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书法代表作有哪些?

梅香94603391


魏碑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书法精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除了常见的《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褒斜道摩崖石刻》等外。我认为,还有:《于纂墓志》《元纂墓志》《元慧墓志》《穆纂墓志》《元彦墓志》《元桢墓志》《元飃墓志》《司马昞墓志》《王夫人墓志》《充华嫔卢氏墓志》《元珽妻穆玉容墓志》。

《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8年)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是著名的魏碑代表作之一。

《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时期,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并与《始平公》《孙秋生》《魏灵藏》三种造像记一起合称为"龙门四品”。

《张黑女墓志》张黑女,读作张(zhāng)黑(hè)女(rǔ),音(张贺汝)。《张黑女墓志》全称为《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

《张猛龙碑》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被誉为"魏碑第一"。

《褒斜道摩崖石刻》,褒斜道,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石门在褒斜谷两端。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羰为小石门,在今汉中市北约17千米处。小石门简称石门,大约于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凿,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施工是采用古代的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

《于纂墓志》河南省洛阳市出土,北魏孝昌2年(公元526年)刻。此碑俊朗秀逸,由此可窥北魏到唐楷书的流变。

《元纂墓志》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刻,此碑结体方整宽博,俊逸平正。

《元慧墓志》北魏神龟三年(公元520年)刻,此碑笔意刚健遒正,强雄俊拔,于谨严雅逸之中寓于变化。

《穆纂墓志》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刻,此碑毛笔飘逸洒脱,实属北魏墓志之精品。

《元彦墓志》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立,于河南洛阳北邙山出土,书风精整俊朗,法度严谨。

《元桢墓志》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刻,笔画茂实刚劲,气势雄奇。

《元飃墓志》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刻,此碑方正俊朗,严谨中不乏灵变。

《司马昞墓志》此碑多用方笔,结体逸宕而富有韵致,体势茂密。

《王夫人墓志》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刻,用笔结体舒朗,转折方峻。

《充华嫔卢氏墓志》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此碑用笔隽永,结体舒朗秀润。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刻,此碑笔法工整,风格精健秀逸。


李从万


魏碑是北朝盛行的书体,属于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书写方式独具风格,整体上给人以雄强和霸气之感。

魏碑大致可以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类型。

一、碑刻

代表作品:

1、《广武将军碑》。北朝早期碑刻中声名最为显著的作品,刻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它淡化了隶书中明显的波磔,以圆浑的线条为之,点画屈曲瘦劲,姿态奇古恣肆。

2、《沮渠安周造寺碑》

。立于北凉承平三年(445),此碑有扁方界格,在章法上打破了汉隶的布局,但明显留有隶书的意味,其峻峭挺拔之势已开启了魏碑的先河。

3、《中岳嵩高灵庙碑》。立于北魏太安二年(456),此碑结构多变,呈现生拙之趣,此碑可视为魏碑初期的典理字体。

4、《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即《张猛龙碑》,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52),其体势峻拔奇险,长枪大戟,气势开张,典型的方折爽劲的魏碑书法。

二、墓志

北朝墓志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未脱隶意,为前朝书法延续,后期以邙山元氏墓志为经典之作。

元氏代表作品有《元桢墓志》《元羽墓志》《元怀墓志》《元晖墓志》等。

除邙山元氏墓志之外,《刁遵墓志》《张玄墓志》等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三、造像题记

北魏时造像题记极为盛行,大致分为龙门造像题记和药王山造像题记两大类。

龙门造像题记以方峻雄强取胜,其中《龙门二十品》最为精彩。其笔法多俊秀遒劲,反映了北魏时期书法审美的时尚与追求。

而药王山造像题记,明显与龙门造像题记不同,它多由中下层书者所为,书风自由不羁,天真烂漫。

其代表作是北魏太和二十年(496)的《姚伯多兄弟造像题记》。此作楷隶笔意兼容,随势就形,毫无娇揉造作之嫌。

四、摩崖刻石

北魏摩崖刻石总体上具有浑穆苍茫的气势,其代表作品有《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郑文公碑》、云峰诸山石刻、四山摩崖。

1、《石门铭》。依崖就势书写凿刻,笔画粗细变化不大,笔势纵逸,大开大合。

2、《郑文公上下碑》。“北朝书圣”郑道昭所书,圆笔为主,笔意厚重丰腴,笔致流畅朴实,重心下压,稳健端庄。

总体而言,魏碑“上接汉隶,下启唐楷”,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魏碑毕竟是一种不成熟的过渡性楷书,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且时有粗陋狂野、别字混杂的情况,在学习中需要加以鉴别。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山东境内北朝魏碑楷书刻石《张猛龙碑》、《石门铭》、《张黑女墓志》等都较著名。

