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他夺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可乐男孩


雍正王朝:太子的不归路,康熙帝是如何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


一、

全剧一开始,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龙椅、对联、皇冠……随后就是康熙帝站在一副对联前仰望,整个画面就是一幅江山社稷图: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这副对联前一句非常气势宏伟,万邦来朝,帝王要注意言行才能长治久安。而康熙帝盯着的却是下联,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要宣传三纲五常,不要轻视子民所从事的事情,要真切地理解到其中的艰难。

从康熙帝的种种表现来看,这幅江山社稷图出问题了,问题很严重,因此,整部剧拉开序幕,从而引出种种事件……

而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的态度变化,则贯穿康熙帝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则是对于老四胤禛的态度变化上。

下面我们经过具体的事例来分析:

在南方受灾一事上,康熙帝对太子胤礽还是相当容忍的,一开始太子胤礽的表现就非常不得圣心,康熙帝喃喃的讲: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

后来顿了一下,太子的威信还得维持,转而把办事不力的原因归因到其他皇子:

“……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

后来还是老四胤禛的解决方案甚得康熙帝欢心,并且在赈灾前线的表现也让康熙帝很满意,只不过太子胤礽不高兴了,由于老四胤禛赈灾方案过过于激进,出尽了风头,太子胤礽对康熙帝讲:

“皇阿玛经常开导儿臣们,要以德为本,以仁导行,激烈激诈的手段,并非立身之本,治国之道,要说在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点。”

但是太子站错了立场,老四胤禛的“德”和“仁”是针对的百姓,太子所谓的“德”和“仁”是针对的贪官污吏。但是从康熙帝的角度来思考,老四胤禛算计贪官污吏的做法反而是大“德”大“仁”的表现!

于是康熙帝以天津进献了沙琪玛为理由岔开了话题,也算是给太子胤礽留了足够的情面,要知道现场的其他大臣听了太子胤礽的回话,一个个面面相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太子说的话!

二、

随后便是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了,这件事表面上是老四胤禛被批评,实际上仍然是众皇子在坑太子胤礽。

事情的经过不必详讲,单说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为什么会失败?

为了追缴户部欠款,老四胤禛可谓得罪了一批又一批人,甚至康熙帝的铁杆魏东亭都因此自杀,康熙帝的一群老臣都跑到畅春园哭诉,连十阿哥胤誐都被逼跑到前门大街卖家当。

到了最后期限,眼看众大臣举着银票就要收上来了,结果太子胤礽出现了:

“这件事情本来我是不管的,这么一件简单的差事,朝廷派了一位郡王,应该是完全能够办得好的,可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就不得不管了……”

太子胤礽的出现一直摆着的就是主子的心态,仿佛在说,自己这个手下办事不力,这种事还得我来擦屁股?

随后太子胤礽免了众位老臣的欠款,推迟上交,这也导致这项欠款直到雍正帝即位都没有追缴完成。

那么康熙帝真的默许太子胤礽这样做了吗?

显然没有,当时康熙帝喊太子胤礽过来,只是问了两件事:

“胤誐在前门大街卖家当,还打了田文镜,你知道?一大帮子老臣,到朕这儿来哭的事,你也知道?”

太子胤礽都回答知道,随后康熙帝幽怨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大有深意: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份上了?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太子胤礽仿佛是受到了鼓舞,马上把责任推到了老四胤禛头上,是啊,当初追缴户部欠款他可是一再跟他打招呼,结果还是被田文镜给搅合了,不报仇哪行?

“皇阿玛圣明……要说弄到今儿这个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举荐的那个田文镜……”

康熙帝听完太子胤礽这么说,是相当震惊的,也不可理解,随后说了一句: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康熙帝紧接着又把太子卖官的官员给批掉了,等于是默许了太子的行为,只是太子根本没有明白康熙帝这句话的深意:

康熙帝是让太子胤礽说说底下的人,这个底下的人可不是老四胤禛,而是老十胤誐他们。毕竟这次追缴欠款最难缠的一群人,老三、老大、太子都已还清,魏东亭自杀后康熙帝自己帮忙还的,还有那些老臣也是康熙帝帮忙还的,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老十,以及一群观望的人了,办掉老十,必然追缴成功。

不然的话,康熙帝何必替他们还钱,又何必默许太子卖官的行为?难怪太子免了大家欠款之后,康熙帝郁闷的说了一句:

“这就是我大清国将来的皇帝吗?”

