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紅雨說歷史


我認為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時候,對繼承人問題還是拿不定主意的,並沒有像《雍正王朝》電視連續劇裡面所說的那樣,一下子便定下了四皇子胤禛。所以他派十四阿哥出任大將軍王前往西北,一方面是進行平定叛亂,另一方面也有考察十四阿哥的意思在裡面。

康熙在第一次廢掉太子侯,曾經讓群臣舉薦新太子的人選,可見當時他對太子的人選還是很猶豫的,到底應該選誰為太子呢?當時群臣推舉八皇子胤禩為新太子的時候,康熙感到出奇的憤怒。所謂槍打出頭鳥,一般情況下皇帝和太子雖然是父子,父子本該是非常親密的關係,但事實上,作為皇帝和太子的父子關係,兩個人有著互相爭權奪利的可能性,所以雙方可謂也是一對天然的矛盾。

廢太子胤礽能力不怎麼樣,所以可以和康熙皇帝一起共存30多年。但即使如此,康熙皇帝最後還是將他廢掉了,可見雙方這種矛盾衝突的嚴重性。而群臣都推舉八皇子胤禩,更讓康熙皇帝感到無比害怕,甚至擔心八阿哥胤禩當上太子之後會讓自己的權力受到侵蝕。所以他就怒斥了八阿哥,甚至拿他的母親出生比較低來說事。八阿哥能力出眾是他一直知道的事情,八阿哥小的時候,康熙皇帝還非常喜歡他。只不過當雙方在權力上發生衝突的時候,康熙皇帝完全不顧父子之情,把八阿哥罵得狗血淋頭。其實在這個時候,八阿哥已經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性。

康熙皇帝由於不再喜歡八阿哥,所以寧願重立廢太子,也不願立八阿哥。這個時候康熙皇帝應該還沒有確定到底該立哪一個兒子為繼承人,所有可能的繼承人還在考察之中。當西北出現戰事的時候,他決定派一個皇子前往平叛,應該有考察繼承人的意思在裡面。眾位皇子也都明白這個意思,所以對這個位子的競爭可謂是非常激烈。

最後十四阿哥胤禵從眾位皇子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將軍王,率領大軍前往西北平叛。康熙皇帝在寫給西北以及蒙古的諸位王公的聖旨中,也對十四阿哥給予了很高的褒獎,要求各方予以配合。可見當時他對十四阿哥也比較中意,確實打算考察他為繼承人。

至於後來成為雍正皇帝的四阿哥,應該也是康熙皇帝所考慮的人選之一,只不過四皇子胤禛非常狠毒,這一點康熙肯定也看出來了,所以一直躊躇不絕,便同時考察十四阿哥和四阿哥。十四阿哥最終沒能繼承皇位,中間發生了很多故事。如果康熙皇帝能夠多活幾年的話,說不定十四阿哥還有機會。

四阿哥胤禛最終能夠勝出,除了他的能力還算不錯之外,可能真和歷史上所傳說的,與他的兒子弘曆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康熙皇帝對目前這些兒子都不大滿意,認為他們都不是什麼合適的機器人。但是胤禛的兒子弘曆出現之後,康熙皇帝卻大為滿意,最終傳位給四阿哥,同時也等於是隔代指定了弘曆為繼承人。

所以我認為康熙皇帝之前應該是考慮過十四阿哥的,在派十四阿哥前往西北平叛的時候,就有考察他的意思。只不過最終康熙皇帝在他的眾多兒子中,始終沒有找到他所認為合適的繼承人。最後他對孫子弘曆非常滿意,所以最終傳位給四阿哥,也等於是隔代傳位給了乾隆皇帝。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康熙帝最終決定派十四爺胤禵出征西北,大抵有以下三層考慮:



第一,最直接的意圖當然是看中了胤禵的軍事指揮能力。相比於其他皇子,胤禵擁有很強的軍事能力,估計除老十三胤祥外,基本無人匹敵。康熙很清楚他的這些皇子的優勢和劣勢分別在哪兒,如在他去世前,他對胤禛說起胤禵來,評價他道:“十四阿哥這幾年整軍經武很見成效,但他膽子過大而胸襟狹小,用於治兵尚需謹慎得當,用於治國則必然要壞事。”可見康熙對胤禵的軍事能力還是很認同的。而當時胤祥又恰好在圈禁中,所以胤禵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第二,分化八爺黨。自推舉新太子一事後,八爺胤禩便失去了康熙的信任。由此,他開始為最後的奪嫡做準備。而康熙也在暗中準備,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分化八爺黨。朝野都在議論,誰當了大將軍王,誰就是儲君,皇子們爭這個大將軍王也是為了這個儲位。而此時康熙讓胤禵擔任大將軍王,就是在故意挑撥胤禩等人與胤禵的關係,讓八爺黨內部互相猜忌,削弱他們的力量。否則到時候他們團結一致,胤禩坐鎮京城,胤禵手握重兵,即便康熙傳位給胤禛,胤禛也很難再翻身了。



第三,順勢將胤禵調出京城權力中樞,以防他給胤禛繼位帶來麻煩。一旦康熙病危,誰坐鎮在京城,誰才更有利。所以康熙也是有意將胤禵調出京城,並默許胤禛和胤禵私自交易,把年羹堯安頓在陝甘一帶,這樣就能制衡胤禵的行動,為胤禛繼位掃清障礙。


達摩說


雍正王朝最後一次較量應該就是大將軍王事件了,也是八爺黨和四爺黨的最後一次較量。

為何這麼說呢?康熙一開始其實就沒有讓十四阿哥當儲君的意思,因為十四阿哥缺點太明顯。


簡單來說十四阿哥同大阿哥其實就是一類人,這類人過分的相信武力,相信軍功。

他們不明白朝堂上是看不見的明槍暗箭,更不明白用人之道,這類人當上皇帝,缺點是非常要命的。

因為對於一個朝廷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帝王的獨斷朝綱,真正重要的是用人之道。

所謂權謀其實就是用人,而十四阿哥雖然有軍事才能,可是無容人之量。



這樣的人能擔得起一個急需改革的國家嗎?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康熙當年一定是沒有立十四阿哥的意思。

立八阿哥都強過於十四阿哥,因為八阿哥沒有太大的缺點和優點,當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


而康熙之所以讓十四阿哥當大將軍王,就是為了四阿哥順利即位,因為此舉可以讓所有人的矛頭都指向十四阿哥。

如此一來,四阿哥在朝中反而是少了危險,同時康熙此舉也是深謀遠慮,因為他篤定十四阿哥不敢造反。

為什麼呢?這還是因為康熙太瞭解十四阿哥了,他性格乖戾,當年羹堯控制其糧草之後,他沒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加之十四阿哥是個不錯的將軍,所以康熙讓其當大將軍王,一點都不奇怪,反而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小司馬遷論史


逝去即歷史,我的回答與眾不同。

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派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的意圖其實是一石三鳥之計。

1、平定西北叛亂,維護國家穩定。

康熙和弘曆練完劍後,對張廷玉和馬奇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西北戰報,所以西北戰況是清朝但是重要而緊急的事情。

要想西北取得勝利,後勤就要有保證,這需要掌管戶部的八阿哥胤禩配合。

康熙皇帝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派懂得行軍打仗的八爺黨成員胤禵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康熙的第一個意圖就是西北必須取勝。

2、掩蓋自己傳位目標,為胤禛減輕壓力。

放出風聲和煙霧,大將軍王就是將來的皇位繼承人,分化八爺黨。

使八爺黨的注意力轉移到十四阿哥胤禵身上。

減輕了胤禛的繼位壓力,使皇位交接順利進行。

3、測試胤禛的心胸、大局觀。

康熙一直都在對胤禛進行觀察,即使到最後也在觀察胤禛究竟是將國家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還是把自己的利益的是放在第一位。

如果胤禛能夠推薦或是接收胤禵出任大將軍王,說明胤禛能夠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


能夠為了大局放下眼前的利益之爭,才是一個帝王應該有的眼光和心胸。

如果胤禛沒有通過考驗,將大位傳給老十四胤禵,也不是不可能的,畢竟傳給給誰,都是在康熙的一念之間。

朋友,感謝你的閱讀,動動小手點個贊吧!