一,《张猛龙碑》,刻于正光三年(522),石在曲阜孔庙,为北魏楷书名品,结构精致,工整雄健,方圆兼备,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盛赞:"《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

二,《石门铭》,刻于永平二年(509),原在陕西汉中石门,为摩崖刻石。后割移至汉中博物馆。书法气势雄伟,有正大气象,萧散自然,用笔纯真质朴多篆意,结构开张。汉中褒斜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悬崖峭壁,下面水势很急。难以架桥修路,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要的地方打通隧道。历时六年完工。古称"石门″。后来石门古道破废,北魏梁、奏二州刺史羊祉重修褒斜道。《石门铭》为记念此事而刻。为著名摩崖石刻。

三,《张黑女墓志》,刻于普泰元年(531),是北魏末年极具特色的楷书类型。文雅庄重,清秀美丽。字取横式。蕴含古意,字势内敛。清代书家何子贞书评:"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


神韵轩书法


野狐试答

题主好,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魏碑,它的分类、特点,才好说其代表作品。

一 魏碑是什么

南帖北碑,魏碑是相对于刻贴而提出来的一个书法概念,清代中期为冲破“馆阁体”的束缚,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大倡碑学,加上出土碑版的大量问世,一时影响巨大。北魏碑版墓志最为有名,所以称作魏碑,包括东西魏、南朝碑版,甚至魏以前的碑版。这是一个书法概念,不是一个历史概念,也不是一个地理概念,比较宽泛和含混。

(元怀墓志)

二 魏碑的分类和代表作

魏碑是隶书到楷书的一个过渡书体,一般把楷书分为魏楷和唐楷,也有加上晋楷的。魏碑有四大类:摩崖,碑刻,墓志,造像记,其笔法又有圆笔、方笔之分,所以说到代表作,也只能分类去说了。

1 摩崖

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称作摩崖,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陕西褒斜道所刻的《石门铭》,南北朝时刻于山东泰安溪床底下字径过尺的《泰山金刚经》,南朝 梁的《瘗鹤铭》……

黄庭坚一生得益于《瘗鹤铭》较多,于右任对《石门颂》用工最多。要说代表作品还真不好说,她们各有特点,个个都是登峰造极,不过我还是最喜欢《泰山金刚经》,它是楷隶参半,圆笔居多,草情篆意十足,字体宽博,敦厚静穆又活泼又生气,写出了佛经内在的一种精神。

(《泰山金刚经》)

2 碑版

为了抑制奢侈厚葬的风气,曹操下了禁碑令,几百年间,各朝沿袭,非特许一般私家不许立碑。期间著名的的碑版有《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系崖刻)、《敬史君碑》、《吊比干墓文》。南朝的《爨龙颜》、《爨宝子》二碑别具风格,《爨宝子》朴厚古茂,奇资百出,康有为称其“端若古佛之容”,《爨龙颜》被康有为列为“神品第一”。

《张猛龙碑》以方笔为主,被誉为魏碑第一:潇洒古淡、奇正相生、风力危峭、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开初唐楷法之规模。

(《张猛龙碑》)

3 墓志

禁碑之后,代之而起了墓志铭。墓志形制较小,埋于地下,现出土数量很大,精品很多,著名的有《元倪墓志》、《中岳嵩高灵庙碑》、《张玄墓志》、《司马显姿墓志》、《元桢墓志》、《元怀墓志》、《刁遵墓志》、《李璧墓志》、《崔敬邕墓志》……

我最喜欢的是《崔敬邕墓志》,其书法方劲雄奇,用笔清俊爽利,笔致圆融浑厚,节奏动感很强

(《崔敬邕墓志》)

4 造像记

龙门造像记有一千多通,有“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之说,最为有名的是《始平公造像记》、《张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其中《始平公造像记》为阳刻,这在魏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北魏造像记多为方笔,势大力沉,削金截玉,干净爽利。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其总结为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始平公造像记》可以说是造像记当之无愧的代表。

(《始平公造像记》)

总结

魏碑属于过渡时期的楷书书体,各碑独具情态、生动活泼、意趣十足、个性很强,总体上呈现出朴厚雄强的特点。孙中山非常推崇魏碑,一代草圣于右任对魏碑情有独钟,他自述学书诗曰:“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不干。”国家贫弱,先生感时伤逝,希望书法能对振兴民族精神有所裨益,这是他和孙中山都钟情于魏碑的根本原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草书张载“四为句”)


野狐习禅


魏碑主要指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其艺术造诣非常高,好作品层出不穷,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很多,下面就以排行前五为例吧!