三、

紧随追缴户部欠款一事的是刑部冤案,可以说刑部冤案一事确实让康熙帝对太子胤礽失去了耐心。

关于阿兰为什么找到了老十三胤祥的府上,其实这里面是老八胤禩的阴谋,目的仍然是为了把太子胤礽拉下水!太子胤礽亏就亏在了不能当机立断,不能断臂求生,虽然也骂自己的手下为什么死人的钱都赚,但还是打算帮忙隐瞒。

“这下你们把我弄惨了,什么钱不好弄啊,偏要弄这几个人命钱?这下好了,通了天,咱们一块儿玩儿完!”

最终被肖国兴出卖,老八胤禩连夜套出口供送到康熙帝手中,此时的康熙帝是震惊的,也是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其实一开始康熙帝就知道追查刑部冤案的后果,当时让上书房大臣们出主意,佟国维说了一句:

“臣担心一层一层彻查下去,会牵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

佟国维用了一个“又”字,其实就是暗示之前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因为太子胤礽,导致追缴失败,这次追查刑部冤案很可能还会因为太子胤礽,导致无功而返。

但是这句话等于是揭开了康熙帝的伤疤,他既要维护太子胤礽的形象,又不能不处理这次恶性事件,他反问佟国维:

“那你说这个投鼠忌器,这个器是谁呀?这个又,这个又什么意思?”

至此,康熙帝明白,这件事查下去真的会伤到太子胤礽,所以他更愿意让老四胤禛去查,可是老四胤禛已经跟邬思道达成了一致意见,毕竟邬思道说了:

“这次刑部冤案审结之时,就是太子被废之日啊!”

邬思道就是揣测圣意的,他说的话,其实就是康熙帝说的话,所以当老八胤禩把奏折送上来之后,康熙帝非常难受,问了一句:

“这个奏折还有谁看过?”

康熙帝心里苦啊,你贵为太子,怎么净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到头来还得朕给擦屁股,还有老八胤禩,那可是你的二哥,就不能手下留情?

由于康熙帝迟迟拿不定主意,这才找到了上书房值班的张廷玉,还不敢直接问,而是顾左右而言他:

“你孩子的病好些了吗?”

这哪是问张廷玉儿子生病的事,明明是告诉张廷玉,你儿子病了,我的儿子也他娘的病了,咋整?

张廷玉也是老油子,看完奏折一把火烧掉了,打死也不承认自己看过这奏折,康熙帝也明白了张廷玉一片苦心:

“做父亲难啊……看着他们平平安安成人难,教他们堂堂正正做人难。”

最后草草结案,算是再次给太子胤礽擦了屁股,走的时候感慨一句:

“你说你的儿子病很难好了,我看是我的儿子他的病也是很难好了!”

这句话既是说太子胤礽,同时也是说老八胤禩,这件事过去没几天,康熙帝就带着大家去热河散心狩猎了,等于是再次原谅了太子胤礽!

四、

再到热河狩猎时,康熙帝彻底是发火了,原因有好几个:

先是蒙古王公给太子胤礽进献金如意,这让康熙帝很不爽,自己尚在位,为何送太子?于是把金如意当做奖品奖给狩猎场表现优异的皇子或皇孙,也就是这时候,弘历入了康熙帝法眼,他才明白,原来不止太子胤礽一个选项,是时候考虑从皇孙入手了。

第二件事则是鹿园“艳遇”了,太子胤礽竟然敢背着朕跟自己的妃子郑春华鬼混,但是最后时刻郑春华唱起了摇篮曲。这摇篮曲是唱到康熙帝心中了,想起太子胤礽一出生生母就去世,想到这么多年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就这么废了,确实于心不忍,犹豫之间,康熙帝并没有进去捉奸。一方面确实不忍,另一方面,家丑不可外扬,也想再给太子胤礽一次机会。

第三件事就是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了,本来康熙帝就在气头上了,结果发现太子胤礽调兵包围了八大山庄。一怒之下,封了几个亲王,又派狼覃部队进驻,打算一举剿灭太子胤礽。但是随后太子胤礽的疯疯癫癫让康熙帝迷惑不已,再加上张廷玉讲的调兵手谕有假,再联想到不久前图里琛汇报肖国兴的口供,当时他可是说了两句老八胤禩“其心可诛”,难道这次太子调兵手谕是陷害?

这才有了康熙帝联合张廷玉搞了一次废太子闹剧,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谁最可能是幕后指使者,同时也要搞明白,太子胤礽被废,到底对谁最有利?

与此同时,老大、老三的互掐,也让康熙帝明白,底下的皇子一个个虎视眈眈,太子位置真的不保!

