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

用户4474643002


鲁迅一生最大的价值,就是勇于批判的精神。他反愚民主要也是想拉着平民一起批判,但是显然,平民不是思想家,所以在某方面他过分片面夸大了愚民之恶,其实中国人没那么邪恶。所以我们要学其批判精神,不要学其绑架的精神,不能绑架别人和你一起批判,更不能被别人绑架。


锐增双钟


七年前,我还在乡下的时候,因为汉语言本科论文的写作,我读了《鲁迅全集》,当时对鲁迅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个大写的温暖的甚至带着些许温柔的鲁迅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01、他对人是友爱的,骨子里对人有爱的力量。他的爱心值得学习。

他写给文艺青年、亲人朋友的一些信札里,他人性的温暖丝丝缕缕的透露出来。他的作品《一件小事》,可以瞥见鲁迅的灵魂深处是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他能换位思考,感受别人的生活处境。

当时落难的文学青年萧红、萧军,鲁迅对他们是怜爱的。他们两个人经常到鲁迅家做客,鲁迅为他们的作品写序,把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出版社,他极尽所能扶持文学青年。

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冰冷的人,只是当时社会情况比较特殊罢了,鲁迅把自己的爱掩藏了起来。我们看到的只是他铮铮铁汉的一面。


02、鲁迅珍惜时间,决不虚度年华,争分夺秒做事,多方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鲁迅说:我哪有什么时间,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记载,鲁迅一般上午会客,处理公务,下午开始写作,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才开始睡觉。

鲁迅得的是痨病,相当一部分原因也就是熬夜疲劳工作累死的,他只不过活了五十几岁,可是他短暂的一生为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有谁能企及?


03、鲁迅是个大人物,可是他注重细节,哪怕一件小事,他也力求做到最好。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散文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常生活当中的鲁迅。

他充满仁慈之心,对于孩子、对于妻子,对于身边的保姆,对于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亲朋好友都是相当客气、尊重的。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写到鲁迅准备了两种烟,一种好的,一种劣质的,鲁迅平时自己都抽劣质的,好烟仅限于用来招待客人。每次招待完客人之后,细心的鲁迅会把烟顺便带上楼来,放在楼上的抽屉里。由下一次来客继续招待客人。而他自己是坚决不抽好烟的。

从一代伟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多了,鲁迅小时候就在桌上刻了个“早”字,而且从那以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就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了。


陌上书香


我仅说我自己的经历。

高中的时候,因为早恋(现在我老婆),我被班主任特殊照顾,每天下午和晚自习,要到她的办公室去学习,她负责学校的资料室,而那里最多的书就是鲁迅的。

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读了《鲁迅全集》,包括《摩罗诗力说》这样当时晦涩的文言文都一字不落,因为它是第一篇。

高中,那是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不是因为高考有鲁迅的内容,而因为机缘巧合,能在人生最好的读书时光通读鲁迅,就像武侠小说里跌落悬崖意外获得武林秘籍一样的感觉。

鲁迅对我的人生影响至深。

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我的文章始终非常尖刻,不是刻意为之,自然而然的就随手写出。后来我明白了,是受鲁迅影响太深,他的“匕首和投枪”,无意识的影响了我。在和平年代,犀利如此,在一般人看来就容易显得刻薄。至今已快半百,情商不高,很多时候人们都感觉我说话过于尖刻。

对我论文和人生思考影响最多的,是鲁迅的引申归谬法,我把这种方法自行创造生发出很多地方,非常好用。面对一个观点,我们可能看不出问题,但我们顺着观点的思路引申下去,常常会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比如有个母亲说女儿要找一个没有孩子气有责任心的男人做丈夫,好,开始引申……20多岁没有孩子气很成熟的男人,假设有,他很早熟,一般人要有经历才能真正成熟,所以这个男朋友要苦经沧桑,父母早亡,光顾着阅人无数,读书的时间怎么办?坚毅的目光里不再有年轻人的阳光,办事圆滑,成熟稳重……结论来了:她要给女儿找个爸么?

