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迅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用戶4474643002


魯迅一生最大的價值,就是勇於批判的精神。他反愚民主要也是想拉著平民一起批判,但是顯然,平民不是思想家,所以在某方面他過分片面誇大了愚民之惡,其實中國人沒那麼邪惡。所以我們要學其批判精神,不要學其綁架的精神,不能綁架別人和你一起批判,更不能被別人綁架。


銳增雙鍾


七年前,我還在鄉下的時候,因為漢語言本科論文的寫作,我讀了《魯迅全集》,當時對魯迅有了更多的瞭解,一個大寫的溫暖的甚至帶著些許溫柔的魯迅出現在我的腦海裡。


01、他對人是友愛的,骨子裡對人有愛的力量。他的愛心值得學習。

他寫給文藝青年、親人朋友的一些信札裡,他人性的溫暖絲絲縷縷的透露出來。他的作品《一件小事》,可以瞥見魯迅的靈魂深處是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的,他能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生活處境。

當時落難的文學青年蕭紅、蕭軍,魯迅對他們是憐愛的。他們兩個人經常到魯迅家做客,魯迅為他們的作品寫序,把他們的作品介紹給出版社,他極盡所能扶持文學青年。

其實魯迅並不是一個冰冷的人,只是當時社會情況比較特殊罷了,魯迅把自己的愛掩藏了起來。我們看到的只是他錚錚鐵漢的一面。


02、魯迅珍惜時間,決不虛度年華,爭分奪秒做事,多方位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魯迅說:我哪有什麼時間,我只不過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寫作上。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記載,魯迅一般上午會客,處理公務,下午開始寫作,一直工作到凌晨三點,才開始睡覺。

魯迅得的是癆病,相當一部分原因也就是熬夜疲勞工作累死的,他只不過活了五十幾歲,可是他短暫的一生為社會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有誰能企及?


03、魯迅是個大人物,可是他注重細節,哪怕一件小事,他也力求做到最好。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散文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日常生活當中的魯迅。

他充滿仁慈之心,對於孩子、對於妻子,對於身邊的保姆,對於出現在他生活中的親朋好友都是相當客氣、尊重的。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寫到魯迅準備了兩種煙,一種好的,一種劣質的,魯迅平時自己都抽劣質的,好煙僅限於用來招待客人。每次招待完客人之後,細心的魯迅會把煙順便帶上樓來,放在樓上的抽屜裡。由下一次來客繼續招待客人。而他自己是堅決不抽好煙的。

從一代偉人身上,我們可以學到的東西真是太多了,魯迅小時候就在桌上刻了個“早”字,而且從那以後,魯迅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就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學習一輩子了。


陌上書香


我僅說我自己的經歷。

高中的時候,因為早戀(現在我老婆),我被班主任特殊照顧,每天下午和晚自習,要到她的辦公室去學習,她負責學校的資料室,而那裡最多的書就是魯迅的。

在這段時間裡,我通讀了《魯迅全集》,包括《摩羅詩力說》這樣當時晦澀的文言文都一字不落,因為它是第一篇。

高中,那是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當時不是因為高考有魯迅的內容,而因為機緣巧合,能在人生最好的讀書時光通讀魯迅,就像武俠小說裡跌落懸崖意外獲得武林秘籍一樣的感覺。

魯迅對我的人生影響至深。

大學我讀的是中文系,我的文章始終非常尖刻,不是刻意為之,自然而然的就隨手寫出。後來我明白了,是受魯迅影響太深,他的“匕首和投槍”,無意識的影響了我。在和平年代,犀利如此,在一般人看來就容易顯得刻薄。至今已快半百,情商不高,很多時候人們都感覺我說話過於尖刻。

對我論文和人生思考影響最多的,是魯迅的引申歸謬法,我把這種方法自行創造生髮出很多地方,非常好用。面對一個觀點,我們可能看不出問題,但我們順著觀點的思路引申下去,常常會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

比如有個母親說女兒要找一個沒有孩子氣有責任心的男人做丈夫,好,開始引申……20多歲沒有孩子氣很成熟的男人,假設有,他很早熟,一般人要有經歷才能真正成熟,所以這個男朋友要苦經滄桑,父母早亡,光顧著閱人無數,讀書的時間怎麼辦?堅毅的目光裡不再有年輕人的陽光,辦事圓滑,成熟穩重……結論來了:她要給女兒找個爸麼?