而举荐新太子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圈套,最终老八胤禩上当,也预示着他对皇位彻底失之交臂……

复立太子胤礽之后,老十三跟老十四干了一架,这一架彻底打醒了康熙帝,太子胤礽真的不行了,连弟弟们都镇不住,以后怎么执政?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太子胤礽已经不是作为储君存在,而是真正储君的挡箭牌存在。

康熙帝之所以没有马上废掉太子,其实此时并不是因为太子还有救,而是怕被世人喷“不教而诛”,这也有多处体现,比如再次复立太子时,他对太子老师说:

“朕只要将来,人家不骂朕是不教而诛的无道昏君,就心满意足了。”

等到百官行述事件继续扩大,康熙帝也收到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书信之后,他对张廷玉讲:

“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他担心的还是后人怎么说他,于是几道圣旨逼反了太子,等到确定太子胤礽真的大逆不道造反时,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至此,太子胤礽终于消磨掉了康熙帝最后一丝耐心,成为了老四胤禛爬升之路上又一块垫脚石,呜呼哀哉!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他夺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中,二阿哥胤礽从小就康熙封为太子,其主要原因是他的母亲。对于二阿哥胤礽,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也有信心做差事,也更有信心做好太子的职责。但是,面对九子夺嫡的局面,他没有那么精明,且做一些出阁的事情,还做一些对朝廷经济发展的事情。

早期康熙为了磨炼二阿哥胤礽,便把大小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其一,让二阿哥胤礽多熟悉朝廷的事务,以便为以后做谋划;其二,为了锻炼二阿哥胤礽的治国能力;其三,也是考验二阿哥胤礽的治国之道。可是,有些事情做的让康熙失望,起初,康熙认为这有可能是其他阿哥陷害他的,但是,后来事情并非如此。

第一次二阿哥胤礽为何会被康熙废除太子职位?

从二阿哥胤礽当了30多年的太子来看,康熙对他还是有很大信任度的。如果没有信任,以及治国能力,也不可能当那么多年的太子。但是,在九子夺嫡中,被他人所诬陷,导致他一次一次令康熙失望,最终不得已而废除他的太子爵位。那么二阿哥胤礽到底怎样让康熙废除太子。

一:当初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被派到河南治理洪水,胤禛家里的孩子弘时病了,前去看望的有八爷胤禩,十爷,九也,十四爷。可是,康熙文二阿哥胤礽有没有去胤禛的家中看望,当时胤礽不说话,那就是没有去看望。康熙肯定想作为兄长,又作为太子,胤禛与胤祥在外面奔波,家里孩子生病了,作为兄长都不去看望,感觉有些不是太妥当。从这点看,康熙会认为胤礽作为太子,不会笼络人心。

二:对于户部亏空,二阿哥胤礽是借钱最多的,其实,这还不算什么,由于胤禛奉旨追讨户部欠款,说限定十日内还钱,不还钱要抄家。二阿哥胤礽为了还清欠款,下面的大臣给他出主意,说朝廷有几个职务可以卖出,他就问了一下,也没有见人,直接就同意了。

后来,八爷胤禩派人把这几个官员带给大阿哥,让大阿哥引见给康熙,当康熙问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回答的问题有些可笑,随后康熙便问此人是谁推荐的,大阿哥说这些人都是太子胤礽推荐的。此时的康熙再度对太子胤礽有些失望。

三:随着追讨户部欠款的发展,四阿哥胤禛与田文镜刚有些起色,再说田文镜与四阿哥胤禛都非常用心。但是,由于太子胤礽对康熙的本意理解错误,然而自己直接到户部,当着众官员以及四阿哥胤禛的面,对他们说户部欠款可以暂缓两年。这让四阿哥胤禛也有些心寒,更让康熙有些心寒。

四:太子胤礽所做的事情让康熙感到失望,他自己也看出康熙对他有些不满,有了这些事情,不但不弥补过失,反而更加的糊涂,竟做出阁之事。又遭八爷胤禩与十四爷的计谋,让自己陷入难处。惹得康熙一道圣旨废了他的太子爵位。

对于太子胤礽来讲,不体恤下属,作为臣子,亏欠国库银子,又买卖职务,并且又做出阁之事。从而促使康熙对他不满意。

尽管这样,为何康熙又再次恢复二阿哥胤礽的太子身份?

