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國家名稱後綴的“尼亞”和“斯坦”是什麼意思?

手機用戶斜陽在天


誠邀,如題。聽多了國家之名,什麼“羅馬尼亞”,“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之類的,突然發現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名稱後綴都含有“尼亞”和“斯坦”,這是為什麼呢?

國家名稱是國名,即國家的名稱(包含主權國家和地區的名稱)。通常國名是指國家的官方外交名而非簡稱。國名是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的代稱,所以一個國家的國名也是十分重要的。

那麼為何這麼多國家都愛“尼亞”和“斯坦”呢?

“尼亞”,是英文中的nia的音譯,其間“亞”是希臘-拉丁語詞尾“-之國”的意思。跟著詞尾之前的一個字母發音不同,譯成漢語也就變成了“尼亞”、“西亞”。比方羅馬尼亞、馬來西亞等等。 希臘語,希臘人的言語,廣泛用於希臘、阿爾巴尼亞、塞浦路斯等國,與土耳其一帶的某些地區。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所以很多印歐語系希臘語族國家或者被其殖民的國家以此為結尾,就不是很難理解了, “斯坦”的來歷與”尼亞“差不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是一道看似簡單實則複雜而有趣的題,福垊很樂意為您回答,分享自己的獨特的看法。福垊統計發現:全球共計193個國家,其中帶“尼亞”的國家有8個,帶“斯坦”的國家有7個。那麼這些“尼亞”、“斯坦”的在國家名字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尼亞】的意思是什麼?

福垊想說的是“尼亞”本源自“亞”。國名帶“亞”全球共計34個(包括幾內亞比紹)。“亞”處於國名後綴,根據尾音不同而產生“利亞”、里亞“、“地亞”、“維亞”、“地亞”、“比亞”、“內亞”、“西亞”、“吉亞”、“尼亞”、“尼西亞”等變種。福垊認為:這裡的“亞”本為“阿”,源自希臘字母“α”。用於後綴乃某某國之意。福垊羅列出8個帶“尼亞”的國家:【亞洲】亞美尼亞;【歐洲】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非洲】肯尼亞、毛里塔尼亞、坦桑尼亞。福垊還想說的是以上是中文翻譯習慣,其實俄羅斯、奧地利等國家的英語名稱也是明顯地帶“亞”的。

因為在古希臘時期都是城邦國家,福垊認為如果要將這些國家翻譯成我國古風味的話,應該採用“城”或“邑”。這個“邑”在遠古時期就是“國家”的代稱。福垊腦洞大開就來說亞美尼亞吧。因為亞美尼亞傳言有馬超家族後裔——馬米科尼揚氏,而福垊則姓馬。亞美尼亞國名源自亞美尼亞祖先哈伊克,按照福垊的意譯應該哈伊克城(邑)。在波斯語裡,亞美尼亞被稱為亞美尼亞斯坦,好下來福垊就和大家聊聊斯坦吧。

【斯坦】的意思是什麼?

斯坦(stan)源自波斯語(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استن】(這是福垊網絡翻譯的波斯語,有誤的話還請指教)。福垊認為“斯坦”的本意並非網絡所傳的“之地”的意思。究其原因波斯帝國擴張所稱呼的“斯坦”的國家,都具有以下特徵——要麼曾經是他的地盤,要麼曾是他的藩屬,要麼是波斯文化圈一員。故而福垊認為應該翻譯成藩屬國較為妥當。

這也就說明了,至少最早“斯坦”的本意不是“蘭”(land,土地)之意,而是“state”(國家)之。福垊感覺翻譯成上面的“城國”、“邑國”、“方國”都還不錯。當然今天“斯坦”也都可以翻譯成某某地,更可以翻譯成某某國,也可以翻譯成城、邑,因為斯坦最小的單位竟然是鎮,大的有省,也有共和國(自治)最大的是國。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還有個古利斯坦的鎮,巴基斯坦有俾路支斯坦省,俄聯邦有達吉斯坦等等。故而福垊認為,“斯坦”翻譯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國則翻譯成國,非國翻譯成地區。

