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象人》講述的是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天生畸形的象人梅里克在馬戲團裡受到非人的待遇和摧殘,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幸運遇到了英國醫生弗雷迪,被後者帶回醫院作研究,終於體驗到了人間溫暖的故事。

影片由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導演是奧斯卡終生成就獎獲得者大衛·林奇。作為林奇的第一部主流電影,《象人》不像他之前的影片《橡皮頭》那樣荒誕、黑暗,卻又比他之後的作品《我心狂野》和《穆赫蘭道》等更為詭異、陰鬱,充分表現出了林奇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也是“林奇主義”的標誌性作品。

電影取材於真實事件,象人在歷史上確實存在。林奇用他那敏銳的觀察力,將整個故事演繹得流暢感人。1980年影片一經上映,不僅取得了極佳的票房成績,更是得到了如潮的好評,並且獲得了1981年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以及第5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8項提名,此片標誌著大衛·林奇獲得了好萊塢主流的認可。

對於這部電影,有人說“一直不敢看完,實在是太慘不忍睹了”,有人說“看完以後腦海一片空白,不知道能說什麼、該說什麼”,有人說“象人太可憐了,值得同情”,有人說“醫生和肯德爾夫人真是好人,讓人感動,讓人敬佩!”

那麼,《象人》到底講的是什麼呢?或者說,導演大衛·林奇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是想講述天生畸形、容貌駭人的象人梅里克悽慘的人生?抑或是說醫生弗雷迪等人身上的人性主義光輝?

統統都不是!

在我看來,象人梅里克只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整個人類群體,醫生弗雷迪則只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大衛·林奇用這兩個角色作為媒介,真正要映射的,其實是人類這個群體的黑暗、虛偽和利慾薰心,說白了就是——全員皆惡!

我認為,想要真正看懂大衛·林奇的電影,需要了解大衛·林奇這個人以及他的電影風格。今天,我就結合大衛·林奇電影獨特的“林奇主義”風格來解讀一下《象人》這部電影。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01,早在《橡皮頭》中,大衛·林奇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經初步成型:詭譎、荒誕、陰暗的“林奇主義”風格

大衛·林奇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用57秒來成長和燃燒,之後用3秒鐘來嘔吐。

從出道伊始,大衛·林奇就毫不掩飾自己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他就像是一個異類一般,在世人眼中肆無忌憚。

大衛·林奇的第一部電影是他學生時期的《六個蒼白的人影》,從那時起,他就致力於表現人性貪婪的一面,個人風格已經初現端倪。1977年的恐怖荒誕片《橡皮頭》更是將這種詭譎與迷幻推至了頂峰,一鳴驚人,震驚了全世界的影評人。

由於當時沒有舊有名詞可以框定林奇不拘一格的電影風格,有記者創造出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詞來形容它——“林奇主義”。

1,什麼是林奇主義?

  • 《藍絲絨》和《雙峰鎮》中的古雅小鎮,是林奇主義;
  • 《妖夜慌蹤》和《我心狂野》中的夜色狂奔,是林奇主義;
  • 《穆赫蘭道》中的真實夢魘和竭斯底裡,同樣也是林奇主義。

林奇主義,無處不在!一段夜間公路,一個女人的紅唇,一塵不染的舞臺上的紅幕……這些原本稀鬆平常的場景,只要出現在林奇的電影中,突然就變得與眾不同了。

自《橡皮頭》伊始,大衛·林奇的電影總是透射出詭異、陰鬱、矛盾、迷茫、複雜以及濃烈的黑色幽默,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超現實效果,這種獨特的影視風格,就是“林奇主義”。

林奇主義風格是迷幻的、詭譎的、荒誕的,但就是這樣一種古怪的風格,卻讓大衛·林奇成為深刻影響我們當代人想象力的導演之一。

即便是進了好萊塢,林奇也沒有向所謂的商業化妥協,而是繼續堅持自己獨有的風格,並將之帶給大眾,為刻板的商業電影注入了一股先鋒感。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2,林奇主義在《象人》中是如何表現的?

林奇自己曾經說過,林奇主義認為所有需要合乎理性和邏輯性的傳統敘事方式都是對想象力的扼殺,只有在沒有理性和具體模式的束縛之下,才能把自己心中最真實的世界表現出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看完林奇電影時,我們很難說清楚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觀影體驗,以至於到最後都不確定到底看到了什麼,只留下陰暗、迷茫、複雜等衝擊力極強的負面情緒。

而這,正是林奇作品的核心——詭異!帶著所有不確定性的詭異!

