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樑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鳴梁海戰

2014年,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上映,該電影描述的是“丁酉倭亂”(萬曆朝鮮戰爭、慶長之役)時發生的鳴梁海戰的故事,刷新了韓國的觀影記錄,觀影人次達到1760萬人次,並獲取了無數的韓國的電影大獎。

相對來說,在其他國家這部電影就沒有韓國那麼吃香了,並且在“丁酉倭亂”中的另外兩個主角中國、日本引起了軒然大波。

中國觀眾不滿的是,萬曆朝鮮戰爭時明軍不計回報援朝抗日,力挽狂瀾拯救了朝鮮,但是在這部電影裡卻沒有任何一處有提到入朝的明軍,似乎整場戰爭都是由朝鮮一己之力打贏的。除此以外,部分觀眾將“鳴梁海戰”與“露梁海戰”混淆,認為韓國篡改歷史,抹去了明軍的痕跡。當然,歷史上明軍並沒有參加鳴梁海戰,這種低級錯誤就不予以辯駁了。而日本的觀眾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就更直白了,認為韓國人故意混淆視聽,罔顧事實、篡改歷史,拍出了一部純粹由韓國人的妄想而捏造出的電影。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萬曆援朝中的明軍


對日本觀眾的看法,唐太宗表示深有體會,可以理解。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電影之中的鳴梁海戰,與歷史上究竟有哪些異同?中國、日本的觀眾,對《鳴梁海戰》的差評究竟有沒有道理吧!

鳴梁海戰的背景

日本慶長二年(1597年),明朝、日本之間長期的和平談判破裂,羽柴秀吉決定再次出兵朝鮮,派出了以四國、九州、西國為主的共約十四萬人的軍勢渡過對馬海峽。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羽柴秀吉


六月十八日,朝鮮水軍在三道水軍統制使元均的率領下迎戰日本水軍,但是僅在次日的海戰中,朝鮮水軍就因為失利而退卻至閒山島。七月十四日,朝鮮水軍從閒山島出擊,於巨濟島與漆川島之間的漆川梁停泊,然而在十六日的天明時分,由藤堂高虎率領的日本水軍突然出現在了海上,一舉擊敗了朝鮮水軍,朝鮮水軍傷亡慘重,主將元均為首的諸多將領戰死。

朝鮮水軍的主將

文祿之役(壬辰倭亂)時,李舜臣麾下的朝鮮水軍四處出擊,雖然不足以奪取制海權,但是卻給日本水軍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煩。那麼,這麼一個能征善戰的水軍大將,在漆川梁海戰時為何沒有出戰呢?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李舜臣


這主要還得歸功於李氏朝鮮的黨爭傳統,在明朝、日本進行和談之際,日軍對朝鮮的攻勢暫緩,少了外敵的壓力,朝鮮內部又開始了鬥爭。到了慶長之役之際,加藤清正再度渡海來朝,朝鮮王廷命令李舜臣在海上阻擊加藤清正,可是學過數學的李舜臣拒絕了這道命令,導致他被捕入獄,這也是《鳴梁海戰》片頭中李舜臣被動刑的背景。

雖然因為朝中有人斡旋得以免死,但是在漆川梁海戰時李舜臣被罰“白衣從軍”,只是一個扛長矛的小兵,直至元均戰死以後,朝鮮才不得不再度把李舜臣抬出來救場。可是,李舜臣再度出任水軍統制使時,他的麾下僅剩下十餘艘板屋船,根本就不足以對抗日本。

日本水軍的主將

鳴梁海戰時,日軍的主將乃是藤堂高虎。藤堂高虎出生於近江國的一個沒落土豪之家,在鄉間務農。後來,藤堂高虎以足輕的身份加入了北近江大名淺井長政的軍隊,在姊川合戰中立功,開始嶄露頭角。

淺井家滅亡以後,藤堂高虎相繼出仕了阿閉貞徵、磯野員昌、織田信澄等人,最後轉仕羽柴秀吉的弟弟秀長,在羽柴政權統一日本的合戰中不斷地立下戰功,等到慶長之役時,藤堂村夫已經從農民變成了領有七萬石領地的豐臣大名了。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藤堂高虎


不過,在電影《鳴梁海戰》中,藤堂高虎雖然也是日軍的主將,但是戲份卻非常少,韓國人重點刻畫的是在鳴梁海戰中戰死的大名來島通總。

電影中,來島通總一登場就與“賤嶽七本槍”之一的脅坂安治打了個照面,其麾下的士兵們也個個都拽的二五八萬一樣,被脅坂安治手下的武士稱呼來島軍為“海賊”,就差冒出來一句“你要成為我的夥伴嗎”了。