逝去即歷史


歷史上對於雍正即位有很大的爭議,傳言康熙是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而非四阿哥雍正,雍正聯合隆科多篡改詔書,而繼承大統!這個說法在我看來,完全是不可信的!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可謂是是十分的慘烈,太子兩度被廢,以老八為首的“八爺黨”和老四則成為皇位的競爭者,在皇位面前沒有人能擋住其誘惑,當傳爾丹兵敗時,向來以老八仰首是瞻的老十四則也蠢蠢欲動,對皇位燃起了無比強烈的慾望,也想當皇帝。因為,目前皇子中,沒有人比自己更適合撫遠大將軍王這個職位。


傳爾丹兵敗的原因,鄔思道向雍正分析的十分的透徹,不是因為打不過,也不是因為不謹慎落入圈套,而是糧草跟不上!掌管糧草的就是“八爺黨”,他們要的就是傳爾丹兵敗,然後自己的人去做撫遠大將軍王這個位置,不惜犧牲朝廷六萬大軍。

對於傳爾丹的兵敗的原因,康熙難道會不知道?答案是康熙是肯定知道的!那為什麼明知道是老八和老十四搞得鬼,還要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呢?康熙千古一帝真的不是說說而已,確實是有大智慧!

第一:目前也只有老十四能打勝仗。

對於西北戰事,康熙也只能從自己的皇子當中選擇一位,而這個人選也只能是十四阿哥。在老十三眾多皇子當中,能勝任大將軍王的也只有兩個人:老十三和老十四。老十三已經被圈進宗人府,而且即使把老十三放出來,也會像傳爾丹那樣兵敗。康熙對自己的兒子都十分的瞭解,老十三性格豪爽、重義氣,特別是兄弟之間的情誼看的十分的重,難免被人利用,把他圈進宗人府完全是出於保護。


第二:穩定朝政。

康熙對老八十分的反感,結黨營私,雖然之前重創了老八一黨,徹底的把老八打入了冷宮,但是康熙知道老八仍然不會死心,反而會變本加厲。康熙此時對自己的皇位繼承人已經確定了,不是老十四,更不是老八,而是老四胤禛。西北的戰事固然重要,但在康熙看來,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繼承人重要,自己年老體邁,精力已經大不如以前,在此時一切以穩為主,不能生亂。已經有過傳爾丹的一次教訓,不能接連重演,否則朝廷必將大亂。


第三:離間作用。

康熙知道這個撫遠大將軍王的位置,自己的兒子們都很眼紅,事實證明的確是這樣,尤其是老八。看似關係十分牢靠的老八和老十四,此刻就有了裂痕,兩人對這個位置十分的在意,此刻老最終受益的則是老四。在所有人看來,誰擔任大將軍王,誰就是下一任的繼承人,可事實真正是這樣嗎?

太子之所以被廢兩次,就是因為康熙不想讓自己的江山交到這樣的人手裡,更何況在戰事面前,老八和老十四背後搗鬼,導致兵敗,康熙難道會把自己的江山交給老十四?老八和老十四互相爭鬥,正是康熙所願意看到的。當老四在朝堂之上舉薦老十四的時候,老八的表情就像吃了一隻蒼蠅一樣,有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第四:是對雍正最後的考驗

老四胤禛一開始也是想推薦老十三,鄔思道一番話讓他轉過來去主動的推薦老十四,深得康熙的心,直白的表明,我胤禛在國家大是大非面前,我一點也不含糊,以國事為重,顧全大局,這正是一個帝王最基本的素養。你說是大將軍王重用還是贏得康熙的心重要?


很明顯,一直引而不發的老四胤禛,最後通過了康熙對他的考驗,贏得了帝王的心!大將軍王你就是在厲害,糧草被我掌握著,你飛不上天去!康熙就是在下一盤棋,局勢的確是向著自己預想的那樣發展著,即穩定了朝政,又考驗了人心,自己晚年最重要的事已經完成了!