《象人》中,這種林奇主義的詭異和陰鬱隨處可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首尾兩場戲。

①開場第一幕,片頭蒙太奇:

一位美麗的母親,一頭大象,一片樹林,不斷的在熒幕上閃回。

母親在痛苦的嚎叫,大象在瘋狂的嘶鳴,兩者漸漸被鏡頭拉近,造成了強烈的視覺衝突。

這一幕,很難說清母親是被大象嚇到了,還是在痛苦的分娩,抑或是被大象蹂躪襲擊……沒人能夠確定,卻也沒人在意。

因為,在這一刻,所有觀眾的心神都被那種恐怖噩夢般的氣氛給籠罩了,整個電影就此定下了基調。

在我看來,大衛·林奇的意圖很簡單,擺明了就是在告訴觀眾:“這個電影就是陰暗的,別掙扎了!”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②臨近結尾的劇院那場戲,“醜陋輕賤”的象人和“美麗高貴”的公主坐在一起觀看戲劇:

舞臺上,戲劇角色出場,熒幕中有影像閃現,再加上神秘的煙霧,彼此疊加在一起,用疊鏡的手法來展現了一種朦朧夢幻的感覺,那麼的不真實。

這幕戲劇講的是食人魔逃出地牢的故事,與象人逃出馬戲團的命運何其相似。但是,大衛·林奇卻沒有用寫實的手法拍攝,而是用了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敘事方式。

這種方式強調夢幻世界、想象世界和內心活動的真實性,相信夢幻的下意識比事實更能表現出精神深處的真實。

雖然象人逃出了馬戲團,正在看這幕戲劇,但象人的內心活動是怎麼樣的?他感覺這些好陌生,劇場裡發生一切離他好像很遙遠,所謂的自由根本不屬於他。

在我看來,大衛·林奇是刻意讓這一幕顯得不真實,看似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這種充滿了悖論的詭異與夢幻,正是林奇主義的絕佳體現。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02,結合“林奇主義”風格和導演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談談《象人》是否全員皆惡

《象人》是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除卻象人梅里克外,還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醫生、馬戲團老闆、肯德爾夫人等。大衛·林奇用超現實主義的敘事方式,將人性中的惡無限放大。

在我看來,大衛·林奇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告訴觀眾:象人之所以有如此遭遇,整個人類群體都逃不開責任,所有人都是惡人。

1,真正的惡人,毫不遮掩,利慾薰心

①馬戲團老闆拜斯:從內心深處生髮出的真實的惡

拜斯是《象人》中最惡的那個人,他是馬戲團的老闆,視象人為賺錢的工具,稱其為“它”。拜斯不把象人當人看,只當“它”是一個讓人們花錢觀賞的怪物而已。

對待象人,拜斯非打即罵。當將象人打得遍體鱗傷時,他甚至不願意將象人交給醫生弗雷迪治療,生怕象人被帶走後就不會再回來,生怕失去了賺錢的工具。

當象人被醫院悉心照料時,拜斯一心只想拿他賺錢,在向醫院索要無果後,他居然找機會搶走了象人,將其在各地展覽以牟利。象人病重,在展覽中倒地,拜斯怒火中燒,竟然將象人與猩猩關在一個籠子裡,將其當成動物來對待。

我認為,拜斯的惡是真實的惡,來自內心深處,毫不遮掩。導演刻意將這種原本藏在心底的惡擺上了檯面,以揭示人性與生俱來的黑暗醜陋的一面。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②醫院的鍋爐工:和拜斯一樣,鍋爐工的惡也是赤裸裸。

《象人》中,鍋爐工出現在一個靜謐的黑夜,就像惡魔一般徑直走向象人所在的隔離病房。中途,鍋爐工沒有停頓過,也沒有跟路遇的護士打招呼,他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象人。

看到象人時,鍋爐工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驚訝,反而很興奮,就如同《指環王》裡咕嚕捧著魔戒時的表情。只不過,咕嚕說的是“my precious”,而鍋爐工說的卻是“friend”,假惺惺的“朋友”代表著骯髒的金錢交易。

一個月黑風高夜,鍋爐工帶了一群人來參觀象人,從中收取錢財,就像馬戲團的老闆拜斯一樣。這一段再現蒙太奇手法,各種鏡頭一一閃現——眾人看象人時噁心厭惡的表情,妓女被迫和象人接吻,男人們放肆的嘲笑聲,欺壓象人的得意嘴臉,強迫女人與象人同睡一床,往象人身上倒酒,等等……

全程沒有一句臺詞,只有轟鳴的音樂聲在耳邊炸響,再配合上人們誇張的動作和狂亂的笑聲,瞬間將整部電影推向了最高潮。

這,就是林奇主義!

