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而知而行的历史


说起千古一帝,我们一般想到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这些开创型帝王。

作为一个守成帝王,明孝宗朱祐樘被称为千古一帝则有些过誉了。不过,在《明史》之中,对朱祐樘的评价确实很高。明孝宗朱佑樘其实是一个在历史上都能排的上号的好皇帝,但和清朝能称康熙是千古一帝一样,明朝称朱佑樘为千古一帝,倒也说的过去。

明孝宗早年悲惨的经历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

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土司的女儿,纪氏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宫里的杂物。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人缘很好,派来的宫女不忍下手,回报万贵妃就谎称是肚子里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

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末找到。

就这样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大喜。立即命令去接太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

次日,頒诏天下,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氏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在万贵妃病逝半年之后,宪宗朱见深也随她而去。太子朱祐樘登基称帝。

朱佑樘皇位之路十分坎坷,历经磨难终于登基后,穷尽毕生精力去扭转宪宗时的朝政腐败状况。那么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一是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一手缔造“弘治中兴”,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朝的衰弱;

明孝宗继位的时候,明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此时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朝政紊乱。

朱祐樘除旧布新,进行了大幅的人事调整。

外戚万喜、万通被革职,首辅万安被退休还乡;礼部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在宪宗朝排挤忠良,先后把吏部尚书联裕、兵部尚书马文升外派到南京,由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朱祐樘将李孜省发配充军,李孜省在狱中忧惧交加而亡。太监梁芳被外放到南京任御用监少监。

罢黜奸佞后,朱祐樘任用贤臣。

他重新起用了已退休的原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任命他为吏部尚书,负责人事安排。王恕清正廉洁,直言劝谏,在成化年间被宪宗所不喜,所以才被强制退休。对王恕的建议,朱祐樘从善如流。比如,增设午朝就是王恕最先提出的。王恕与马文升、刘大夏并称“弘治三君子”,“弘治中兴”的出现,王恕功不可没。

朱祐樘继位后,马文升由南京兵部尚书调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弘治二年,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任职期间,他严格考核,整顿兵政废驰,取得著成效。

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二是他待臣宽厚、善待百姓,深受大臣和百姓爱戴。

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

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

只要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 。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 。

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人民负担。

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

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三是严于律己、清心寡欲

朱祐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仅有一个老婆的皇帝。

朱祐樘一生只有一位张皇后相伴,再没有其他的妃嫔,这在拥有三宫六院的古代帝王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而事实朱祐樘确实是一夫一妻。

明朝中后期的皇后,一般都出自普通家庭。张皇后也不例外,她的父亲张峦也只是个国子监生。张氏在成化二十三年被立为太子妃,同年十月,立为皇后。我们知道,古代帝后都是分宫居住的,而朱祐樘与张后伉俪情深,同起同住,与民间普通夫妇无异。朱祐樘爱屋及乌,对张后的娘家也大加封赏,岳父张峦追封为昌国公,张后的两个弟弟也被为侯爵。

他和张皇后夫妻恩爱,经常在一起读诗作画,谈古论今。

在世界科学史上,朱佑樘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牙刷。

一个好皇帝和一个好人该做的事他都很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他用尽自己毕生的精力让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炫出一轮绚目多姿的晚霞。作为一个皇帝,朱佑樘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一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自己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总结:虽然现在一提到皇帝,国人想到的无非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楚朱佑樘到底是谁,这位伟大的帝王似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时间或许可以磨去历史的菱角,却永远也无法磨灭史书中的记忆,历史永远都不会忘记,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伟大的帝王。


路之意


说起明孝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明孝宗的爷爷、父亲和儿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明孝宗的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事变的主人公;明孝宗的父亲,是明宪宗朱见深,也就是那位宠爱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的成化皇帝;至于明孝宗的儿子,就更不得了,他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宠信刘瑾、修建豹房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或许是因为明孝宗的爷爷、父亲和儿子都行事太过高调,以至于明孝宗本人被显得默默无闻,但其实呢,明孝宗功绩和才能,其实远远超过他的爷爷、父亲和儿子。甚至而言,就史书上的评价而言,明孝宗在明朝所有的皇帝中,都可以排到第三位,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

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清朝的曾国藩也曾说过:“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换句话说,在曾国藩心中,明孝宗是足以与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宋仁宗相提并论的伟大帝王。那么,这位明孝宗究竟是何方神圣,究竟是凭什么能够当得起这样的美誉?



