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末时面对列强入侵,百姓不会积极反抗?

用户58877987167


大凡外国入侵,中国历朝都会有百姓和政府一起奋起反抗。但清末除了一个三元里抗英和义和团活动了一下,老百姓压根就没反应。甚至虎门海战时清军舰船被击沉老百姓反而拍手叫好。真是匪夷所思,这是为什么呢。


给八国联军搬梯子

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对清政府认同感太差了,压根就没把大清国当成自己的国。为什么会这样?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清政府统治者是满族人,虽然嘴上喊着满汉一家。但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采用崇满抑汉的政策。满汉矛盾始终贯彻整个清王朝,导致以汉族为主的大清国民众和政府离心离德。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强行易服,民族矛盾激化,就发生了很多类似扬州十日这种惨案,老百姓都是记在心里的。为防止汉人造反,汉人在清朝受到诸多限制,不许当兵,朝廷也是采用满人为主,汉人为辅的抑制政策。清朝设立八旗制度。在全国各地驻有八旗士兵。各地八旗的人享有各种特权,加上极速腐化在各地胡做非为,除了打仗是不事劳作,全靠国家供养。给民众造成极大负担,老百姓自然怨声载道,怨恨八旗和清政府。
运送物资

其次是清朝末期国家腐败,民不聊生。清朝后期八旗腐化,贪污成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一败再败,御敌无方。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得不割地赔款,然后压榨百姓。打不过外国人还不能欺负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慈禧那句“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无耻到极点的写照。老百姓在他们眼里就是群干活的奴隶而已。还不许有要求。清政府防范自己老百姓远超于防范外国人。《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国不知有民,还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国吗?

据说,在鸦片战争时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曾担任英法联军的翻译。在谈判时龚半伦完全和英法一伙,对清政府百般敲诈。清政府代表恭亲王奕欣大为不解,气的大骂他:“你等世受国恩,如今却为虎作伥,甘愿去做汉奸!” 龚半伦听了后没有半点羞愧的意思,反而呵斥恭亲王说:“我本来想报效国家,可是上进之路被你们全部堵死,还让贪官盘剥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于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看你们才是真正的国贼!”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可见民众对清政府的痛恨,据说火烧圆明园都是龚半伦给英法联军带的路。

连读书人都如此,底下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向八国联军卖补给,给八国联军扶梯子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八国联军中的中国人


朱铁平


这个问题很复杂,并不是由某一个单一原因所导致的,也不仅仅存在于清末。我们先看一些现有的解释:

有人说是民族问题,因为清代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但是,清代晚期以来,自曾国藩、李鸿章崛起后,汉族军事力量是抵抗外侮的主要力量,他们并不因为满族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就不再维护了。在进一步说,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南还出现过老百姓帮助日军缴了国民革命军的枪。所以,民族问题不是唯一原因。

有人说是阶级问题,因为上层统治者特别是皇族、士大夫阶层可能会维护上层统治地位,但老百姓就不会。这个也有例子,比如,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北京城内外的老百姓还帮着送吃的,搭梯子。但是,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贵族士大夫,也同样存在投降的现象,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广东巡抚柏贵就身为满族却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开了先河。汉族士大夫方面,带领英法联军去圆明园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他可是真正的带路党。所以,单纯拿阶层问题来解释,也不全面。

还有人说是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的。这就更不具有说服力了。明朝政府在腐败方面不比清政府好到哪里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就是在明朝出现的,(清知府,是清廉知府的意思,不是清朝知府)。可明末抗清的风起云涌,可圈可点。因此,朝廷腐败也不是唯一原因。

因此,清末的老百姓有时候还会帮助侵略者打自己人,这是众多原因调和而成的。其中,最核心的几条原因如下:

一是清代的中国尚未建立起现代国家。老百姓只知道有家,有朝廷,不知道有国。古代的国的概念,和今天不太一样。我们今天熟知的国界线、边境、国旗国徽国歌,等等,在西方也只有几百年历史,是在法国大革命后才逐渐形成的。传到中国来就更晚了。因此,没有国家的概念,也就谈不上爱国主义。

二是清末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这种变局仅有少数人看到。明末的时候虽然也没有国家的概念,但是明朝的士大夫能够认识到,满清的入侵”不是一家一姓的兴亡,而是天下兴亡“,所以明朝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那么激烈的抗清,就是因为捍卫的不仅是国土,而是价值观。那么,到了清朝,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只有少数精英人士,比如李鸿章,晚晴的留学生群体等,才逐渐发现西方的入侵,并不是马背民族的野蛮侵略,还包含着宗教、制度、军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文明的扩张。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意识不到这一点,只能凭借自己的好恶进行选择。


danyboy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段时间:

一只螃蟹,带着爪牙,在沙滩上横行霸道,横冲直撞。

大肆抢夺小雨小虾的生活口粮。

螃蟹太厉害了,它的爪牙太嚣张了,小鱼小虾都躲起来了,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

几只乌龟王八来了,

他们来势汹汹,目空一切。

螃蟹吓死了,带着爪牙溜了。

乌龟王八们接管了螃蟹的地盘。

他们有点奇怪,怎么螃蟹逃走了,小鱼小虾们一个都不逃走,也不反抗。

有一只王八问小鱼:你为什么不逃走?也不反抗?

小鱼呵呵两声,说道:天下乌鸦一般黑,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你来了,我也在。你走了,我还在。好死不如赖活着。

有一只小虾抢着说:你当我们傻啊?我们拼死拼活把你们赶跑了,丢命的丢命,等螃蟹回来再来害我们?

另一只王八说:可这是你们的地盘,养家活口的地方,你们无动于衷吗?

一只老虾米冷冷地说:关我屁事。老子从娘胎里出来就没过上好日子,谁当王,都没我的吊事。


阅尽人间冷暖


当一个朝代腐朽没落时,它典型的表现为:对处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对内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当时,末期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它没有能力抵抗外辱,而只是一味的割地赔款以求自保,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帝国逐渐的丧失了主权。而做为当权者的慈禧太后,并没有革新图强的思想,她的生活却极度奢靡骄横。她不但不支持政府的维新变法,反而残酷的镇压革新派,致使清朝失去了最后的翻身机会。

老百姓已经对这样的政府失去了信心,并且产生厌恶的情绪,由此可见,清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那时,当权者已经失去了民心,所以当国家遭到入侵时,那里还有百姓积极反抗呢?

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清朝政府是满族人统治的政权,而做为国家主体的汉族人本来就没有归属感,自身都想取而代之。因此,当列强侵略时,老百姓反而成了旁观者。

据传说,当西方列强入侵清朝时还有老百姓帮助外国人装运炮弹呢,由此可见民众对当朝政府的态度了。


淡淡心绪烟雨中


“先生,那是你的国”,听过这句话吗?

清朝不是民族主义国家,尤其是经历了200年文字狱后,就连传统的华夷之辨都被磨得差不多了。外国人打过来了,那有啥关系?

洋鬼子登陆了?他们远道而来肯定缺粮食缺水,这是商机啊,赶紧发财!

圆明园被烧了?卧槽,赶紧过去看看能不能捡个漏。

八国联军来了?赶紧挂各国国旗保命要紧!

当然,也不完全如此,毕竟中外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国也慢慢醒过来了,清末也出现了一些主动反击外国侵略的“义兵运动”(反割台之战,义和团等)。

但总体来说,当时的中国人是浑浑噩噩的,基本没有民族概念,这就是封建小农时代的常态。

中国人啥时候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的?辛亥革命之后,所以后来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就吃尽了苦头。


国史拾遗


《社会契约论》和《血酬定律》

法国的社会契约论,公民与政府订立契约,公民向政府交税,政府则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比如抵抗侵略、维护社会公共治安等。

中国的血酬定律,政府通过暴力流血斗争,获得权力,以暴力为后盾向治下人民收税,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对外通过外交手段或者暴力手段维护国家安全,对内镇压暴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庙堂之事肉食者谋之。一般情况下中国统治者还是很尊重这条古老契约。

因为发动老百姓参与暴力运动,不仅仅是违反契约,更是要向底层百姓赋权,让群众拥有武器,最后就会威胁统治者的权威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两宋政府和清政府,宁愿赔款,也不愿轻易发动底层百姓,参与暴力抵抗外国侵略。

武装侵略和武装劫掠

到19世纪,距离西方大航海运动以来扩张侵略已有400余年,他们也积累了很多实用的侵略经验。

他们也知道擒贼先擒王,通过当地的统治者来掠取资源比直接向当地百姓劫掠资源更划算。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西方侵略者跟清政府打战时,有很多中国老百姓冒着炮火给侵略者送水、送粮和送物资,丝毫没有胆怯羞愧之色,反而沾沾自喜。

WHY?因为这些侵略者并不是白拿他们的物资和劳动,反而是高价购买他们的物资和劳动。

至于国家抵抗侵略失败之后的巨额损失和不良影响,他们根本不管,或者他们也想不到那么远。他们也许不知道这是卖国行为,只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温水煮青蛙没感觉。