福垊羅列下7個“斯坦”國: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斯坦,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哈薩克斯坦。他們全在亞洲,而且是清一色的穆斯林。其實叫英語上叫斯坦的國家可不僅僅就這7個,還有阿富汗等國。福垊這裡只談兩個國家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因為總有人傻傻分不清楚,福垊今天好好講講,您看了後就不會混淆了。

【巴基斯坦】它是我們的巴鐵,其國名福垊認為可以意譯成清真國。福垊猜想在伊朗人看來,巴基斯坦也算自己的“藩屬國”了,畢竟他多少有些哈里發的心理嘛。

【巴勒斯坦】這個以土地換和平跟以色列不共戴天的巴勒斯坦的“斯坦”是個“山寨”的。他這個“斯坦”的英文是“stine”,比波斯語的“stan”早多了。意思也完全不一樣,巴勒斯坦的斯坦的意思是人,而不是地,不是國。其“正確”的音譯應為帕勒斯泰因,更“正確”的是發音是腓利斯丁。巴勒斯坦的意譯就是腓利斯丁人。

謝謝大家。


福垊


“斯坦”源於波斯文,意思是“……的地方”,尤其在南亞與中亞等地區非常常見。提到“斯坦”,最有名的就是中亞地區的五個斯坦,這五個斯坦四個都屬於突厥民族,而只有塔吉克屬於波斯民族。而事實上阿富汗的國名中也有“斯坦”,只不過被簡化了。


印度本身也稱作“印度斯坦”,而巴基斯坦從印度割裂出來以後,為了強調自己的不同而造就了這個國名。

而名字中帶“尼亞”的也非常多,比如愛沙尼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亞美尼亞、肯尼亞等等。

“尼亞”是英文—拉丁文的“nia”詞尾,意思是“之國”。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地區,所以古希臘文明輻射的東南歐地區非常常見這樣的地名。

就好像俄羅斯的地名中很多的“斯克”、“格勒”,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地名很多的“巴”、“叻”、“帕”等字眼,西班牙語國家地名很多的“瓜”、“佩”等,都是音譯的問題。


澹奕


先說“尼亞”,現在叫尼亞的都比較低調,比如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等等。不過,70多年前,倒是有個異常高調的“尼亞”胎死腹中,那就是,希特勒的“日耳曼尼亞”。

當時,納粹德國有個邪惡的終極目標——消滅一切“低劣人種”,給優質的日耳曼人騰出“生存空間”,建立日耳曼尼亞,建設工程由阿爾伯特·斯佩爾擔任總設計師。

前幾年,美劇《高堡奇人》中,魔幻的還原了所謂的“日耳曼尼亞”,在電視劇裡算是圓了他老人家那個邪惡的夢。

實際上,“尼亞”源自拉丁語,指土地、地方。加在名詞後面,意為“來自……的人們”。多用於歐美國家和前歐洲殖民地。

根據尾音後綴的不同,還衍生出來了“尼西亞”(比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雖然這兩個是穆斯林國家,但是國名都是拉丁語系的殖民宗主國起的),維亞(塞爾維亞、拉脫維亞),還有澳大利亞、哥倫比亞,、羅德西亞(今贊比亞和津巴布韋)、敘利亞(曾為東羅馬帝國領土,受拉丁文化影響)等等。

此外,也有因為中文翻譯的緣故,咱們體會不出來的情況。比如,實際上,俄羅斯也是個典型的帶“西亞”的國家,發音末尾就是是拉西亞(Rasiya)。再看斯坦,這個多用於穆斯林世界。比如現在總戲稱,歐洲移民和難民的量大,又特別能生,加上歐洲人本地人又不喜歡生養,早晚歐洲會變成“歐羅巴斯坦”,現在的法國和德國已經快成了“法蘭西斯坦”和“德意志斯坦”了。

其實,“斯坦”同“尼亞”一樣,也是後綴詞,本身沒有宗教色彩,最早來源於波斯語,意思是某某“之地”或者某某“之國”。

誕生於公元前558年的古波斯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信仰拜火教和祆教,統治中心就是現在的伊朗。至今,伊朗仍然以波斯人,波斯文化繼承者自居。現代中東這些國家大部分都在古波斯帝國的影響範圍內。

