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TVB不拍金庸武俠了?

浩蕩中華史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中國影視娛樂大事!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時代過去了, 新一代人,新一代審美觀念,已經逐漸替代舊的和老的。 邵逸夫去世了,亞視都倒掉了,香港老一批演員已經老了,出色的新人基本在內地混飯吃。


香港老一輩導演,只有徐克,陳可辛,林超賢等少數幾個適應內地電影市場,大陸的觀眾也都充分給予尊重和市場迴響。其他的如王晶,劉鎮偉,劉偉強等全炒冷飯,越拍越爛,怎麼能不江河日下。像自己作死動政治這條線的,完全被意識覺醒的大陸民眾擋在大陸巨大的資本之外。

香港新導演,算來只有郭子健,拍了《踏血尋梅》的翁子光,《七月與安生》的曾國祥,少數人有一點亮點,但無論人數還是才華,都遠遠遜色大陸新導演了。

至於tvb不再拍武俠劇的問題,港劇優點就是積累問題, 這個直接跟經濟問題掛勾,香港的歷史情況擺在那裡,不需要再複述。雖然四大武俠宗師都是內地人,但創作歷程非常坎坷,金庸的小說都是在香港發表的,香港又聚集了一大票人才。

香港人才匯聚,經濟發展,人民需求,所以有大量的影視商業產品產出,什麼最開始的武打戲,武俠劇,到李小龍革新武打片。武俠劇也是一樣的,拍攝得多了,不論資本,主創,演員等等,積累大量的經驗和商業化運作,形成了香港影視成熟的產業鏈。

所以,從最開始的噼裡啪啦的武打設計的老邵式。到天龍喬幫主自背音箱出場,打的時候發激光,整個就是一脈相承。很多人說港劇把握角色,還有精神什麼的很準。也是這個道理,香港影視黃金時期,商業良性運作下的優秀產品。

在1997年前,香港GDP最高峰的時候,佔比達到大陸的20%。香港迴歸過後,內地經濟迅速的發展,連同帶動了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發展,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內地電影票房的井噴。


2012年徐崢的《泰囧》過12億,到2017年吳京導致的《戰狼2》57億,再到今年暑期檔幾部電影票房加起來高過100億。

香港本身只有700多萬人口,是一個非常小的市場。在內地影視市場飛速發展當中,整個華語影視產業全面北上,人才精英,資本商業,科技技術,全面都來到了內地,香港產業自然空心化和青黃不接。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內地觀眾的成長,香港老一輩粗製濫造的武俠劇拍攝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內地最新觀眾的觀劇需求。

以2018年香港tvb宮鬥劇《宮心計2》為例,其製作技術,音樂,服化道,場景設置,美術審美,與因為市場大變化開始轉變的於正的《延禧攻略》相比,故事劇情,演員表演或者 有爭議。


雖然兩部劇朝代不同,但是,哪一部劇宮鬥劇製作技術更加精良,美術審美更加漂亮順眼,服化道更加符合中國歷史,場景更加真實可信,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趣味,可謂是一望而知。

不用提,香港即使再拍武俠劇,也不會符合內地觀眾的審美需求了。因為,現在內地現在武俠歷史精品劇(不是那些古裝雷劇),比如《琅琊榜》《軍師聯盟》《海上牧雲記》,未來的《將夜》《知否》《長安十二時辰》《九州縹緲錄》等作品。


(武俠劇確實沒落,現在歷史結合權謀,和奇幻結合武俠是主流,單純武俠劇很少了)。

現在的香港人才,物力,財力等等,已然不足以支持其產業投入支出,自然拍不出來了。


更多關於tvb武俠劇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要說誰拍的金庸武俠劇最精彩,相信大部分觀眾的首選的必定是TVB。不論是83《射鵰英雄傳》,95《神鵰俠侶》,97《天龍八部》,每一部都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然而,自從01年拍畢《倚天屠龍記》後,TVB再也沒拍過金庸劇了。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下面幾個。