我的性格肯定有自身的问题,但在那个年龄的接受,让我一生都受鲁迅影响太深,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弊端也不少,比如容易显得尖刻,不容于社会,如果不是研究学术技术类的工作,比如经商创业,就很不适合,容易成为性格悲剧。

所以,适度涉猎就好,他的精神意义,要远远大于他的文笔和思想。


凤城老吕


刚好前段时间看了鲁迅的作品精选,似乎很小就听说了鲁迅,小学是学的鲁迅的朝花夕拾,讲了鲁迅记忆中的生活,文章中也都是表现得很生活化的一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到《藤野先生》,知道高中《纪念刘和珍君》,我们可以从已经学过的文章中,看到一个为国弃医从文,时刻在关心这国家,不被当时的大环境所污染,同时也懂得感恩,感谢师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臧克家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等等,尽管如今的中国大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可这些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洋大师666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出自《鲁迅论语文改革》。是一种缺乏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现。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骂中华传统文化是“吃人的礼教”了,而是要彻底否定中华传统文化。

鲁迅对日本的感情比中国深,日本在他眼里就是最好的,最让他羡慕的国度,甚至日本侵略中国他都是从来冷眼相看,觉得都是中国的错。中国,在他眼里就是愚昧,落后,不可救药的国家。鲁迅本人并无直接当农民的经验,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众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体对于中国人妖魔化、丑化的影响。鲁迅已经完全被日本人洗脑了。

鲁迅的话是不可信的。他曾经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吃人的礼教”。但从来没有谴责过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而且中日两国一旦在上海发生战事,他就躲入内山完造的书屋里,寻求日本人的庇护。他是一个被日本人洗脑之后,意图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

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是从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砸烂孔家店开始的。尤其是被日本人洗脑之后的鲁迅,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吃人的礼教”,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真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盛名的都是学贯中西之人,比如胡适、林语堂等人。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国势衰微,饱受侵略。在此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一些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对民族固有的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包括孔子思想、礼教等,其中也包括汉字。甚至有些人要全盘否认自己的一切传统文化。觉得传统文化是愚蠢的、是罪恶的、是不能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的。而孔学、道教则被认为是妖言、邪教。险些毁掉了中华文化。

从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有两种危机的爆发称得上是“最危险的时候”:一是遭受侵略,是谓亡国之险;一是文化衰微,是谓亡种之虞。而相较于因外族侵略引发的亡国之险,因文化衰微而引发的亡种之虞其实更为堪忧,也更为可怕。当时的中国,这两种危机同时并存。而当时的鲁迅实际上充当了消灭中华文化的急先锋。

从清末陆续开始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知识分子就着眼于文字向白话、通俗化方向的发展。在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汉字拉丁化,其中刘半农、鲁迅等最为积极。

所谓汉字拉丁化,其实是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具体形式。汉字拉丁化是设想以拉丁字母代替汉字,最终废除汉字。将汉字改造为字母文字,同西方国家接轨。实际上是主动要求被异族同化。

而且中国方言众多,如果要拉丁化,首先得解决普通话的推广问题,如果各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拼写出来的字母就不一样。拉丁化后的文字将造成中国文字的不统一。而文字的不统一将造成中国人对国家认同的不一致,最终将导致文化丧失、国家分裂。

汉字拉丁化是一种民族自信心受挫下的社会思潮。汉字本身有其形成的独特的环境,不能以近代积贫积弱而否定汉字对于民族文化的贡献。随着现代历史不断发展,汉字本身的优势也逐渐显现,汉字拉丁化目前已很少有人再提倡。

为什么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欧洲没法实现统一,而中国经过汉、唐之后的大分裂,仍然能实现大一统?文化和文字使然。

为什么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如何艰难险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没有断代?也是文化和文字使然。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曾经说过:“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而汉字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史的载体,大家想想如果当时象鲁迅等人所说的废除汉字的话,中国人连自己的书籍都看不懂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将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说这句话误国还是轻的,实际上这是一种亡国言论。是被人打断了脊梁骨、失去了中华民族灵魂的行尸走肉之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传统肯定也要得到复兴。现在所需要的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教材、理念。要让中国人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将一切不该接受的外来文化的糟粕清出去,同时将中华文化好的东西介绍出去,让世界接受中华文化,并崇拜信仰中华文化。


伯乐公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军,在中国新文化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致力于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斗争,曾经写出气势豪迈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用来激励自己坚持和封建糟粕做斗争,那么,抛去鲁迅先生的“革命符号”和“文化符号”,我们可以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什么呢?