然,把太子废除之后,康熙从热河回来,下诏要在百官中选出新太子。从当时整体形势来看,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以八爷胤禩为首,另一股则是以四爷胤禛为首。这两股势力都非常厉害,尤其是八爷胤禩的势力。从众官员举折上奏来看,多数都是投票给八爷胤禩的,对于,四爷胤禛的投票非常少。

这恰恰是四爷胤禛的优势,康熙看完投票八爷胤禩的折子之后,便觉得有些不妥。因为八爷胤禩在查张五哥替罪一案中,用人告发太子,从而促使让康熙废除太子。这让康熙对八爷胤禩的印象又不好了,因此,尽管八爷胤禩的折子多,康熙也不让他做新太子。然而四爷胤禛的折子是恢复二阿哥胤礽的太子爵位,康熙感觉四爷胤禛的心没有那么不好。康熙为了不让朝中有些不稳定,为了自己众多皇子,只能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

虽然二阿哥胤礽被恢复太子之后,可是,他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想急于求成,又做了一些糊涂事,直到动了军队,康熙才出手,搞的二阿哥胤礽再次被废除太子之位。这一次被废,乃是康熙下定决心的,之后一直没有新立太子。

其实,康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保护下一代继承人,为了大清朝,康熙再次将二阿哥胤礽圈禁起来,十三阿哥胤祥也被圈禁十年。以及其他的阿哥也有处理,这次康熙是大刀破斧了。

品史公曰:从二阿哥胤礽第一次做太子,到第二次被废除,经历了40余年,也只能说康熙执政时间长。但是,二阿哥胤礽也没有好好抓住机会,最终让四爷胤禛做上皇帝的宝座。


太史简


首先,胤礽就是康熙的嫡长子,太子,不存在夺嫡之说。他之所以失败,有他个人的一部分原因,主要责任在康熙以及那几个虎视眈眈的兄弟。

胤礽自登上太子的宝座以来,每天都要面临康熙的考察,每天都要防着那些不安分兄弟暗中给他下套,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换做平常人,早就疯了。可胤礽能稳坐40年的太子,应该说他是深谙如何韬光养晦,如何为人处事,绝对是个城府极深的人。但是,40年的太子生涯,不管再聪明的人,都难免犯错误,胤礽也不例外。而他犯的这些错误常常被那些别有用心的兄弟们扩大化,这是造成他失宠的主要原因。



康熙虽称得上一代雄主,但他和李世民一样,在选择继承人的大问题上摇摆不定,今天看着老大顺眼,明天又感觉老二也行,后天觉得老三是个可塑之才……正是康熙的摇摆不定,让众多皇子都开始窥视太子之位,并最终造成兄弟之间势同水火,手足相残。再看看雍正选太子认准弘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甚至不惜处死弘时,来为弘历的未来登基铺路。


不得不说,胤礽的几个兄弟,老四、老八、老十四,都是出类拔萃之人。如果康熙能始终如一支持胤礽,这三位兄弟也会因此死心。但康熙常常在他们面前流露出对胤礽不满,这就让这些兄弟想入非非,并努力表现自己,打压其他兄弟,以求脱颖而出。胤礽是兄长,别人可以处处设套,但他不能,一旦被康熙发现,就面临被废的危险,这是他在竞争中极为被动。这也是他失去太子位的又一个原因。

胤礽被废,非他无能。责任在康熙。也在那40年难熬的时光。


洛水清风


《雍正王朝》中太子两废和历史上有一些出入,但是大体上吻合了两次被废的时间。电视剧的太子胤礽和历史上的胤礽不同,历史上胤礽监国有一些成绩,骑射技术和四书五经在阿哥们里都可以算的上不错的。但是《雍正王朝》里太子性格懦弱,优柔寡断,没有真才实学是一个及其窝囊的存在。


太子第一次被废有了苗头实在雍正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当时太子没钱还国库就把盐道的空缺卖了出去,结果康熙亲自答对的时候,这些补缺的官答非所问,一窍不通。康熙老爷子当时就极大的失望,把太子交过来试探的时候,太子对这件事闭口不言,最后把这些官实放下去。后来刑部换死囚案的时候,刑部尚书,侍郎都被抓起来审问,管理刑部的太子坐如针毡。心如蛇蝎的八阿哥胤禩,诱审肖国兴,将太子所以的罪行和盘托出,夜报康熙。康熙对太子彻底失望了,但是当了近40年太子,轻易废立很容易造成朝局动荡,所以太子的罪责最后被张廷玉烧掉,此事暂且搁下。


热河巡猎的时候,康熙将蒙古诸王送给太子的金如意作为赏物的时候,他对太子的失望就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太子这时候不知收敛和自己的母妃郑春华冒风点火私通,被康熙抓了现行。十四阿哥胤禵这时候为了帮助八阿哥胤禩夺位,假冒太子手谕调凌普谋反。康熙虽然最后知道了手谕是假冒的,但是看着太子的诸般劣迹,还是废了太子。所以第一被废的原因是十四阿哥胤禵那封仿造的手谕,真实原因是太子的种种行为太让人失望。