這裡要強調一下,波斯文化跟阿拉伯文化是兩回事,也不同於伊斯蘭世界的概念,整個波斯帝國時期,基本都沒伊斯蘭教的事兒(公元610年左右才誕生於阿拉伯半島)。

因為波斯文化在歷史上曾經長期對周邊的中亞、印巴、西亞乃至俄羅斯地區產生過重要影響,所以,這些地區都廣泛地接受了用“斯坦”來代指某個國家或者某區域的用法。比如,哈薩克斯坦,就是哈薩克民族之國。

還有個阿富汗,同俄羅斯差不多,名字被中文翻譯耽誤了,沒體現原汁原味。阿富汗的英文 ——Afghanistan,就是用響亮的”斯坦“結尾的。

現在的中亞、西亞、北非地區幾乎都是穆斯林聚集地,所以往往給人的感覺,一提到“斯坦”就是妥妥的伊斯蘭教國家。實際上,正如前文所講,波斯文“斯坦”可比伊斯蘭教誕生早了好幾個世紀,兩者之間,並沒有特別的關聯。

此外有個問題需要請教一下,“斯坦”雖然源於伊朗,但伊朗國名中卻從來沒出現過“斯坦”二字,而是由雅利安(Aryan)演化而來的Iran,這又是個什麼緣由呢?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在一些國家的名字中,常常帶有“斯坦”和“尼亞”這樣的後綴,讓人摸不著頭腦。那麼,這些後綴都是些什麼意思呢?是否又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

“斯坦”

常見的名字帶有“斯坦”的國家:巴勒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

斯坦”這個詞語最早出自波斯語中,“-stan”就是它的羅馬字母轉寫形式。本義原來是指“地方”、“地區”。不過在波斯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斯坦”的詞義有所擴大,就是某某“省份”、某某“之地”或者某某“之國”的意思。比如烏茲別克斯坦就可以理解為烏茲別克國,哈薩克斯坦就可以理解為哈薩克國。

“尼亞”

常見的名字裡帶有“尼亞”的國家:亞美尼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愛沙尼亞、肯尼亞、坦桑尼亞、毛里塔尼亞、新喀里多尼亞

“尼亞”、“利亞”這些詞都是歐洲語言裡“-ia”這個後綴與不同單詞結尾的輔音結合形成的漢語譯名。“尼亞”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希臘語,既“-ia”。它本身沒有任何具體的含義,但歐洲人常把它加在一些詞語後面,這樣就有了具體的含義。

用漢語來解釋這個後綴,大致可以解釋成某個民族的實體或者某個地域的統稱,單獨解釋“尼亞”沒有任何意義,需要加入特殊的前綴。以國名為例,澳大利亞(Australia)、奧地利(Austria)、阿爾巴尼亞(Albania)、保加利亞(Bulgaria)中都有“-ia”這個後綴,所以這些國名中的“-ia”都可以理解成“國家”。

總而言之,“尼亞”、“斯坦”等詞在國名裡時都可以按照“國家”來理解,但如果在其他詞語裡那就另當別論了。


世界人文通史


全世界193個國家中,有很多國名都以“斯坦”和“尼亞”結尾。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斯坦”是“……的地方”的意思:

“斯坦”是英文後綴“stan”的音譯,意思是“……的地方”。頗有點“圈地”的感覺。

比如說:土庫曼斯坦就是土庫曼人生活的地方。生活在這裡的人大多數是土庫曼族的人。

但是現在,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不斷交往交融,圈地的意思早已被弱化。

以“斯坦”為後綴的國家一般都和波斯帝國有關係:

以“斯坦”為國名後綴的國家一般分佈在中亞和西亞,都位於伊朗附近。為什麼呢?因為伊朗的前身就是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斯坦”這個詞就來源於古波斯語。

凡是有“斯坦”兩個字的國家,都具有以下特徵:要麼曾是波斯的地盤,要麼曾是波斯的藩屬國。要麼是波斯文化圈中的一員。

波斯(現伊朗)為什麼不以“斯坦”為後綴?