燈下螢火學歷史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任命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這段劇情,有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會這樣安排,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西北準格爾叛亂,康熙首要目標是派一個能打勝仗的人來出任,因為奪嫡之爭,皇子之間相互掣肘,只有派一個兩邊都不反對的人才行。

其次,太子兩次被廢,康熙已經有意傳位於四阿哥,但是八爺黨勢力過大,必須要分化八爺黨勢力,任命十四爺為大將軍王,給眾人一個假象要傳位給老十四,讓八爺和十四爺內鬥,轉移注意力,這種辦法可謂用心良苦一石二鳥。




沵笑他人太瘋顛


果然,大家對這件事還是有很大的疑惑,是啊,在奪嫡關鍵時刻,康熙帝為什麼要指派老十四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

畢竟在當時所有人看來,此舉就如同把老十四胤禵定為了儲君人選,難道康熙帝就不怕給下一任君主留下禍害?

直到康熙帝駕崩之時,他也沒有講出選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將軍的原因,但不妨礙我們來推一推他的真實意圖!

一、

《雍正王朝》整部劇的主線就是圍繞著錢展開的,同時前半部又夾雜著九子奪嫡的劇情。等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整個奪嫡的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謂九子奪嫡,實際上等時間的車輪走到這裡的時候,已有三人退出了競爭:

老大胤禔是最早退出的,倒不是說他實力不行,而是智商不足,玩什麼魘鎮,最終被康熙帝大罵蠢豬,被永久圈禁;老三胤祉是第二個退出的,雖然他也努力地討好康熙帝,可實力確實較弱,因跟老大胤禔互掐,被康熙帝罵書都讀到了狗肚子裡去;再就是太子胤礽,本來他安安穩穩地做太子,行光明正大之事便不會出問題,偏偏他也學習其他兄弟爭寵,最終兩次被廢。

剩下的幾位皇子,真正能競爭皇位的,只剩下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

實際上在上次復立太子胤礽時,康熙帝就陷入了深思,因為他見識到了老八胤禩裹挾百官的實力。復立了太子胤礽,也僅僅作為擋箭牌使用,也就是這個時候,老十四胤禵發現了機遇,勇於蹦出來跟老十三胤祥幹了一架。

關於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打架之事,其實他也是出於恐懼,不得不蹦出來破局:

當初為什麼要廢太子胤礽,導火索就是因為他“發兵”包圍了八大山莊,而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這份太子手諭是假的。

不僅是假的,他還是模仿的老十三胤祥的筆跡寫的,這樣就把嫌疑指向了兩個人,一個是老十三,一個是太子。可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帝以愛自己的孩子為由放了出來,太子胤礽又再次被複立,也就證明,這倆人的嫌疑已經被消除,他倆被消除了,康熙帝又不傻,咋辦?

此時的老十四胤禵必須要給自己洗脫嫌疑,而洗脫嫌疑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屎盆子往老八胤禩頭上扣,給眾人造成一種這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錯覺。

二、

所以,大家看當時整個打架的過程,老十四胤禵是替老八胤禩出頭,結果大家都看熱鬧,只有老八胤禩急著要拉開雙方。

更重要的是後面老十四胤禵跟康熙帝的爭辯:

“皇阿瑪,你當時不是也說過,江湖術士的話,有時候也能代表民意嗎?”

康熙帝說這句話的時候,老十四胤禵可不在場哦,那麼誰把這話傳給他的呢?除了老八胤禩,還能有誰?

這句話,就是把老八胤禩按在火裡烤啊,關鍵是還挑不出什麼毛病,面對康熙帝的憤怒,他不惜說出這話:

“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

當然,他成功地激起了康熙帝的憤怒,最終康熙帝舉劍要砍,老四胤禛來了個空手接白刃……

但是,不得不說老十四胤禵走了一步險招,把自己說成了光明正大之人。變成了對某人有意見,或者看不慣某事,會直接說出來,甚至是面對皇帝,也是“諍子”,既然是一個光明磊落,敢作敢為之人,當然不會做出偽造太子手諭之事啊!