明孝宗,原名朱祐樘,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

一次明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但这事很快被明宪宗宠信的万贵妃知道,于是她就让人将纪氏怀的这个孩子给打掉。

但好在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但纪氏却因此被万贵妃贬到冷宫居住,后来纪氏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然后由太监张敏偷偷帮忙抚养到六岁。

直到有一天,张敏为明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这才说出了实情。

当明宪宗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儿子时,不禁泪流满面。当天他便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后纪氏却在宫中暴亡,张敏也吞金自杀,这显然与万贵妃有关系。

但是,等到朱祐樘登基成为皇帝,虽然当时万贵妃已经去世,但她的家人都还在,然后朱祐樘并没有想着要去报复万贵妃的家人。



此后十八年,朱祐樘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在文治上他轻徭薄赋,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积极扭转朝政腐败状况。

在武功上,朱祐樘先后三次收复新疆哈密地区,又多次击败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入侵,致使安南、暹罗、乌斯藏、琉球、占城、撒马儿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每年都要来明朝入贡。

在他执政的18年里,明朝没有发生过一起农民起义,人口数量增加1000万,达到6000万人之多,明朝也由此迎来中兴,史称“弘治中兴”。

更难能可贵的是,朱祐樘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在他当皇帝时,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

并且,朱佑樘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只娶了一位妻子的皇帝,算得上是一夫一妻制的最早提倡者。所以客观来说,朱佑樘这样的皇帝虽然不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名声远扬,但他却能够让自己的子民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而作为他的臣子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是赵帅锅


明孝宗朱祐樘,是中国明朝的第九个皇帝。他在位期间,有弘治中兴一说;而他本人,也有“千古一帝”之称。

那么,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赞誉呢?根据他一生的经历,有书君分析,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出身经历迷之传奇。

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父亲就是史上那位著名的“恋母癖昏君”——明宪宗朱见深。

朱佑樘是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之前的两个皇子,都早早夭折了。由于宪宗专宠万贵妃,朱佑樘的母亲刚怀上他,就险些被万贵妃所害。

如果不是众多太监、宫女齐心协力冒死将怀了身孕的朱佑樘的母亲秘密藏在安乐堂,大明王朝也就不会有""弘治中兴""那段历史了。

在万贵妃的淫威下,孝宗朱佑樘不仅出生,并且顺利长大,这本身就已是一个奇迹了。

虽然他从小就在万贵妃的淫威下苟且偷生,但算起来万贵妃既是他的仇人也算是他的“恩人”。

万贵妃自己不能生育,就明里暗里害死了其他所有的皇子,算是帮朱佑樘铲除了竞争对手,他也就毫无悬念的登上了皇位。

一个奇怪的的现象是:早年的悲惨经历没有让朱佑樘变得心理扭曲。或许,反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人性险恶的深宫当中人性的光辉,让年幼的朱佑樘心中埋下了善良的种子,让他最终成长为一世明君。

当然了,仅仅因为传奇的童年经历显然不可能获得“千古一帝”这样高的美誉。朱佑樘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卓越的政治作为。

二、力挽危局,打造出中兴神话。

朱佑樘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堪称一个烂摊子。为了扭转乾坤,朱佑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还加开了午朝,使得君臣能有更大的时间了协商办理政务;

后来他又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利用早朝、午朝之间的空余时间与群臣切磋治国之道,共商政事,可以说是分秒必争了。