這個在電影裡牛逼轟轟的來島通總是什麼來頭呢?其實來島家對喜歡日本戰國史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他們就是在第二次木津川海戰中被織田家的水軍胖揍的村上水軍之一的“來島村上氏”,所以來島通總幾斤幾兩,織田軍出身的脅坂安治其實是心知肚明的。

照理來說,來島通總不過是一萬四千石的一個小大名而已,和無數的小大名一樣,本該被湮滅在歷史潮流之中,可是朝鮮出兵卻改變了這個人的命運,讓後世的人都記住了他——來島通總是侵略朝鮮的日軍中唯一戰死的大名。大概正是因此,加上船伕一共才六百人的邊緣人來島通總,才會被電影《鳴梁海戰》給刻畫成是羽柴政權的核心人物,用電影中的臺詞來解釋的話,他更是羽柴秀吉特意派來制裁朝鮮水軍的狠角色。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來島通總


然後就戰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之中來島通總曾經對著一個牌位發呆,還和身邊的家臣解釋說這是他戰死的兄弟。在歷史上,來島通總確實戰死了一個兄弟來島通之,但是來島通之的年紀比來島通之要大,自然不會是牌位上的“年二十五歲”。除此以外,我仔細看了下牌位的特寫,上面寫的名字並非是來島通之,而是“夾島通總”……姑且不計較錯別字,來島通總跪在自己的牌位面前是怎麼回事?

另外,《鳴梁海戰》中脅坂安治的形象是一個慫慫的胖紙,這只是因為他不是這部電影的主角罷了。在韓國人拍攝的其他有關“壬辰倭亂”的影視劇中,戲份更多的脅坂安治通常都被刻畫成是李舜臣的宿敵、日本第一的名將。

哈哈哈。

對不起沒忍住。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遊戲裡數據溢出的脅坂安治


兩軍的實力對比

鳴梁海戰時,朝鮮、日本方面對兩軍的記載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下面先簡單列舉下朝鮮方的記載。

《宣祖實錄》:“閒山島潰敗以後,兵船器械散失殆盡。臣與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金億秋等,收拾戰船一十三隻、哨探船三十二隻,於海南縣海路要口把截,而有戰船一百三十餘隻,從梨津浦前洋向來。”

《宣祖修正實錄》:“賊將馬多時,號善水戰,率其船二百餘艘欲犯西海,相遇於碧波亭下,舜臣以十二船,載大炮乘潮至順流攻之,賊敗走,軍聲大振。”

《亂中雜錄》:“賊酋來島守,領兵船數百艘,先向西海,至珍島碧波亭下,時統制使李舜臣留陣鳴梁,避亂舟子百餘隻在後聲援。”

《亂中日記》:“賊船無慮二百餘隻,鳴梁由入直向結陣處雲,召集諸將,申明約束,舉碇出海,則賊船一百三十三隻回擁我船。”

朝鮮方面的水軍戰船如電影中一樣,只有約十二、三艘而已,不過《亂中雜錄》中卻提到了朝鮮水軍有“避亂舟子百餘隻在後聲援”,也就是一些難民的船隻。當然,如同好萊塢電影《斯巴達300勇士》一樣,這些“避亂舟子”也被電影給抹去了。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日本方面對鳴梁海戰的記載其實並不算多,因為這場海戰中除了戰死一個小大名來島通總以外,對日軍的攻勢並沒有影響。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從《毛利高棟文書》中收錄的藤堂高虎等人在九月十八日寫給石田三成等人的報告書信中窺得一二:

“一、風時分ニ御座候付而、此度者大船共ハ彼川口ニ殘し置、小関舟鬥にて去十日ニ打立、赤國浦〻嶋〻過半発向仕候事。

一、たいたんむろのむかひ水営と申城の瀬戸口ニ番舟・大船拾四艘、其外小舟數百艘かゝり居申候條、即十六日押懸申候而、卯刻より申刻迄相戦申候事。”

書信中提到,由於強風的緣故,日軍將大船(安宅船)停留在了川口,僅率領較小的關船出陣,隨後在鳴梁遭遇朝鮮水軍的十四艘大船與數百艘小船。

朝、日兩方對朝鮮水軍實力的記載出入並不大,朝鮮水軍的主力僅有十餘艘戰船。另外,日軍同樣也提到了朝鮮水軍還有小船的支援,想必就是《亂中雜錄》中記載的那些“避亂舟子”了。當然,這些小船的戰鬥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僅起到疑兵的作用。

不過,按照日本的說法,鳴梁海戰時參戰的並非是水軍的主力,安宅船等大型戰船都沒有出戰,日軍先陣的戰船隻是快速靈活的關船而已,這些船隻也就是在《亂中雜錄》中提到的來島通總率領的先陣。日本並沒有提到參戰戰船的數量,但是如果只是先陣的話,想必不會有太多的船隻。

鳴梁海戰真的是“大捷”嗎?

