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質粒到底是什麼?病毒?生物武器?萬惡之源?在它身上到底有何奧秘與神奇之處?


撰文 | 賀文輝(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DNA儲存著世代相傳的遺傳信息,被譽為“生命的密碼”。從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那一刻起,DNA的“魔幻之盒”被打開,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DNA分子被解密。研究發現,大多數DNA分子呈線性結構,例如人的染色體DNA,如果將單個體細胞中的DNA分子全部展開,長度可達2-3米。然而有一類存在於細菌中的DNA分子卻呈環狀,穿梭在浩瀚的DNA分子宇宙。雖然它的大小隻有細菌染色體的千分之一,卻魔力無窮——它就是神奇的“質粒”(plasmid)。


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左:細菌染色體DNA的線性結構;右:質粒的環狀結構

(By User: Spaully on English wikipedia - Own work, CC BY-SA 2.5,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80850)


似病毒而非病毒


20世紀40年代,炭疽熱橫行美洲。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起初流行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鹿群,造成大批鹿群死亡。隨後在人群中發現了同樣的症狀:皮膚壞死、潰瘍、焦痂、毒血和組織廣泛水腫……最終,感染者因出現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而喪命[1]


科學家們試圖通過尋找感染源來攻克這一傳染病。他們發現,真兇是炭疽桿菌中的一種毒性物質。並且,他們認為這種物質為病毒,通過快速繁殖而感染宿主細胞,引發動物或人生病。直到1950年,美國生物學家喬治·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才證實這種物質並非病毒,並於1952年將其命名為“質粒”。


質粒是一種大小在1-200kb不等的環狀DNA分子,獨立於細菌染色體之外,並且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細菌中的質粒含量最為豐富,螺旋體、放線菌和酵母等微生物中也有發現。電鏡下的質粒是共價、閉合、環狀、小型的雙鏈超螺旋DNA分子,形似“麻花”[2]。由於發現質粒和其在細菌基因重組中的功能,萊德伯格斬獲了195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那麼,質粒與病毒到底有何異同,為何能迷惑科學家如此之久?首先,質粒與病毒一樣,都能進行自我複製,快速繁殖;其次,它們都能賦予宿主一定的表型,引發性狀改變。但兩者的不同也很明確: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是寄生於生命體甚至非生命體的入侵有機物種。一般的病毒都有兩到三個組成成分:RNA或DNA,蛋白質,脂質(部分病毒沒有)。而質粒只有一種成分,即DNA,並且質粒還是細胞的組成部分。


雖然病毒和質粒並不相同,但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2017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南極考察時,在古細菌體內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質粒,它的外表和行為都很像病毒,卻缺少表明其是病毒的基因。可以說,這是一種帶有病毒屬性的質粒。研究團隊據此推測,最早出現的病毒可能就是從這樣的質粒進化而來的

[3]


不安分的獨行俠


質粒DNA如同“黑客”一般,能夠擺脫宿主染色體DNA複製調控系統的束縛,獨立“編程”自主複製。這主要歸功於質粒DNA上的複製起始位點,可以開啟自身的複製,還有相應的調控基因,可以控制複製的頻率。這意味著質粒能夠改變宿主細菌的特性,從而發揮效力。


此外,質粒還具有可轉移性。在天然條件下,藉助細菌的接合作用,絕大多數野生型質粒可以從一個宿主細胞轉移至另一個宿主細胞,甚至還可以進入親緣關係較近的不同種宿主菌中。這一過程依賴於質粒轉移相關基因——mob基因的表達產物與其他蛋白因子的相互作用:mob基因編碼移動相關蛋白,在tra轉移蛋白的結合作用下,將質粒轉移到新宿主細胞的nic缺口位點,質粒即可通過缺口進入到新的新宿主細胞中[4]。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兩種質粒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複製子結構及調控模式,它們就不能穩定地存在於同一宿主細胞內,這種現象稱為質粒的不相容性。


