。

当然这只是传言,不足为信,那么是否有可能宋高宗赵构知道什么皇家秘密,了解真相的他在经历了重大变故后悟透了什么,才决定把皇位还给太祖一系?


斧声烛影到底真相如何,也许永远是一个谜。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皇权之争,告诉我们,对于皇权的欲望,即便是亲兄弟甚至是父子,也往往会有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此时的亲情已经不值一文,怪不得南朝宋孝武帝刘俊之子刘子鸾临死前,悲呼“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家!”


历史流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斧声烛影》是怎么回事?

记得当时上历史课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老师是这么讲的:当时深刻,两兄弟在屋里喝酒聊天,太监、侍卫在院子里站着。屋里点着灯,窗户纸上投影出两个人的人影,从院子的角度看,像不像皮影戏。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场皮影戏的内容,起初两个人煮酒而谈,说话声音都很小,也可以说是氛围很好,渐渐的哥哥的动作开始变的幅度大了,用手里的玉斧(不是想象中的斧子,而是玉斧,有的说是祭祀的礼器,有的说是权力的象征。)不停的拄着桌子,后来声音也大了,屋外的人就听到哥哥说:“吾尽知,好为之。”之后弟弟出来了,当夜哥哥死了。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哥哥对弟弟说:“你做的事,我都知道了,你好好的干吧!”就凭这句话,赵光义登基的时候,才会那么顺利,因为院子里有好多证人。至于其他的佐证,涉猎面太广,篇幅有限,我也不想去网上照抄,就单论这一点。

历史是人撰写的,一直一来人们都以为哥哥是想让弟弟继承大统,直到民国时期,一位学者才说否认这个关点。首先这样事,不会在酒桌上说,因为哥哥还活着,次次就是说,也不会大声的说,上级领导为了鼓励下级好好工作,常用的手段。那么为什么那个深夜就大声说出来呢?

当时,哥哥是皇帝,弟弟是开封府尹,也就是首都市市长,这样就不难理解了:弟弟很着急,私下里给自己拉选票,做些小动作,被哥哥知道了,家丑不可外扬,借着喝酒时敲打敲打弟弟:“你做的事,我都知道了,你就好好干吧!”就像武侠剧里一样,哥哥知道的太晚了,也可以说弟弟已经在等这场鸿门宴了。

以上我个人关点,欢迎评论。

——顽主盘生活



顽主盘生活


《斧声烛影》是北宋一大疑案,出自《续湘山野录》。书中记载如下: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天空清朗,星斗明灿,太祖在太清阁散步赏景,颇觉心旷神怡。忽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急传宫人开端门,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光义到后,兄弟两人在大内酌酒对饮,命宦官、宫嫔都退下。宫人们只能在稍远处伺候,只见大内烛影下,光义时或离席,好像是谦让退避的样子。饮罢,漏鼓已敲三更,殿外积雪数寸。只见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击地,看着光义说:“好做,好做!”说完就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当晚,光义也留宿宫内。次日早晨将五更时分,宫人在寂静无声中发现,太祖已经驾崩。

从记载中看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太祖之死是赵光义所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就只有他们兄弟二人,所以太祖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最大。

《续湘山野录》文莹编著的一部史料笔记,并不是正史。那么正史上如何记载的呢?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句话概括“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只交待了太祖驾崩时的地点及年龄,至于死因什么的都没有。太祖去世之后继位的不是太祖的儿子,还是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关于传位安排,《宋史》中这样记载“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

据说杜太后在临终时问太祖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说:“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说:“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这段对话被赵普写入誓书中,藏在金匮中,故曰“金匮之盟”。这也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依据,北宋官方文献如《实录》、《国史》等均承认“金匮之约”。

但历史都是人写的。赵光义得了天下,之后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直系后代,北宋官方文献上的这些记载可信度又有多少呢?事实上赵光义直到继位六年后才公开“金匮”之事。涉及到皇位传承这么重要的物件,为什么直到登基六年之后才拿出来?这本身就很可疑。当然赵光义令人疑惑的还不止这一点。《宋史·太宗本纪》中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异焉。”短短一句话透出了四个疑点:

疑点1、“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

通常新君继位的当年还是会用前一任皇帝的年号,第二年才会改成自己的。但赵光义刚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成了太平兴国元年。他为什么这么着急的改元?