我的性格肯定有自身的問題,但在那個年齡的接受,讓我一生都受魯迅影響太深,在這個和平的年代,弊端也不少,比如容易顯得尖刻,不容於社會,如果不是研究學術技術類的工作,比如經商創業,就很不適合,容易成為性格悲劇。

所以,適度涉獵就好,他的精神意義,要遠遠大於他的文筆和思想。


鳳城老呂


剛好前段時間看了魯迅的作品精選,似乎很小就聽說了魯迅,小學是學的魯迅的朝花夕拾,講了魯迅記憶中的生活,文章中也都是表現得很生活化的一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到《藤野先生》,知道高中《紀念劉和珍君》,我們可以從已經學過的文章中,看到一個為國棄醫從文,時刻在關心這國家,不被當時的大環境所汙染,同時也懂得感恩,感謝師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以及臧克家紀念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作者:臧克家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作者:臧克家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等等,儘管如今的中國大環境已經完全不同,可這些精神仍然是我們當今社會所需要的。


洋大師666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出自《魯迅論語文改革》。是一種缺乏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現。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罵中華傳統文化是“吃人的禮教”了,而是要徹底否定中華傳統文化。

魯迅對日本的感情比中國深,日本在他眼裡就是最好的,最讓他羨慕的國度,甚至日本侵略中國他都是從來冷眼相看,覺得都是中國的錯。中國,在他眼裡就是愚昧,落後,不可救藥的國家。魯迅本人並無直接當農民的經驗,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眾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體對於中國人妖魔化、醜化的影響。魯迅已經完全被日本人洗腦了。

魯迅的話是不可信的。他曾經罵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吃人的禮教”。但從來沒有譴責過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而且中日兩國一旦在上海發生戰事,他就躲入內山完造的書屋裡,尋求日本人的庇護。他是一個被日本人洗腦之後,意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者。

中國人喪失文化自信是從所謂的新文化運動,砸爛孔家店開始的。尤其是被日本人洗腦之後的魯迅,罵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吃人的禮教”,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實際上真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盛名的都是學貫中西之人,比如胡適、林語堂等人。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國勢衰微,飽受侵略。在此國家和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一些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將中國落後的原因歸咎於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對民族固有的事物進行批判和否定,包括孔子思想、禮教等,其中也包括漢字。甚至有些人要全盤否認自己的一切傳統文化。覺得傳統文化是愚蠢的、是罪惡的、是不能和西方文化相提並論的。而孔學、道教則被認為是妖言、邪教。險些毀掉了中華文化。

從人類的文明史來看,對一個民族而言,有兩種危機的爆發稱得上是“最危險的時候”:一是遭受侵略,是謂亡國之險;一是文化衰微,是謂亡種之虞。而相較於因外族侵略引發的亡國之險,因文化衰微而引發的亡種之虞其實更為堪憂,也更為可怕。當時的中國,這兩種危機同時並存。而當時的魯迅實際上充當了消滅中華文化的急先鋒。

從清末陸續開始的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知識分子就著眼於文字向白話、通俗化方向的發展。在新文化運動大背景下,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提倡漢字拉丁化,其中劉半農、魯迅等最為積極。

所謂漢字拉丁化,其實是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具體形式。漢字拉丁化是設想以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最終廢除漢字。將漢字改造為字母文字,同西方國家接軌。實際上是主動要求被異族同化。

而且中國方言眾多,如果要拉丁化,首先得解決普通話的推廣問題,如果各個地方的方言不一樣,拼寫出來的字母就不一樣。拉丁化後的文字將造成中國文字的不統一。而文字的不統一將造成中國人對國家認同的不一致,最終將導致文化喪失、國家分裂。