后来康熙老爷子心软了想复立太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制衡一家独大的八阿哥胤禩一党。但是复立的太子不思悔改,第一件事就找回了原来刑部的哪些昏官,并且想要搞到《百官行述》,让所有的官都听话。于是他和任伯安通信,答应以任伯安小舅子刘八女换取《百官行述》。这一次太子又一次乱用职权。信件被康熙知道以后,太子直接起兵逼宫,最后失败。所以太子第二次被废的原因是不思悔改,逼宫乱政,彻底让康熙失望了。


红雨说历史


太子,一个离皇位无限接近的人,正常情况下,只要四平八稳,熬到老爷子登天就“苦尽甘来”。然而上天总有不测风云,历史上许多太子都没有顺利继位。《雍正王朝》中,胤礽的两废两立,也反映出君与储君之间的微妙关系。

姜还是老的辣

君与储君,一字之差却千差万别。胤礽的权威来源于康熙,康熙需要胤礽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两人是父子,也是君臣。胤礽想接班,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按部就班,做康熙的乖孩子,老老实实地等待,这种方式最保险。

第二,效法李世民,铤而走险。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胤礽的势力还远不及康熙。

然而,胤礽两条路都没有走通,不当乖孩子,还搞出“幺蛾子”,最后自毁前程:

  • 黄河发大水,胤礽在和郑春华约会;

  • 胤禛下江南筹款,刚出了点成绩,他就背后损人;

  • 追缴户部价款,胤礽是最大欠款人,不仅不帮忙,反而为自己笼络人心,给追缴工作添堵;

  • 刑部的“冤案”问题上,胤礽又捅了马蜂窝……

胤礽背后干的这些事,康熙心里清楚得很,只是隐而不发,甚至在废了他之后还给了一次机会。

胤礽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出格”,竟然亲自写信给任伯安,索取《百官行述》。结果《百官行述》没弄到,自己的“把柄”也被人传给了康熙。

这时的胤礽一看形势不好,准备破罐破摔,动起了“政变”的心思。康熙岂是等闲之辈,胤礽那点花花肠子皆在掌控之中,很快就将其一网打尽。

大清的江山不能交给无德无能之人

皇帝是天下人的君父,要为人师表,要治国理政,在康熙看来,只有品德高尚与才能出众之人,才有担当的资格。反观胤礽,何德何能?

大清要赈灾,胤礽被康熙问得束手无策;弘时生病,当伯伯的不闻不问……作为臣子,胤礽没有一点人臣之道;作为兄长,他没有当哥哥的度量;作为储君,他甚至卖官鬻爵,给康熙留下恶劣印象“这难道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康熙晚年的大清,国库空虚,土地兼并,吏治松散,已经千疮百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无德无能的胤礽接班,岂不是葬送江山社稷?

康熙的儿子那么多,也不止胤礽一个,而且各个都有两把刷子。尤其是胤禛,经过多次锻炼,已经具备基本的治理才能,表现越来越得到康熙的赏识。虽是孤臣,往前一步就是寡人了。

兄弟关系没有处理好

明面上太子是最有希望的继位人,但在理论上其他皇子也有希望接班,有希望就会争取。其他皇子要上位,就必须除掉太子这个最合法的继位人。而太子居上,只要运筹得当,拉拢与打压双管齐下,完全是有主动优势的。

前期的胤禛与胤祥,都是他的小跟班,他没有用好,最后还分道扬镳;胤祉是读书人的领袖,可以影响社会舆论,拉拢这种中间派可以为自己造势还能树立美好形象;至于八爷党与大阿哥,可以制造矛盾,让他们彼此争斗。

可惜胤礽一手好牌,没有打好,兄弟关系一团糟。大阿哥把他的小辫子捅给了康熙,还恨不得置他于死地;胤禛被他得罪,还策划了他第二次被废;八爷党就更不用说了,始终拿他当靶子。

胤礽不是称职的储君,还要与优秀的兄弟竞争,与康熙周旋。太子那个位置,也实在不适合他。大清需要强人铁腕治国、刷新吏治,康熙需要德才兼备的人继位,这是形势所迫,势比人强。


