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百姓不會積極反抗?

用戶58877987167


大凡外國入侵,中國曆朝都會有百姓和政府一起奮起反抗。但清末除了一個三元里抗英和義和團活動了一下,老百姓壓根就沒反應。甚至虎門海戰時清軍艦船被擊沉老百姓反而拍手叫好。真是匪夷所思,這是為什麼呢。


給八國聯軍搬梯子

說白了就是老百姓對清政府認同感太差了,壓根就沒把大清國當成自己的國。為什麼會這樣?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清政府統治者是滿族人,雖然嘴上喊著滿漢一家。但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都採用崇滿抑漢的政策。滿漢矛盾始終貫徹整個清王朝,導致以漢族為主的大清國民眾和政府離心離德。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強行易服,民族矛盾激化,就發生了很多類似揚州十日這種慘案,老百姓都是記在心裡的。為防止漢人造反,漢人在清朝受到諸多限制,不許當兵,朝廷也是採用滿人為主,漢人為輔的抑制政策。清朝設立八旗制度。在全國各地駐有八旗士兵。各地八旗的人享有各種特權,加上極速腐化在各地胡做非為,除了打仗是不事勞作,全靠國家供養。給民眾造成極大負擔,老百姓自然怨聲載道,怨恨八旗和清政府。
運送物資

其次是清朝末期國家腐敗,民不聊生。清朝後期八旗腐化,貪汙成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一敗再敗,禦敵無方。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得不割地賠款,然後壓榨百姓。打不過外國人還不能欺負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嗎?慈禧那句“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無恥到極點的寫照。老百姓在他們眼裡就是群幹活的奴隸而已。還不許有要求。清政府防範自己老百姓遠超於防範外國人。《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國不知有民,還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國嗎?

據說,在鴉片戰爭時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曾擔任英法聯軍的翻譯。在談判時龔半倫完全和英法一夥,對清政府百般敲詐。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大為不解,氣的大罵他:“你等世受國恩,如今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 龔半倫聽了後沒有半點羞愧的意思,反而呵斥恭親王說:“我本來想報效國家,可是上進之路被你們全部堵死,還讓貪官盤剝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於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看你們才是真正的國賊!”如果這件事是真的,可見民眾對清政府的痛恨,據說火燒圓明園都是龔半倫給英法聯軍帶的路。

連讀書人都如此,底下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向八國聯軍賣補給,給八國聯軍扶梯子就一點也不意外了。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人


朱鐵平


這個問題很複雜,並不是由某一個單一原因所導致的,也不僅僅存在於清末。我們先看一些現有的解釋:

有人說是民族問題,因為清代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但是,清代晚期以來,自曾國藩、李鴻章崛起後,漢族軍事力量是抵抗外侮的主要力量,他們並不因為滿族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就不再維護了。在進一步說,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南還出現過老百姓幫助日軍繳了國民革命軍的槍。所以,民族問題不是唯一原因。

有人說是階級問題,因為上層統治者特別是皇族、士大夫階層可能會維護上層統治地位,但老百姓就不會。這個也有例子,比如,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內外的老百姓還幫著送吃的,搭梯子。但是,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貴族士大夫,也同樣存在投降的現象,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廣東巡撫柏貴就身為滿族卻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開了先河。漢族士大夫方面,帶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他可是真正的帶路黨。所以,單純拿階層問題來解釋,也不全面。

還有人說是清政府的腐敗導致的。這就更不具有說服力了。明朝政府在腐敗方面不比清政府好到哪裡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就是在明朝出現的,(清知府,是清廉知府的意思,不是清朝知府)。可明末抗清的風起雲湧,可圈可點。因此,朝廷腐敗也不是唯一原因。

因此,清末的老百姓有時候還會幫助侵略者打自己人,這是眾多原因調和而成的。其中,最核心的幾條原因如下:

一是清代的中國尚未建立起現代國家。老百姓只知道有家,有朝廷,不知道有國。古代的國的概念,和今天不太一樣。我們今天熟知的國界線、邊境、國旗國徽國歌,等等,在西方也只有幾百年歷史,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才逐漸形成的。傳到中國來就更晚了。因此,沒有國家的概念,也就談不上愛國主義。

二是清末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這種變局僅有少數人看到。明末的時候雖然也沒有國家的概念,但是明朝的士大夫能夠認識到,滿清的入侵”不是一家一姓的興亡,而是天下興亡“,所以明朝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那麼激烈的抗清,就是因為捍衛的不僅是國土,而是價值觀。那麼,到了清朝,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是,只有少數精英人士,比如李鴻章,晚晴的留學生群體等,才逐漸發現西方的入侵,並不是馬背民族的野蠻侵略,還包含著宗教、制度、軍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文明的擴張。但是,對老百姓來說,意識不到這一點,只能憑藉自己的好惡進行選擇。


danyboy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那段時間:

一隻螃蟹,帶著爪牙,在沙灘上橫行霸道,橫衝直撞。

大肆搶奪小雨小蝦的生活口糧。

螃蟹太厲害了,它的爪牙太囂張了,小魚小蝦都躲起來了,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

幾隻烏龜王八來了,

他們來勢洶洶,目空一切。

螃蟹嚇死了,帶著爪牙溜了。

烏龜王八們接管了螃蟹的地盤。

他們有點奇怪,怎麼螃蟹逃走了,小魚小蝦們一個都不逃走,也不反抗。

有一隻王八問小魚:你為什麼不逃走?也不反抗?