一、翻拍次數太多,香港觀眾審美疲勞,而TVB拍攝的劇集主要針對的還是香港人。

二、再者,就是大陸後來也興起拍金庸劇,對比大陸的好山好水,TVB的假山假景確實顯得太寒酸了。

三、香港影視圈整體人才流失嚴重,像TVB,30歲以下的年輕上位小生幾乎沒有,年輕花旦雖然有,但是大部分長相都過於現代,不符合金庸人物的設定。

不過,大家也不必太過惋惜。因為TVB跟星王朝開展了合作計劃,準備在近期重啟《倚天屠龍記》。雖然不是電視劇,而是電影,但是主要演員用的是TVB家的小生花旦。據悉,目前已經定了花旦朱晨麗飾演周芷若一角。朱晨麗雖然不是什麼絕色大美女,但她氣質還是比較古典的,演技也過得去,相信演周芷若還是可以的。

而這次的導演則是拍過李連杰版《倚天》的王晶。講道理,這版的劇情雖然改得稍微誇張,硬生生把張無忌變成野心家,但看的還是很過癮的。雖然王晶早已不復當年勇,但他只要用心還是能拍出好東西來的。

所以,TVB+王晶的《倚天屠龍記》,我還是比較期待,估計怎麼也不會比曾舜晞版的差吧。


顏公子看劇


TVB的一系列金庸武俠劇曾經確實風靡一時,風光無限。83版和94版的《射鵰英雄傳》很多觀眾各有所愛,再加上《天龍八部》《神鵰俠侶》,至今都覺得王語嫣和小龍女後來總是一個人演就是從這裡烙下的深刻印記。

還有《笑傲江湖》《鹿鼎記》《倚天屠龍記》《碧血劍》等,每一部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人物形象,至今人們說起郭靖,想起來還是黃日華,說起楊過,想起來的第一個一定是古天樂,說起小龍女,李若彤絕對是第一位的存在,說起趙敏,便能想起黎姿那張絕美的容顏,陳浩民的段譽是他後來演了那麼多爛角色之後人們還容忍他的原因,還有江華的碧血劍,佘詩曼的周芷若……

現在TVB確實再也沒有這麼經典的金庸武俠劇呈現給觀眾了,小編認為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人才的流失。很多人都知道TVB演員工資極低,現在社會發展太快了,尤其是大陸市場能夠給演員提供的經濟報酬非常高!在這樣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嘛,拼死拼活演了那麼多年戲還是得不到認可,不如在大陸拍戲賺錢,演狗血的角色都能賺到那麼豐厚的片酬……就比如林峰,非常優秀的演員流失了。而且不只是演員還有一些優秀的編劇也離開了。第二,武俠劇的市場。大陸這些年也很喜歡拍金庸武俠劇,都是大製作大手筆大投入,相比之下,TVB的武俠劇一直都有的弊端,場地限制,技術投入等缺點更為明顯,拍了只能相形見絀了。


曉娛


首先,掛在前頭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憑它一個TVB,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香港拿啥和大陸比?

其次,所謂經典。評論區好多情懷粉,把TVB都誇上天了,踩一捧一,讓人看著很不舒服,何必呢?經典一詞只能約束自己,逼著別人認同自己的經典,未免也太過分了一點。我是一個九五後,生活在現代化氣息濃厚的今天,讓我在回去再看那個缺乏特效,佈景假的不成樣子,嚴重模板化的TVB武俠劇並將他們奉為經典,這真的是個很過分的要求。這就像當年我們小米加步槍一樣,不是我們多麼能耐,只靠精神意志力就可以戰勝敵人,那是我們當年缺槍少彈的真實寫照,精神可嘉,但你讓現在的解放軍再弄小米加步槍那一套,那就是傻子。千萬彆強調那個時候條件怎麼怎麼樣,市場經濟,優勝劣汰,天經地義。無數的老字號企業、品牌,都因此被淘汰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遺忘,TVB也無法例外。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擺明,那時候TVB的金庸武俠劇擁有了那些粉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年大陸相應的作品匱乏,而事到如今,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大陸都遠超TVB。當年的粉絲大都以為武俠劇就是那個樣子,而不願意去接受新事物。其實大陸的武俠劇裡,有好多香港導演,編劇,甚至包括武指,等等,方方面面的人才,他們面對新時代也試圖利用新時代,利用科技的力量,尋找嶄新的思路進行創新,但當年TVB的那些忠實粉絲給出的答案卻是否定的,事實上,他們認的還是TVB的招牌,而不是武俠本身,不是金庸武俠。TVB武俠的沒落是歷史的必然,但說到底,那一代觀眾,思想畢竟是狹隘了一些,試圖阻止優勝劣汰,可是這對這個市場的打擊卻是不小。