秋媚读史


在《雍正王朝》中,二阿哥胤礽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子,君臣名分早定,按理说只要安安稳稳地等着老康熙驾鹤西游,就可以顺利继位,御极天下。但康熙经过几番思忖,最终还是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而其中废而又立,立而再废的曲折过程,也反映出储君与皇帝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首先大家要一定要明白一个问题,太子是实打实的未来君主,这就注定了他的身边必然会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无论他是否愿意。皇帝要做的,就是既要默许他发展势力,又要将其势力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危及皇权。一旦太子势力干扰到皇权,那么太子就危险了。尤其是对于做了四十年太子的胤礽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而作为早年就立下的太子,康熙其实从内心里是不愿意废掉胤礽的。一方面,胤礽以储君的形象和身份在朝树立了四十余年,说是国本也不为过,一旦动摇势必会引来朝廷的震动。另一方面,太子是康熙自己立的,现在自己又将其亲手废掉,说到底是自己识人不明,康熙极为注重自己的形象,自然不愿意做这种自己打脸的事。

所以我们看,康熙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在强行帮胤礽树立威信的。很多事情的发生,胤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康熙没有过分问责他,反而在想法子替他遮掩。

比如黄河大水,国库无钱赈灾,康熙脱口而出一句“玄烨这些年将国事交给太子”,显然是要问责于太子了,估计是想到要给胤礽留一点脸面,不至于让他的威严扫地,后面赶紧分摊责任,接着又补上一句:“和你们这些阿哥协同办理……”



比如胤禛筹款赈灾使用非常手段,纵容灾民抢掠大户,康熙问胤礽的态度,胤礽却说“治国之道,在于以德为本,四弟在这方面是欠缺了点儿”,听得几位上书房大臣面面相觑。康熙连忙打圆场,用沙琪玛的事儿错开了话题。

比如追比国库欠款,胤礽不仅自己欠了钱,还想靠卖官鬻爵的去填补。老十拒不还钱,到前门大街上卖家当,胤礽不仅不劝阻,反而把责任推给胤禛,自作主张结束了追比活动。康熙没说什么,也忍了,就当是给太子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吧。

比如,刑部冤案查到了胤礽,康熙默许张廷玉烧掉了胤禩汇报案情的奏折,然后敷衍了事地结案了。

再比如,康熙发现了胤礽与自己妃子郑春华的苟且之事,竟然也忍了。



看到了吧,康熙为了维护胤礽的太子名分,连自己头上扣了顶绿帽子都能忍下。但是只有一件事,康熙不能忍,那就是触及皇权。

于是,太子和郑春华睡了,康熙捂着胸口忍下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可没多久,大阿哥来报,说凌普携太子手谕,率军进驻八大山庄。康熙顿时大发雷霆,想都不想就废掉了胤礽。后来康熙发现太子手谕系伪造,又得知大阿哥曾行魇镇之事,便立即圈禁了大阿哥,又设计敲打了蠢蠢欲动的八爷党,然后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名位。

紧接着,胤礽向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的书信被十四阿哥寄到了康熙手中。《百官行述》是什么?它记录了三百多个朝廷大员贪污受贿的把柄啊。谁得到了《百官行述》,谁就能借此控制朝政。所以八爷想要,太子也想要。但这对于康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权对朝政和朝臣的失控,甚至会导致皇权的旁落。所以康熙不由分说,下定决心二废太子,但自己又不想担责任,于是把信又给太子寄了回去,逼太子造反,玩了一出钓鱼执法。



所以我们说,胤礽最终丢掉太子之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如康熙所说的“非人君之选”,也不是胤礽所犯下的诸多过失,而是因为胤礽的太子势力在有意无意间触及和干扰了皇权。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康熙即便心里默认了胤禛继位也不愿再提前立太子了。太子这块烫手山芋确实是能把好人逼疯啊!


达摩说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太子胤礽的失败是直接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不在于夺嫡,因为他本身就是皇后所生,立为太子乃天经地仪,最后被康熙废黜,被老四胤禛得了皇帝位,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于他本身,也有一部分来自群臣和康熙本人。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其实历史上的胤礽能力和才干并不差,也行命运终究不眷顾于他,所以才失败难堪。我们仅从《雍正王朝》来浅要分析一下。


一,康熙强势,难以磨炼胤礽心性。康熙堪称千古一帝,其自身的强势气场远超太子胤礽,作为太子,胤礽事事都难以自己作主,康熙很少放开手脚去真正磨炼他。在康熙面前,他更多的是屈服和忍受,处处受到康熙的限制和指责,四十年太子,胤礽的心是扭曲的,愤怒的。为什么和郑春华偷情?曾经是源于郑春华驳斥康熙为何苛责太子而让太子心存感激,不料郑春华的态度倒让康熙觉得此女有勇而纳为妃子。在如此情势下的胤礽心态有多畸形可想而知。