关于他的勤政,还有个小故事。

说是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其勤勉自律可见一斑。

有人评价孝宗皇帝是个“守成”之君。有书君认为这个评价是很片面的。事实上是,朱佑憆不但守成,更善于改革。

明朝的“京查”制度是在他在位期间完善的。“官员问责制”是他发明的,农业税折合银两征收也是从他这一时期开始的。

还有军事上的“民壮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义务兵役制。他还修正了《大明律》,删除了其中多项残暴的法令,明确规定“不因言杀人”,倡导舆论自由。

西方启蒙运动领导人伏尔泰对这一点曾赞誉颇深。他的改革成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前身,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

他在位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乃至军事体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经济上商品经济逐渐繁荣,新兴商人团体开始壮大,文化上突破了程朱理学桎梏,开始出现了肯定人性,倡导思想自由的新思潮,所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毫不过分。

在政治上,他也起独树一帜的。他对大臣宽厚,但是对贪官污吏绝不手软。

仅他上任的头两年,明朝各地知县被罢免的就有三分之一。

他惩治贪污腐败更看重从制度上堵住腐败源头。比起太祖朱元璋,他的一些做法可以说更聪明。

他体恤民生,减轻农民负担,自己带头节俭,缩减皇宫开支。他在位期间,国家税赋收入大大增加,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还有人说,朱佑樘宠信宦官。而我们看他所信用的宦官:怀恩,陈准,萧敬,王岳,都是才能卓越的人。

与其说他宠信宦官,不如说他是一个知人善任,能充分发挥宦官集团良性作用的聪明人。

他的确很善于用人,奸臣刘吉是个出了名的“小人”,却在朱佑憆在位时建树颇多,这正是他用人的高明之处。

熟悉明史的友友可能还会发现,朱佑憆时期,明朝没发生过大的战争。

但这可不是因为他软弱。他在位时期,明军西进收复哈密,重建关西七卫,恢复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

对蒙古达延可汗,他毫不示弱,贺兰山大捷一战捣毁蒙古巢穴,打的蒙古可汗只以身逃。

纵观弘治一朝,没有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也没出现过任何动乱。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而孝宗皇帝的功绩,虽没有多么响亮酷炫,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人民有用,仅从这点来看,称他“千古一帝”也真是不为过的。

三、品质高洁,倡导“一夫一妻”。

除了治国理政,在人品方面,朱佑樘更是楷模。

首先来说,对于万贵妃早年的各种迫害,朱佑樘登基之后并没有实施任何报复,从朱佑樘后面的执政生涯也看得出来,他非常善良,而且非常重情义。

而让他留名历史的不只是他英明的政绩还有善良的秉性,还有他的独特的情感生活。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一生只娶一个妻子的皇帝。

世人都知道中国的皇帝的老婆素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一夫一妻制跟中国皇帝根本就不沾边。可这孝宗皇帝,还真就是一生一世就是皇后张氏一个人。

这一个原因,是因为孝宗皇帝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再一个原因,大约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由于童年时看到了太多后宫妃子之间为了争风吃醋相互陷害,致使后宫乌烟瘴气的现实,朱佑樘不想让自己再重蹈父亲的覆辙。

据说,孝宗皇帝与张皇后俩人伉俪情深,如同一对民间的平凡夫妻一般朝夕相处。

这样的传世佳话是中国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例,自然也就引来后人的无比羡慕和纷纷称赞。

综上所述,明孝宗皇帝朱佑樘,政治有建树,爱情忠诚专一。历经磨难,却始终能够保持着一颗赤诚仁恕之心。

他虽然不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开疆拓土,霸名远扬,但他的品德高贵,在中国将近500个封建皇帝中实属罕见,因此,他的确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最好且道德最高尚的皇帝不是朱元璋,而是明孝宗朱祐樘,他是古代帝王中唯一一个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好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出生公元1470年,生母淑妃纪氏,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十七岁即位,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广纳贤才,倚重刚正不阿的大臣,弃用奸臣,将父亲留给自己的腐败朝政经营得井井有条,扭转腐败的政治局面,他在位十几年,百姓安居乐业,明朝恢复了昔日之辉煌,开创了“弘治中兴”。