不得不說,老十四胤禵能入了康熙帝法眼,跟這件事關係非常之大。事後,康熙帝不僅沒有處罰老十四胤禵,還給了他兵部的差事,並把烏雅氏升了皇貴妃。

這也說明,康熙帝已經忌憚八爺黨的勢力了,而且也發現大家根本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裡。也就說明,從這時起,康熙帝就開始瓦解八爺黨聯盟,同時,著手考慮儲君人選。

不要覺得,康熙帝就被老十四胤禵給忽悠住了,如果這點小伎倆他都看不出來,他也就妄稱康熙大帝了。關於他為什麼不處罰老十四胤禵,反而給他升官,我們之前講過多次,這裡略過,回到我們的題目。

三、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老十四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之事:

之所以要選一位皇子出任撫遠大將軍,就像鄔思道分析的那樣,傳爾丹兵敗不是偶然,是必然!一方面供應糧草的戶部是老八胤禩管轄,不及時供應糧草。兵部又是老十四胤禵管轄,一個勁地催傳爾丹出兵,結果傳爾丹孤注一擲,冒進,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對於康熙帝來講,他不傻,當然也明白這裡面的道道兒,此時的康熙帝身體已經不適,不然的話,說不定他就御駕親征了。

其實根本不用選,在康熙帝心中只有一個人能勝任,他就是老十四胤禵:

1、能帶兵打仗的將領很多,但是在當時兵部和戶部被八爺黨控制下,誰去都避免不了敗仗。如果讓八爺黨的人去帶兵,風險太大,很難保證儲君順利即位。思前考後,皇子中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只剩下老十四胤禵能帶兵,畢竟大敵當前,打勝仗最關鍵。

2、此時的康熙帝年歲已高,在當前的局勢下,他已經基本確定了老四胤禛為接班人。如果老十四胤禵仍然在京城,同樣風險太大!試想一下,如果老十四胤禵在,剛放出的老十三胤祥真的能順利接管豐臺大營嗎?

3、再有便是進一步分化八爺黨,實際上從復立太子事件之後,八爺黨就已經不穩固了。那次把烏雅氏封為皇貴妃,就等於宣佈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奪嫡希望最大。再加上撫遠大將軍給老十四胤禵,還傳播出,誰當大將軍誰就是儲君的言論。以此成功地轉移火力,使得老八和老十四互掐,而老四韜光養晦。

4、當然,此舉也是對老四胤禛的考驗,讓眾人舉薦大將軍,就是看大家有沒有大局觀。而朝堂之上,老九和老十的吃相相當難看,舉薦什麼老八胤禩出任大將軍,連廢太子的老師王琛都看不過去了,舉薦廢太子來噁心他們。反觀老四胤禛,一切為江山社稷著想,不惜舉薦八爺黨的人為大將軍,這才是帝王胸懷。

四、

事實上康熙帝此舉非常巧妙,老四胤禛緊隨聖意,暗地裡安插年羹堯、李衛去遏制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等人也識破了康熙帝的用意,不僅在老十四胤禵身邊安插了奸細,還一個勁地催他別打勝仗。

但是老十四胤禵不這麼認為啊,他覺得老八胤禩那是嫉妒他,當初舉薦大將軍王的時候,他們就沒把自己放在眼中。

康熙帝也是故意的,說了這麼句話:

“朕決定從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征,封為大將軍王。”

看了沒,明明知道號稱賢王的就是老八胤禩,偏偏講自己要選一位賢者出任大將軍王。這也就有了老八胤禩假惺惺地對老十四胤禵講,要舉薦他當大將軍王,實際上這是笑裡藏刀,老十四胤禵並沒中計:

“八哥,無論年資還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這樣說便是懷疑我,我願歃血為盟以明心志。”

但心裡肯定不服啊,為了防止老十四胤禵被人舉薦,老九胤禟甚至先人一步堵上老十四胤禵的嘴:

“回皇阿瑪,胤禵現管著兵部,兒臣以為應聽聽他的見解。”

舉薦,只能舉薦別人,哪有自薦一說,不然,表現地也太過了,只要沒有人舉薦老十四胤禵,那麼老八胤禩就成了唯一人選。可惜康熙帝不傻,一眼就識破了,馬上堵上了: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現在想聽聽你的見解。”

這也等於進一步離間了老十四胤禵跟八爺黨的關係!