那麼,面對競爭,TVB有沒有什麼措施?顯然,幾乎沒有。簡單說,既是無心,也是無力。無力,大陸的投資,人才等各方面都遠勝於TVB,大製作的作品TVB基本沒有逆襲的空間,TVB就只能以小巧精緻來取勝,但很顯然,大陸拍出來的金庸武俠基本都是大製作,而金庸武俠本身也很適合大製作,所以在我眼中TVB完敗。不是說TVB拍的不好,也不是說TVB不認真,畢竟TVB還是有那麼幾個精品,也算盡力了,而是TVB不適合拍金庸武俠劇,它拍不起。

而無心,卻是一個態度問題。總的來說,TVB的態度我不是太滿意,一年拍幾十部電視劇的TVB,自然有主有次,有些作品的確是認真拍的,雖然條件有限,競爭力也不足,但依然有它自己的閃光點,但有些卻是以一個普通寫手的標準拍攝的金庸武俠這樣的鴻篇鉅製,那能拍出什麼來?這樣的作品也被奉為經典,我只能認為那個時代的觀眾的確有些狹隘。

評論區中有人提到張紀中的作品,我個人是個95後,武俠作品裡我最喜歡的便是張紀中的作品,第一神鵰,第二笑傲,第三碧血劍(情懷粉請自重)。相比之下,大鬍子的作品更能打動我。應該說,他的作品深刻的改變了金庸武俠劇的走向。大鬍子的作品更能吸引我,這是時代使然,也是他和他的團隊努力的結果。

首先是大製作,作為從央視走出來的人才,大鬍子沒有讓我失望,拍攝出來的作品很有氣場,而且儘可能貼近原著,這些都不是TVB可以相比的。

取景,那就更不必說了,名山大川,那是要錢的,這不是香港可以支持的。後來的張紀中拍的倚天取景大量雷同,大量假景,還有讓人懵逼的配音,基本上是徹底毀了我對大鬍子此後的期待。這恐怕也是沒錢的結果。

武指,這個東西很加分,幾乎每一招都那麼有標識性,絕不雷同。獨孤九劍神妙無雙,玉女素心劍美極麗絕,配合默契,金輪法王真的是拿五個輪子的,還會飛,降龍十八掌簡單粗暴,力大無窮,剛猛無雙,等等。大鬍子的武指,真的讓我覺得金庸筆下的武功原來這麼神奇,讓人有著浪漫的想象。

但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對原著把握的準確。我看劉亦菲版神鵰的時候,谷底重逢,彈幕里居然有人批判說沒有俠氣,說應該是樸素而非浪漫的。我只能說你看看原著吧,神鵰俠侶可是金庸筆下最浪漫的愛情故事,楊過小龍女是其中最浪漫的一對,你告訴我要古樸?要俠氣?有毛病吧。