一是《张黑女墓志》

《张黑女墓志》原名《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

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通俗称《张黑女墓志》。

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刻,为魏墓志代表作。

原石久失,清道光年间何绍基觅得原石原拓本。

书风骏利疏朗,何绍基评为:"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何比肩《黑女》者。"

沈曾植评其:“笔意风气,略与《刘玉》、《皇甫鳞》相近,溯其渊源,盖中岳北岳二《灵j5566》之苗裔。"

结j字扁方,波磔处明显地带有隶书意味。楷书20行,每行20字,共367字。志文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颇带质拙。

此墓志虽属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兼施,以求刚柔相济,生动飘逸之风格,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

二是《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24行,行46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

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张猛龙碑》为正宗北碑书体,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

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

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

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转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

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比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非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至有一点行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

三是《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分为上、下两碑,用以记述郑道昭父亲郑羲生平事迹,文多谀词且有失实。

二碑书法飘逸,字态蕴藉风雅,结体宽博宕逸,气势雄浑开张,有篆之势、隶之意、草之情,清代包世臣对它大加赞赏后名气骤增,康有为称其为北魏“圆笔之宗”。

其中,下碑肃穆庄重、气宇轩昂,自清代中叶以来即为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所推重。

《郑文公碑(上碑)》正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笔势尚有隶意,也出现了楷书笔法。

故而集众体之长:既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又有楷书的端庄。

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

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

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四是《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

爨龙颜碑现存陆良贞元堡小学。

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

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爨龙颜碑,词采富丽,文笔凝炼,富于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识分子爨道庆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就书法而言,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

有人将它与嵩高灵庙碑相比,认为“淳朴之气则灵庙为胜,隽逸之姿则爨碑为长”,“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

五是《苏孝慈墓志》

《苏孝慈墓志》,又称《苏慈墓志》、《苏使君墓志》等。

刻于隋仁寿三年(603)。墓志正方形,边长83厘米,37行,行37字。

清光绪十四年(1888)夏出土于陕西省蒲城县,原石现存陕西蒲城县博物馆。

此墓志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带圆,字体又小,兼有南帖之绵丽和北碑之峻整,集秀丽与雄劲于一身。

由此可见,唐代的楷书在隋时已定下根基,风格和欧体相近,章法整齐,结体平正。

书法结字谨严,用笔劲力,神采飞动,是隋代书法的代表作,是唐代欧阳询一派楷法的先驱。

由于墓志出土较晚,还以字迹清晰完好而著称,成为学习书法最佳范本,历来为人们所重。

附上述介绍的五种碑体(按先后顺序),以供学习参考。







校傲临风(书画)


魏碑书法是楷书的孩童阶段,其风格多样,但具有共同点,即尚未脱去隶书影响,多出隶书笔意,可以说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也正是因为这种稚嫩风格才让魏碑书法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根据魏碑的风格特点,可以列举出每种风格的代表作。


《张猛龙碑》,可以说是魏碑书法中名气最大的。其用笔以方笔为主,结字中宫收紧,主笔放开,是斜划紧结的代表。康有为认为魏碑书法《张猛龙碑》当属第一,言其为正体变态之宗。

《张玄墓志》,是魏碑书法秀美一路中最具特点的,用笔方圆并重,结字趋方,多处隶意,尤其是极具代表性的捺角,古趣盎然。《张玄墓志》可以说是魏碑书法中,秀美与古趣完美结合第一帖。


在浩如烟海的魏碑书法中,还有用笔斩钉截铁,刀削斧剁的《龙门二十品》;还有奇肆飞逸的《石门铭》;还有风格更多的墓志书法;还有用你圆融的《四山摩崖》等等,总之魏碑书法可以说是绚丽多彩了。


古风书法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

魏碑

时期

南北朝时期

分类

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

影响

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

起源

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共2张

魏碑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众多,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更兴,也许雄强古朴的魏碑与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如南京的萧娴为康有为的学生,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李志敏遍学历代书法大家,倡导“碑帖结合”“引碑入草”是他的一大贡献。于右任的行楷书艺术,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武中奇,慰天池等书法造化出奇,凝神透劲,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浓的。他们书法之高,在于取魏碑之神,而创造出有自已个性特色的艺术境界。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入门而取形,出门而取神。