韓國人歷來都聲稱“鳴梁海戰”是一場以寡擊眾的“大捷”,在電影之中也是如此,李舜臣擊敗日軍先陣的來島通總以後,率領戰船朝著藤堂高虎、脅坂安治殺來,擊敗了日軍。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不過,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按照李舜臣的《亂中日記》的記載,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迎戰日軍之際,除了自己的帥船以外,其餘船隻都停滯不前,節度使金億秋的戰船甚至不顧主將後撤。直至李舜臣升起“招搖旗”後,巨濟縣令安衛、中軍金應諴的兩艘戰船才緩緩加入了戰鬥。

電影裡安衛和金應諴看見招搖旗後威風凜凜地獨自進擊,雖被李舜臣訓了一頓,但是至少也營造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還是比較正面積極的形象。然而在李舜臣的日記之中,則又是另外一種景象:

“賊船迫至,事勢狼狽,立中軍令下,麾與招搖旗,金應諴漸近船,巨縣安衛船亦到。餘立船舷,親呼安衛曰:‘汝強欲死於軍法耶?’再呼:‘安衛敢死於軍法乎?退去得生乎?’”

“又呼金應諴曰:‘汝為中軍,而遠避不救大將,罪安可逃?’”

也就是說,正如電影中描述的那樣,李舜臣迎戰日軍時一度僅僅是以自己的帥船迎戰,升起招搖旗後方才有戰船進軍,後來在他的軍法威脅下,安衛、金應諴這才硬著頭皮與日本水軍交戰。可以看出,安衛、金應諴並沒有電影中那麼威風凜凜,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要是整部電影裡除了李舜臣以外的韓國人都是慫逼的話,那也不叫主旋律電影了。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經過一天的戰鬥之後,李舜臣自稱“盡剿”敵船兩隻,“撞破”敵船三十隻。韓國人認為“撞破”指的是朝鮮水軍用戰船撞沉日軍戰船,但是日本人卻認為當時的記載並沒有顯示韓國人的戰船有用以衝撞的衝角等構造,認為“撞破”只是擊敗船隻,而非撞沉。

當然,鳴梁海戰之後,李舜臣立即率領水軍撤軍,日本方面也因為天色漸晚,不熟悉海潮等原因不再對朝鮮水軍進行追擊。等到第二天藤堂高虎再度派出關船巡視之時,鳴梁已經完全沒有朝鮮船隻的身影了。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韓國人聲稱擊敗了日軍數百艘戰船,殺死八千餘日本士兵,這明顯是不符合歷史的。要知道根據日本方的記載,鳴梁海戰時參戰的日軍人數,加上沒有出戰的擁有安宅船的主力艦隊,總數也沒有超過八千人。

從戰後朝鮮水軍放棄制海權撤退,日軍攻佔朝鮮水軍的根據地右水營以及珍島來看,日軍雖然在鳴梁海戰吃了虧,但是並沒有傷筋動骨,反而還繼續著既定的作戰計劃進軍。反觀朝鮮水軍在這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動作來看,這場所謂的“大捷”,恐怕只是一場與日本水軍前鋒的小規模交鋒而已。

龜船存在嗎?

在電影《鳴梁海戰》的末尾,出現了朝鮮水軍的龜船。

韓國人一提到李舜臣,就一定會提到李舜臣麾下的“龜船”。在韓國人的描述中,龜船彷彿那個年代的海上坦克一樣,除了裝備有重火力以外,還可以直接撞入日本水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境一般開無雙撞沉日軍戰船。

從文獻分析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的歷史虛實

龜船


不過,在大部分的史料之中,都沒有提到韓國人所說的龜船,無論是明朝也好,日本也好,似乎都不知道韓國人還有這樣的大殺器。除此以外,“龜船”這麼厲害的戰船居然沒有建造圖紙或任何原型存留。現在我們看到的龜船都是當代韓國人想象復原的,即便有按照臆想中一比一建造的“龜船”,其重量也根本難以下水。

對此,韓國人表示,“龜船”是超越時代的秘密武器,所以沒有圖紙存留是很正常的。而在韓國,凡是質疑龜船是否存在的歷史學者,都會被扣上“韓奸”的帽子。就如同韓國人至今仍然堅稱唐太宗被他們射瞎了一隻眼一樣,韓國的影視劇經常罔顧事實捏造歷史,這其實是一種文化自卑的體現。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電影的角度出發,《鳴梁海戰》都不是一部好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