漢字拉丁化是一種民族自信心受挫下的社會思潮。漢字本身有其形成的獨特的環境,不能以近代積貧積弱而否定漢字對於民族文化的貢獻。隨著現代歷史不斷髮展,漢字本身的優勢也逐漸顯現,漢字拉丁化目前已很少有人再提倡。

為什麼羅馬帝國覆滅之後歐洲沒法實現統一,而中國經過漢、唐之後的大分裂,仍然能實現大一統?文化和文字使然。

為什麼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無論如何艱難險阻,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都沒有斷代?也是文化和文字使然。

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曾經說過:“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而漢字則是中華文化和文明史的載體,大家想想如果當時象魯迅等人所說的廢除漢字的話,中國人連自己的書籍都看不懂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將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說這句話誤國還是輕的,實際上這是一種亡國言論。是被人打斷了脊樑骨、失去了中華民族靈魂的行屍走肉之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華文化傳統肯定也要得到復興。現在所需要的是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包括教材、理念。要讓中國人真正瞭解中華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將一切不該接受的外來文化的糟粕清出去,同時將中華文化好的東西介紹出去,讓世界接受中華文化,並崇拜信仰中華文化。


伯樂公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軍,在中國新文化方面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一生致力於建立新中國的革命鬥爭,曾經寫出氣勢豪邁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用來激勵自己堅持和封建糟粕做鬥爭,那麼,拋去魯迅先生的“革命符號”和“文化符號”,我們可以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什麼呢?

我覺得不談魯迅先生的文化修養和革命精神,單單看看魯迅先生的人生軌跡,就足以激勵大家奮發圖強了。



出生於貧困家庭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出生於光緒七年(1881年),那個時候,世界上很多國家科技工業快速發展的時候,大清國閉關鎖國,魯迅的童年也是以《四書五經》來做伴的,魯迅十五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十六歲的時候,家族分封家產,魯迅家分到的房屋又小又差,魯迅拒絕簽字,被家族人士冷落排擠。

父親去世後,作為長子的他,年僅十五歲的魯迅就要一邊求學,一邊忙於家庭生計,因為魯迅要照顧自己的母親和三個弟弟,其中四弟患病,在魯迅十七歲的時候去世了。

大家看看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在他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記載了魯迅忙碌的一天,



魯迅先生求學深造

魯迅先生在十七歲的時候,應家族中叔叔的要求參加了府試(科舉考試的一個科考項目),中榜後以弟弟身體患病為由,停止繼續科考,回到南京水師學堂繼續學習,十九歲的時候從南京水師學堂路況堂畢業。

當時一些先進的工業已經被清政府花巨資引進,這個時候的魯迅如果要去工作,那麼毫無疑問,他可以得到一份待遇非常高的工作,但是魯迅沒有,他選擇了繼續深造,但是放眼當時的中國,已經沒有哪所學校可以讓魯迅學習到更先進的科學知識了,考慮到家庭條件,他選擇公費到日本留學。

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先生先學醫,後從文。

那麼,魯迅先生的醫學水平如何呢?據記載,魯迅也曾對曹聚仁說起過這件事,其中,“學理論兩年後,持聽診器試聽人們之胸,健者病者,其聲如一,大不如書上所記之瞭然”,“今幸放棄,免於殺人”……作為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速成班肄業生,魯迅並沒有徹底告別醫藥領域。1909年回國後執教於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他教授的便是化學和生理學。同時,魯迅也多次為別人診斷開方,中、西醫結合治療,如果仔細研究魯迅先生出診的幾個記載,我們可以發現,阿司匹林是魯迅先生用的次數最多的一種藥,整體而言,魯迅先生的醫術水平應該一般。



再說一下魯迅先生學文的情況,因為我們前面講過,不談魯迅先生的文化符號,那麼我們可以看看魯迅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本書籍的。