二,自作孽难可活。当了四十年太子的胤礽自作孽。一是与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偷情乱伦,有辱皇室脸面,更让康熙忌讳。二是追比国库欠款时会错康熙之意(康熙本要太子多多帮衬老四,却变成了太子卖乖缓追两年欠银),故康熙只好说“既然太子都这么说了,朕还怎么说呢。"言下之意很是无耐。三是卖官挠乱吏治。康熙晚年吏治腐败,他自身都明白,当太子的怎能去触犯他的担虑。四是肖国兴案子。五是被乱臣和其他皇子逼得走上谋反之路。作为太子的过错,其实真的不少,这由不得康熙。

三,生于狼兄虎弟的帝王之家,本人能力有限。康熙生的儿子几十人,单从九子夺嫡来说,各各都是豺狼虎豹,手段高超毒辣,对他这个太子之位也是虎视耽耽,有搞魔镇的如老大胤禔,有耍手腕的如老四,有硬逼的如八爷党,这还是表面的,实际存在的若干势力无一不在摧毁他的意志力,加之他本人能力有限,要应付这些个攻击,还真玩不过来。


四,胤礽后继乏人。很多人不大认同这一条,其实是很重要的一条,更有可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条(单从电视剧和原著看)。太子胤仍被立为太子,其实当初康熙本身就很不满意,只是因为其母是皇后没办法立了嫡长子。随着儿子们一个个长大后,加之胤礽的作派,康熙就更不满意了。于是他询问自己的智囊方苞,方苞建议他看长远点,看孙子辈。弘历的突出表现奠定了四爷的夺嫡基础,胤礽被废最终变成板上钉钉的事。

综上所述,胤礽的废立主要由以上几个原因造成。


青灯问史


胤礽降生那一年正是皇后赫舍里在世的最后一年(正史版),也是康熙皇帝一生中面临最严峻考验的关键时期,因为: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就在这一年开始了。公元(1674)年春天,各地的叛军已占据了大清的半壁江山,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很多人开始对康熙皇帝的决策和能力产生怀疑,怀有孕身的赫舍里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丈夫一边,支持皇帝讨伐三藩。其中有一件事重重地压在赫舍里临盆(生孩子)的心头。因当时吴三桂提出与朝廷议和,条件是双方划江而治,并要求康熙皇帝释放被囚禁在京城的儿子吴应熊,皇帝为了表明与吴三桂斗争到底的决心,康熙下令诛杀吴应熊和他的二儿子吴世霖。但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说康熙皇帝把妹妹建宁公主许配给了吴应熊。清史上吴应熊确实迎娶了建宁公主,只不过建宁公主并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康熙的姑姑。则是皇太极的侧妃所生的一位格格。听说皇帝要诛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建宁公主十分焦急,她要向自己的侄儿求情,可是皇帝硬着心肠没有见姑姑建宁公主。她去找孝庄太皇太后,没想到孝庄也支持康熙的做法。无奈之下,建宁公主又去求告皇后赫舍里。她想尽办法安慰建宁公主,尽管她知道这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很快吴应熊就被处死了,赫舍皇后心不安很同情建宁公主,对姑姑建宁公主的同情和愧疚就像一块大石头,赫舍里没有几天快要临盆了,就这件事重重地压在就要再度临盆的赫舍里的心头。听说爱子和孙子被杀,吴三桂怒火冲天,向朝廷发动了更加疯狂的进攻,战事危急,战火和硝烟一步步直逼京城。就在这样紧张危急的时候,康熙和赫舍里的孩子降生了………。赫舍里留下的这个皇子,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康熙皇帝对他百般宠爱,把自己对赫舍里的感情全部倾注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康熙一改皇帝驾崩后由王公大臣议立新君的祖制,公开册立胤礽为皇太子,(胤礽不属于夺嫡,他是嫡子)。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寄予很高期望,胤礽6岁以后,康熙聘请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大学士为他辅导。太子失败的原因他并没有对这些有利条件进行充分利用,没有进一步博得父皇的信任,处理好兄弟之情,巩周好太子的地位。胤礽身为皇储,地位显赫,周围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一批拥护他的势力,索额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成了太子党的中心人物。由于皇太子势力不断加强,逐渐显现出胤礽与康熙之间的矛盾。公元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皇帝驻跸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对战事直接进行指挥。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康熙皇帝突然患病,失眠,高烧不退。随驾王公大臣十分担心,劝他回京师调治。皇帝也只好依从,命皇太子和皇三子前来迎驾,但到行宫见到患病的父亲时,胤礽竟然没有表现出一点担心之意,不问父皇身体状况如何,这一次使康熙心里特别特别难过,叹了一口气,感到自己对太子多年精心抚养并没让他表现出应有的至孝之情,于是,讨厌太子之情由然而生,命他返怛北京。康熙几十年后还是对这件事念念不忘,这成为他转变对胤礽的态度的一个重重因素。此后,父子矛盾逐渐加深,公元1696年,皇帝再次率兵讨伐噶尔丹,在出发之前命令太子在京城守住国家,代行郊祀大典并对各部院奏章进行处理。如有大事发生,留守大臣共同商议后报请皇太子决定,这实际上是康熙皇帝考验胤礽治国才干的一次实验。然而,4个月后康熙皇帝回銮至京,看见很多政务都没处理,对胤礽的不满和怨恨又增加了。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开始准备对太子党人的势力进行打击,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于幽禁所处不久死去。康熙皇帝为政注重宽仁,而太子不仁不义导致父子意见不合,矛盾加深。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宣布废掉太子,皇帝回京后,即将废太子幽禁于咸安宫。太子初废,储位空缺,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也开始活跃起来。太子的二废二立,储位虚悬,诸皇子之争更加激烈。胤礽对这种困境并不甘心。大学士壬棪等人将再立胤礽为储的奏折上奏,康熙皇帝置之不理。胤礽复位已无可能。