我觉得不谈鲁迅先生的文化修养和革命精神,单单看看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就足以激励大家奋发图强了。



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那个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科技工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大清国闭关锁国,鲁迅的童年也是以《四书五经》来做伴的,鲁迅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十六岁的时候,家族分封家产,鲁迅家分到的房屋又小又差,鲁迅拒绝签字,被家族人士冷落排挤。

父亲去世后,作为长子的他,年仅十五岁的鲁迅就要一边求学,一边忙于家庭生计,因为鲁迅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和三个弟弟,其中四弟患病,在鲁迅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

大家看看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在他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忙碌的一天,



鲁迅先生求学深造

鲁迅先生在十七岁的时候,应家族中叔叔的要求参加了府试(科举考试的一个科考项目),中榜后以弟弟身体患病为由,停止继续科考,回到南京水师学堂继续学习,十九岁的时候从南京水师学堂路况堂毕业。

当时一些先进的工业已经被清政府花巨资引进,这个时候的鲁迅如果要去工作,那么毫无疑问,他可以得到一份待遇非常高的工作,但是鲁迅没有,他选择了继续深造,但是放眼当时的中国,已经没有哪所学校可以让鲁迅学习到更先进的科学知识了,考虑到家庭条件,他选择公费到日本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先学医,后从文。

那么,鲁迅先生的医学水平如何呢?据记载,鲁迅也曾对曹聚仁说起过这件事,其中,“学理论两年后,持听诊器试听人们之胸,健者病者,其声如一,大不如书上所记之了然”,“今幸放弃,免于杀人”……作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速成班肄业生,鲁迅并没有彻底告别医药领域。1909年回国后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他教授的便是化学和生理学。同时,鲁迅也多次为别人诊断开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果仔细研究鲁迅先生出诊的几个记载,我们可以发现,阿司匹林是鲁迅先生用的次数最多的一种药,整体而言,鲁迅先生的医术水平应该一般。



再说一下鲁迅先生学文的情况,因为我们前面讲过,不谈鲁迅先生的文化符号,那么我们可以看看鲁迅是如何翻译那么多本书籍的。

鲁迅先生先后翻译过很多日语、德语、俄语作品,有小说(科幻、历史、人文)、有专业性论文、有医学方面的专业书籍等等。

在世界语言中,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项“世界语言学习难度排行榜”,排行榜如下:

NO.1-汉语(中国)

NO.2-希腊语(希腊)

NO.3-阿拉伯语(阿拉伯)

NO.4-冰岛语(冰岛)

NO.5-日语(日本)

NO.6-芬兰语(芬兰)

NO.7-德语(德国)

NO.8-挪威语(挪威)

NO.9-丹麦语(丹麦)

NO.10-法语(法国)

通过这份榜单我们可以看出来,日语(排名第5)和德语(排名第7)全部上榜,而俄语难道就简单吗?小哥曾经也和学习俄语的小伙伴交流过,他们说俄语比英语难很多,发音大部分有挑舌音,同时有6个变格,一句话经过变格后可能多达20多个意思,让小哥听后大为感叹。

鲁迅先生会汉语无可厚非,去日本留学会日语也合情合理,但是他还学习了德语和俄语,这个成绩放在教育高度普及的现代,恐怕能熟练掌握三门外语的人,相信并不是非常多。

所以说,鲁迅先生勤奋学习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先生热爱工作,热爱事业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坟》《 呐喊》《 野草》《 热风》《 彷徨》《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三闲集》等等作品。同时翻译了《工人绥惠略夫》《桃色的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小约翰》《文艺与批评》《十月》《药用植物》《竖琴》《一天的工作》《表》《死魂灵》《坏孩子和别的奇闻》《俄罗斯的童话》 等作品。

鲁迅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过的非常充足富裕的一生,他积极奔走于新文化革命战线,引导革命运动,同时提笔辛勤耕耘。

瞿秋白是鲁迅的挚友,1935年6月,瞿秋白英勇就义。收到瞿秋白确切死讯时,鲁迅本人的生命,亦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即便如此,顽强的鲁迅仍然拖着病体,编辑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鲁迅说:“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海上述林》也是鲁迅一生中所编辑的最后一部书。