神鵰是最浪漫最唯美的情書,天下無雙,龍女之聲,江湖笑,還有可以拍旅遊紀錄片的取景,才真正對得起這部情書,劉亦菲的出場,可以說驚豔了我一生;射鵰是豪放大氣的英雄史詩,天地都在我心中,正是這等豪邁氣魄;笑傲是對權力紛爭的諷刺,與對隱逸之情的歌頌,靜謐的竹林,古色古香的建築,正是其真實寫照,桃谷六仙,嬉笑怒罵,刺破人間虛偽(大鬍子上哪兒找的這六個逗比?);碧血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是壯志難酬,命運無常的悲嘆,一曲是非,世上有何止是非,結局又如何由人選,承志如何能得志,阿九的苦誰人懂?天龍我還沒來得及看,有機會拜讀一下。金庸可是一代武俠大家,他的作品無一雷同,甚至人物也絕少雷同,不可能拍出來是相似的風格。這一點張紀中把握的很好,大多數甚至可以拿原著進行對照,而改編的地方也足見用心,這非常難得。反過來,TVB卻把握的比較糟糕:吵鬧的人物出場音樂,千篇一律,節約成本,不惜代價;取景廉價,不知道是幾分錢的特效,作品的基調都很相似,拍射鵰如此,吵鬧一點,粗放一點,倒無傷大雅,可神鵰也是如此,笑傲也是如此,每一部作品都如此,那就有點過分了。TVB模式化的拍攝的確讓人惱火,而TVB顯然並未在這個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這也正是TVB最終放棄金庸武俠的一個重要因素。

說到底,這都是我一家之言,不會絕對正確,也不會絕對錯誤,無論如何,這隻代表我自己,就像經典這個詞,它只能約束自己,不能強迫他人,讚揚固然好,批評也一定會存在,不會因而一個什麼經典就不存在。歡迎評論,好的壞的都接受,無腦噴的不要,理性評論才是王道。


老子查你戶口本


要說為何TVB不拍金庸了,其實不僅金庸,古龍也不拍了,古裝劇的產量整體走低。不得不說TVB也開始沒落了,輝煌不再。

其實為何這樣,原因很多,說說個人的看法吧。

首先,大陸劇的崛起,二十年之前,大陸劇的產量還很低,尤其武俠題材的劇還很少,九十年代的《白眉大俠》和《甘十九妹》是為數不多的作品中能被大家記住的。今天再看可能覺得拍的很一般,但就是因為少,讓人記憶深刻。所以,那時候TVB拍金庸武俠在大陸也很有市場,尤其金庸的武俠小說曾受到一些國家領導人的好評,所以拍出來被大陸引進的幾率相對其他武俠劇肯定更高。而在張紀中拍央視版《笑傲江湖》之後,大陸翻拍金庸好像突然爆發了一樣,十幾年間至少有二十幾部。如今大陸電視劇產量劇增,可以說觀眾有些消化不過來了,許多劇拍出來都因沒有購買的無法播,電視臺對TVB劇的引進幾乎沒有了,印象中這幾年也就寥寥幾部。如此,tvb即使再拍金庸在大陸估計不會有什麼市場。

其次,經典形象深入人心難以超越,這點很好理解,二三十年前的演員,實力明顯還是高於當今水平的,塑造的形象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譬如:黃日華的郭靖、翁美玲的黃蓉、李若彤的小龍女、古天樂的楊過、黃日華的蕭峰,再拍也不過是遭人詬病罷了。雖然00後可能沒太看過以前的經典金庸劇,但是對於00後,恐怕能看的也不多,受眾實在很小。

第三,TVB拍的古裝劇太寒酸。其實現在看當年的經典金庸劇,不難發現,TVB拍電視劇還是比較摳門的,許多類似武林大會的場景,可能也就幾十個人,拍攝的時候主要採用近景,這樣不注意看起來不那麼明顯。而室內室外的環境,翻來覆去也就那幾個,規模都不大,即使近年的《大太監》、《公公出宮》也可以看出來,情況並沒什麼好轉。但是現在人比較挑剔了,你再這麼糊弄觀眾不接受了。好在,拍攝現代劇可以上街拍,不用大規模佈景,如此TVB更傾向現代劇。再說,大陸這邊拍古裝劇對於佈景顯然大氣多了,碾壓TVB無疑。