明孝宗幼年坎坷

众所周知,明孝宗朱祐樘之父有恋母情结,独宠比自己年长十九岁的奶妈万贞儿,万贞儿宠冠后宫,嚣张跋扈。如果别的嫔妃怀孕,她会想尽一切办法使其堕胎,当时贤妃之子朱祐极也惨遭万贞儿毒手,朱祐极当时只有三岁,其实朱见深内心很清楚,但是严重的恋母情结蒙蔽了他的眼睛,万贞儿害死不少皇子,连朱祐樘差点也惨遭她的毒手。

朱祐樘的生母纪氏,瑶族,父母早亡,寄养在亲戚家。明宪宗朱见深登基两年后派兵讨伐蛮族,纪氏被俘虏入宫。一次朱见深偶遇纪氏,被纪氏美貌所吸引,便宠幸了纪氏,纪氏知道自己怀孕后,非常害怕万贞儿,自行服下打胎药,但是却没有成功。万贞儿知道后,派侍女为纪氏堕胎,侍女非常同情纪氏,便告知万贞儿,说纪氏是得了一种腹胀的怪病,并没有怀孕。万贞儿得知后,便吃了颗定心丸,将纪氏安排到安乐堂居住,安乐堂是专门为无权无势和重病垂危之人设立的。

  • 公元1470年,纪氏生下朱祐樘,纪氏惧怕万贵妃,命宦官张敏把朱祐樘带出宫溺死,张敏认为皇帝此时还没有儿子,先前的皇子都夭折了,张敏劝纪氏不要放弃。张敏将皇三子朱祐樘偷偷藏起来,直到朱祐樘到六七岁都没有剪过头发。

  • 公元1475年,此时朱见深快年近三十,他对张敏说:“我这把年纪了,还膝下无子”,张敏告知朱见深他有儿子,朱见深大喜,下令立刻去接儿子。朱祐樘临走时,纪氏告诉儿子见到穿黄袍的就是他的父亲,今日一别可能再也不能相见,她深知万贵妃不会放过她。
  • 朱见深见到瘦弱而胎发披地的儿子时,忍不住潸然泪下,次日册封朱祐樘为太子,纪氏为淑妃。同年六月淑妃暴毙,张敏得知后,恐惧万贞儿也吞金自杀,周太后怕万贞儿对孙子下毒手,把朱祐樘养在自己的仁寿宫。
  • 公元1487年,万贞儿去世,朱见深因思念过度而抑郁成疾,同年八月便去世了,皇太子朱祐樘即位。

朱见深留给儿子的是一堆烂摊子,此时国力衰败,政治腐败,明朝江山千疮百孔。明孝宗朱祐樘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大,体弱多病,但是为了能够挽救大明江山,他不顾身体安慰整日勤于政事,让明朝由衰转盛,明孝宗被世人誉为“千古一帝”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宽厚仁慈、善于纳谏、勤于政事。朱祐樘执政期间,对待群臣仁爱有加,对朝中大小官员一视同仁,不滥用酷刑,视群臣为一家人,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的。朱祐樘废除了多项残暴法律,下令慎用刑罚,朱祐樘也是个善于纳谏的好皇帝,因此吸引不少贤才,让刚正不阿之臣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让大明王朝得以壮大。朱祐樘接纳大臣们建议,设立经筵制度,顾名思义就是,除早朝之外,还要设立午朝,群臣可自由发言,朱祐樘的勤政与父亲的懒惰形成鲜明的对比。

  2. 重贤弃奸。朱祐樘非常器重贤德之才,他广纳贤才,整个朝中弥漫着君子之气。由于前朝宦官乱政,他更是对宦官严加看管,遏制宦官势力。由于父亲朱见深痴迷于佛道,让许多奸诈小人掌权得势,朱祐樘下令废除法王、国师等封号,处死把宫中搞得乌烟瘴气的妖僧继晓。还将贪污受贿的奸臣李孜省流放,将万贵妃之弟万喜罢官免职,罢免贪污奸臣蒯钢、梁芳等上千人,使文武百官刮目相看。