关于三元里抗英斗争

这是我们历史书上,明确记载清政府治下的老百姓英勇抵抗外国侵略的故事。它可以用作证明老百姓积极抵抗侵略的例子吗。

1841年5月25日,英军拿下广州城外制高点,英军炮火能直接攻击广州城。清政府负责人奕山被迫向英军求和,签订《广州合约》赔款。

三元里百姓商议抗英

本来合约已签,只等拿钱撤军。或者为了好玩,或者为了炫耀武力,部分英军到广州城郊(三元里就在广州郊区)抢劫施暴。这下炸锅,原来看英军攻城广州老百姓不干了。由当地乡绅牵头,联合广州城郊100多个村庄7000余人,断绝英军供应,武装伏击英军,打死7人伤40多人。

最后,英军请清政府出面调停,解散民兵。

我觉得三元里抗英,恰恰证明西方侵略者武装劫掠老百姓而导致的巨大反作用力,而不是老百姓积极帮政府抵抗侵略。

清末老百姓没有积极参与抵抗侵略,一是老百姓切身直接利益未受到巨大侵犯,二是清政府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是害怕老百姓武装起来,威胁自己的统治,不愿发动百姓抵抗侵略。


茶亭浪子


在清末的反侵略战争中,清廷几乎就没打赢过,这和统治阶级的无能是分不开的,但是当列强入侵时,老百姓为何不积极反抗呢?要是换到现在,其他国家若是敢踏进我中华大地,我国各个阶层同胞、各族人民绝对会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同时代意识形态有差别,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认知和想法去和古人做比较。

那时候的百姓还没有国家的概念。而且自清军入关后,在政治经济上的许多政策都是重满抑汉,还实行“以汉制汉”的方法,以至满汉矛盾重重。江山是爱新觉罗家的,天下是满人的,打仗全靠八旗子弟,这么说来还真没老百姓什么事。

在那个时代,受交通等因素影响,信息传播速度本来就比较慢,再加上清廷的愚民政策,大规模实行奴性教育,使得老百姓思想愚昧,一些落后地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谈反抗列强了。只有当老百姓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百姓才会反抗,三元里抗英斗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且,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本身生产水平不高,老百姓只关心能否吃饱饭。满清后期吏治腐败,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清廷大失人心。所以当列强入侵时,有的人甘愿当“带路党”、清军战船被击沉,百姓还开口叫好等事例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的百姓来说,清廷比洋人更加可恶。

清朝当时毕竟沦为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朝廷的腐败更是消磨了人的正义感。百姓受尽压迫,民族意识彻底瓦解,在列强入侵时无动于衷,只求自保,这可以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哀了。


兵说


题目有些另类,类似以xx的名义代表天下公义的口号……很搞笑!先搞清楚一个逻辑关系,家:以血缘亲戚组成的小团体。国:疆域内的所有生活在内的一个人口团体。政权:统治者。政权与国:统治者统驭辖内的所有人,以收税赋为主并且设定适合自己驭民的政策与制度,防止有他人来掠夺属于自己的剥削权利及享受特权。家与政权:属于被剥削与剥削者的关系。政权国家家庭(人)三者关系:以美其名曰的说法来完成割韭菜的目的,或者变相的再次牺牲他人利益与"他人"交换从而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理顺上面的关系,一切答案可解!


门徒147308226


问这个问题真逗。当时的老百姓真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要看当时流传下来的老照片不要看那些拍的雷人的电影。当时政府贪污腐败、苛捐杂税、欺压百姓、民不聊生,以至于1万多人的八国联军打败堂堂大清国,小日本以很少的兵力攻占大半个中国。我认为关键是当时的政府失了民心,八国联军来了,人们载歌载舞欢迎,小日本来了,人们帮忙维持秩序,成立伪军帮忙清剿。老百姓想,别人来统治,我可能生活会更好一点,爱国?当然要爱,但是不代表去爱残酷欺压我们的人


除尘收尘净化过滤袋


为什么要反抗?他们又不烧杀抢老百姓,他们为什么打清军在告示中写的明明白白,清军拿百姓的东西给钱吗?联军给!各位看看英法联军为什么烧园明园!法军不同意而英国首领给出放火的理由!一个政府不把百姓当人而有难时想百姓为政府卖命,你当真百姓傻啊?什么时候都是的,平时时时想着百姓,国家须要百姓时百姓才会为国卖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