生物武器黑歷史


質粒的宿主細菌很多,有我們熟知的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炭疽熱芽孢桿菌(炭疽桿菌)。依託這一菌種研製的生物武器——炭疽彈,是人類開始認識病原菌後研發的第一個生物武器。


1870年,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分離出炭疽桿菌。他發現這種細菌生命力極強、易培養、穩定性高,體外保存六個月仍能保持足夠的毒性和感染性。然而,科赫當時並不知道炭疽桿菌致命的真正原因。直到19世紀末,科學家才發現炭疽桿菌毒力因子的來源是pXO1和pXO2兩個質粒。其中質粒pXO1含有編碼產毒基因,可以產生毒力因子和各種毒素,質粒pXO2含有編碼細菌莢膜蛋白合成所必須的基因。兩個毒性質粒彼此依存,任何一個質粒缺失都將降低炭疽桿菌的毒性,產生減毒株[5]


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炭疽桿菌電鏡觀察圖(來源:美國CDC - Janice Haney Carr)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間諜部門將炭疽桿菌裝入可消化試管,包埋於飼料當中,以毒殺中立國的軍馬,拉開了現代細菌戰的帷幕。1928年,蘇聯生物武器之父雅科夫·費什曼(Jacov Fishman)發現炭疽桿菌有很高的強度和韌性,能承受爆炸衝擊和乾燥處理,因此可以裝入炸彈、炮彈和導彈,實現武器化,未來可能成為對人類威脅最大的一種生物戰劑[6]。1939年,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隊在我國華中浙、贛地區大量培養炭疽桿菌,並用活人進行細菌試驗及細菌武器效能試驗,致使我國軍民大批死亡。其中HA型炸彈(哈彈)即為炭疽桿菌炸彈,外型酷似普通的鋼殼炸彈,而內含的榴霰彈一旦爆炸,炭疽桿菌就會通過傷口感染殺傷目標,同時造成可延續數十年的地面汙染。1942年,英國徵用了蘇格蘭的一個小島——格林亞德島進行炭疽桿菌試驗,計劃向德國牧場投放炭疽彈殺死大批牲畜,以切斷肉食供應(因此該計劃又稱“素食行動”),同時製造全國性的炭疽熱爆發,以除掉希特勒的納粹政權。二戰結束後,美國一直秘密進行炭疽戰劑的研發,如R-400型炸彈。然而,美國在2001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物恐怖襲擊,被稱為“美國炭疽事件”。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範圍的軍事反思,各國陸續開始履行《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生物武器的研發目的從攻擊轉為防禦。炭疽桿菌的研究嚴格限於實驗室內進行,包括炭疽桿菌的基因改造以及疫苗的研發。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已經研製出炭疽桿菌疫苗。


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炭疽桿菌疫苗(來源:疫苗生產商Emergent BioSolutions)


亦魔也亦佛


當然,質粒並不是萬惡之源。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對天然野生型的質粒進行改造,並應用於基因工程技術,開啟了基因工程新的大門。在保留天然質粒優勢的基礎上,人工改造的質粒增加了抗性標記,人們可以根據需求篩選不同的菌株。同時,質粒上還可以設計多克隆位點,利用相關的酶將質粒分子打開,接入外源DNA,利用質粒自我獨立複製的特性,將外源DNA的信息傳遞給宿主細菌,從而實現性狀的改造。


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構建重組質粒的步驟:1. 獲取含有質粒的菌株;2. 提取質粒並用相應的酶剪切質粒;3. 外源基因連接到剪切後的質粒,構建重組質粒;4. 重組質粒轉入新的菌株;5. 新的菌株獲得新的性狀。(來源:http://eschool.iaspaper.net/what-is-genetic-modification/the-process-of-genetic-engineering/)