1936年10月18日一天,鲁迅都在病中,这也是鲁迅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白天。这最后一个白天,鲁迅仍然在关注瞿秋白的著作广告。早上8点多钟,鲁迅问许广平,报上有什么事情,许广平告诉他有《译文》的广告,他翻译的《死魂灵》登在头一篇。鲁迅说:“把报纸给我,眼镜拿来。”他坐在躺椅上,一面喘息,一面仔细看着《译文》上刊登的关于《海上译林》的广告。他把广告看了又看,很久才放下来。19日凌晨4时,鲁迅微弱地对许广平说:“要茶。”这两个字,成为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一句话。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积极奋斗的一生,他生于末世,经历晚清和民国的社会动荡,在乱世求生存,在乱世谋发展,以建立新中国为毕生理想,忧国忧民,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古梁镛


作为鲁迅的后代子孙,周海婴和周令飞在《直面与正视——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痛心的疾呼“鲁迅是谁?”因为现在青年的一代已经开始淡忘鲁迅了,如果你去问他们“鲁迅是谁?”,他们就会说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都是一个已经“阶级斗争化”了的鲁迅,一个除了用“战士”这个名词来说明以外就找不到词汇来说明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人。他以毕生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文化鲁迅”,除了被塑造的战士的身份,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下青年人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立人为本的思想。


“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就是他“立人为本”思想的精髓。鲁迅讲的个体尊严,代表着现代人的价值理念,这种观念表明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展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力,同时,他也完全拥有个人独立思考的权力,这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人不应该为自己的独立思考遭受损害,这是一种普世价值理念。而个体意识的觉醒则意味着个体对自我的生存价值的关注与自觉。拥有这种个体意识的人会自觉地要求自己活出一个样子出来,他会活得很有尊严,也很有魅力,所以,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意识,他就具有了真正的勇气,他就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了。他也就可以拥有“一个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一种坦荡的胸怀了。所以,个体意识着重于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气度的养成。

拥有了个体尊严和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也就拥有了鲁迅所说的“自信力”。而这些拥有自信力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觉醒人的个体尊严,激活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这是鲁迅人格与精神的首要之点,具有个体尊严和清醒的个体意识是他特别看重的精神品质。

其次是独立思考。


如果“说立人为本”是鲁迅思想与精神的灵魂的话,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他的骨髓,它使“立人为本”这个灵魂获得了支撑。仔细思考鲁迅的独立思考的内容,大概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一)独立思考体现为一个人如何把“立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在自己的身上。这种独立思考要求一个个体自觉的人对自己的生命负有完整的责任。我要过怎样的生活不应该让父母来包办,也不应该由某个外在的绝对权威来支配,我有我自己的选择,这其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东西。它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我这样一个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对这样的问题,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有着明确坚定的立场的;


(二)真正的独立思考意味着能够把批判精神体现出来。

这里,批判的意思是一个人有勇气面对真实的世界,并且不依赖任何外在的权威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鲁迅就是一个具有这种批判精神的斗士。值得特别强调的是,鲁迅的这种批判目的不是破坏、拆毁和颠覆,而是目的在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他的建设性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三)独立思考也意味着文化与观念的创新精神。在拥有深厚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度努力传播新文化的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是需要用勇气来实践的一项人类壮举。鲁迅首先是思想家。鲁迅强调在思想与文化观念上的创新,是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更高程度的创新。同时,也要看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也必须依赖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思想和文化创新的意识。所以,文化和观念的创新既是基础性的创新,同时也是主导性的创新。



第三是拿来主义。


鲁迅是一个在文化上积极主张拿来的思想家。拿来主义就好像是鲁迅精神与人格的眼睛,体现的是他的气度、视野和眼光。拿来主义体现的是文化的气度、视野与眼光。他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他的立场是完全中国的。他是脚踩在中国的大地而放眼世界的,一切拿来的东西都是为了我们自身的自强和壮大。所以,他与崇洋媚外是势不两立的,也不赞同无选择的乱拿。