应用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时南北分割,书法上形成南北两派不同风格。两派共祖钟繇、卫瓘,但南派以王羲之为宗,承江左风气,比较疏放,多以书牍见称;北派以索靖为宗,继中原古法仍存隶意,以碑板见称。北派碑版即后世所说的“魏碑”。著名石刻有《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以及云峰山诸石刻、《石门铭》《张玄墓志铭》《刁遵墓志铭》等。代表书家有索靖、崔悦、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等。

李志敏魏碑题北京大学“俄文楼”

艺术特点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存在形式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李志敏魏碑题北京大学“德才均备体”五斋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分类

主要有四类:造像记、碑碣、摩崖、墓志铭。

造像记

造像记是佛教兴盛的产物。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步入高峰。特别是北朝地区在佛即君主、禅观苦修思想的影响下,开窟造像的风气大盛,造像记也大量出现。

魏碑中属造像记者有: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牛橛造像记

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

比丘慧成为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

安定王元燮造像记

法行造像

天水氏造金佛像记

北魏时期造像记最受后人推崇的是《龙门二十品》。康有为说:“龙门造像 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他又把其书法风格析分为四体: “杨大眼、瑰灵藏、一弗、惠感、道匠、孙秋生、郑长猷,沉着劲重为一体;长乐王、广川王、太妃侯、 高树,端方峻整为一体;解伯达、齐郡王祐,峻骨妙气为一体;慈香、安定王元燮,峻宕奇伟为一 体”〔《广艺舟双楫丨余论第十九》〉。造像记虽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但其风貌都反映出那个时 代的审美风尚和追求。

《石门铭》

北魏时期造像刻石行业当是极其发达,仅从北魏立朝一百多年竟留下二千多方造像记中 可见一斑。二千多方造像记中许多与《龙门二十品》迥异,有的与晋唐书法近似,这说明以造像 刻石为业的多是汉人。从《龙门二十品》多为鲜卑贵族造像记这一情形可以看到,镌刻者是受 到贵族青睐的、行业之中的佼佼者。《龙门二十品》出于何人之手,是刻手自书自刻,还是与行 业中的书手合作而成,多数已不得而知。但刻工于其中的创造是明显的:棱角分明、斩钉截铁的笔画,纯为铁刃大刀阔斧、不加修饰地凿出的。这些叮当凿成的斩截利落的粗犷线条,有游牧民族剽悍之气,反映出时代的审美风尚。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刻工们的创造,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瑰奇的一页,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碑碣

魏碑中属碑碣者有:

中岳嵩高灵庙碑

张猛龙碑

高庆碑

高贞碑

晖福寺碑

南石窟寺碑

郑文公碑

南石窟寺碑

北朝打破西晋的一切成规,不仅大立碑碣,而且无字体规范,故碑碣书法丰富多彩。

北朝碑碣除 《广武将军碑》《沮渠安周造像碑》《西岳华山庙碑》等为隶书外,其余都是 楷书碑。著名的有《张猛龙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莴高灵庙碑》《晖福寺碑》《吊比干碑》《高庆碑》 《张猛龙碑》《贾思伯碑》《根法师碑》《高贞碑》《元苌温泉颂》《程哲碑》《高盛碑》《敬使君碑》《李仲璇修孔子庙碑》《赵君王修寺颂记》《曹恪碑》等,其中最享盛名的 是《张猛龙碑》,备受后人推崇。康有为说:“《张猛龙》犹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

墓志铭

魏碑中属墓志铭者有

元桢墓志

刁遵墓志

崔敬邕墓志

吊比干文

刘贤墓志

司马景和妻墓志

皇甫驎墓志

孙叔协墓志

张黑女墓志

元略墓志

元怀墓志

元诊墓志

元寿安墓志

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

故城阳康王元寿妃之墓志

司马显姿墓志

元倪墓志

于仙姬墓志

墓志铭为北碑的另一大宗,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后来发展为一种石刻品 类,体制多样而精致。已出土的北魏墓志达二、三百方之多,大都为精美秀整的楷书。其中著 名的如《张黑女墓志》《元显隽墓志》《皇甫瞵菡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元晖墓志》 《石婉墓志》《李壁堪志》《鞠彦云墓志》《元瑛墓志》《司马悦墓志》《元怀墓志》《元倪墓志》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北魏墓志以元魏王室贵族的为大宗,书丹者当多为当 时名手,镌刻者亦非平蹐之辈,故书法以精美严谨为主要特征。如果说造像记反映了民间书法 的面貌,那末以元氏贵族为代表的墓志则反映了上层贵族的书法面貌。综观二者,方可见北瑰 书法的慨貌。