茹叔敬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我来试着答答!不喜勿喷!

只以《雍正王朝》电视剧为依据,其他的史料不管!

《雍正王朝》电视剧刻画的太子胤礽是一个气量狭窄、懦弱无能、荒淫无耻的形象,第一集里康熙忙着赈灾,胤礽这货忙着和郑春华偷情!

胤礽第一次被废的导火索正是他和郑春华偷情被康熙发现!

那真正是什么原因导致胤礽第一次被废呢?其实是老十四和老八模仿太子的手谕调兵,引起了康熙的警觉,所以才第一次废了太子。(《雍正王朝》里女性的地位不高,加上当时满族本身就是蛮夷,对于伦理大义不是很在乎,所以太子和郑春华偷情事件并不是根本原因!)

那为什么康熙又复立太子呢?

康熙不亏千古一帝,帝王心术不好揣度!我才疏学浅,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之一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说说吧!

第一,太子是被冤枉的,父子情深,所以复立了太子。康熙在张廷玉的提醒下看出了调兵手谕的猫腻,知道了太子是冤枉的,自然要复立太子了。

第二,老八胤禩势大,为了保护自己,康熙不得已抬出胤礽来做挡箭牌!第一次太子被废后,康熙让满朝文武举荐太子,结果满朝都举荐老八胤禩,这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所以复立太子!

第三,为了保护胤禛,也就是康熙为了让他自己欣赏的弘历能最终继位。这时,胤禛还是比较“弱小的”,属于太子党。这时太子都倒了别说胤禛了,更加上满朝都是胤禩的党羽,康熙只能继续让胤礽一党和老八胤禩斗争了。

胤礽第二次被废的原因呢?

起因是太子为了得到《百官行述》给任伯安写的信,被邬思道设计通过高福儿透漏给了老八胤禩,继而捅到了康熙跟前。这虽然引起了康熙极大地不满,康熙也已经准备废了他,但是还是给了他机会的!但是胤礽怎么做的呢?他这次可是真的调兵谋反了,还被康熙料中——一锅端了!再次被废!

总结:最是无情帝王家!!!!胤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我分开来说!

从他自身的性格来说:懦弱无能、气量狭小、荒淫无耻、结交小人


从他所处的环境来说:一个哥哥、几个弟弟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为了夺嫡时时处处都在给太子胤礽挖坑,通过种种手段让太子的缺点无限放大,终于使康熙忍无可忍两次废立太子。

从皇权的角度来讲:这就是最冷酷的看法了!胤礽在第一次被废前,户部、刑部的事都办砸了,康熙能忍;康熙知道胤礽和郑春华通奸后,被戴了绿帽子能忍!可以说康熙对胤礽的溺爱,这我能理解,但是康熙什么不能忍?那就是触及皇权!!!!第一次怀疑胤礽调兵,康熙废之,在知道胤礽被冤枉后,复立;第二次胤礽真的谋反了,接着废!什么亲情都不能触及皇权啊!!!!!!!!!!包括老八势大触及皇权也是被康熙猜忌!

以上就是胤礽两次废立的原因,我的看法也不是很成熟,希望大家提出不同见解!

我的头条号里有很多的《雍正王朝》的视频片段,希望大家喜欢捧场!


少龙210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