小魚呵呵兩聲,說道:天下烏鴉一般黑,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你來了,我也在。你走了,我還在。好死不如賴活著。

有一隻小蝦搶著說:你當我們傻啊?我們拼死拼活把你們趕跑了,丟命的丟命,等螃蟹回來再來害我們?

另一隻王八說:可這是你們的地盤,養家活口的地方,你們無動於衷嗎?

一隻老蝦米冷冷地說:關我屁事。老子從孃胎裡出來就沒過上好日子,誰當王,都沒我的吊事。


閱盡人間冷暖


當一個朝代腐朽沒落時,它典型的表現為:對處卑躬屈膝,軟弱無力;對內橫徵暴斂,欺壓百姓。

當時,末期的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它沒有能力抵抗外辱,而只是一味的割地賠款以求自保,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帝國逐漸的喪失了主權。而做為當權者的慈禧太后,並沒有革新圖強的思想,她的生活卻極度奢靡驕橫。她不但不支持政府的維新變法,反而殘酷的鎮壓革新派,致使清朝失去了最後的翻身機會。

老百姓已經對這樣的政府失去了信心,並且產生厭惡的情緒,由此可見,清朝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那時,當權者已經失去了民心,所以當國家遭到入侵時,那裡還有百姓積極反抗呢?

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清朝政府是滿族人統治的政權,而做為國家主體的漢族人本來就沒有歸屬感,自身都想取而代之。因此,當列強侵略時,老百姓反而成了旁觀者。

據傳說,當西方列強入侵清朝時還有老百姓幫助外國人裝運炮彈呢,由此可見民眾對當朝政府的態度了。


淡淡心緒煙雨中


“先生,那是你的國”,聽過這句話嗎?

清朝不是民族主義國家,尤其是經歷了200年文字獄後,就連傳統的華夷之辨都被磨得差不多了。外國人打過來了,那有啥關係?

洋鬼子登陸了?他們遠道而來肯定缺糧食缺水,這是商機啊,趕緊發財!

圓明園被燒了?臥槽,趕緊過去看看能不能撿個漏。

八國聯軍來了?趕緊掛各國國旗保命要緊!

當然,也不完全如此,畢竟中外矛盾越來越尖銳,中國也慢慢醒過來了,清末也出現了一些主動反擊外國侵略的“義兵運動”(反割臺之戰,義和團等)。

但總體來說,當時的中國人是渾渾噩噩的,基本沒有民族概念,這就是封建小農時代的常態。

中國人啥時候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的?辛亥革命之後,所以後來侵略中國的日本人就吃盡了苦頭。


國史拾遺


《社會契約論》和《血酬定律》

法國的社會契約論,公民與政府訂立契約,公民向政府交稅,政府則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務,比如抵抗侵略、維護社會公共治安等。

中國的血酬定律,政府通過暴力流血鬥爭,獲得權力,以暴力為後盾向治下人民收稅,從而維護社會秩序,對外通過外交手段或者暴力手段維護國家安全,對內鎮壓暴動,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廟堂之事肉食者謀之。一般情況下中國統治者還是很尊重這條古老契約。

因為發動老百姓參與暴力運動,不僅僅是違反契約,更是要向底層百姓賦權,讓群眾擁有武器,最後就會威脅統治者的權威基礎。

這也是為什麼兩宋政府和清政府,寧願賠款,也不願輕易發動底層百姓,參與暴力抵抗外國侵略。

武裝侵略和武裝劫掠

到19世紀,距離西方大航海運動以來擴張侵略已有400餘年,他們也積累了很多實用的侵略經驗。

他們也知道擒賊先擒王,通過當地的統治者來掠取資源比直接向當地百姓劫掠資源更划算。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西方侵略者跟清政府打戰時,有很多中國老百姓冒著炮火給侵略者送水、送糧和送物資,絲毫沒有膽怯羞愧之色,反而沾沾自喜。

WHY?因為這些侵略者並不是白拿他們的物資和勞動,反而是高價購買他們的物資和勞動。

至於國家抵抗侵略失敗之後的鉅額損失和不良影響,他們根本不管,或者他們也想不到那麼遠。他們也許不知道這是賣國行為,只是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溫水煮青蛙沒感覺。