魯迅先生先後翻譯過很多日語、德語、俄語作品,有小說(科幻、歷史、人文)、有專業性論文、有醫學方面的專業書籍等等。

在世界語言中,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了一項“世界語言學習難度排行榜”,排行榜如下:

NO.1-漢語(中國)

NO.2-希臘語(希臘)

NO.3-阿拉伯語(阿拉伯)

NO.4-冰島語(冰島)

NO.5-日語(日本)

NO.6-芬蘭語(芬蘭)

NO.7-德語(德國)

NO.8-挪威語(挪威)

NO.9-丹麥語(丹麥)

NO.10-法語(法國)

通過這份榜單我們可以看出來,日語(排名第5)和德語(排名第7)全部上榜,而俄語難道就簡單嗎?小哥曾經也和學習俄語的小夥伴交流過,他們說俄語比英語難很多,發音大部分有挑舌音,同時有6個變格,一句話經過變格後可能多達20多個意思,讓小哥聽後大為感嘆。

魯迅先生會漢語無可厚非,去日本留學會日語也合情合理,但是他還學習了德語和俄語,這個成績放在教育高度普及的現代,恐怕能熟練掌握三門外語的人,相信並不是非常多。

所以說,魯迅先生勤奮學習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魯迅先生熱愛工作,熱愛事業

魯迅先生一生創作了《墳》《 吶喊》《 野草》《 熱風》《 彷徨》《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三閒集》等等作品。同時翻譯了《工人綏惠略夫》《桃色的雲》《苦悶的象徵》《出了象牙之塔》《小約翰》《文藝與批評》《十月》《藥用植物》《豎琴》《一天的工作》《表》《死魂靈》《壞孩子和別的奇聞》《俄羅斯的童話》 等作品。

魯迅先生的一生,可以說是過的非常充足富裕的一生,他積極奔走於新文化革命戰線,引導革命運動,同時提筆辛勤耕耘。

瞿秋白是魯迅的摯友,1935年6月,瞿秋白英勇就義。收到瞿秋白確切死訊時,魯迅本人的生命,亦已進入了倒計時階段。即便如此,頑強的魯迅仍然拖著病體,編輯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魯迅說:“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個紀念,也是一個抗議,一個示威……人給殺掉了,作品是不能殺掉的,也是殺不掉的。”《海上述林》也是魯迅一生中所編輯的最後一部書。

1936年10月18日一天,魯迅都在病中,這也是魯迅生命中的最後一個白天。這最後一個白天,魯迅仍然在關注瞿秋白的著作廣告。早上8點多鐘,魯迅問許廣平,報上有什麼事情,許廣平告訴他有《譯文》的廣告,他翻譯的《死魂靈》登在頭一篇。魯迅說:“把報紙給我,眼鏡拿來。”他坐在躺椅上,一面喘息,一面仔細看著《譯文》上刊登的關於《海上譯林》的廣告。他把廣告看了又看,很久才放下來。19日凌晨4時,魯迅微弱地對許廣平說:“要茶。”這兩個字,成為魯迅一生中的最後一句話。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積極奮鬥的一生,他生於末世,經歷晚清和民國的社會動盪,在亂世求生存,在亂世謀發展,以建立新中國為畢生理想,憂國憂民,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古梁鏞


作為魯迅的後代子孫,周海嬰和周令飛在《直面與正視——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中痛心的疾呼“魯迅是誰?”因為現在青年的一代已經開始淡忘魯迅了,如果你去問他們“魯迅是誰?”,他們就會說對敵人“橫眉冷對千夫指”,對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這都是一個已經“階級鬥爭化”了的魯迅,一個除了用“戰士”這個名詞來說明以外就找不到詞彙來說明的魯迅。