最終,康熙帝的選擇是正確的,老十四胤禵急於表現自己,一上任就連打勝仗。更是在康熙帝壽辰之際送上大獲全勝的大禮,暫時解決了邊境大患,這也成為了老十四胤禵的鼎盛時刻……

直到雍正帝都即位了,老十四胤禵仍然堅定地認為皇位是自己的,真是被人賣了還傻呵呵地數錢呢,變著法兒坑兒子的,也就康熙帝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相信看過《雍正王朝》的觀眾都有自己的一些見解,那麼小妹來談談對於“康熙任命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一事的理解。

首先,雍正繼位以後,作為總理王大臣的八王爺胤禩說過一句:“軍政大事不是民政,做錯了是不可能重來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支訓練良好的部隊是需要很多時間,更需要大量的金錢。畢竟槍炮一響,黃金萬兩呀。



清朝情況本身就很特殊,本身就是強行趁亂奪取了中原政權。朝廷十幾萬的大軍可是相當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比康熙的兒子都要重要。畢竟康熙有那麼多的兒子。可是如果朝廷的十幾萬戰敗了,朝廷西北形勢便萬分危急,更有可能危及朝廷的存亡。加上這是康熙晚年,國庫空虛,吏治腐敗,朝廷要是有這場大敗仗,可是雪上加霜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康熙非要找一個會打仗的人去做撫遠大將軍的緣故。


那麼,為什麼鄔先生能夠料到康熙一定會選擇十四阿哥?因為在幾個皇子之中,只有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是能夠帶兵打仗的。由於目前十三阿哥被圈禁在宗人府,而且十三阿哥和當時的叛軍還有些聯繫,所以十四阿哥明顯是最適合的人。至於諸子奪嫡,康熙只要活著,他這皇子是做不了什麼的,畢竟康熙還是能夠牢牢控制朝政的。所以,康熙這樣做會覺得安心!


有句話說得好,屁股有時候能夠決定腦袋。康熙可是當時大清朝的當家人,他做事情一定是以朝廷的利益為主的。這是和八爺、和雍正,這些人不一樣的,因為八爺和雍正並不是大清真正的當家人。這並不是說他們不忠於朝廷,只是他們立場不同。以他們的情況來看,他們迫切需要的是擴長自己的權力,以便自己在奪嫡的時候佔據更多優勢。



因此,康熙派十四阿哥當撫遠大將軍王的主要意圖還是以朝局為主。康熙是不可能拿十萬大軍來開玩笑,更不可能想到自己什麼時候會去世的。康熙派十四阿哥去擔任大將軍王是康熙五十六年,這離康熙去世還有五六年之久。在這期間會發生什麼,康熙是預料不到的。從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到擁立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康熙並沒有採取什麼措施,只是時不時的維持一下權力平衡,他仍然是大清的當家人!


此外,康熙也發現十四阿哥有一個非常可貴的品質――光明正大!這也註定了康熙對十四阿哥的信任度要更高。尤其是自己的其他兒子為了爭奪儲位,要麼勾心鬥角,要麼陰沉深刻,明哲保身,沒有一人像老十四這樣光明磊落,為了兄弟奮不顧身,因此康熙後來對十四阿哥的偏愛越來越明顯。不管康熙立儲的最終決定如何,至少在他的心中,十四阿哥始終都是一個非常值得考慮的優秀候選人。因此,康熙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也恰恰是對他的信任!


小胡講電影


《雍正王朝》中,康熙派遣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帶領十萬大軍前往西北平定叛亂,可謂是下了一手“一箭三雕”的大棋,體現的是康熙超凡的帝王心術,讓人深感佩服。


康熙大限將至,此時此刻,絕不能再出現能夠左右朝局和奪嫡形勢的重臣。

歷史上的康熙就是一個將兵權牢牢控制在愛新覺羅家族手中的皇帝,除了收付臺灣時啟用施琅外,平定三藩倚重的是自己的兩個哥哥,裕親王福全和康親王傑書,征討噶爾丹,不是康熙帶兵御駕親征,就是由福全帶兵出征,始終將兵權掌握在皇家手中。《雍正王朝》西北叛亂,康熙指明瞭要找一名皇子出任大將軍王,帶領十萬大軍出征,也是出於這個方面的考慮,軍權不能旁落。