疑点2、“涪陵县公之贬死”

涪陵县公是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按照赵光义公布出来的“金匮之约”,下一任皇帝就应该是赵廷美。可在赵光义公布“金匮之约”一年后赵廷美就被贬。宋太宗雍熙元年,赵廷美忧愤而亡,年仅38岁。

疑点3、“武功王之自杀”

武功王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赵德昭,太祖去世时赵德昭已经25岁了。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长子早夭,赵廷美之后,皇位应由赵德昭继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赵光义征讨北汉返回之后,劝太宗信守诺言,奖励出征的有功将士。赵光义听了不高兴了,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赵德昭闻言惶恐不安,回到家后就自杀身亡,年仅28岁。

值得一提的是赵德昭死后不久,他的弟弟赵德芳也去世了。

疑点4:“宋后之不成丧”

宋太祖的遗孀宋皇后是大宋正式册封的皇后,但在去世后却没能以皇后礼仪发丧,太匪夷所思了。

以上四点可见宋太宗继位确实是不太合理。宋太宗去世一百多年后,北宋一位史学家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极力替他开脱,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回避他继位的不合理。这位史学家便是司马光,他在《涑水纪闻》是记录了宋太宗赵光义上位的另一个版本。

太祖在夜里四更时分去世。宋皇后叫内侍都知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但王继恩去跑去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赵光义犹豫不敢行,王继恩说:“事久,将为他人有!”于是赵光义和王继恩一起积雪步行到皇宫。宋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来了。”宋后看见晋王,惊讶不已,醒悟过来后哭着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官家,是宋朝宫廷内对皇帝的称呼)。”晋王说:“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的这段记录虽没有说赵光义杀兄夺位,但也证明赵光义的皇位来自于强夺。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宋皇后是想让皇子赵德芳继承皇位。却被太监搅了局,叫来了赵光义。再深入想想,一个太监如何有这么大的胆子私下作主选择皇位继承人?只能说这个太监早就是赵光义的人了,赵光义一早就在谋划了。宋皇后当时突然看到赵光义,无奈之下以“官家”称呼对方,承认了赵光义上位的事实。事到如今,当然是以保全母子性命为先了。

说了这么多再回到主题,如何解读《斧声烛影》呢?赵匡胤突然去世后正史潦草的记载,赵光义夺位后一系列的迷之操作......都给民间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你越含糊,民间的猜测就会越多,各类小说笔记就会写的越传奇。《斧声烛影》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人们的猜测不会停止,即便过了上千年,这个话题依然还在讨论。


华夏历史闲聊


嫌疑人:赵光义

受害人:赵匡胤

案情简要: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大宋皇室对外宣布自己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去世。这年赵匡胤50岁,以戎马一生赵匡胤的身体状况来说,似乎不应该这么突然暴卒。

同样在案发的前一夜,也就是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死者赵匡胤曾召自己弟弟晋王及身兼开封府尹数职的赵光义入宫饮酒议事。

案发期间,嫌疑人赵光义整夜留宿宫中,并有坊间传言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嫌疑人赵光义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死者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赵匡胤暴毙后,赵光义宣布继承皇位,成为大宋帝国第二任皇帝。

现在根据案情发展由坊间派提出对新任皇帝赵光义弑兄篡位的起诉,同时赵光义方面也指派国家最有实力的律师为自己进行辩护。


双方进入开庭阶段,互相交换证据。

  • 原告方面证据:

一、前任皇帝赵匡胤武将出身,虽然年已50岁,然而身体健康状况依然良好,不应该这么快死亡。

二、死者赵匡胤在去世之前,已经有两位成年的儿子,即次子赵徳昭、四子赵德芳,即使继承皇位也不应该是兄弟赵光义。

三、死者赵匡胤在去世前一夜曾召犯罪嫌疑人赵光义入宫,并且留宿宫中,并有人曾看见席间双方发生了争斗。

四、死者赵匡胤的两个成年儿子,在嫌疑人赵光义继承皇位仅六年内相继英年离世。其中,次子赵徳昭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受嫌疑人赵光义训斥,自杀而死,年仅29岁;四子赵德芳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对外宣布因病医治无效而逝,时年23岁。

五、时任宰相赵普曾经极力反对嫌疑人赵光义继承皇位,主张立死者赵匡胤之子,不久赵普被罢相。


  • 被告方面证据:

一、死者赵匡胤曾在母亲杜太后病重之际在旁服侍,就当着临终母亲的面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约定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当初曾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因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二、死者赵匡胤在世之时,赵光义就已经是“开封尹+晋王”,完全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配;而赵匡胤的两位成年儿子赵德昭(26岁)和赵德芳(18岁)却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

三、对于原告指控的死者前夕召见赵光义,期间双方发生争执一事,纯属子虚乌有,请原告出示目击证人。

四、对于宰相赵普曾经反对赵光义继承皇位一事,也输虚构诬陷,另外再赵光义在位期间,赵普先后两次出任宰相。此事完全可以让赵普出来作证。

五、对于两位侄子赵徳昭、赵德芳的去世,纯属巧合。其中,赵徳昭系思想上想不开而自杀,赵德芳因病医治无效死亡。并且作为皇帝赵光义对于两位侄子的去世也非常伤心。

现在双方证据交代完毕,请各位陪审团成员做出被告是否有罪的认定。


安定郡小书生


“斧声烛影”的典故,在官方史料《宋史》中就十二个字:“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其详细经过则主要来源于一个名叫文莹的和尚所写的《续湘山野录》,书中这样写道:

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南宋初年的大臣蔡惇也曾经在《夔州直笔》中记载:

太祖召陈抟入朝,宣问寿数,对以丙子岁二十日夜或见雪,当办行计,若晴霁须展一纪。至期前夕,上不寝。初,夜遣宫人出视,回奏星象明灿。交更,再令出视,乃奏天阴,继言雪下,遂出禁钥,遣中使召太宗入对,命置酒,付宸翰属以继位,夜分乃退。上就寝,侍寝者闻鼻息声异,急视之,已崩。太宗于是入继。

赵匡胤猝死,这件被后世认为是北宋天字一号的重大疑案,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所载都疑点重重。通过今人的解读,拨云见天,我们来看看“斧声烛影”背后真正的真相:

1、赵光义篡位之野心,赵匡胤洞若观火

赵光义就任开封府尹之后,广交朝野,大肆扩充势力,击败了以赵普为核心的宰相集团,势力迅速膨胀,同时也加速了自身野心的迅速膨胀,开始盯上了兄长赵匡胤的皇帝宝座。 赵匡胤此时也感受到了来自赵光义政治集团势力的威胁,但是生性仁厚的他并没有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

2、赵匡胤以德报怨,恩威并施图感化

对待手足,赵匡胤还是仁义温和的。首先,赵匡胤在巡幸洛阳时,打破了以往由赵光义留守京师的惯例,命其同行。 在西巡路上一同祭祀父亲陵墓以及探访夹马营故居,希望通过这些举动,以骨肉亲情化解暴戾之气。

其次,试探性地提出迁都。一方面为巩固江山社稷考虑,一方面可以借机削弱盘根错节的赵光义势力,虽然最终因群臣和晋王均竭力反对,无奈暂时作罢,但是,只要赵匡胤在位,迁都之事就有可能。

第三,将亲生儿子德昭、德芳逐步推至前台,在吴越钱俶来朝的重大政治活动中,首次派出德昭以国家特使的身份到宋州迎接,并让德芳在随后的正式国宴中一同出席。 同时,频繁接触四弟光美,开宝九年的短短数月间,数次驾临光美宅第,看望慰问,有提高光美政治待遇的明显倾向,似乎想通过扶持赵光美,借以制衡赵光义。

3、赵匡胤猝死丧命,赵光义阴谋得逞

赵匡胤以上一系列举动,令赵光义倍感压力,开始酝酿取而代之。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赵光义利用与赵匡胤单独饮酒的机会,将随身携带的毒药偷偷放入兄长酒杯中,药性慢慢发作后,赵匡胤卧床熟睡,光义则乘机溜回晋王府,内应王继恩继续留在宫中偷偷观察情况。

二十一日凌晨,等到赵匡胤毒发身亡,宋皇后命王继恩宣赵德芳之时,王继恩按照预定计划直奔晋王府,遇到程德玄之后,立刻入禀晋王,赵光义得知大事已成后,在内室又做了一番安排,随后三人迅速入宫,直奔寝殿,宋皇后在即成事实面前不得不低头,赵光义终于登上皇帝宝座。

小编以为,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皇权的诱惑和无穷无尽的欲望,正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独钓秦时月


斧声烛影可以说是宋朝开国以后最大的疑案了,因为这毕竟涉及到一个封建帝王不明不白的死!



探究历史的真相毕竟非常之难,何况没有第三人在场!

以现代人的角度去解读,可否得出新的结论呢?

首先是事出有因的两个方面: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太后杜氏临终前的话:“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赵匡胤的大儿子)。”这被称作是“金匮之盟”,而且当时的宰相赵普就在现场。



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够确定说,作为开国皇帝的赵匡胤是心甘情愿的,毕竟此时的他已经有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个已经成年儿子。

另一个方面,发生斧声烛影疑案的当夜,赵匡胤确实已重病在身。这是一个临终托孤的场面。问题在于:太祖赵匡胤的本意是叫自己的亲弟弟还是自己的儿子?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再做个分析: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玄武门之变的惨烈是一个不太遥远的警示,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继承了皇位。亲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相互残杀,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昨天,太祖赵匡胤应该是心有余悸吧。

慈母教诲,母子同愿

杜太后出生名门,系官宦之家,其父杜爽被赠太师。杜太后是贤妻良母,虽然在太祖开国之初参与过朝政,但总能把握得当,对儿子谆谆教诲。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孝子,在杜太后重病期间一直侍奉左右。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吗?”然后接着说:“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就是因为周世宗让他的小儿子主掌天下,如果周世立的是长君,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等你以后也应该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把皇位立给年长的人,这也是社稷的福气。”

重病在身,时不我待

有母亲的教诲,唐朝血淋淋的案例,也很容易定下赵匡胤传位于弟弟赵光义的决心。况且此时的两个儿子也刚刚成年,是慈母杜太后所说的幼主,自己亲手打败了周世宗的小儿子,将心比心不能不想。此时的自己身患重病,大去之日已不远,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弟弟赵光义被自己分为晋王,同时又是开封府尹,历练甚多是皇位最佳人选。而自己的两个儿子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更没有经过历练参加过国家政务。



历史的真相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但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人之常情,现代人有,古代的人也一样存在。

在没有确凿历史记载证据的情况下,让我们抛弃偏见和猜疑,还原历史的自然和厚重,不再赋予它别样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