生活中的魯迅其實是個愛開玩笑、非常幽默和藹的人。他以畢生不懈的努力創造了一個輝煌的“文化魯迅”,除了被塑造的戰士的身份,有很多值得我們當下青年人學習的地方。



首先是立人為本的思想。


“立人為本”是魯迅精神的靈魂。個體尊嚴和個體意識的覺醒就是他“立人為本”思想的精髓。魯迅講的個體尊嚴,代表著現代人的價值理念,這種觀念表明每個個體都有充分發展自我、享受幸福的權力,同時,他也完全擁有個人獨立思考的權力,這是每個人的天賦人權。人不應該為自己的獨立思考遭受損害,這是一種普世價值理念。而個體意識的覺醒則意味著個體對自我的生存價值的關注與自覺。擁有這種個體意識的人會自覺地要求自己活出一個樣子出來,他會活得很有尊嚴,也很有魅力,所以,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意識,他就具有了真正的勇氣,他就可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了。他也就可以擁有“一個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樣一種坦蕩的胸懷了。所以,個體意識著重於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氣度的養成。

擁有了個體尊嚴和個體生命的自覺意識,也就擁有了魯迅所說的“自信力”。而這些擁有自信力的人,才是中國的脊樑。覺醒人的個體尊嚴,激活人的個體生命意識,這是魯迅人格與精神的首要之點,具有個體尊嚴和清醒的個體意識是他特別看重的精神品質。

其次是獨立思考。


如果“說立人為本”是魯迅思想與精神的靈魂的話,那麼,獨立思考則是他的骨髓,它使“立人為本”這個靈魂獲得了支撐。仔細思考魯迅的獨立思考的內容,大概可以包括三個方面:


(一)獨立思考體現為一個人如何把“立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實在自己的身上。這種獨立思考要求一個個體自覺的人對自己的生命負有完整的責任。我要過怎樣的生活不應該讓父母來包辦,也不應該由某個外在的絕對權威來支配,我有我自己的選擇,這其實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最重要的東西。它真正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我這樣一個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是有意義的,對這樣的問題,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是有著明確堅定的立場的;


(二)真正的獨立思考意味著能夠把批判精神體現出來。

這裡,批判的意思是一個人有勇氣面對真實的世界,並且不依賴任何外在的權威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魯迅就是一個具有這種批判精神的鬥士。值得特別強調的是,魯迅的這種批判目的不是破壞、拆毀和顛覆,而是目的在於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的。他的建設性的意義是非常明顯的。


(三)獨立思考也意味著文化與觀念的創新精神。在擁有深厚封建文化傳統的國度努力傳播新文化的理念,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創新。是需要用勇氣來實踐的一項人類壯舉。魯迅首先是思想家。魯迅強調在思想與文化觀念上的創新,是在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更高程度的創新。同時,也要看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也必須依賴於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思想和文化創新的意識。所以,文化和觀念的創新既是基礎性的創新,同時也是主導性的創新。



第三是拿來主義。


魯迅是一個在文化上積極主張拿來的思想家。拿來主義就好像是魯迅精神與人格的眼睛,體現的是他的氣度、視野和眼光。拿來主義體現的是文化的氣度、視野與眼光。他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魯迅的拿來主義,他的立場是完全中國的。他是腳踩在中國的大地而放眼世界的,一切拿來的東西都是為了我們自身的自強和壯大。所以,他與崇洋媚外是勢不兩立的,也不贊同無選擇的亂拿。


第四是韌性的堅守。


韌性的堅守是魯迅精神的手和足,它是對上述三個方面積極而堅持不懈的踐履,是觀念落實在行為上的具體過程,是一步步走、一點點做的持續不斷地努力和進取。所以,魯迅的韌性,體現的是一種堅守的精神。它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一是長度,二是強度。所謂長度,就是指每天的工作從不懈怠,所謂強度,就是指每日工作的辛勞與效能。這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持之以恆,進之以猛,把堅守貫穿於生命的整個歷程,一個人能夠擁有這樣的人生,就足以令自己欣慰的了。所以,我們理解的魯迅,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在他彌留之際,是沒有什麼悲哀痛苦的,因為在他的一生中他儘可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且做得那麼好,魯迅在自我完成方面是足夠欣慰的。一個人能夠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歷程中把自己做成,這是多麼精彩,他怎麼會感到悲哀呢?