但是,波斯管藩屬國叫“什麼什麼斯坦”,自己可不這麼叫自己。古代波斯帝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伊朗(波斯)的國名是Iran,是波斯語Aryan的英譯,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土地。

雅利安人最早是生活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的一個遊牧民族。其中有一支遷徙到印度,就是印度四種姓中的婆羅門和剎帝利;有一支遷徙到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所以,親們,伊朗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並不是阿拉伯人,是正宗的雅利安人。這是題外話。

巴勒斯坦與眾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翻譯的誤差,並不是所有的“斯坦”都是“……的地方”的意思。比如巴勒斯坦,英文是Palestine,其後綴“stine”和“stan”不一樣。

“stine”是古閃米特語,意思是“人群”。

阿富汗也與眾不同: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阿富汗。阿富汗的國名是“Afghanistan”。也是有後綴“stan”,按理說應該叫“阿富汗斯坦”。但或許是翻譯人員比較任性,或許是給省略了。寧落一群,不落一人,這樣不太好吧!

8個帶有“斯坦”的國家:

世界上以“斯坦”為後綴的國家有8個,他們是:、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勒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

“尼亞”是“……之國”的意思:

“尼亞”作為國名後綴,也是音譯的結果。“尼亞”的英語是“nia”,來源於拉丁語,意思是“……之國”的意思,其實跟“斯坦”的意思差不多。

比如說:馬來尼亞的意思是馬來人的國家。

“尼亞”還有很多親戚,比如說:利亞、西亞、地亞、吉亞、維亞、尼西亞等等……這些都是尼亞的變種,差別細微,翻譯過來都差不多。

俄羅斯和蒙古與眾不同:

特別指出的是我們北方兩個強鄰:俄羅斯和蒙古。他們的英文名是Russia 和Mongolia。但是,我們翻譯的時候卻沒加上“尼亞”,不知是為什麼,反正也習慣了,加上“尼亞”太彆扭了。

以“尼亞”為後綴的國家:

以“尼亞”為後綴的國家有共有8個,愛沙尼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亞美尼亞、肯尼亞、坦桑尼亞、毛里塔尼亞。

而以“亞”為後綴的國家更多了,據統計,全球共計34個(包括幾內亞比紹)。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喜歡請關注。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先說說關於“斯坦”的來頭:

斯坦(波斯字母: -‎,拉丁字母:-stan)是一個後綴,源於波斯文,意為“……的地方”。相當於(印歐語系 印度 - 伊朗語族)印度 - 雅利安語支的“-sthana”(以當地最流行的文字天城文來寫就是 स्थान ”。兩者的詞源都可追索至梵文的後綴,意思相近。“斯坦”常用於國家或地區的名稱裡,尤其是在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即古代印度 - 雅利安人的居住地)。

चीनस्थान Cīnasthāna 支那斯坦(震旦),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與其親屬語言,伊朗語族後綴 -stan 同源。也是“土地、地方”的意思。

在古代歐洲和西亞地區有兩個大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受羅馬帝國影響大的歐洲地區,一般名字後面可能含有尼亞兩個字或者亞這個字。受阿拉伯帝國影響大的中亞和西亞地區,一般名字後面可能含有斯坦兩個字。

至於非洲的坦桑尼亞,名字後面也含有尼亞兩個字,那是因為這地區以前是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被殖民者影響了,名稱發生了變化。


那人燈火


“斯坦”和“尼亞”是許多國家的後綴名,有“國家”的意思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是以“斯坦”或“尼亞”做結尾的,像是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愛沙尼亞、羅馬尼亞、亞美尼亞、斯洛文尼亞等等。

其實這兩個詞翻譯成漢語都是“某某之地”的意思。

“斯坦”這個後綴主要出現在中亞地區,源於古波斯語,意為“某某之地”。

中亞地區在古代屬於波斯文明圈,就跟日本、韓國在以前屬於漢字文明圈一樣,這些地區受到波斯文化的影響極大,因此許多地名都會帶有某某斯坦的後綴。

比如說哈薩克斯坦,翻譯成漢語就是哈薩克人的土地。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特別是到了近代,“斯坦”這個詞就開始具有國家的意思了。