《崔敬邕墓志》

墓志书法与造像记的典型《龙门二十品》不同,更多地反映出魏晋楷书的遗貌,较 为规范,字里行间渗透着书刻者小心翼翼与毕恭毕敬的神情。其与南朝墓志、唐楷的相近的情 形,透出楷书发展演进的消息。

摩崖

摩崖为北朝书法的又一奇观,在山崖岩石上刻下的书迹称为“摩崖”。其中著名的有《石门 铭》《云峰山刻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

《郑文公碑》

《石门铭》为王远所书,笔画开阔恣肆,结体奇纵,字势飞逸。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 其列为神品,赞其书法“若琼岛散仙,骖鸾跨鹤”〉。

云峰山刻石共有四十多种,分布于山东天柱(平度〕、云峰、太基(掖县〉三山,其中以《郑文公碑》上、下八《观海童诗》《论经书诗》《此天柱之山》诸题字最为著名。这些刻石相传为郑道昭所书,笔画遒劲雄强,冈中有方,结体宽博飘逸。“有云鹤海鸥之态”〈清包世 臣《艺舟双楫》〉。诸刻石风格不尽相同,《郑》碑端穆严谨;《论经书诗》潇散跌宕;诸题字或雄奇 茂密,或瘦劲疏朗,无不与所书内容相吻合,充满“郑公乘烟至,道士披霞归”的意趣。《郑文公碑》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清代以前,《郑文公上碑》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将郑道昭父子的刻石记入他的权威著作《金石录》中。到了清代,"尊碑、备魏、取隋、卑唐"的主张的提出,突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郑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并在北朝众多的碑刻中,最受人称道。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不可多得的珍宝。[3]

《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

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于 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钊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举世啖名,称右军为书圣。其实右军书碑无可见,仅执《兰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赞叹,非真知书者也。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水牛山文殊般若经》《匡喆刻经颂》诸隋崖(图录78.79〉意趣与 《瘗鹤铭》、云峰山刻石迥异,可谓是佛家书迹的代表。尤其是《金刚经》用笔浑厚丰满,结体端 庄宽博,浑穆简静,大有容天下万亊的雍容气度。

北朝石刻书法艺术特色,康有为曾作过十分精彩的概括,计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 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 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盛赞北碑“备众美,通古今,极正变,足为书家极则”, 并说:“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众美”(《广艺舟双楫》〉。清人的实践证明了康氏所 言不诬。

北朝也有写经墨迹传世,由此可见写经体的演进及其与南朝写经体的一致。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是指在龙门石窟中发现的北魏时期二十方造像记,这些作品被认为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清朝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首先提出了龙门二十品的篇目:《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

龙门二十品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

《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

《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

《一弗为亡夫张元祖造像题记》

《北海王元祥造像题记》

《司马解伯达造像题记》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

《云阳伯郑长酞为亡父母等造像题记》

《高树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题记》

《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像题记》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贺兰汗造像题记》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马振拜等卅四人为皇帝造像题记》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题记》

《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

《安定王元燮为亡祖等造像题记》

《齐郡王元佑造像题记》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题记》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龙门石窟造像记数量多达数千方,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流传还有“四品”“十品”“二十四”“三十品”等说法。例如上面列表的前四方造像记《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和《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也合称“龙门四品”。

《郑文公碑》

这件摩崖是北魏书法家郑道昭的作品,历来为书家所重。清朝学者叶昌炽认为:“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康有为称其为:“魏碑圆笔之极轨。”钟致帅《雪轩书品》中说:“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这件石碑也是备受书法家们的推崇。清朝学者杨守敬评论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认为这件魏碑作品的成就高于唐朝人。明朝金石考据学者赵函则指出:“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认为唐朝书法家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深受此碑影响。

影响

魏碑被人们发现的时间较早,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唐朝的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看出北朝碑刻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王书代表的晋朝书风在唐朝一代始终是主流。所以总体上,唐朝楷书继承的更多的是晋楷的传统,即使对魏碑有所取法,也大多是书法家个人的兴趣和风格所致,没能形成一种普遍学习魏碑的风气。