  3. 经济上颇有成就。朱祐樘多次下令减免赋税,还送给贫民麦种与牛种,禁止皇亲国戚侵占民田。朱祐樘不仅体恤百姓,对待民工也不薄。一次还专门派人送酒肉慰问治理黄河的工人。朱祐樘执政期间不大兴土木工程,不滥用民力,减轻百姓负担。朱祁镇与朱见深执政期间赋税沉重,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而朱祐樘执政期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的勤政爱民备受百姓爱戴。百姓安居乐业,朱祐樘在位十几年,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增至6000千多万,涨幅高达20%,不仅人口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比起朱见深执政期间增加5%左右,朱祐樘实施的仁政让国家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4. 治理水患。朱祐樘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治黄河修水坝,治理苏松河。从此以后,消除苏松地区水灾泛滥的情况,让苏松成为鱼米之乡。

  5. 朱祐樘道德高尚推行一夫一妻制。古代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乃常事,尤其是一国之君三宫六院妻妾成群是最正常不过了。朱祐樘是唯一一个以身作则倡导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只有一位皇后,不封妃纳妾,与皇后同吃同住,白头偕老。

朱祐樘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品德被世人称颂,他的宽厚仁慈是明朝别的帝王不可比拟的,他挽救了大明王朝衰败的局面,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的身体,认为国家大事乃重中之重,最后才三十六岁就驾崩了。


小龙谈历史


明朝皇帝奇葩最多,正常的就没有几个,一心求仙的,做木匠的,死在女人床上的,明孝宗的儿子正德皇帝也是一个奇葩,荒淫无度,喜欢喝酒,死的时候只有31岁。明朝皇帝感觉除了朱元璋,朱棣,然后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再就是崇祯还算正常,不过能力有限,导致灭国。

明孝宗说是千古一帝还是有点过了,虽然说在明孝宗手里明朝出现了一个小盛世,弘治中兴,但是毕竟对于整个大明或者中华民族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比如秦始皇能够影响后世几千年,汉武帝开疆拓土,打出了汉人的尊严,隋文帝圣人可汗,万国来朝等等这些皇帝在历史上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但是朱佑樘很显然没有做到这些。

朱佑樘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很多人说朱佑樘有能力呢,就是因为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明朝有了一点起色。可能他最出名的就是只有一个老婆吧,这个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可以说仅此一家。

明孝宗在位的时候,明朝确实是焕然一新,把自己的父亲留下来的很多弊端,问题都一一解决了。一是敢于拨乱反正。他不仅将父亲明宪宗宠信的妖僧继晓处死,废除了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更是对朝廷来了一次大换血,先后将内阁首辅万安一下官员下狱、罢免、流放千余人。二是用人唯贤。重用王恕、刘大夏等贤才之士,形成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改革了官吏考核制度,使得朝政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自己还勤俭节约,善待百姓,减轻赋税等等。

后世很多人对于朱佑樘的评价是很高的。朱佑樘在位时期虽然政治清明,但是前面说了他毕竟没有给中国乃至大明做出突出贡献,所以说千古一代是有点过了,只能说是一个明君。

不过朱佑樘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啊,正德皇帝就没有他父亲的能力了,在位时期荒淫无道,而且明朝之后的几任皇帝都太不给力了,嘉靖,万历看看这些皇帝。大明就这样没了啊。


中国历史研究所


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即朱佑樘,17岁即位,在位18年,年号弘治,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 ,生母为孝穆纪太后。一共活了36年。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晚年虽然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由中国皇帝明孝宗朱佑樘于1498年发明的

