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读书汇#我觉得银行业要重新调整业务的导向。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银行业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刘晓春读书汇#我觉得银行业要重新调整业务的导向。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银行业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可以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业务导向有了偏差,更注重发展速度,更注重业务规模,更注重单纯的盈利目的。在这种导向下,发展速度建立在资本紧运行的脆弱基础上,为了规模造成部分的资金空转,创新有时难免牺牲安全,为了控制风险业务管理简单化,从而导致银行与客户之间难以保持长远、综合的战略性关系。我认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风险,与这样的导向有关,企业对银行的诟病也与此有关。银行需要应用新兴科技,需要数字化转型,但那是工具性的,不是根本的。我也不主张三天两头这个化,那个型,华而不实的新名词带来的是无效浪费甚至是充满风险的瞎折腾。银行改革,是要建立与客户形成长远、综合的战略性合作关系为基础的稳健经营机制。只有这样,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才能落到实处。这是从银行自身来讲的。另一方面,是监管方式、监管理念的转变,也是银行改革的重要一环。银行改革,需要内在的动力,也需要外在的压力。这方面,我在书中谈了不少看法。关于外资银行的引进,就现在的情形来看,我们可以以平常心来看待。首先,在中国市场上,外资银行已经不可能对中资银行形成威胁。在资本约束条件、规模上,外资银行没有这个能力。其次,在创新能力、科技应用上,至少不需要仰视外资银行。第三,从最近二十年的情况看,总体上,外资银行的决策体系、风控体系、营销方式等还不适应中国市场。第四,随着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外资银行面临着网点、网络和科技投入的局限性。第五,由于规模小,客户少,业务种类单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缺乏空间,所以,也面临着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局限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外资银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首先是他们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特别是他们许多管理制度的内在逻辑。说句实在话,我们有时候学习外资银行的一些做法,往往只是学了表面,并没有搞清楚那些做法的内在逻辑和机理。比如,社区银行、事业部制、审贷分离、部门协同与分润等。其次,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在金融市场业务、衍生品交易业务方面,可能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压力。这方面,中资银行在规模上虽然可以碾压外资银行,但在产品创新上、交易技术上、应对市场的经验上,与他们恐怕还有不小的距离。第三,在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市场,外资银行相对具备比较强大的竞争力。金融对外开放,与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主要就是招商引资,引进机构、引进资金。金融开放,光引进机构和资金是不够的,需要有相应的业务及相配套的市场。所以,金融的对外开放,要超越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着力建设各类对外开放的金融产品市场;二是相应改革监管理念、监管政策和监管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