张猛龙碑

唐楷达到的高度及其法度严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后人对楷书的修习变得程序化,楷书的面貌变得标准化,从而丧失创造力。结果,宋朝四位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没有可以和唐人比肩的楷书作品,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行书和草书的创作。到了明朝,由于科举取士的日益僵化,出现了一种称为“台阁体”的书风。“台阁体”楷书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官方字体,追求美观、大方,同时也要求标准、规范。这种要求抑制了书法家的创作个性。清朝则进一步演变为“馆阁体”,更是受到“千人一面”的批评。

清朝前期,金石文字学兴起,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在书法方面,人们也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于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其中鼓吹魏碑最力者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后期有康有为。阮元写《北碑南贴论》和《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着《艺舟双楫》,康有为着《广艺舟双楫》,一反宋朝以来对淳化阁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明确提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另外,魏碑经过标准化成为“魏体”字,是最常用的汉字印刷字体之一。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难度,其实践价值也最高,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的高级形态。李志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5]

书法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收获甚丰。主要有《四体书势》(卫恒撰)、 《隶书体》(成公绥撰)、《草书状》(索靖撰)、《行书状》(晋王珉撰)、《草书陚》(杨泉撰)、《飞白书 势铭》(刘邵撰,以上为西晋),《笔阵图》(传卫夫人撰)、《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 十二章并序》〔传王羲之撰,不可靠,以上为东晋),《采古来能书人名》(羊欣撰)、《论书表》(虞龢撰)、《论书》《笔意赞》(王僧虔撰)、《文字志目》(王愔撰)、《论书表》(江式撰)、《与梁武帝论书启》(陶弘景撰)、《古今书评》(袁昂撰)、《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古今书人优劣评》(梁武帝撰)、《论书》(庾元威撰)、《书品》(庾肩吾撰)、《题右军乐毅论》(僧智永撰) 等。这些著作在书法理论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和书法理论所取得的成就,为唐代书法的昌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天下热文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我们来看一下这些魏碑书法的具体分类。

造像记

造像记是佛教兴盛的产物。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步入高峰。特别是北朝地区在佛即君主、禅观苦修思想的影响下,开窟造像的风气大盛,造像记也大量出现。

魏碑中属造像记者有: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牛橛造像记

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

比丘慧成为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

安定王元燮造像记

法行造像

天水氏造金佛像记

北魏时期造像记最受后人推崇的是《龙门二十品》。康有为说:“龙门造像 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他又把其书法风格析分为四体: “杨大眼、瑰灵藏、一弗、惠感、道匠、孙秋生、郑长猷,沉着劲重为一体;长乐王、广川王、太妃侯、 高树,端方峻整为一体;解伯达、齐郡王佑,峻骨妙气为一体;慈香、安定王元燮,峻宕奇伟为一 体”〔《广艺舟双楫丨余论第十九》〉。造像记虽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但其风貌都反映出那个时 代的审美风尚和追求。

北魏时期造像刻石行业当是极其发达,仅从北魏立朝一百多年竟留下二千多方造像记中 可见一斑。二千多方造像记中许多与《龙门二十品》迥异,有的与晋唐书法近似,这说明以造像 刻石为业的多是汉人。从《龙门二十品》多为鲜卑贵族造像记这一情形可以看到,镌刻者是受 到贵族青睐的、行业之中的佼佼者。《龙门二十品》出于何人之手,是刻手自书自刻,还是与行 业中的书手合作而成,多数已不得而知。但刻工于其中的创造是明显的:棱角分明、斩钉截铁的笔画,纯为铁刃大刀阔斧、不加修饰地凿出的。这些叮当凿成的斩截利落的粗犷线条,有游牧民族剽悍之气,反映出时代的审美风尚。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刻工们的创造,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瑰奇的一页,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碑碣

魏碑中属碑碣者有:

中岳嵩高灵庙碑

张猛龙碑

高庆碑

高贞碑

晖福寺碑

南石窟寺碑

郑文公碑

南石窟寺碑

北朝打破西晋的一切成规,不仅大立碑碣,而且无字体规范,故碑碣书法丰富多彩。

北朝碑碣除 《广武将军碑》《沮渠安周造像碑》《西岳华山庙碑》等为隶书外,其余都是 楷书碑。著名的有《张猛龙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莴高灵庙碑》《晖福寺碑》《吊比干碑》《高庆碑》 《张猛龙碑》《贾思伯碑》《根法师碑》《高贞碑》《元苌温泉颂》《程哲碑》《高盛碑》《敬使君碑》《李仲璇修孔子庙碑》《赵君王修寺颂记》《曹恪碑》等,其中最享盛名的 是《张猛龙碑》,备受后人推崇。康有为说:“《张猛龙》犹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

