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人間詞話: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點評: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這首詩當作於公元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歲末,作者時年三十三歲,任秘書省校書郎。

冬至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也很熱鬧,穿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

白居易當時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舍中,有感而作此詩。

《邯鄲冬至夜思家》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只是用敘述的語氣來描繪遠客的懷親之情。

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

二是構思精巧別緻:首先,詩中無一“思”字,只平平敘來,卻處處含著“思”情;其次,寫自己思家,卻從對面著筆。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運用想象,正面寫“思家”。

後兩句筆鋒一轉,來個曲筆,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使這種思鄉之情擴大化,真實感人。

人間詞話: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調笑令·邊草》

(唐)戴叔倫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人間詞話: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點評: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

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

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

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前句寫邊塞冰天雪地,一片銀白,“山南山北”點明白雪覆蓋面之廣闊,“晴”字點明飄雪已經停止,同時為下句的“月明”作鋪墊。

下句寫白雪襯托下的月色分外皎潔,“千里萬里”寫月亮普照之廣,同時也暗寓著邊塞與家鄉相隔之遙遠。

人隔兩地,但所望之月是同一個月,所以明月是最易引起懷人思鄉之景,李白著名的詩篇《靜夜思》就是描繪見月思鄉的情景,唐代寫望月懷鄉的詩篇不勝枚計。

接著又按格律要求疊用“明月,明月”,使讀者更體會到:戍卒面對明月,思鄉懷人之情更切,似乎戍卒的思想已長著翅膀飛回了家鄉。

結句“胡笳一聲愁絕”,一聲胡笳使戍卒從思鄉夢中驚醒過來,原來自己仍舊身在邊地,最後用“愁絕”二字表現出戍卒的極端憂愁苦悶。

人間詞話: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