在我看來,這一幕中的詭譎、陰暗、複雜、荒誕的感覺融合在了一起,最後成了一種癲狂。這種癲狂,即指明瞭人性的陰暗和不堪,又隱喻了象人悽慘曲折的人生。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2,表面的好人,所謂的“善良”,其實是虛偽的惡

①醫生弗雷迪

說到弗雷迪,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個醫生是個大好人,如果沒有他的幫助,象人根本不可能逃離馬戲團,更不可能體驗到人間溫暖。

這一點,無可否認!但是,醫生就真的是好人嗎?

“I’d like to see it”,這是醫生第一次去見象人時跟老闆拜斯說的話。

醫生說的是,我想看一下“它”,而不是“他”——這時的醫生也沒把象人當人看。

就像拜斯說的話一樣,“我們很瞭解彼此,我的朋友”。這句話裡的“朋友”,與之前鍋爐工對象人說的“朋友”一樣,指的是骯髒的交易夥伴。

此時的醫生,並不是來救象人於水火之中,而是想借象人出名。

果然,藉助象人,醫生很快出名了。他不僅受到醫院院長的青睞,而且還通過象人打通了與倫敦上流社會的關係。醫生的名字上了報,被世人吹捧,病人來了醫院都直接找他。

對於醫生來說,象人只是他的職業跳板,與拜斯把象人當成“賺錢工具”一樣。兩者並無區別,都是惡人!

唯一不同的是,拜斯是主觀的惡,而醫生是無意識的惡,來自本能的惡。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②演員肯德爾夫人

夫人:“我一般不把自己的照片隨便送人。”

象人:“我會將它放在一個榮耀的地方。”

這是夫人第一次見象人說的話,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施捨與同情。

面對象人,肯德爾夫人並不敢久看,總是在刻意的迴避視線,非常的尷尬和不自然。

她本就不是發自真心來看象人的,而是看到了有關象人的報道,覺得自己應該來看看——與醫生一樣,她也是將象人當作事業的跳板。

夫人與象人聊沙翁的《羅密歐和朱麗葉》,象人誦讀的是羅密歐的臺詞,其中多見“俗物”、“神聖”、“懲罰”、“乞求”、“寬恕”、“罪惡”等字眼。

夫人親吻了象人,說“你不再是個象人了,你是羅密歐!”

象人終究不是羅密歐,而是那罪人,夫人則是那神聖的神,用自己的唇赦免了他的罪。

在我看來,書上的戲劇或許是個愛情故事,但夫人與象人卻不是愛情。不管夫人的話語還是最後的那一吻,都不是善,而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虛偽和憐憫,是人性原罪的惡。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3,冷漠路人的注視,群體存在下的實惡

《史記·張儀列傳》有言: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意思是,眾口一詞,能把金石熔化;多次誹謗,能把人才毀滅。

當一個群體要排斥異類的時候,他們經常會用語言來鄙夷或者嘲諷以達到欺凌的目的。這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很多作者和導演都喜歡採用這種手法。

但是,大衛·林奇偏偏不!他沒有讓群體開口,而是讓這些人靜靜的注視審視象人,卻將人性的“惡”表現得淋漓盡致。

  • 象人第一次走進醫院時,大廳裡的護士和病人都安靜了下來,就像看怪物一般盯著他,唯有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說了句話——“真臭!”
  • 萬眾矚目的醫學大會上,所謂的醫生們用看試驗品的眼神看著象人,沒有說話,沒有討論,表情卻是鄙視和冷漠,不似看人。
  • 馬戲團的展臺上,象人裸露著皮膚,被展覽在看客的面前。人群是安靜的,有人皺眉,有人眯眼,有人搖頭,如同看著一個噁心卻又令人好奇的動物。
  • 象人逃出馬戲團重回人類世界,被圍在了公共廁所裡,嘶吼著喊出那句“我不是動物,我是人”,圍觀人群沉默不語,表情卻並不認同,只有排斥和嫌憎。