根癌農桿菌致瘤質粒(tumor-inducing plasmid,簡稱Ti質粒)的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引導人類進入轉基因技術時代。Ti質粒是存在於根癌農桿菌細胞擬核區之外的能自主複製的雙鏈環狀DNA分子。1977年,比利時分子生物學家馬克·萬·蒙塔古(Marc Van Montagu)和約瑟夫·舍爾(Jozef Schell)證實,這種Ti質粒能將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植物的基因組中,產生優良性狀,如抗病蟲害、抗鹽鹼、耐除草劑、延長果蔬貯存期等,利用這一過程還可生產藥物、抗體、疫苗等。


與Ti質粒相關的應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轉基因食品。從理論上講,人類可以通過Ti質粒轉化手段,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植物,得到所需要的食品。事實上,自從1983年科學家將來自細菌的氯黴素抗性基因轉入菸草中,並獲得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開始,人類就沒有停止轉基因食品的研製。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走出實驗室,走進人們的生活,如轉基因大豆、轉基因馬鈴薯等。


以轉基因馬鈴薯為例,科學家將含有抗旱相關基因的DNA片段通過PCR技術進行體外擴增,合成之後利用各類酶剪切DNA片段,再把產物拼接於Ti質粒多克隆位點處,得到重組質粒。重組後的質粒通過根癌農桿菌介導,侵染馬鈴薯愈傷組織,作物即可獲得外源抗旱基因,從而表現出耐旱性。


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轉基因馬鈴薯培育步驟:1. 獲取Ti質粒;2. 獲取目的基因;3. 構建重組質粒;4. 根癌農桿菌介導轉化侵染薯塊;5. 形成愈傷組織;6. 愈傷組織發芽成苗;7. 試管苗結薯;8. 結成的小薯種入大田無性繁殖;9. 形成具有目的性狀的馬鈴薯。(作者製圖)


爭議與前景

從誕生的一刻起,圍繞轉基因食品的爭議就從未停息。雖然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對於基因操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想不到的變化,以及其對於健康和環境的長期影響,目前科學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註和嚴格管控。


與此同時,隨著克隆技術的不斷髮展,質粒的“魔力”也越發得以施展,人工構建的質粒DNA序列的克隆、擴增、表達及保存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17年,世界上首對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誕生,標誌著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研究中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種依託質粒載體的無性克隆體系,加速了針對多種腦疾病(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啥是質粒?從生物武器到轉基因食物都跟它有關

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日常生活狀態(來源: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質粒雖然是微生物細胞中的極為微小的組分,但是在生物學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遠大的前景[7] 。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基因的“魔盒”,既為人類帶來健康和福祉,又可能引發災禍與戰爭。在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只有利用好這把雙刃劍,才能讓質粒繼續造福人類,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Dibyendu Banerjee, Baishali Chakraborty, Banya Chakraborty. Anthrax: Where Margins are Merging between Emerging Threats and Bioterrorism[J]. 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7, 62(5):456-458.

[2] BIRNBOIM,H C. A rapid alkaline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of plasmid DNA[J]. Methods in Enzymology, 1983, 100.

[3] Erdmann S , Tschitschko B , Zhong L , et al. A plasmid from an Antarctic haloarchaeon uses specialized membrane vesicles to disseminate and infect plasmid-free cells[J]. Nature Microbiology, 2017, 2(10).

[4] María Pilar Garcillán-Barcia, María Victoria Francia, Cruz F D L . The diversity of conjugative relaxas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lasmid classification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2009, 33(3):657-687.

[5]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and Copy Number Variation ofBacillus anthracisPlasmids pXO1 and pXO2 in a Historical Collection of 412 Strains[J]. Msystems, 2018, 3(4).

[6] Sou-ichi, Makino.[Anthrax as a biological weapon].[J].Shokuhin eiseigaku zasshi. Journal of the Food Hygienic Society of Japan,2002,43(3):J228-32.

[7] Smalla K , Top E M , Jechalke S . Plasmid Dete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cology[J]. Microbiology Spectrum, 2015, 3(1)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覆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返樸公眾號後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