以上觀點,都是個人看法,不對不要噴我。


遠海觀雲


武俠小說創作的黃金時期大約在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尤其是70年代初武俠小說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湧現出大量的優秀作家,其中以金庸、古龍、梁羽生三位最為出名,是為武俠三劍客。金庸渾厚,磅礴大氣,博學多才;古龍灑脫,蕭索飄逸,劍走偏鋒;梁羽生方正,恬淡靜致,古樸典雅,三人風格各異,擁有大批讀者,武俠小說風靡一時。在武俠風這股潮流的引領下,從70年代末,武俠劇開始興起,眾多的優秀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或電影,其中以金庸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天龍八部》最為出名,尤其是在83版《射鵰英雄傳》改編拍攝上取得極大成功,引入國內後迅速走紅,家家戶戶都在看,可謂萬人空巷,引發了收視神話,同時也掀起武俠劇翻拍的熱潮,當時金古梁三人的作品基本全部被翻拍,但由於技術條件限制,以現在角度來看,拍攝效果確實簡陋,多為粗製濫造,但其中也不乏有經典之作,如83、94版《射鵰英雄傳》、97版《天龍八部》、83、95版《神鵰俠侶》、99版《飛刀問情》等等。進入21世紀,武俠小說經歷“金古梁溫黃”之後,實際上已經逐步走向衰落。雖然網絡的開放拓寬了武俠小說的創作之門,但再難出現如“金古梁溫黃”那樣底蘊深厚的武俠作家,再加上如今娛樂方式的多元化和網絡快餐文化的興起,讀者流失嚴重,武俠小說只能在夾縫中發展,也許不久的將來,它也會像一些傳統文化一樣,慢慢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首先,TVB是一家公司,公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盈利,也就是說我拍攝出來的電視劇必須要有人看,公司才有可能賺錢。如果拍攝出的電視劇關注的人少或者壓根沒人看,那公司就要賠錢,甚至影響其長遠發展。電視劇其實也是一種商品,需要有人買單,現在武俠風已經刮過去了,關注的人並不多,如果逆道而行,風險很大,經商哪有不規避風險的道理?這是其一。

其次,像手機、電冰箱一樣,電視劇也是一種商品。把商品銷售出去,成本才能拿回來。為什麼現在拍出來的電影、電視劇多為商業片,而文藝片、教育片很少,其實歸根結底在於投資商,因為他是要靠拍電影賺錢,而不是搞公益。所有現在即使一些文藝片拍得再好、投資再大、獲獎再多,如果不被大眾接受,也很難有市場,成本都收不回來,誰還去投資拍攝嗎?相反的,一些毫無內容、純屬消遣的爛片,儘管粗製濫造不被認可,不管網絡上評價有多低,罵聲再多,看客總會為其買單,畢竟它面向的是大眾。武俠小說從輝煌走向平淡,讀者少了說明受眾面窄了,也就是說這種商品就像以前的傳呼機、諾基亞一樣,正在慢慢淡出人們視野,商品沒人買了,生產他的工廠也必然少了。這是其二。

第三,經典無法超越。就像《西遊記》一樣,後期不管翻拍多少次,但人們的思想就已停留在經典上,不管現在的拍攝手法多先進,明星多大牌,都無法改變人們的看法。六小齡童就是孫悟空,遊本昌就是濟公,黃日華就是郭靖,就是蕭峰,經典已深入骨髓,所有翻拍的結果往往是罵聲一片,無人買單。如果不拍經典又拍什麼呢?武俠小說後繼無人已是不爭之事實,網上一搜武俠小說一大片,但知道作者名字的少之又少。如經典一樣,“金古梁溫黃”就是武俠,一說武俠人們很少會想到其它。可以說,“金古梁溫黃”之後,武俠小說已是將死不死的老人,再想喚醒,難上加難。

很懷念上學時候的日子,老師講課,桌殼裡放著一本《小李飛刀》,你講你的,我看我的。可惜啊!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武俠的世界,正離你我遠去,且行且珍惜吧!

首先,掛在前頭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憑它一個TVB,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香港拿啥和大陸比?