墓志铭

魏碑中属墓志铭者有

元桢墓志

刁遵墓志

崔敬邕墓志

吊比干文

刘贤墓志

司马景和妻墓志

皇甫驎墓志

孙叔协墓志

张黑女墓志

元略墓志

元怀墓志

元诊墓志

元寿安墓志

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

故城阳康王元寿妃之墓志

司马显姿墓志

元倪墓志

于仙姬墓志

墓志铭为北碑的另一大宗,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后来发展为一种石刻品 类,体制多样而精致。已出土的北魏墓志达二、三百方之多,大都为精美秀整的楷书。其中著 名的如《张黑女墓志》《元显隽墓志》《皇甫瞵菡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元晖墓志》 《石婉墓志》《李壁堪志》《鞠彦云墓志》《元瑛墓志》《司马悦墓志》《元怀墓志》《元倪墓志》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北魏墓志以元魏王室贵族的为大宗,书丹者当多为当 时名手,镌刻者亦非平蹐之辈,故书法以精美严谨为主要特征。如果说造像记反映了民间书法 的面貌,那末以元氏贵族为代表的墓志则反映了上层贵族的书法面貌。综观二者,方可见北瑰 书法的慨貌。

墓志书法与造像记的典型《龙门二十品》不同,更多地反映出魏晋楷书的遗貌,较 为规范,字里行间渗透着书刻者小心翼翼与毕恭毕敬的神情。其与南朝墓志、唐楷的相近的情 形,透出楷书发展演进的消息。

摩崖

摩崖为北朝书法的又一奇观,在山崖岩石上刻下的书迹称为“摩崖”。其中著名的有《石门 铭》《云峰山刻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

《石门铭》为王远所书,笔画开阔恣肆,结体奇纵,字势飞逸。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 其列为神品,赞其书法“若琼岛散仙,骖鸾跨鹤”〉。

云峰山刻石共有四十多种,分布于山东天柱(平度〕、云峰、太基(掖县〉三山,其中以《郑文公碑》上、下八《观海童诗》《论经书诗》《此天柱之山》诸题字最为著名。这些刻石相传为郑道昭所书,笔画遒劲雄强,冈中有方,结体宽博飘逸。“有云鹤海鸥之态”〈清包世 臣《艺舟双楫》〉。诸刻石风格不尽相同,《郑》碑端穆严谨;《论经书诗》潇散跌宕;诸题字或雄奇 茂密,或瘦劲疏朗,无不与所书内容相吻合,充满“郑公乘烟至,道士披霞归”的意趣。《郑文公碑》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清代以前,《郑文公上碑》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将郑道昭父子的刻石记入他的权威著作《金石录》中。到了清代,"尊碑、备魏、取隋、卑唐"的主张的提出,突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郑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并在北朝众多的碑刻中,最受人称道。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在清代,

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于 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钊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举世啖名,称右军为书圣。其实右军书碑无可见,仅执《兰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赞叹,非真知书者也。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水牛山文殊般若经》《匡喆刻经颂》诸隋崖(图录78.79〉意趣与 《瘗鹤铭》、云峰山刻石迥异,可谓是佛家书迹的代表。尤其是《金刚经》用笔浑厚丰满,结体端 庄宽博,浑穆简静,大有容天下万亊的雍容气度。

北朝石刻书法艺术特色,康有为曾作过十分精彩的概括,计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 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 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盛赞北碑“备众美,通古今,极正变,足为书家极则”, 并说:“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众美”(《广艺舟双楫》〉。清人的实践证明了康氏所 言不诬。

北朝也有写经墨迹传世,由此可见写经体的演进及其与南朝写经体的一致。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是指在龙门石窟中发现的北魏时期二十方造像记,这些作品被认为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清朝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首先提出了龙门二十品的篇目:

《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

《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

《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

《一弗为亡夫张元祖造像题记》

《北海王元祥造像题记》

《司马解伯达造像题记》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

《云阳伯郑长酞为亡父母等造像题记》

《高树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题记》

《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像题记》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贺兰汗造像题记》

《马振拜等卅四人为皇帝造像题记》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题记》

《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

《安定王元燮为亡祖等造像题记》

《齐郡王元佑造像题记》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题记》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龙门石窟造像记数量多达数千方,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流传还有“四品”“十品”“二十四”“三十品”等说法。例如上面列表的前四方造像记《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和《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也合称“龙门四品”。