明孝宗在位期间:铲除奸佞,重用贤良,待臣宽厚,严管宦官,废除苛法,任用官吏,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力求节俭,爱护武将,维护统一。他也是明代中叶励精图治的明君。朱佑樘的政绩诚然卓越,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宽厚仁慈,不管对谁,他都是宽厚对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朱佑樘此人人品极佳,提倡一夫一妻制。一生无大作为,但是很稳定,不胡来,比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为民的善政。这样的皇帝虽然不能名声远扬,但是能够让自己的子民真正享受到安了。所以在明朝被称为千古一帝。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几次差点死于他手,多亏门监张敏冒着性命危险,多次保护之后秘密藏了起来,就这样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至此明宪宗朱见深都没有儿子,后来有一天张敏给明宪宗梳头的时候,明宪宗感叹自己老了但还儿子,于是张敏说出实情,颁诏天下,立朱佑樘为皇太子。随后在万贵妃的迫害下明孝宗的生母跟张敏都随即死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亲自抱养明孝宗,才躲过一劫 ,得以长大。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黄太子明孝宗即位。但是留下了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 ,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让明朝得到了中兴。

由于明孝宗坎坷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开始信奉佛教,希望通过佛道之术来改变自己多病的身体。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宠信,开始祸乱朝政。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孝宗这才醒悟。朱佑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大力整顿朝纲,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

1505年,年仅36岁的明孝宗,朱佑樘驾崩于乾清宫,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搬讲历史


明孝宗朱佑樘其实是一个在历史上都能排的上号的好皇帝,虽然个人觉得,对我们整个中华历史上说他是千古一帝,有点不太合适,但和清朝能称康熙是千古一帝一样,明朝称朱佑樘为千古一帝,倒也说的过去。

宪宗死后,继任的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将成化年间的弊政扫除的一干二净,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对明朝能骂皇帝骂的狗血喷头的大臣们来说,这已经是极高的赞誉了。和满清的只知道磕头的大臣还是没法比的。


而大臣们这样称赞他,也是有理由的 。

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

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只要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 。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人民负担。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孝宗的治理之下,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乐,明朝走上了“弘治中兴”时代
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朱祐樘在位期间,维护国家统一,对西域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当时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 ,“给金印,冠服”,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 。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 ,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朱祐樘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


朱祐樘此人品极佳,提倡一夫一妻制。(这在一夫多妻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来说,可真是不容易的)他比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为民的善政。 也同样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千古一帝,没有那么多自吹自擂的功绩,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人民有用的,所以称他为千古一帝也是不为过的。


关河南望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有相当的作为,因此也被称为“弘治中兴”。

和明代许多帝王对待大臣非常残酷不同,明孝宗非常尊重大臣,尤其是对老臣,比如夏天,天气很热,老臣不能在皇帝面前扇扇子,他就和也不扇,和大臣一起流汗,老臣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还比如,他从来不梃杖大臣,而他之前之后的皇帝不但梃杖经常用,像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朱由检等还诛杀大臣。他为人相当宽厚,一次,一个大臣的奏疏他留下了好几天,那个大臣以为有什么问题,吓得不敢上朝,明孝宗听说后说:他奏疏上有错别字,本想当面给他说一说,因为如果在奏疏上写批语有点正式了,怕给他压力。

明孝宗即位后,整饬吏治,一改他父亲成化皇帝用人不明的毛病,重用能人廉吏,罢黜贪官墨吏,官场风气好转。

但是对弘治中兴也不能估计过高,他不过是个不错的守成之主,离着雄才大略还有差距,此外,到弘治晚期,奢侈之风也有所抬头。因此如果说明孝宗是千古一帝的话,评价还是高了。而且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培养出了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磨史作镜


虽然这是一个伪命题,但是我们稍加修改,就会发现还说的过去

明孝宗朱佑樘被明朝称为最善良最仁慈的皇帝,甚至说千古以来第一好皇帝——这就很对路了

为何明孝宗朱佑樘能有如此高的评价,甚至说他的先祖朱元璋和朱棣,都未必有他这样的高度,一切要从他小时候说起,作为皇帝而言,他本掌握一切杀伐大权、报仇雪恨,但他选择了宽容;他本可以坐拥天下美女,三宫六院,但他选择一人相濡以沫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朱佑樘,却差点连汤都喝不上了