《新文化景觀》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了維持群體的存在,個體必須與群體保持一致,要劃清“我們”和“他們”之間的界限,換句話說,個體通過排斥群外人員,而成為群體內部的一員。

很顯然,《象人》裡的個體是象人梅里克,而群體則是除他以外的所有人。

象人被人們所孤立,後者認為只有群體特徵是正常的,而任何違背群體特徵的人都是異類。在這種心態中,他們失去了人性,只剩下了惡果。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4,全員皆惡之後,善意破雲而出,普照人間

我認為,大衛·林奇雖然偏好人性的陰暗面,但他同樣對這個世界懷有希望。

所以,在用“林奇主義”刻畫出全員皆惡之後,電影裡的象人終於迎來了人性的善意,體驗到了人間溫暖。

這一變化,在醫生弗雷迪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一開始時,醫生是抱著自私的目的接近象人。不過,在自我反省後,他就像是涅盤的鳳凰重獲新生,心境和行為開始發生變化。

從那一刻起,他開始真心關心象人,不僅幫象人爭取在醫院的永遠居住權,而且在象人被擄走之後瘋狂尋找。在象人終於被找到時,弗雷迪擁抱了象人,開始把象人當作朋友來看待。

除醫生外,幫助象人逃出馬戲團的侏儒們也是善意滿滿。

在我看來,導演之所以安排這些侏儒解救象人,其實是想說這些的小矮人雖然天生畸形,但卻比人類要更善良,更能理解同樣是畸形的象人。

我認為,大衛·林奇雖然用《象人》講了一個“全員皆惡”的故事,但卻也給了我們一絲善良的曙光。他深刻的剖析出了人性深處的惡,用他獨有“林奇主義”風格演繹出來,讓人不寒而慄;而後,他又加入了自己理解的善良,就像冬日的暖陽一般,照進了觀眾的心中,感人肺腑。

“林奇主義”風格的《象人》是一部“全員皆惡”的電影嗎

03,基於《象人》中醫生弗雷迪的心境變化,我們來談談關於現實生活中的幾點思考

縱觀整部電影,雖然名字是《象人》,講的是象人,但真正推動整個影片進程的卻是醫生弗雷迪。整個電影都是圍繞著弗雷迪的心境變化而發展,最終揭示出一個善良的世界觀。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善良的一面,但卻在日漸冰冷的社會環境下變得越來越剋制,雖然尚未到“惡”的地步,卻已習慣冷漠以對這個世界。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喚起心中的善意呢?

①不要總盯著他人的缺點,多去讚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此才是一個真實的人。我們不能總盯著他人的缺點,而要多去發現對方的優點和長處,真心讚美它們。

讚美,是表達善意的最簡單的方式,也是處理好人際關係唯一一條零成本的捷徑。經常讚美別人,不僅對方會感到愉悅,你也會跟著開心起來。將讚美當成一種習慣,你會發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你會看到更加廣闊的世界,你會擁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②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生活中所有的人和事。

《增廣賢文》有言: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

動物尚且如此,人更應懂得感恩,時刻懷揣一顆感恩的心。

當一切順遂時,要感恩得到的美好;當生活不如意時,更要感恩擁有的一切。

較之《象人》裡天生畸形的梅里克,我們擁有太多別人奢望的東西——正常的容貌、健康的身體、他人的尊重、自由行動的能力、正常的生活以及愛我們的人。

感恩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感恩陌生人對我們持有善意,感恩雙手雙腳可以自由行動,感恩親人朋友對我們的愛。心存感恩,你會驚喜的發現你擁有得更多了。

③推己及人,學會換位思考

《象人》中,人們之所以歧視排斥象人,是因為他們不理解對方,不理解象人的苦難和渴望。

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那些喜歡以己度人的人。他們總是喜歡先入為主地揣測別人的想法,並且堅信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

這是不可取的,我們要推己及人,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對方,與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要以真心換真心,理解別人的苦衷和經歷,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結語:

每當看完大衛·林奇的電影,心裡總會留下陰鬱、壓抑、悲慼等負面情緒,《象人》也不例外,而這正是“林奇主義”風格的特點。藉助象人梅里克的悲慘遭遇,導演林奇講了一個“全員皆惡”的故事,將人性深處的陰暗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的最後,醫生自省為善以及劇院的人們接受了象人,喻示著人性的善並未完全消逝,希望尚在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