而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康熙已經六十多歲,不得不考慮到接班人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安排外臣或者再安排其他的宗室成員帶兵,手握重兵,大權在握,必然引得眾位皇子的極力爭奪,特別是八爺黨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拉攏,如果不是八爺黨的人,或者不能為八爺黨所用,那麼結局一定就和傳爾丹一樣,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這些都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特別是信任的大將軍成為左右朝局和奪嫡形勢的重要力量,那時,整個局面也會使得康熙無法控制。

而在阿哥們當眾,能帶兵打仗的只有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這個時候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起來,十四阿哥也就成為了唯一適合的人選。


這也是康熙對於八爺黨內部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分化瓦解。

八阿哥胤禩,是何等聰明的人,康熙剛說出自己想要從皇子中擇一人帶兵出征,立馬就想到了誰是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繼位人,而這一點康熙不可能不想到八阿哥的前面,而康熙這樣做了,就是為了從內部瓦解掉八爺黨。

八阿哥的皇帝夢雖然受到了康熙無情打壓,但是卻一直不肯放棄,康熙也就這樣欲擒故縱的保留著八阿哥的爵位和差事,同時也在重用十四爺,這次西北戰事,啟用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為的也是繼續增加八爺黨內部的猜忌,從內部將八爺黨瓦解,削弱八爺黨的力量。從這一點上來說,康熙是成功的,八阿哥讓鄂倫岱監視十四阿哥,但是鄂倫岱反被十四阿哥策反,而八阿哥一眾又調換十四阿哥的禮物陷害十四阿哥,這都說明了,康熙這樣的安排,讓八爺黨內部出現了矛盾與內耗,也是極大的削弱了八爺黨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雍正的順利登基。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康熙讓十四阿哥擔任大將軍王,也是將十四阿哥調離京城,削弱八爺黨在京城勢力和影響力,特別是對於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把控能力,這樣九門提督隆科多的重要地位就能體現出來,康熙控制隆科多相對容易,因而也能更好維持京城的安穩,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然,康熙也是通過這次推舉大將軍王,來對雍正進行考察。

康熙臨終前對雍正說:“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康熙之所以這樣說,正是因為這些都是康熙所擔心和顧慮的。

“九子奪嫡”讓康熙的兒子們打做一團,關係勢同水火,一方上臺,其餘眾人難免會受到清算,這些都是康熙多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想讓發生的,他希望的是一個能有包容心的新皇帝上臺,這樣不僅能讓阿哥們人盡其用,有利於朝廷,也不至於兄弟鬩牆,骨肉自相殘殺。

而雍正在康熙面前舉薦了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不僅贏得了康熙的讚賞,更是贏得了康熙的信任,也讓康熙放下心來。推舉大將軍王,是康熙考察雍正以及其他皇子的最後一道題目,目的就是要看看皇子們有沒有人君的氣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時的雍正,交給了康熙最為滿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終決定將大位傳給雍正。


雍親王府



這個之前宋安之在雍正王朝系列中分析過,今天再來大概說說。

康熙任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原因在於西北傳爾丹兵敗,六萬大軍全軍覆沒,背後是因為八爺黨在使絆子,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康熙只能選擇八爺黨中的老十四來擔任大將軍王,前往西北平定叛亂,最起碼不用害怕背後有自己人捅刀子。

當然年老的康熙雖然對自己的兒子們仁慈的近乎沒有底線,但並非是老糊塗了。他任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也是順勢而為之下的一個聰明決定,就是這個大將軍王在當時朝野中成為象徵“儲君”之意的位置。

康熙後來傳位於老四,為什麼會弄這麼一出呢?

就是想製造這個假象,讓所有人以為大將軍王就等於是儲君,在皇位的誘惑下,老八和老十四自然是反目成仇了。

這樣一來康熙最起碼分化了八爺黨,老十四雖然身為大將軍王手握重兵,但老四一黨的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自然死死的將其牽制住。

當然更關鍵的是八爺黨的分化不在於老八和老十四的反目成仇,而是老十四遠在西北,更有著年羹堯牽制。所以康熙駕崩的時候,老四隻需要面對老八這個對手了,像老九和老十根本不足為懼,如果老十四當時也在京城,那麼老四同時面對老八和老十四,那麼就更危險了。

所以說康熙的方法還是很高明的!不只是順勢而為,而且還就勢給老四順利繼位進行了鋪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