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杭州人的語境下,如果說到“少年宮旗杆”,自然會會心一笑,不誇張的說,上世紀90年代以前,那個時代的男女,有一對算一對,都在少年宮旗杆下約會過。在沒有手機、微信、位置共享的年代,更早的甚至於連私人電話也沒有,事先約定的聚會地點必須要很明確,而少年宮廣場的旗杆就是最明確的標誌,這個廣場又正好處於進入西湖北線的入口。少年宮的旗杆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年輕隨著歲月變成了外公外婆、爺爺奶奶。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少年宮的旗杆

少年宮現在叫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再以前是杭州很著名的昭慶寺,我外婆外公口裡是一直稱呼為昭慶寺的。現在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地址也還是“昭慶寺裡街22號”。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昭慶寺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元雚建立的,吳越國信奉佛教,錢鏐和他的繼任者在杭州境內興建了一百五十多座寺院和數十座塔幢。像淨慈寺、雷峰塔、保俶塔等都是那時建造的。昭慶寺被列為“四大叢林”,應該是在清代,因為在“四大”裡面包括了孤山由康熙行宮改建而成的聖因寺。在這之前是不能稱之為“叢林”的。在佛教裡,“叢林”特指禪宗,昭慶寺在很多時期是屬於律宗,全稱為大昭慶律寺。我們可以稱“淨慈禪寺”、“雲林禪寺”,卻不可以稱“昭慶禪寺”。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法器銅磬體上有“昭慶律寺“等篆體大字。1920年費佩德攝。

費佩德(Robert Ferris Fitch),1873-1954。原之江大學校長。


在東土佛教界,律宗是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的,與禪宗講究“頓悟”不同,律宗秉承依照戒律修行,我們現在常說“清規戒律”,其中“清規”是佛教本土化的產物,有了變通,戒律就是要嚴格按照佛法上的要求去執行了。律宗的出家人,也不能稱為“禪師”,應該稱之為“律師”,對了,和現在打官司的律師一樣的兩個字。

杭州的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便是民國時期的大律師。律宗是佛教中最難修的一宗。修法會苛刻到什麼程度呢?律中規定,穿不過三衣,食不逾午時,弘一法師都嚴格遵守,他所穿之衣無過三件,即使嚴冬亦是如此。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弘一大律師像

每年農曆三月,在昭慶律寺召開戒會,在受戒儀式結束之後便頒發戒帖。整個過程包括立誓、受訓、頒帖三個步驟。每位受戒的僧侶大約需交納十塊銀元,而且必須在寺裡住上一個月。每位僧侶最基本的三戒是:戒酒、戒色、戒葷。然後受戒者跪著,由寺中方丈在其削光的頭頂上燙出幾個香疤,每一個代表所立的一個誓。這個儀式可以解釋為什麼和尚頭上都有幾個疤。據說,如果受戒者是個沒有罪孽的好人,那麼整個過程是沒有痛苦的,但如果他有飲酒、好色的惡習,那麼其痛苦是難以忍受的。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清·吳樹虛《大昭慶律寺志》中的昭慶寺分佈圖

現在的少年宮廣場原來是昭慶寺的萬壽橋和天王殿的位置。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萬壽橋歷史照片

昭慶寺還有一個很牛的地方,就是那裡是燃燈古佛的降生地。在描述清代昭慶寺最後面貌的《大昭慶律寺志》寫到:“後殿五間,高六丈六尺六寸。中築萬壽戒壇,壇奉盧舍那佛。御書‘深入定慧’匾額。後壁畫《大士過海像》,董旭、顧升合筆。石碣刻‘古燃燈佛降生之地’八字。”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昭慶律寺後殿的石碑(1929年,艾術華攝) 古燃燈佛降生之地

艾術華(Prip-Moller),1889-1943 年,丹麥著名建築師,酷愛研究中國廟宇建築

現如今昭慶寺已經變成了青少年活動中心,僅存的建築大雄寶殿,也成了聯歡廳。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1931年艾術華拍攝的昭慶寺大雄寶殿背面

它是一個歇山頂五開間的建築,也是現在杭州僅存的昭慶寺建築。

不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叫“禪寺”的

如今已改作“聯歡廳”的昭慶寺建築,結構從單層改成了雙層


更多杭州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