關於三元里抗英鬥爭

這是我們歷史書上,明確記載清政府治下的老百姓英勇抵抗外國侵略的故事。它可以用作證明老百姓積極抵抗侵略的例子嗎。

1841年5月25日,英軍拿下廣州城外製高點,英軍炮火能直接攻擊廣州城。清政府負責人奕山被迫向英軍求和,簽訂《廣州合約》賠款。

三元里百姓商議抗英

本來合約已籤,只等拿錢撤軍。或者為了好玩,或者為了炫耀武力,部分英軍到廣州城郊(三元里就在廣州郊區)搶劫施暴。這下炸鍋,原來看英軍攻城廣州老百姓不幹了。由當地鄉紳牽頭,聯合廣州城郊100多個村莊7000餘人,斷絕英軍供應,武裝伏擊英軍,打死7人傷40多人。

最後,英軍請清政府出面調停,解散民兵。

我覺得三元里抗英,恰恰證明西方侵略者武裝劫掠老百姓而導致的巨大反作用力,而不是老百姓積極幫政府抵抗侵略。

清末老百姓沒有積極參與抵抗侵略,一是老百姓切身直接利益未受到巨大侵犯,二是清政府沒有看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而是害怕老百姓武裝起來,威脅自己的統治,不願發動百姓抵抗侵略。


茶亭浪子


在清末的反侵略戰爭中,清廷幾乎就沒打贏過,這和統治階級的無能是分不開的,但是當列強入侵時,老百姓為何不積極反抗呢?要是換到現在,其他國家若是敢踏進我中華大地,我國各個階層同胞、各族人民絕對會團結一致奮起抵抗。所以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同時代意識形態有差別,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認知和想法去和古人做比較。

那時候的百姓還沒有國家的概念。而且自清軍入關後,在政治經濟上的許多政策都是重滿抑漢,還實行“以漢制漢”的方法,以至滿漢矛盾重重。江山是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是滿人的,打仗全靠八旗子弟,這麼說來還真沒老百姓什麼事。

在那個時代,受交通等因素影響,信息傳播速度本來就比較慢,再加上清廷的愚民政策,大規模實行奴性教育,使得老百姓思想愚昧,一些落後地區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更別談反抗列強了。只有當老百姓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百姓才會反抗,三元里抗英鬥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而且,當時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本身生產水平不高,老百姓只關心能否吃飽飯。滿清後期吏治腐敗,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清廷大失人心。所以當列強入侵時,有的人甘願當“帶路黨”、清軍戰船被擊沉,百姓還開口叫好等事例就不足為奇了。對於社會底層受盡壓迫的百姓來說,清廷比洋人更加可惡。

清朝當時畢竟淪為了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朝廷的腐敗更是消磨了人的正義感。百姓受盡壓迫,民族意識徹底瓦解,在列強入侵時無動於衷,只求自保,這可以說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哀了。


兵說


題目有些另類,類似以xx的名義代表天下公義的口號……很搞笑!先搞清楚一個邏輯關係,家:以血緣親戚組成的小團體。國:疆域內的所有生活在內的一個人口團體。政權:統治者。政權與國:統治者統馭轄內的所有人,以收稅賦為主並且設定適合自己馭民的政策與制度,防止有他人來掠奪屬於自己的剝削權利及享受特權。家與政權:屬於被剝削與剝削者的關係。政權國家家庭(人)三者關係:以美其名曰的說法來完成割韭菜的目的,或者變相的再次犧牲他人利益與"他人"交換從而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理順上面的關係,一切答案可解!


門徒147308226


問這個問題真逗。當時的老百姓真實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要看當時流傳下來的老照片不要看那些拍的雷人的電影。當時政府貪汙腐敗、苛捐雜稅、欺壓百姓、民不聊生,以至於1萬多人的八國聯軍打敗堂堂大清國,小日本以很少的兵力攻佔大半個中國。我認為關鍵是當時的政府失了民心,八國聯軍來了,人們載歌載舞歡迎,小日本來了,人們幫忙維持秩序,成立偽軍幫忙清剿。老百姓想,別人來統治,我可能生活會更好一點,愛國?當然要愛,但是不代表去愛殘酷欺壓我們的人


除塵收塵淨化過濾袋


為什麼要反抗?他們又不燒殺搶老百姓,他們為什麼打清軍在告示中寫的明明白白,清軍拿百姓的東西給錢嗎?聯軍給!各位看看英法聯軍為什麼燒園明園!法軍不同意而英國首領給出放火的理由!一個政府不把百姓當人而有難時想百姓為政府賣命,你當真百姓傻啊?什麼時候都是的,平時時時想著百姓,國家須要百姓時百姓才會為國賣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