從魯迅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要做到韌性的堅守,就要面對三個東西:暴力、權力、和軟暴力,應該說,魯迅對來自這三個方面的壓力是做好了足夠的精神準備的,所以,他從來沒有被暴力和權力屈服過。更沒有被軟暴力所腐化和動搖。尤其是軟暴力,更有當今的現實意義。要知道,魯迅當年的生活是很精緻的,他當年的生活大概仍然是今天很多人追求的夢想,但是魯迅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擁有這樣的生活就遺忘了自己對社會的使命,他對自己的使命和自我完成是充分自覺的。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很嚴重,對青年一代影響很壞,一個孩子在家裡總是養尊處優,害怕困難,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受不了,這很成問題。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軟暴力處處顯示威力的時代,如何在這樣一個時代中使每個生命個體發育成型,擁有健全的個體生命自覺,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佛不立相


從魯迅身上能學到東西,我認為是關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因為他的知識是過時代的知識,那我們依然要學會過時代的東西,因為裡面存在著各種道德



這種道德能讓我們知道很多事情的發生,一個人擁有道德是一件好事,而且能堅持一直做下去,那必定能將來引來一大堆的好處,所以說我們也需要學會道德這一個觀念,當我們失去了這種觀念,我們將要重新取回



讓我們自己知道道德的重要性在魯迅生活的時代並不是很富有因為當時的簡譜甚至樸素都能讓我們看著在魯迅生活的時代並不是很富有因為當時的簡譜甚至樸素都能讓我們看出當時混亂,所以現在要學會珍惜道德道德所給我們的影響,所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實在太多,而我們需要學會把握這些道德所



讓我們知道我們能得到東西將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觀甚至是我們所認為的事情是對還是錯那麼我現在的道德方面是指一個簡樸,一個樸素,另一個就是勤奮,道德里麵包含的內容極為深奧,也是特別的多領域特別的廣,我只包含了這幾點,但是我堅持了有僅僅20多年,當我20多年來所學到的東西,那將是讓我得到上輩子最好的一種幸福。


閒倚一枝藤


正值,正氣,同情弱小。

就是我們從魯迅的骨子裡,可以學習到如何做人的精神。

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最好的證明。

雖然,魯迅是革命家,左派文藝領袖,文學大家。但說他同情弱小,可在他的《孔乙己》,《祥林嫂》等的作品中看到。



而且,他痛恨吃人的社會,人的不公平,封建制度的殘忍。從而同情哪此弱小的人民,想用揭露的筆發來讓社會得到改變。這就是魯迅先生正氣的精神。

而且,我們還可看到,魯迅先生的救國愛國的心,是在激烈的跳跳動著。他學醫,也是為救人民。可是,用醫者的心救不了社會的疾病,而決心棄醫從文,用文來啟示人們,達到改變社會的目的。可是,有些可嘆,他沒有找到救中國“共產主義”。



但,最起碼我們認為他是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正氣、骨氣在身。做人就應該如此,很值得學習的。


有話要說886


我是讀中文的,我就愛魯迅的作品。魯迅的作品可能與我個人性格有點相近之處。我喜歡嫉惡如仇,對不公平的損人利己的事很反感,且往往忍不住口,這當然對自己不一定有利,但不願隨便。我討厭魯迅同時代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如胡適的作品。國難當頭,卻從不大聲疾呼,號召人們為國家的存亡,拿起刀槍。我也討壓某些大家的作品,低級趣味在文中時見,看了噁心。魯迅的作品語言辛辣尖刻,但對國家,對人民卻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愛。他的論戰或時評的文章,深究要比較費時間,但他的小說卻是百看不厭的。我最愛魯迅的小說,太好了,篇幅短短,卻意味深長。讀了魯迅的書,讓我認識到要正視現實,挺直腰,腿踏實地,堂正地,無媚意地做事,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