(中亞五國的國名中都帶有“斯坦”後綴)

除了中亞五國外,帶斯坦後綴的國家還有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漢語簡稱阿富汗),巴勒斯坦。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斯坦”都是國家的意思,像是巴勒斯坦的國名就是一個固有詞彙,來自於古代閃米特語,是沒有“國家”和“地方”的意思的。

除了“斯坦”以外,“尼亞”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

這個詞主要出現在歐洲國家當中,最早是起源於希臘語,之後拉丁語也有個詞,之後這個後綴經常出現於東歐和巴爾幹半島國家的名稱中。

(歐洲帶“尼亞”的幾個國家,除了圖中標註的以外,還有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


千佛山車神


尼亞是“之國”或者“之地”的意思,比如羅馬尼亞的意思就是“羅馬之國”;斯坦是“地方”的意思,比如哈薩克斯坦就是哈薩克人的地方的意思。尼亞是英文中的nia的音譯,其中“亞(-ia)”是希臘-拉丁語詞尾“-之國”的意思,尼亞有時被譯成西亞,比如馬來西亞的含義就是馬來人的國家的意思。通常來講歐洲化的國家國名後綴為“尼亞”,伊斯蘭化的國家國名後綴是“斯坦”。有尼亞後綴的國有共有8個,以斯坦為後綴的國家也有8個。

以尼亞為後綴的國家有:愛沙尼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亞美尼亞、肯尼亞、保加利亞。以斯坦為後綴的國家有:、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勒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尼亞還有一些其它的翻譯,比如利亞、西亞、蘭等;最開始大不列顛島上有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等小國,後來英格蘭統一了不列顛島,中國就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英國。法國的全稱是法蘭西共和國,其中“西”跟尼亞就有相同的意思。

“斯坦”一詞最初出於希伯來語,它的原名為PALESTINE(巴勒斯坦),後來漸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斯坦。公元前12~13世紀,從地中海方面和埃及方面,各來了一批外來人,他們都不是本地人。但從埃及方面入境的並使用希伯來語的外來者,把從海上入境的外來者稱為FILISHTIM,FALASHTIM或PALASTIM,實際就是外來者的意思。這個地名後來經過希臘人引用,之後古羅馬人又根據拉丁語轉寫為PHILISTIN和PALESTINE,英語為PHILISTINE,PALESTINE,漢語分別譯為腓力斯丁和巴勒斯坦。後來巴勒斯坦這個詞被廣泛引用,並形成了一系列的以斯坦為綴的國家。


大秦鐵鷹劍士


在我們經常聽到的國家名稱當中,經常會有後綴帶“斯坦”和“尼亞”等詞彙的,經常讓我們摸不著頭腦,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斯坦”和“尼亞”的含義。

斯坦

“斯坦”作為國家名稱後綴的國家,一般都分佈在亞洲,準確的說是中亞和西亞,我們熟悉的包括:“巴鐵”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這幾個國家和中國交接),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巴勒斯坦等。其實,阿富汗的國名中也帶“斯坦”,只不過平時簡稱省略了。

“斯坦”是波斯語“-stan”的音譯,翻譯過來就是“---之地”隨著古波斯文化的傳播,影響到了中亞等地區,詞義也有所擴大,成為“----省份”“----之地”“---之國

”的意思。

尼亞

“尼亞”作為國家名稱的後綴,也是音譯的結果,“尼亞”和“利亞”基本同意,這些國家主要分佈於歐洲和非洲,例如歐洲的羅馬尼亞,愛沙尼亞和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尼亞“是希臘-拉丁語詞尾”-nia“這個後綴音譯而來,這個詞尾源於古希臘,所以受古希臘文化影響的東南歐地區和受到拉丁語系殖民的非洲很常見,語義也是”----之國“的意思。

其實這些都是音譯的結果,就比如俄羅斯有很多城市帶”格勒“,像”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等,格勒的意思是”城市“,一樣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