朱佑樘的传奇故事,曾出现在各大影视剧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原型就是朱佑樘。由于其父朱见深宠爱万贵妃,导致后宫之中唯万贵妃一家独大,由于其不能生育,故而也近乎疯狂的组织其他人为皇帝生育

一次机缘巧合,来库房视察自己小金库的朱见深,把负责看守的小姑娘给睡了,这个叫做纪氏的女孩儿随后怀孕,并偷偷生下一个男孩,也就是朱佑樘。为了防止孩子遭遇万贵妃毒手,只能偷偷的养孩子,而一些好心的宫女太监也会帮她一起照料,只是逐渐长大的朱佑樘不知道,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终会被万贵妃发现,如果那样他的命运会是如何,真的不好说。为了保护这个孩子,太监张敏斗胆告知朱见深他已经有孩子了,随后吞金自尽;朱佑樘有了皇子的封号,其母纪氏也被封为贵妃却很快遭到万贵妃的毒手

就这样,朱佑樘有了父亲,却失去了母亲,还有那个一直陪他玩的张叔叔。当所有人都担心这个孩子会被万贵妃害死的时候,昔日的废后王小姐毅然将朱佑樘接到自己那里,并一直照看他长大

如果说,有仇必报是人之常情,那朱佑樘宁愿选择原谅

就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还没有结束,毕竟之前他是在暗处,只要不被发现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但他现在是在明处了,万贵妃会放过他吗?答案是否定的!

万贵妃曾设宴邀请年幼的朱佑樘,并想方设法的要害死他,逃过一劫的朱佑樘,再也不敢前往万贵妃处,终于在多人的保护下,他健康的成长并成为明朝的皇帝,此时万贵妃已死,但她的家人尚在,很多大臣都提议上疏要求惩罚万贵妃族人,为朱佑樘的生母报仇!

可朱佑樘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的是原谅!他并未做出任何报复的行为,而是开始了报恩。当时养育他保护他的吴废后,他从冷宫中接出来当自己的母亲供养,虽然当时她照顾朱佑樘的动机或许有那么一点不纯,但养育之恩却是必须要报的!

而当年为了保全自己被父亲撵去凤阳守陵的怀恩,也被朱佑樘接回宫里重新执掌监权,虽然这个老太监吓得手摇乱颤,但他坚持这样去做,因为他知道如若不是这个老太监以命相保,他当时就被废掉了!

当所有人认为,受尽磨难的朱佑樘会先报仇的时候,他却出乎意料的选择了原谅,随后就是一系列的报恩,朱佑樘是一个好人,彻彻底底的好人!

他不仅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

即位之后,孝宗朱佑樘的一系列行动,让人瞠目结舌之余,是深深的钦佩。他原谅了自己的仇人,哪怕是杀母仇人;他记得每一个曾帮助自己的人,并且一一报恩,哪怕他们动机不纯或是早已不在人世

当完好人,该当好皇帝了。朱佑樘马不停蹄的开始收拾前朝遗臣,由于其父不理朝政,此时的朝堂之上全部都是一群垃圾,比如万安这样的大混混,还有后宫豢养的大批术士国师等修仙派,加速整治换来的是政治清明,农业发展,国力也加速发展

孝宗一朝,开创了弘治中兴,是明朝继仁宣之治之后的另一个小盛世,而这一切都是朱佑樘励精图治,勤于国事的结果。一生勤恳的朱佑樘,历代史学家对其评价都非常高,是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

除了人品好,能力强以外,他还有一点为后人称颂,那就是他一生只娶了一个皇后,并未纳妃,坚守一夫一妻,相濡以沫,互相扶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不仅如此他还十分照顾自己的妻子,张皇后生病了他亲自喂药,丝毫没有皇帝的架子,看见张皇后睡着后,他咳嗽也不敢大声,生怕吵醒了她,这样的好男人本来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何况他还是一国之君