其次,所謂經典。評論區好多情懷粉,把TVB都誇上天了,踩一捧一,讓人看著很不舒服,何必呢?經典一詞只能約束自己,逼著別人認同自己的經典,未免也太過分了一點。我是一個九五後,生活在現代化氣息濃厚的今天,讓我在回去再看那個缺乏特效,佈景假的不成樣子,嚴重模板化的TVB武俠劇並將他們奉為經典,這真的是個很過分的要求。這就像當年我們小米加步槍一樣,不是我們多麼能耐,只靠精神意志力就可以戰勝敵人,那是我們當年缺槍少彈的真實寫照,精神可嘉,但你讓現在的解放軍再弄小米加步槍那一套,那就是傻子。千萬彆強調那個時候條件怎麼怎麼樣,市場經濟,優勝劣汰,天經地義。無數的老字號企業、品牌,都因此被淘汰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遺忘,TVB也無法例外。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擺明,那時候TVB的金庸武俠劇擁有了那些粉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年大陸相應的作品匱乏,而事到如今,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大陸都遠超TVB。當年的粉絲大都以為武俠劇就是那個樣子,而不願意去接受新事物。其實大陸的武俠劇裡,有好多香港導演,編劇,甚至包括武指,等等,方方面面的人才,他們面對新時代也試圖利用新時代,利用科技的力量,尋找嶄新的思路進行創新,但當年TVB的那些忠實粉絲給出的答案卻是否定的,事實上,他們認的還是TVB的招牌,而不是武俠本身,不是金庸武俠。TVB武俠的沒落是歷史的必然,但說到底,那一代觀眾,思想畢竟是狹隘了一些,試圖阻止優勝劣汰,可是這對這個市場的打擊卻是不小。

那麼,面對競爭,TVB有沒有什麼措施?顯然,幾乎沒有。簡單說,既是無心,也是無力。無力,大陸的投資,人才等各方面都遠勝於TVB,大製作的作品TVB基本沒有逆襲的空間,TVB就只能以小巧精緻來取勝,但很顯然,大陸拍出來的金庸武俠基本都是大製作,而金庸武俠本身也很適合大製作,所以在我眼中TVB完敗。不是說TVB拍的不好,也不是說TVB不認真,畢竟TVB還是有那麼幾個精品,也算盡力了,而是TVB不適合拍金庸武俠劇,它拍不起。

而無心,卻是一個態度問題。總的來說,TVB的態度我不是太滿意,一年拍幾十部電視劇的TVB,自然有主有次,有些作品的確是認真拍的,雖然條件有限,競爭力也不足,但依然有它自己的閃光點,但有些卻是以一個普通寫手的標準拍攝的金庸武俠這樣的鴻篇鉅製,那能拍出什麼來?這樣的作品也被奉為經典,我只能認為那個時代的觀眾的確有些狹隘。

評論區中有人提到張紀中的作品,我個人是個95後,武俠作品裡我最喜歡的便是張紀中的作品,第一神鵰,第二笑傲,第三碧血劍(情懷粉請自重)。相比之下,大鬍子的作品更能打動我。應該說,他的作品深刻的改變了金庸武俠劇的走向。大鬍子的作品更能吸引我,這是時代使然,也是他和他的團隊努力的結果。

首先是大製作,作為從央視走出來的人才,大鬍子沒有讓我失望,拍攝出來的作品很有氣場,而且儘可能貼近原著,這些都不是TVB可以相比的。

取景,那就更不必說了,名山大川,那是要錢的,這不是香港可以支持的。後來的張紀中拍的倚天取景大量雷同,大量假景,還有讓人懵逼的配音,基本上是徹底毀了我對大鬍子此後的期待。這恐怕也是沒錢的結果。

武指,這個東西很加分,幾乎每一招都那麼有標識性,絕不雷同。獨孤九劍神妙無雙,玉女素心劍美極麗絕,配合默契,金輪法王真的是拿五個輪子的,還會飛,降龍十八掌簡單粗暴,力大無窮,剛猛無雙,等等。大鬍子的武指,真的讓我覺得金庸筆下的武功原來這麼神奇,讓人有著浪漫的想象。