《郑文公碑》

这件摩崖是北魏书法家郑道昭的作品,历来为书家所重。清朝学者叶昌炽认为:“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康有为称其为:“魏碑圆笔之极轨。”钟致帅《雪轩书品》中说:“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这件石碑也是备受书法家们的推崇。清朝学者杨守敬评论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认为这件魏碑作品的成就高于唐朝人。明朝金石考据学者赵函则指出:“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认为唐朝书法家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深受此碑影响。


超级科学奶爸


魏碑书法代表作推荐。

1、《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又称《郑羲碑》,分为上、下两碑,故又称《郑羲上下碑》,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传为北魏书法家于永平四年(511年)撰刻的摩崖刻石、楷书书法作品。现上碑在山东省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山东省掖县云峰山之东寒洞山。

《郑文公碑》上碑二十行,行五十字,下碑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两碑文同,只数处字句稍异。下碑有碑额,正书“荥阳郑文公之碑”,二行七字。两碑文皆是记述郑道昭父亲郑羲的生平事迹,文多谀词且有失实。

《郑文公碑》书法飘逸,字态蕴藉风雅,结体宽博宕逸,气势雄浑开张,其笔力矫健,结构新奇,气势磅礴,雄伟多姿。它既有篆隶之势,复具分隶之雅,更饶草书之情理,萃众长于一碑,堪称佳构。

2、《苏孝慈墓志》

此墓志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带圆,字体又小,兼有南帖之绵丽和北碑之峻整,集秀丽与雄劲于一身,由此可见,唐代的楷书在隋时已定下根基,风格和欧体相近,章法整齐,结体平正。书法结字谨严,用笔劲利,神采飞动,是隋代书法的代表作,是唐代欧阳询一派楷法的先驱。由于墓志出土较晚,还以字迹清晰完好而著称,成为学习书法最佳范本,历来为人们所重。

清·毛枝凤在《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评曰:“楷法精健绝伦,实为佳刻。盖隋人楷 法,集魏齐之大成、开虞之先路,其沉着痛快处,有唐人所不能到者。”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评此碑曰:“《苏慈碑》以光绪十三出土,初入人间,辄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足为干禄之资,而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

此墓志之主要著录有:清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近代徐树均《宝鸭斋题跋》、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吴鼎昌《慕汲轩志石文录续编》、方若《校碑随笔》,现代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

3、《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无撰书人姓名。书体为楷书,现藏于山东。

《张猛龙碑》碑高280厘米,宽123厘米,其中碑身高153厘米,宽87厘米,碑额高44厘米,宽40厘米。碑额三行12字。碑阳26行,满行46字,末四行为题名年月,主要赞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等功绩德行;碑阴12列题名,每列2行至22行不等,共156行,记立碑关系诸人的官名姓氏等。《张猛龙碑》的书法艺术风格,即险绝竣逸,又浑穆雍容;既奇趣灵动,又古朴典雅。通于齐整中求庄和,庄和中求变化,自然流畅,逸气横生。该碑是北魏碑刻中最享盛誉的作品,为精严雅正书风的代表。

4、《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剌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阳计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三列,上列十五行,中列十七行,下列十六行,共三百十三字。碑高三点三八米,上宽一点三五米,下宽一点四六米。

《爨龙颜碑》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钟繇)实承中朗之正统”。他们在《碑品》中将《爨龙颜碑》列为“神品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阮元为保护此碑而写的跋中说“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真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

5、《张黑女墓志》

《张黑女墓志》(黑hè女rǔ)原名《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通俗称《张黑女墓志》。

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三一年),出土地无可考,此志原石已亡佚,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剪裱孤本。

楷书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志文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颇带质拙。此墓志虽属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兼施,以求刚柔相济,生动飘逸之风格,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


有话郝浩说


魏碑代表作主要有:

1、 “二爨”碑: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魏晋的墓志和刻石是楷隶混杂。

《爨宝子碑》见5。2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非隶非楷,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

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赖少其书法主要源头。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比《爨宝子碑》晚53年。

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 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

《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

2、始平公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

用一拓直下法写横,改平画宽结为斜画紧结,掠笔仍上轻下重。以雄奇角出,雄肆刚健为审美特征。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

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当代大家孙伯翔书法主要源头。

3、张猛龙碑

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

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此外,较之早期魏碑,我们不难看出魏碑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

4、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