所以说,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朱佑樘都堪称一流,而作为皇帝,他更是无可挑剔。如果说他有什么污点,那就是在儿子的教育上,不是非常上心。由于其幼年经历颇惨,所以他有些溺爱这个儿子

而这个儿子也没有“辜负”老爹的溺爱,摇身一变成为明朝历史上最能玩的皇帝,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爹朱佑樘,是明朝人乃至无数后人心中最好、最善良的皇帝,千古以来皇帝能做到这份上的,也就这一个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孝宗朱祐樘被称为千古一帝,确实有点过誉,毕竟他不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一样开创了历史先河。

但朱祐樘作为一位守成皇帝,在明朝十六帝中,确实有杰出的贡献和才能。就史书上对于他的评价,可以说,朱祐樘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

在曾国藩眼里,明孝宗朱祐樘的地位甚至可以与汉武帝刘彻,唐文皇李世民,宋仁宗赵祯,元世祖忽必烈比肩,甚至说超越了朱元璋和朱棣。明孝宗朱祐樘何德何能担起如此美誉呢?

悲惨的童年

朱祐樘的母亲纪氏怀上他的时候,正逢万贵妃丧子再也发生于,抱着我补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的想法,各种加害有身孕的妃子,以致“饮药伤坠者无数”。

所幸,他母亲人缘不错,万妃派出的宫女和太监都帮他隐瞒实情,谎称纪氏没有怀孕才让她逃过一劫。但万妃还是不放心纪氏,便把她贬到冷宫。朱祐樘在冷宫被生下,得到废掉的吴皇后帮助,靠着百家饭长到了六岁。

有一天,明宪宗朱见深感叹自己膝下无子,太监张敏便将朱祐樘告诉了朱见深,朱祐樘才不用继续东躲西藏,被立为皇太子,可他的母亲和太监张敏却因为万妃的报复而丧命。朱见深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妃会对朱祐樘下手,还将他带到了自己的仁寿宫,护他周全。

收拾父亲留下的烂摊子

成化二十三年,万妃病死,朱见深因为悲伤过度,也病故。朱祐樘继位,接管了他父亲给他留下的烂摊子——朝纲紊乱、奸臣横行、民不聊生。

而朱祐樘面对这堆烂摊子,没有退却和畏缩,先彻底罢免法王、国师、真人等职务,遏止官场的颓势,再进行了一次大扫除,罢免一千多位大小官员。虽然朱祐樘由于童年的经历,一直体弱多病,但他却坚持每天早朝,重开了午朝与经筵侍讲,与群臣讨论治国之道,稳定朝纲。他考虑到百姓因为受灾,生活疾苦,下令减免地方赋税,严禁官员欺压百姓,让民生得以改善。

等待局势稳定之后,朱祐樘开始用自己的理念治国。于内,朱祐樘从自身做起,反对铺张浪费,开始改革官员考核制度,定期清退无作为的官员,严控宦官参政。他也是我国古代无数不多只有一位皇后,没有妃子的皇帝。于外,他安抚百姓,减免劳役赋税,救济灾区百姓,大力整顿军事和军纪,多次击败蒙古小王子,成功收复哈密,稳定新疆局势。

从“沉睡”中苏醒

孝宗统治后期,他身体不适,想通过佛学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让一些宦官和奸佞之辈有了可乘之机,李广便是其中一位。但随着太皇太后的怀疑,李广畏罪自杀,他贪污、受贿的证据被朱祐樘发现,让“沉睡多年”的朱祐樘清醒过来。

朱祐樘开始反思自己之前所做的一些措施,任用贤臣,重整朝纲,开始了他第二个勤政时期,给明朝带来了少有的盛世。但过重的朝事让本来身体不好的他雪上加霜,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崩于乾清宫,享年36岁。

纵观明孝宗朱祐樘,他忠于爱情,勤于朝政,体恤民情,挽回了已经走向的衰败的明朝,让明朝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昌盛之世,史称“弘治中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