第四是韧性的坚守。


韧性的坚守是鲁迅精神的手和足,它是对上述三个方面积极而坚持不懈的践履,是观念落实在行为上的具体过程,是一步步走、一点点做的持续不断地努力和进取。所以,鲁迅的韧性,体现的是一种坚守的精神。它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长度,二是强度。所谓长度,就是指每天的工作从不懈怠,所谓强度,就是指每日工作的辛劳与效能。这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持之以恒,进之以猛,把坚守贯穿于生命的整个历程,一个人能够拥有这样的人生,就足以令自己欣慰的了。所以,我们理解的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弥留之际,是没有什么悲哀痛苦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他尽可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且做得那么好,鲁迅在自我完成方面是足够欣慰的。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把自己做成,这是多么精彩,他怎么会感到悲哀呢?

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要做到韧性的坚守,就要面对三个东西:暴力、权力、和软暴力,应该说,鲁迅对来自这三个方面的压力是做好了足够的精神准备的,所以,他从来没有被暴力和权力屈服过。更没有被软暴力所腐化和动摇。尤其是软暴力,更有当今的现实意义。要知道,鲁迅当年的生活是很精致的,他当年的生活大概仍然是今天很多人追求的梦想,但是鲁迅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生活就遗忘了自己对社会的使命,他对自己的使命和自我完成是充分自觉的。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很严重,对青年一代影响很坏,一个孩子在家里总是养尊处优,害怕困难,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这很成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软暴力处处显示威力的时代,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使每个生命个体发育成型,拥有健全的个体生命自觉,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佛不立相


从鲁迅身上能学到东西,我认为是关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为他的知识是过时代的知识,那我们依然要学会过时代的东西,因为里面存在着各种道德



这种道德能让我们知道很多事情的发生,一个人拥有道德是一件好事,而且能坚持一直做下去,那必定能将来引来一大堆的好处,所以说我们也需要学会道德这一个观念,当我们失去了这种观念,我们将要重新取回



让我们自己知道道德的重要性在鲁迅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很富有因为当时的简谱甚至朴素都能让我们看着在鲁迅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很富有因为当时的简谱甚至朴素都能让我们看出当时混乱,所以现在要学会珍惜道德道德所给我们的影响,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而我们需要学会把握这些道德所



让我们知道我们能得到东西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观甚至是我们所认为的事情是对还是错那么我现在的道德方面是指一个简朴,一个朴素,另一个就是勤奋,道德里面包含的内容极为深奥,也是特别的多领域特别的广,我只包含了这几点,但是我坚持了有仅仅20多年,当我20多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那将是让我得到上辈子最好的一种幸福。


闲倚一枝藤


正值,正气,同情弱小。

就是我们从鲁迅的骨子里,可以学习到如何做人的精神。

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鲁迅是革命家,左派文艺领袖,文学大家。但说他同情弱小,可在他的《孔乙己》,《祥林嫂》等的作品中看到。



而且,他痛恨吃人的社会,人的不公平,封建制度的残忍。从而同情哪此弱小的人民,想用揭露的笔发来让社会得到改变。这就是鲁迅先生正气的精神。

而且,我们还可看到,鲁迅先生的救国爱国的心,是在激烈的跳跳动着。他学医,也是为救人民。可是,用医者的心救不了社会的疾病,而决心弃医从文,用文来启示人们,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可是,有些可叹,他没有找到救中国“共产主义”。



但,最起码我们认为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正气、骨气在身。做人就应该如此,很值得学习的。


有话要说886


我是读中文的,我就爱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作品可能与我个人性格有点相近之处。我喜欢嫉恶如仇,对不公平的损人利己的事很反感,且往往忍不住口,这当然对自己不一定有利,但不愿随便。我讨厌鲁迅同时代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如胡适的作品。国难当头,却从不大声疾呼,号召人们为国家的存亡,拿起刀枪。我也讨压某些大家的作品,低级趣味在文中时见,看了恶心。鲁迅的作品语言辛辣尖刻,但对国家,对人民却透露出一种深沉的爱。他的论战或时评的文章,深究要比较费时间,但他的小说却是百看不厌的。我最爱鲁迅的小说,太好了,篇幅短短,却意味深长。读了鲁迅的书,让我认识到要正视现实,挺直腰,腿踏实地,堂正地,无媚意地做事,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