但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對原著把握的準確。我看劉亦菲版神鵰的時候,谷底重逢,彈幕里居然有人批判說沒有俠氣,說應該是樸素而非浪漫的。我只能說你看看原著吧,神鵰俠侶可是金庸筆下最浪漫的愛情故事,楊過小龍女是其中最浪漫的一對,你告訴我要古樸?要俠氣?有毛病吧。

神鵰是最浪漫最唯美的情書,天下無雙,龍女之聲,江湖笑,還有可以拍旅遊紀錄片的取景,才真正對得起這部情書,劉亦菲的出場,可以說驚豔了我一生;射鵰是豪放大氣的英雄史詩,天地都在我心中,正是這等豪邁氣魄;笑傲是對權力紛爭的諷刺,與對隱逸之情的歌頌,靜謐的竹林,古色古香的建築,正是其真實寫照,桃谷六仙,嬉笑怒罵,刺破人間虛偽(大鬍子上哪兒找的這六個逗比?);碧血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是壯志難酬,命運無常的悲嘆,一曲是非,世上有何止是非,結局又如何由人選,承志如何能得志,阿九的苦誰人懂?天龍我還沒來得及看,有機會拜讀一下。金庸可是一代武俠大家,他的作品無一雷同,甚至人物也絕少雷同,不可能拍出來是相似的風格。這一點張紀中把握的很好,大多數甚至可以拿原著進行對照,而改編的地方也足見用心,這非常難得。反過來,TVB卻把握的比較糟糕:吵鬧的人物出場音樂,千篇一律,節約成本,不惜代價;取景廉價,不知道是幾分錢的特效,作品的基調都很相似,拍射鵰如此,吵鬧一點,粗放一點,倒無傷大雅,可神鵰也是如此,笑傲也是如此,每一部作品都如此,那就有點過分了。TVB模式化的拍攝的確讓人惱火,而TVB顯然並未在這個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這也正是TVB最終放棄金庸武俠的一個重要因素。

說到底,這都是我一家之言,不會絕對正確,也不會絕對錯誤,無論如何,這隻代表我自己,就像經典這個詞,它只能約束自己,不能強迫他人,讚揚固然好,批評也一定會存在,不會因而一個什麼經典就不存在。歡迎評論,好的壞的都接受,無腦噴的不要,理性評論才是王道。

金庸劇紅火的翻來翻去就那幾部,以前內地不碰還好,冷飯還能抄抄,現在內地動不動就炒個冷飯,TVB 也不傻,沒必要死扛大家都吃爛了的東西。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我覺得武俠片其實都過時了,武俠片最輝煌也是最有時代條件的時代已經過去,第一武俠片以武術為基礎,武俠片最輝煌的時代也是武術橫行世界的時期,那時候有多少是真功夫拍出來的巨星,反觀現在跆拳道已經橫行中國,你說一個武俠練了中國功夫就能稱霸武林,都沒人信,第二點八九十年代還比較崇武,為國爭光為國犧牲的英雄主義情懷還在,為對英雄豪傑的崇拜提供時代的土壤,現在大家對金錢的崇拜甚於英雄,經過艱難險阻經商成功或者富二代才是理想,有錢抱的美人歸,美人不愛英雄愛寶馬,第三現在的演員看起來有英氣氣質的沒有,以前的演員都是練出來的英氣,都是古樸純正,現在得觀眾喜歡奶牛小生,看的俊哥美女哪個不是嬌生慣養的哪個是吃過苦的,看起來就沒有英雄氣概,拍出來自然無法與以前的人相比……,其他還有很多


昊霖先生


成本問題,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過,自從亞洲電視倒閉以後,無線基本上都不拍古裝劇。場景,服裝,人物化妝,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其實你只要留意一下最近兩年的TVB劇,就連外景也少了很多,基本上都是室內拍攝的。


JimmyCheng83403356


國內拍了,拍一部毀一部,直接把精點給拍成了爛片,沒法再翻拍了,有點隔夜菜的感覺,TVB再翻拍意義不大了


王浪浪的春天


怎麼拍?TVB現在藝員都不剩幾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